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三十余載,她將青春奉獻給履職三年多來,她堅持為群眾利益鼓與呼。從鄉村教師到人大代表,她始終秉持著一顆育人之心、一腔為民情懷,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她就是崇明區人大代表、豎新小學教師。
堅守三尺講臺 關注學生成長
“1989年,我從崇明師范學校畢業后,就來到了豎新小學任教,一直到現在。\"同許多普通的鄉村教師一樣,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道路上,始終走在一線、干在一線,以“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鉆勁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幾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默默奉獻。她大膽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和特點靈活調整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學習知識,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喜愛與尊敬。
當老師,不能只醉心于當“教書匠”,應該立志做“教育家”。蘇英不僅在教育教學方面很有建樹,還時刻關心著青少年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心理健康。關注到班級里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是留守兒童的情況后,蘇英經常利用課間休息、用餐時間,和這些學生談心、交朋友,還利用寒暑假進行家訪,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心理狀況,開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導,用心用情守護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各有優勢,好的家庭教育能為孩子的一生打上幸福底色;好的學校教育不僅要關注教學和成績,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蘇英表示,作為人大代表,將持續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呵護學生健康成長。
情系鄉村教育建言教育事業
俗話說,賣什么吆喝什么,干什么研究什么。作為來自教育一線的人大代表,蘇英始終不忘“教育工作者\"和“群眾代言人\"的雙重身份,圍繞老師、學生、家長關心關注、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堅持為教育事業建真言、獻良策。
在日常工作中,蘇英充分利用和發揮教師的職業優勢,傾聽老師、學生的心聲和訴求,并通過各種渠道向上反映。參加區人代會時,她圍繞豐富學生教學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出充分發揮豎新鎮紅色教育基地功能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非遺走進校園等建議,在區教育局和區文化旅游局的共同推動下,非遺文化以主題實踐體驗活動形式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必修課。參加“雙聯系\"活動時,她聚焦學生午餐營養、食品安全等問題,提出了提升學生營養午餐標準、加強對學校周邊小吃攤販食品安全監管等意見建議,區教育局會同區財政局、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在充分調研了解學生家長意愿的基礎上,對學生營養午餐標準予以調整,全面推行學生營養午餐選餐制,并持續加大學校及周邊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努力讓每一位學生吃得更加安全、營養、健康。
“看到自己提出的建議被采納、反映的問題得到解決,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我很有成就感!\"蘇英說,這不僅讓她對人大代表的職責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激勵她更加堅定地履行好這份職責。
三尺講臺是她的熱愛、她的執著;扎根一線是她的日常、她的職責。對蘇英來說,每項工作都意味著群眾的信任和沉甸甸的責任,她說:“作為教育領域的人大代表,我深知任重而道遠,我將始終秉承立德樹人的優良傳統,用愛和責任守望未來,用實際行動生動踐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莊嚴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