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當汪衛國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全國勞動模范表彰是,這位奉賢區區金匯會黨接受支書記、鎮人大代表的第一反應是“不真實”:“我不過是個普通的村書記。\"表彰儀式上,他的腦海中閃現了兩個畫面:一是村里的79歲獨居老人寒夜里裹著被褥止不住地發抖,一是村民深夜致電反映河坡塌陷危房將傾。“這些才是該被記住的時刻,是我們應該出現的時刻。\"更讓他意外的是回村后的反響一一多位村民來電祝賀,甚至有老人拄拐到村委會道喜。“老百姓的認可,比賺幾千方還甜。\"這名年輕的村書記、鎮人大代表將這份榮譽視作為“實干的副產品”,從市勞模到全國勞模,一路走來,他感慨道,“勞模,沉甸甸的兩個字提醒我腳下的這條路走對了!”
雙重身份下的初心使命
2017年2月,還是金匯鎮信訪辦社工的汪衛國調任光輝村黨總支書記,同年當選鎮人大代表。這個地處閔行、浦東、奉賢三區交界,有著5.4平方公里土地和1482戶村民的\"復雜村\"的復雜程度令他一上任就\"連續失眠”:工業區違建占地112畝,高污染企業集聚;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導致出租亂象,管理成本激增;村級經濟薄弱,集體資產不足千萬雙重身份下,汪衛國更清晰了自己的定位:“村書記要帶頭干,人大代表要代民言。”
上任首月,他啟動“村情大摸排”:白天查集體資產,晚間入戶走訪。因村民早出晚歸,他取消個人雙休日,堅持“問題不隔夜”,迅速與村民拉近了距離,幾乎所有村民的手機里都存著“汪書記\"的電話。一次走訪中,村民指著違建廠房舊址嘲諷:“這地方像被日本飛機炸過!\"這句話刺痛了他。2017年底,他聯合鎮城管部門啟動拆違,雖然部分村民因拆違損失租金而抵觸情緒很大,但在28個村民小組的支持下,112畝違建工業園全部復綠。至2018年,他帶領著班子成員依然“每周兩次走訪村民”,梳理出公共安全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等六類痛點問題陸續整改。經過梳理整治,89條縱橫交錯的河道重煥新生,與兩條市級道路、一條區級道路連通的水泥路面已通往各家各戶,公共加公益、便民加利民、共享加共治理念下的奉賢區首個生活驛站落地光輝村。驛站建筑面積2506平方米,集成農家會所、家庭醫生等20余項服務,并將便民服務輻射至28個微型生活驛站,運營6年來服務超40萬人次。
“家常便飯\"式的走訪問詢催生而來的是村民對村集體的“依賴感”,汪衛國辦公室甚至有一個特別的名字“談心室”,無論大小事,村民們都愛找這位村書記“嘮兩句”。2024年1月,這一機制再度升級為“急難愁盼三年專項行動”,實行“首問負責制”:村民訴求24小時響應、3日內反饋。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共解決128項訴求,群眾滿意度達 98% 。“只要是切合實際的需求,我們要盡可能解決,暫時無法解決的會轉化為代表建議。像東環路在大葉公路拓寬后因交通管制未能貫通的問題、泰日學校周邊停車難的問題都通過代表建議向上進行了反映。老百姓不信任,我們的工作就開展不了。我必須用實干換取信任。\"根據現實情況,汪衛國已經計劃著開展第二輪三年行動。
政策落地的代表推力
沒有“雙休日\"的汪衛國鞋底上滿是光輝村的泥土,雖然并非出生于光輝村,但他將自己視作光輝村的孩子,入戶走訪期間,滿心滿眼皆是村民是否生活安樂。
2020年底寒潮襲來,汪衛國帶領班子成員分片走訪全村的孤寡老人,發現一名79歲的獨居老人裹著薄薄的被褥瑟瑟發抖:“子女上班,我病了也沒人知道。\"汪衛國當即組織采購了熱水袋為孤寡老人們應急,但深知這非長久之計。待查閱醫療檔案后,他發現:全村1721名老人占了戶籍人口的 34% ,但村里僅有2個衛生室,部分腿腳不便的老人為了減少配藥頻率,甚至自行“切藥\"將藥量減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送醫’‘送藥’‘送溫暖'是我們此刻最想‘力所能及'的事情。\"汪衛國即刻與同班子成員開展探討、設計實施方案。2020年12月,一支“宅基醫療隊\"駕駛著電瓶車開始奔波于光輝村的田間小道上,由2名退休的持證村醫組成的醫療隊為村中7類人群建檔,包括獨居、孤寡、大病等178人,提供送醫送藥、聯系子女等服務。為規范運行,汪衛國推動制定《宅基醫療服務手冊》,明確血壓監測、藥品代購等12項標準。“雖然是為7類人群建檔,但只要是本村老人,如需醫療幫助,醫療隊和志愿者必須援助。”截至2024年底,醫療隊累計服務60659人次,有效避免獨居老人突發疾病無人管現象。
“我提出的代表建議一大半也是圍繞著民生保障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農村老齡化比較嚴重,保護好愛護好這些老年人,就是實實在在地提升老百姓的感受度。”
產業破局的履職實踐
“鄉村振興必須以經濟為基礎!\"初到光輝村的汪衛國為做好鄉村振興“三塊地\"的賬本,幾乎整宿地輾轉反側,“上海的土地如此金貴,不僅要答好必答題,還要做好附加題。”
土地集約化、鄉村旅游、科技助農被89條河道分割導致農田碎片化的光輝村也曾在規劃中考慮過這些方案,然而如何走出符合自身村莊“氣質\"的鄉村振興之路,汪衛國深思了許久:“要可持續發展。”
2021年,光輝村與上海交大農生學院黨建共建簽約,提供了2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供村民在宅前屋后的田園里選種。汪衛國組織村民試種后選定了“串串紅\"油豆成為光輝村“庭院經濟\"的第一波種子,免費發放的種苗達1萬株:“這個品種的油豆好種、好吃、好賣,適合本地氣候水土,最方便村里的老人種植增收。\"然而,首年就出現了“領苗不種\"現象:某村民領走了50株苗卻閑置在家門口直至枯死。走訪發現后,汪衛國立即開展調研并調整策略。次年,每株油豆苗改收5毛成本費,報名種植的農戶反增至120戶。如今庭院經濟項目采用“三自模式”:自留、自種、自銷。對散戶的滯銷油豆,村委會每周三集中運往批發市場。四年累計助農增收幾十萬元,戶均最高年增千元。
除了為村民增收“跑斷腿”,汪衛國也為村集體經濟“磨破嘴”。在網絡平臺,他儼然成了一名直播達人,“E人”屬性全開講解著當地特色產品。2024年8月,金匯鎮創新推出的首個鎮級網上商城小程序“金品匯萃”,由鎮上18個村的村書記擔任主力推銷員,傭金根據帶貨情況按比例反哺給各村的集體經濟。汪衛國決定在村委會里搭建一間簡易直播間,每天下午與同事一起在短視頻平臺為“金品匯萃”上的產品直播帶貨,沒想到這次被迫轉型竟然讓他成了鎮上的“銷冠”。向來只愛在村民家“串門”不愛“拋頭露面\"的汪衛國,對著鏡頭倒也能介紹得眉飛色舞。“一開始聽到的質疑聲可不少,有人說村書記直播帶貨像作秀。但聽多了也沒什么,畢竟直播電商是打開市場必須要順應的趨勢,所以一定要做。若是為自己直播,我是豁不出去的。但一想到是有利于村集體經濟的,就沒什么可難為情的。\"談起帶貨經歷,汪衛國依然有些膈腆,但談起“增收”情況,又不禁喜悅起來:“去年我們還與虹橋機場、中鐵設計院等共建單位開展了合作,也算為村集體賺了幾十萬吧。”
治理升級的履職擔當
心態的轉變讓汪衛國無懼鏡頭,然而未曾改變的是其時時刻刻掛念群眾、為民履職的決心。“人大代表不是掛頭銜,要實實在在解決問題。\"汪衛國將十年信訪工作經驗融入代表工作,將心比心為村民排憂解難。
2024年小流域河道整治期間,村民反映河坡塌陷危及12間房屋,深夜的一通急電就把汪衛國呼到了現場。勘查后,汪衛國啟動了應急程序,支付每戶200元安置費供其外出居住,同時,他立即以代表身份致電鎮水務所所長:“今夜必須緊急搶險!\"鎮水務所立即派出施工隊連夜打樁加固。次日加固狀態下,房屋門窗依然嚴重變形,這令汪衛國后怕不已:“接到群眾的急難愁,務必要當作大事。此番若拖延必出人命。\"該案例被他寫入了“急難愁盼三年專項行動\"報告,后續進一步推動建立了“農村自建房安全巡查機制”。
“不能等問題變‘12345'工單,提前介入治理就是‘治未病’。\"秉持著“未訴先辦\"的理念,8年來,他保持電話24小時開機,月均話費達500元,最高單日通話記錄甚至達300條。“無論何時,老百姓的電話我都會接。并且他們知道,按掉了我會回撥,這才是信任。\"當被問及代表履職心得,他看著自己的鞋底笑笑說:“腳上沾泥,手上沾土,建議才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