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向具有全選進是習科總書記賦予上海的重要使命。2022年10月,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通過《上海市浦東新區優化揭榜掛師機制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今年,市人大常委會對《若干規定》實施情況開展了執法檢查。5月27日一28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執法檢查報告。
完善管理體制扎實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若干規定》第五條、第六條就揭榜掛帥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服務平臺)建設、功能、運營及專家委員會等內容作了規定。浦東新區于2023年1月組織搭建服務平臺,并創設由浦東新區科經委、發改委、財政局等9家單位組成的服務平臺聯席會議,負責統籌推進創新項目揭榜掛帥工作。
配備專業團隊,強化布局統籌。浦東新區委托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簡稱長三院)負責服務平臺日常管理,并落實相關經費,長三院組織了20余名懂技術、懂市場的專業人員形成管理團隊。
細化流程設計,豐富服務模式。浦東新區制定出臺《上海市浦東新區揭榜掛帥公共服務平臺管理辦法(試行)》,就業務實施、項目管理、機制保障等作了細化規定,服務平臺通過搭建網站和微信小程序,設置了征榜、成榜、發榜、揭榜、評榜、掛帥、攻榜、驗榜、成果轉化九大流程,為大企業和重點領域經營主體設立專區,形成多個“專場榜單”。目前,服務平臺累計注冊用戶超1300名,其中認證機構530余家,覆蓋上海、江蘇、北京等近20個省市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
充實專業力量,擴大平臺影響,服務平臺與市經信委、市科委、浦東新區衛健委等部門合作建立專家庫,匯集3200余名專家。2024年,平臺進一步升級為“浦東國際揭榜掛帥公共服務平臺”,形成跨地域、跨領域創新合作網絡。
集聚創新資源 積極推動創新項目揭發榜量質并進
《若干規定》第七條、第八條就創新項目發布、申報、揭榜等內容作了規定。浦東新區整合相關資源和力量,為創新項目揭榜掛帥活動提供專業、高效的公共服務。
推動踴躍發榜。服務平臺加強與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聯動,在凝練科學需求和技術需求、形成有效榜單方面專業優勢明顯。截至2025年3月,服務平臺累計發布562個榜單項目,其中政府項目20個、企業項目542個,意向投入資金總額超過13億元,已有17個政府項目和53個企業項目被成功揭榜。

推動榜單開放。浦東新區積極支持和引導相關政府部門、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在服務平臺上發布創新項目,發榜企業已從浦東新區擴展至其他區、全國各地和海外,揭榜方來自五湖四海,包括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同時,浦東新區國有企業也積極發揮牽引作用,在服務平臺上的發榜項目占比 5.5% ,揭榜項目占比 13% 。服務平臺還不斷增強國際屬性、持續鏈接海外資源,上海蒙牛生物技術研發有限公司發布的項目由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成功揭榜,合同金額達60萬歐元,有效推動了國際化技術合作。
促進產業發展。在服務平臺上發布的創新項目已涵蓋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制造裝備、新材料和能源環保五大產業領域。服務平臺通過細分發榜主體和產業領域,全流程對接需求與供給,為發榜方精準匹配揭榜方,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
布局科技力量著力引進培育新型研發機構集聚發展
《若干規定》第十條、第十一條就引進和培育新型研發機構、支持新型研發機構開展研發活動等作了規定。浦東新區全力推進落實,引進和培育了一批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發機構。

加快推動新型研發機構集聚發展。浦東新區按照三個“一批”,即保障落地一批、主動布局一批、謀劃儲備一批的工作安排,推動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浦東并集聚發展。目前,浦東新區有李政道研究所、張江數學研究院和商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等12家機構經市科委備案為新型研發機構,在全市27家新型研發機構中占比約為 45% 。
通過服務平臺培育新型研發機構。浦東新區助力有意向的揭榜單位和團隊與區內企業對接,共同組建新的創新主體。長三角國創超聲(上海)有限公司參與揭榜多個跨領域研發項目,長三院及張江集團擬在5年內投入1億元,支持該公司發展成為新型研發機構。
形成人才集聚效應。浦東新區將新型研發機構列入人才重點服務單位目錄,實施\"明珠計劃\"等人才政策,新型研發機構培育了一批戰略性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李政道研究所圍繞天文與天體物理、粒子與核物理、凝聚態物理三大研究方向,吸引集聚17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位科研人員,國際學者占比近四成。
落實創新機制 激發創新活力
《若干規定》第九條、第十二條至第十五條對賽馬制、經費包干制和負面清單管理、人才激勵、資金支持、績效評價等創新機制作了規定。市和浦東新區有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為優化創新環境、激發創新活力提供有力保障。
促進體制機制改革。針對民辦非企業單位類新型研發機構(以下簡稱民非類新型研發機構)發展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市科委、民政局、財政局等部門與浦東新區進一步放權松綁,建立健全與其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市民政局于2023年出臺《優化民非類新型研發機構登記管理服務的若干舉措》,優化登記管理機制,放寬國有出資占比。2024年,市財政局、市科委等部門支持民非類新型研發機構按照核定工資標準申請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顯著放寬平均工資水平限制,提升對高層次人才的薪酬吸引力。
明確經費保障。浦東新區科經委、財政局等部門明確對財政預算保障的新型研發機構經費使用實行以任務為導向的“包干制”,以合同形式對任務、預算等予以約定,按照負面清單進行經費使用管理,賦予其更大自主權;對未納入財政預算保障的新型研發機構擇優給予補助,采取“建設經費 + 績效獎勵\"模式,讓新型研發機構在承諾遵守科研倫理道德和作風學風誠信的前提下,自主管理和使用相關經費。
推出科技金融創新產品。服務平臺攜手相關銀行、保險公司等,共同推出國內首個“發榜貸”“揭榜險\"組合金融服務產品。目前,超星醫療公司已獲得“發榜貸\"支持,用于合作項目研發;邦芯半導體公司購買“揭榜險”,保額 100% 覆蓋項目研發金額,以分散技術攻關風險。
持續發揮創新策源功能不斷推動科創中心核心區建設
優化揭榜掛帥機制和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等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在法規實施中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執法檢查報告認為,需要進一步優化揭榜掛帥機制,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擴大服務平臺輻射范圍,提升管理運營水平;分層分類施策,著力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實踐創新機制,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加大市區統籌力度,助力浦東新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開展宣傳引導,提升法規的社會知曉度。審議中,常委會組成人員圍繞相關問題提出了不少意見建議。
圍繞如何進一步探索實踐相關創新機制,不少委員建議,市級和區級相關部門共同研究,探索制定財政科研經費實施包干制的具體實施辦法,并積極試行,總結經驗后不斷推廣。
圍繞如何進一步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不少委員建議,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中,要有中長期安排,保持政策持續性;還要有前瞻性預判,加強信息共享,避免重復性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