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作為國家和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凝聚的重要文化圖騰,承載著獨特的民族記憶,對于賡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黎侯虎的歷史起源與當代價值
黎侯虎是發祥于山西省黎城縣的傳統手工藝品,因黎城縣古稱黎侯國而得名。黎侯虎起源于商周時期以虎為圖騰的民俗,后經過約3000年歷史演變,逐步完善定型,成為集故事、草編、刺繡、剪紙、書畫等藝術于一身的獨特手工藝品。2黎侯虎在民間有賜福、鎮宅、生財等文化內涵,被譽為“中國第一虎”。
(一)黎侯虎的歷史起源
1.圖騰崇拜:遠古神秘符號的文化溯源
在原始社會中,虎被視為力量與勇氣的代表,是部落圖騰的首要選擇之一。黎侯虎的造型和紋飾中蘊含豐富的遠古神秘符號,反映了先民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對生命奧秘的探索。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與傳承,如今黎侯虎獨特的造型風格逐漸形成,成為遠古神秘文化符號在當代的鮮活呈現,承載著先人的精神寄托與文化記憶,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心理與審美觀念。
2.歷史傳說:民族記憶深處的文化傳承
歷史傳說為黎侯虎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相傳黎侯國曾遭遇外敵入侵,國君依靠神虎相助得以復國,百姓為紀念神虎,便制作黎侯虎以祈福消災。這一傳說在當地代代相傳,成為民族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強化了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而且在傳承過程中,將諸如勇敢、堅毅、感恩等民族精神融入其中,使得黎侯虎超越了單純的手工藝品范疇,而成為傳承民族精神與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延續著地域文化的血脈。
3.民俗信仰:大眾心靈世界的情感寄托
在當地民俗信仰中,黎侯虎具有特殊地位。它常被用于兒童滿月、周歲等喜慶場合,寓意驅邪避災、保佑平安成長;它還在傳統節日、祭祀等活動中頻繁出現,成為民眾表達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象征物。這種民俗信仰的傳承,反映了大眾內心深處對平安、幸福、吉祥等樸素愿望的追求。黎侯虎以其獨特的文化符號形式,扎根于民眾的心靈世界,成為民俗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維系著當地社會的文化傳統與人文情感。
(二)黎侯虎的當代價值
在當代,黎侯虎承載著深厚多元的價值。從文化層面而言,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生動記錄者,是民眾與家鄉、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情感紐帶。在藝術領域里,其獨特的造型藝術與精湛的手工技藝,為現代藝術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能夠助力本土藝術風格的創新發展;在鄉村建設的視角下,圍繞黎侯虎開發的文創產業,能帶動就業、促進地方經濟增長,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1.文化傳承價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虎是力量、威嚴和祥瑞的代表。黎侯虎以虎為形,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虎的崇拜,其造型威猛而不失溫厚,線條粗獷而色彩明麗,既符合民間對“鎮宅辟邪”的信仰,又傳遞著“驅災納福”的吉祥寓意。這種對虎的崇拜與中華文明中的自然崇拜、圖騰文化緊密相連,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此外,黎侯虎在民間生活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作為新生兒的滿月禮,寓意“虎子”健康成長;作為新娘陪嫁品,象征陰陽調和、家宅安寧。這些功能將傳統民俗信仰融入日常生活,成為維系鄉土社會文化認同的紐帶。在全球化背景下,黎侯虎的傳承不僅是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還是對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續;通過活態傳承、創新表達與教育傳播,其文化價值將持續為增強文化自信、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精神養分。
2.經濟發展價值
在當代市場經濟環境下,黎侯虎具有顯著的經濟開發潛力。一方面,其精美的手工制品屬性吸引著眾多文化消費者,可通過旅游紀念品、工藝品展銷等形式直接創造經濟效益,帶動當地手工藝品產業發展。以黎侯虎為核心,可以衍生多種文化產品和服務,如包含黎侯虎形象的動漫、影視、文化創意產品等,形成文化產業鏈,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圍繞黎侯虎形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如開發文創產品、舉辦文化體驗活動等,這當中的制作與銷售涉及多個環節,從原材料的采購、制作加工到銷售推廣等,都需要大量人力。因此,圍繞黎侯虎形成的文化創意產業能夠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人,成為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促進地方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現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
3.人才教育價值
黎侯虎作為“非遺”,其文化內核與工藝形式在當代教育中展現出獨特的育人價值。作為山西黎城縣地區虎圖騰信仰的物化載體,黎侯虎承載著驅邪納福、護佑孩童等民俗寓意,其造型融合寫意與夸張的手法,色彩以紅黃對比凸顯吉祥,紋樣則通過牡丹、蓮花等符號傳遞傳統美學理念,這些特征為現代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尤其在文化認同、審美啟蒙與德育等方面具有顯著意義。在文化傳承層面,黎侯虎的實踐教學能夠構建青少年與地域文化的深層連接。將黎侯虎制作融入美術與勞技課程,學生在剪裁、縫制、填充的技藝流程中,不僅可以習得傳統手工藝技能,而且能夠通過民間故事講述理解虎文化的精神象征,從而強化文化歸屬感。在審美教育層面,黎侯虎的藝術語言為現代美育提供了本土化路徑:其對稱構圖、高飽和色彩搭配與傳統紋樣符號,構成直觀的美學認知訓練;而通過與西方卡通(如迪士尼動畫)形象的審美對比,學生得以在跨文化視野中反思傳統藝術的獨特性,進而培養藝術鑒賞力。在德育層面,黎侯虎的制作過程需要耐心與專注,工匠“慢工出細活”的觀念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品質意志,集體創作中的分工協作則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調能力。
4.鄉村建設價值
黎侯虎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展現出多維度的實踐價值。其以虎圖騰信仰為核心的文化基因,不僅承載著民俗記憶,還通過產業化、文旅融合與社區參與等路徑,成為激活鄉村內生動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載體。3在經濟振興層面,黎侯虎手工藝為鄉村產業轉型提供動能。依托“非遺工坊 + 合作社”模式,黎城縣組織留守婦女、老人參與黎侯虎制作,形成“居家就業\"新業態。這種輕資產、低門檻的產業形態,既緩解了農村空心化問題,又為傳統工藝注入市場活力,形成“以產養遺\"的良性循環。在文化治理層面,黎侯虎成為重塑鄉村文化認同的精神紐帶。近年來,黎城縣舉辦“虎文化節”建設“非遺\"主題村落,將黎侯虎制作與民俗展演、祭祀儀式相結合,使村民在參與中重拾文化自信。此類實踐不僅強化了鄉村文化主體性,還以文化IP(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即知識產權,縮寫為IP)為媒介,促進鄉土記憶的當代轉化,避免“非遺\"在現代化進程中淪為“博物館標本”。在鄉村社會生態層面,手工藝合作社的集體生產模式,重構了村民互助網絡,增強社區凝聚力。同時,黎侯虎的品牌化運作倒逼鄉村基礎設施升級,如道路修繕、網絡覆蓋等,間接提升了人居環境質量。
二、黎侯虎傳承與保護的現存問題分析
當前,黎侯虎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面臨諸多挑戰。在技藝傳承方面,由于制作工序繁雜,學習周期長,年輕一代對此興趣寥寥,致使黎侯虎傳承人群體發展受限。在市場推廣方面,黎侯虎文創產品多以零散、單一的形式存在,難以形成品牌效應,市場份額有限,嚴重制約其經濟價值的挖掘。在文化認知方面,大眾對黎侯虎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不足,僅將其視為普通工藝品,未能充分認識到其在民俗文化傳承中的重要意義,導致黎侯虎在文化保護上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一)對年輕一代吸引力弱導致傳承群體發展受限
黎侯虎傳承面臨嚴峻的代際斷層問題:黎侯虎非遺傳承人多為中年及老年婦女群體,年輕群體參與度持續走低。這一現象的根源在于多重矛盾:經濟層面,傳統手工藝行業產品制作周期長、收益低,與當代青年追求高效、高薪的職業需求形成沖突;文化層面,黎侯虎的民俗功能(如驅邪護佑)與城市化進程中青年的世俗化生活方式脫節,其文化意義未被賦予新的時代解讀;技術層面,機械化生產的廉價仿制品擠壓手工市場,削弱了技藝傳承的經濟動力。
(二)自身文化定位在當下社會語境不夠立體生動
黎侯虎的文化闡釋仍停留在“吉祥物”“傳統手工藝品\"等表層符號,其與現代價值觀的契合點未能得到深度挖掘。在文旅開發中,多數宣傳僅強調“虎圖騰\"的原始崇拜,卻忽視其蘊含的生態智慧(如就地取材的可持續制作理念)、造物哲學(如虎形造型中“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等深層內涵。這種扁平化宣傳導致兩大問題:其一,在消費市場中,黎侯虎被簡化為“懷舊紀念品”,難以融入現代生活場景;其二,在文化傳播中,其精神價值未被轉化為當代語言,例如鮮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社會議題結合。
(三)新時代媒介方式探索不足致使傳播渠道單一
黎侯虎的傳播仍高度依賴線下展演、節慶活動等傳統路徑,數字化創新嚴重滯后。盡管部分傳承人開設短視頻賬號,但內容多為制作過程實錄,缺乏故事化、互動化設計,粉絲量較少。對比“敦煌文創”等數字化傳播精品內容,黎侯虎的媒介探索存在明顯短板:技術層面,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沉浸式體驗技術尚未得到充分應用;內容層面,缺乏IP化開發(如動畫短片、游戲皮膚聯名);平臺層面,未形成抖音、小紅書等多平臺矩陣。單一化傳播導致黎侯虎受眾局限于中老年群體,難以觸及當代青年。
(四)傳承地對非遺扶持力度和幫扶方法有待完善
地方政府對黎侯虎的保護多停留在“申遺成功即終點\"的思維,缺乏長效支持機制。具體表現為:政策層面,資金補助偏向短期項目(如節慶活動),對傳承人常態化保障不足;培訓層面,技藝傳習班多針對中老年群體,未開展青年專項孵化計劃;產業層面,未能構建“設計一生產一銷售\"全鏈條扶持體系,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
三、黎侯虎的傳承路徑與保護措施探究
黎侯虎的保護絕非靜態“封存”,而是通過機制創新、技術賦能與生態重構,使其在當代社會實現創造性轉化。唯有將文化基因植入產業血脈、以現代語言重述傳統故事,方能令這只“布老虎\"跨越時空,持續傳遞中華文明的生機與溫度。
(一)重視黎城縣村落保護,完善黎侯虎傳承機制
黎侯虎的活態傳承需依托其原生文化土壤[5],構建“村落一技一人\"三位一體的保護體系。空間保護層面,黎城縣可設立“黎侯虎文化生態保護區”,對傳統村落建筑、廟宇祭祀空間進行修復,在保留鄉土風貌的同時注入生產功能。機制優化層面,當地政府與傳承人可共建“傳承人梯隊培養計劃”:針對青年群體開設“非遺”創客營,提供技能培訓與創業補貼,同時推行“家族傳承 + 社會傳承”雙軌制,鼓勵傳承人收徒授藝。此外,當地政府可依托數字化技術建立“黎侯虎技藝數據庫”,對核心工藝進行影像記錄與開源共享,防止技藝失傳。
(二)挖掘深厚文化內涵,打造非遺文化產業鏈
在學術層面,應通過跨學科研究挖掘黎侯虎的隱性文化基因。民俗學、藝術學等相關領域學者須聯合,系統梳理黎侯虎的造物哲學(如虎身“圓腹方足\"暗合“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民俗敘事(如“虎鎮五毒\"傳說中體現的驅疫智慧)4及生態倫理(就地取材的棉麻使用與循環經濟理念),建立完整的符號闡釋體系;提取核心視覺元素(如牡丹紋、蓮花紋)與精神內核(護佑、勇毅),實現黎侯虎文化符號轉化,使其形成鮮明的文化傳播符號[5]。
在應用實踐層面,黎侯虎須與時尚、家居、玩具等產業深度合作。在時尚領域,黎侯虎的色彩搭配與圖案可融入服裝設計,無論是虎紋元素的上衣,還是以虎形輪廓為靈感的配飾,都能讓古老文化煥發時尚魅力。在家居設計上,可打造黎侯虎主題的家居產品,把其蘊含的吉祥寓意帶入日常生活空間。在玩具制造業,可設計現代工藝與傳統特色結合的黎侯虎玩偶,不僅保留手工質感,還可增加互動功能,讓兒童在玩耍中了解傳統文化。在文旅產業,可發展“非遺十文旅\"融合業態,設計“黎侯虎主題研學路線”,游客可體驗從采棉、染色到縫制的全流程,還可依托AR技術還原虎神廟祭祀場景。
(三)創新傳播發展方式,提升黎侯虎影響力度
在數字化創新傳播方面,相關產業可利用VR和AR技術,讓用戶仿佛置身于黎侯虎的創作工坊,目睹從選材到制作成型的全過程,還能參與虛擬的手工制作環節,沉浸式體驗文化魅力;開發以黎侯虎為主題的手機游戲,玩家在游戲中通過完成各種任務解鎖不同樣式的黎侯虎形象,了解其背后的民俗故事,實現文化傳播與娛樂的有機結合。
在跨界聯動傳播方面,相關產業可與熱門動漫、影視IP合作,讓黎侯虎以獨特的角色形象出現在劇情中,借助這些流量平臺的影響力,吸引年輕群體的目光。相關部門可舉辦黎侯虎國際文化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的民俗學者、藝術家參與,開展文化論壇、藝術展覽等,將黎侯虎推向國際舞臺,讓世界領略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
(四)政府社會協同配合,筑牢傳承保護厚基礎
在政府層面,應出臺專項文化保護政策,設立黎侯虎文化傳承專項資金,用于資助手工藝人的創作、培養專業人才以及保護相關的文化遺跡與資料;同時,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黎侯虎文創產品的開發與生產,降低其運營成本,促進產業發展。
在教育領域,應將黎侯虎文化納入地方中小學的校本課程體系,編寫專門教材,邀請民間藝人進校授課,從小培養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傳承意識。在社會力量方面,各類文化機構、非遺保護組織應積極開展黎侯虎文化的宣傳推廣活動,舉辦講座、成立工作坊,深入社區普及相關知識;企業也可通過贊助文化活動、與手工藝人合作等方式,提升品牌的文化內涵。此外,政府還應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建立黎侯虎文化產業園區,整合生產、銷售、展示等環節,形成規模化效應,通過與社會各方的緊密協作,為黎侯虎的傳承與保護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筑牢深厚根基。
四、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本質上是文化基因的存續與再生的動態過程。面對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沖擊,“非遺\"既需堅守“活態傳承”的根基,通過代際傳遞、社區參與維系技藝與精神的連續性;又要以創造性轉化激活其當代生命力,借助數字技術、文旅融合、教育浸潤等手段,融入現代生活語境。這一過程需要政府完善制度保障,市場以創意賦能拓寬變現路徑,社會以文化認同筑牢群眾基礎。唯有將“非遺\"視為“流動的傳統”,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方能使其超越“遺產”的靜態定義,成為滋養文明多樣性與人類精神家園的“永恒活水”。
參考文獻
[1]王峰.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12-15.
[2]和羽楠.山西黎城縣民俗黎侯虎[J].村委主任,2024(12):38-43.
[3]靳婷婷.鄉村振興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以黎侯鎮黎侯虎為例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4.
[4]程波濤,檀梓萱.民俗空間視閾下虎圖像的文化釋義[J].韶關學院學報,2022(10):94-98.
[5]高嵬嵩.視覺符號系統下的黎侯虎[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S4):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