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寬闊的柏油馬路、有進的多區南鎮沈陸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這一切都與奉賢區人大代表,沈陸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徐丹萍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自擔任區人大代表以來,她始終牢記“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莊嚴承諾,以沈陸村為舞臺,用實干擔當書寫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
盤活治理“千條線”勾勒最美“鄉村路
曾經的沈陸村,入眼便是一條條狹窄泥濘的小道。“一下雨,路簡直沒法走”“村里道路窄,會車困難,很容易出事故”…
扎根鄉村,聽到群眾“出行難\"的呼聲后,徐丹萍迅速行動,一方面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通過走訪調研摸清村內道路現狀;另一方面積極與相關政府部門協商,爭取政策資金支持。同時,她充分調動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道路建設過程中,召集黨員、老干部等組建“道路建設先鋒隊”,白天帶領團隊協調管線遷移,晚上入戶調解矛盾,將志愿力量有效融入治理。
歷時數月,全長4.5公里的寬闊平坦大道終于投入使用,村民的贊揚也不絕于耳:“路修好以后,不僅方便了行人,車輛通行也很順暢。”“是啊,可解決了我們出行的大難題!”
激活紅色“源動力”點燃最亮“文化魂”
如何更好盤活鄉村資源、助力鄉村振興,一直是徐丹萍履職的重點。在參加人大代表考察學習時,外省市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做法令她深受啟發。
回到沈陸村以后,她立刻組織沈陸村人大代表聯系點的鎮代表一同深入田間地頭,走訪老一輩村民,查閱歷史資料,發現沈陸村是奉賢區第一位革命烈士沈志昂的故鄉。“這樣一份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不就是專屬于沈陸村的獨特文化標識嗎?何不以此深入挖掘發展紅色文化呢?”徐丹萍一邊想著,一邊積極干起來。在全面盤點村里紅色家底的基礎上,她先后提出《關于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強對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工作指導的建議》《關于紅色鄉村學院建設的建議》,希望深入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得到了區相關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通過多方共同努力,憶紅居·紅色主題館于2023年建成。同時區相關部門精心打造紅色文化旅游線路,實現了紅色文化教育效能與經濟效益的雙提升,使紅色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持續動能。
共享發展“新篇章”答好民生“最優卷”
針對農民就業難、收入低問題,徐丹萍多次組織村民代表、村“兩委\"班子成員等集思廣益,共商發展良策。為了打破沈陸村原有“傳統農業種植效益微薄、村內產業資源長期閑置\"的困境,徐丹萍牽線搭橋,引入區內生鮮保供配送頭部企業,打造系統化、高標準農產品供應鏈。2021年,她創新采用產業園區運營模式,通過成立南橋鎮第一家村級招商園、改造閑置物業等措施,引進“田木果創意園”“西紅花文博館”“南果北移采摘園\"等企業,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化、多元化轉型。這一系列舉措不僅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也為村民增加了就業機會,實現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群眾的呼聲和期盼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徐丹萍表示,“作為一名人大代表,我將一如既往扎根基層,認真履職,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