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綱領,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簡稱“兩個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歷史性飛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有其深刻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政治邏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求我們厘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的歷史脈絡,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基本經驗,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局面。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歷程
(一)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國內外形勢十分嚴峻。面對積貧積弱的中國,中國共產黨人在毛澤東思想的領導下確定了解決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問題的措施,逐漸恢復了國民經濟。1952年,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用和平方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創造了第一個契機。鄧小平曾高度評價這一總路線,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這是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
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這一時期國家發展尚不穩定,存在急于求成、發展模式單一的問題。毛澤東開始重新考慮中國的道路問題,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應該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探索在我們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了?!?隨后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合理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理論,這不僅在實踐上促進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在理論上豐富和完善了毛澤東思想,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這一時期經歷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代領導人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摸索。針對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時代條件,各代領導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確立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主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第二個理論成果,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鄧小平領導我國開展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他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糾正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出現的錯誤。同時,鄧小平敏銳地捕捉到國際局勢變化,作出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定。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局勢驟變,國內出現了很多復雜的經濟問題。江澤民審時度勢,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入21世紀,我國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胡錦濤牢牢抓住了新的發展機遇,倡導以人為本,追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與時俱進地豐富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問題的認識。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國際局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國內,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發展成就,中國進入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關鍵期。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系統回答了一系列人民群眾關心的關于社會發展、強國建設、政黨建設等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大會上,正式提出了“兩個結合”的科學論斷,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深刻闡述了堅持\"兩個結合\"的重要性,指明只有始終堅持“兩個結合”,“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3]?!皟蓚€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總結黨的歷史發展經驗得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凸顯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時代性特征和民族性特征,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路徑和文化路徑”[4。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實踐路徑,是馬克思主義實踐性和開放性的具體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起來,能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行的內在邏輯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5]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行的理論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在百年奮斗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并深刻總結經驗得出的創新成果,而“作為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底色”7。因此,要討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什么行,就必須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深刻把握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
首先,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政黨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存在大批空想社會主義者,空想社會主義是正在產生的無產階級的象征,是早期無產階級對社會普遍改造的本能渴望,因而具有虛構和空想的色彩。順應時代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科學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揭示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剝削的本質,提出了“兩個必然”“兩個決不會\"的科學論斷,為無產階級建立美好社會提供了前進方向。
其次,馬克思主義具有人民性。馬克思主義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時,準確把握了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的主導作用,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極大地肯定了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及作用。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將人民放在首位,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
再次,馬克思主義具有實踐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屬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它不僅是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科學理論,更是指引人們改造世界的方法論;它不是靜止不變的學說,而是需要在實踐中反復驗證和發展的科學理論。
最后,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開放性。馬克思主義始終站在時代前沿,吸收優秀文明成果,在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中不斷發展。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便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并在中國實現創新發展的理論成果。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行的實踐邏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行,不僅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真理性,還在于“它是基于流動的現實之上的理論創新”9。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馬克思主義主要圍繞中國革命該往何處走、怎樣取得革命勝利實現民族獨立等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馬克思主義主要用于解決如何恢復國民經濟、鞏固國家政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則以經濟建設推動國家發展為主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致力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致力于發展新質生產力,追求經濟高質量發展。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馬克思主義同中國不同階段的時代特征緊密結合,形成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創新成果,中國從馬克思主義傳入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發展成如今的世界大國,這一歷史事實足以證明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行的政治邏輯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政治保障。理論要轉化為實踐才能體現其價值,這就需要一定的主體力量推動理論轉化為實踐。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實踐過程中,實踐主體、客體、中介三項基本要素缺一不可。中國共產黨始終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領導人民群眾前進,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守正創新,不僅將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而且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充當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之間的“橋梁”,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列寧也強調了共產黨的重要性,他指出,只有共產黨才能“抵制無產階級中不可避免的種種行業狹隘性或行業偏見的傳統和惡習的復發,并領導全體無產階級的一切聯合行動”10]。因此,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才能充分展現其魅力。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經驗
(一)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中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成為指導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理論武器。鄧小平指出:“正確的政治路線能不能貫徹實行,關鍵是思想路線對不對頭?!盵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實踐探索中總結經驗形成理論知識,我們黨才能應對各種挑戰和風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們黨根據中國國情確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糾正了以往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左\"傾錯誤,進行了改革開放。在世紀之交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堅守馬克思主義陣營,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前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審視并分析中國國情,并據此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動態過程。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在實踐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在這些理論成果的指導下,中國取得了新的發展,同時,這些理論成果又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完善。這一運行邏輯實現了我們黨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深入發展。
(二)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高度契合性,在發展進程中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共同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提出的文藝思想集中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他指出要對傳統文化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科學態度;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方針;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發展原則,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革命事業有效融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在堅持毛澤東提出的一系列文化方針的同時,提出了“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12的重要命題;再次,江澤民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的民族精神,胡錦濤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后,進人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因此,我國要始終堅定文化自信,加強“兩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13]。
(三)站穩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推動歷史潮流的中堅力量,實現人民群眾幸福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主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與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觀點,提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群眾路線,指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實踐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時期將全國各族人民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依靠力量。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總結黨的歷史經驗,提出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提出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促進社會發展要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將這一思想落實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活動等各個方面,始終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注重民生建設,加強社會保障;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組織開展文化活動,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善生態環境,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14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這條紅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人民放在首位。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應好好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群眾基礎,續寫黨和人民的“魚水之情”。
(四)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領導力量,事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是最考慮人民群眾利益的政黨,是最成功、最強大、最不可戰勝的政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國必先治黨,黨興才能國強。推進強國建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切實加強黨的建設?!盵15]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不僅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還要加強黨的建設,時刻保證黨自身的純潔性和先進性。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建設就受到格外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圍繞黨的建設問題,前后多次開展整風運動,克服錯誤,改善與人民的關系;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提出了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加強黨的制度建設等一系列論述;江澤民提出要重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針;胡錦濤提出在新形勢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黨的建設首位。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深刻總結黨的建設經驗,牢牢把握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建設要領。中國共產黨也應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勇于自我革命,堅持全面從嚴治黨。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過程本質上是一個不斷發現真理的有用性、探索真理的內涵并在實踐中運用真理、發展真理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寶貴財富,要重視這段歷史,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創新理論成果,深刻反思并總結歷史經驗,以歷史啟示未來。
參考文獻
[1]
[11]鄧小平文選:第2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2,191.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一九四九 一九七六):第2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550
[3]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
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
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16.
[4]肖貴清.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研究的幾個問題[J]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4(6):4-14,122.
[6]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4-9.
[7]
[9]劉同舫.“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深意[J].教學與研究,2022(11):25-32.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10]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5.
[1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8.
[13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2023年6月2日)[J].求是,2023(17):4-11.
[1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4.[15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23年
3月13日)N].人民日報,202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