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俄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然而,這一創舉卻遭到了孟什維克和第二國際代表人物的猛烈抨擊,他們以俄國缺乏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經濟前提為由,否定十月革命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在這一歷史關頭,列寧抱病撰寫了《論我國革命》,駁斥了教條主義、修正主義錯誤思潮的一些觀點,系統闡述了俄國革命的特殊形式及社會主義建設的可能性,有力地捍衛了十月革命的成果,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指明了方向。貫穿《論我國革命》全文的斗爭哲學,是理解列寧關于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思想理論的關鍵樞紐,這一“斗爭\"并非狹義的對抗,而是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與俄國革命具體實踐的結合。探究列寧《論我國革命》中的斗爭哲學,對中國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穩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論我國革命》的寫作背景
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雖然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但國內經濟瀕臨全面崩潰。1914年一戰爆發,俄國作為參戰國陷入長期消耗,經濟遭受重創,內戰也加重了資源消耗。大量工廠倒閉,鐵路運輸癱瘓,農業糧食產量急劇減少,城市居民面臨饑荒的威脅和基本生活物資奇缺,長期的戰爭創傷使俄國民眾生活陷入極度困苦的深淵。與此同時,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遭受國內外敵對勢力的聯合絞殺。國際上,英、法、美、日等協約國對蘇俄進行經濟封鎖,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威脅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統治秩序,遭到了國際帝國主義的反對與孤立;國內,地主與資產階級殘余勢力勾結白衛軍,頻繁發動武裝叛亂,嚴重威脅蘇維埃政權的生存根基。如何在荊棘叢生的環境中鞏固政權、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成為橫亙在布爾什維克黨面前一個亟待攻克的難關。
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國際的伯恩斯坦、考茨基等人維持僵化的觀念,認為俄國生產力水平極度落后,無產階級政治覺悟尚未成熟,不具備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條件。十月革命后,蘇漢諾夫在《革命札記》中堅稱俄國社會主義革命違背了歷史固有規律,缺乏必要的客觀經濟前提作為支撐,因此,不應該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這些觀點在當時的理論界擴散,動搖了部分人對俄國革命的堅定信念。教條主義、修正主義錯誤思潮打著革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實則出于對馬克思主義片面化、教條化的理解構建了一套偏離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例如主張經濟斗爭而忽視理論指導作用的經濟主義,主張無政府主義的孟什維主義,否定俄國有發展資本主義客觀條件的民粹主義,否定黨性原則的經驗批判主義等。
為了有力駁斥這些荒謬的理論觀點,列寧不顧自身病重,毅然決然地口述了《論我國革命》。列寧在文中運用斗爭哲學剖析了俄國革命的特殊性與世界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辯證關系,為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正當性進行了辯護,也為后來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探索適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寶貴的斗爭智慧,
二、《論我國革命》中的斗爭哲學的基本內涵
《論我國革命》中的斗爭哲學為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在《論我國革命》中,列寧闡釋了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與俄國革命道路的個別性,論述了工人運動與農民戰爭的辯證關系,也間接指明了俄國革命屬于先奪權后創造條件的“倒過來的革命”。
(一)一般與個別:革命特殊性的哲學闡釋
孟什維克和第二國際代表人物如同教條主義的衛道士,機械地解讀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理論,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只能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列寧與此觀點進行斗爭,鮮明地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并非一條刻板、僵化的軌道,它并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順序上呈現獨特的變奏曲。“他們都自稱馬克思主義者,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卻迂腐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馬克思主義中有決定意義的東西,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他們一點也不理解。\"列寧批駁了小資產階級,認為他們不懂革命的辯證法具有靈活性,不懂歷史的發展進程絕非呈現單一的簡單軌跡。
俄國未曾經歷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但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殊歷史風暴中,臨時政府的軟弱與戰爭困境使俄國戲劇性地成為帝國主義體系中最薄弱的一環。國內矛盾的激化,工農群眾的革命熱情,這種特殊的歷史環境巧妙地為俄國賦予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可能性?!墩撐覈锩分袑懙溃骸笆澜鐨v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2俄國革命的勝利是世界歷史發展中一般與個別的辯證統一的生動例證,其沒有背離世界歷史發展規律。這一個別性打破了孟什維克和第二國際代表人物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僵化理解的桎梏,也為之后的各國社會主義革命實踐提供了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范例。
(二)革命力量的整合:工人運動與農民戰爭的辯證關系
由于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社會主義革命與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緊密相連,呈現前所未有的特征。“俄國革命有別于以前西歐各國的革命,而且這些特殊性到了東方國家又會產生某些局部的新東西。\"3俄國革命最為顯著的特征是農民戰爭與工人運動的深度聯合。占據俄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長期遭受封建地主和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內心深處蘊藏著強烈的革命意志。而工人階級作為先進生產力的杰出代表,在革命形勢漸趨成熟的關鍵時刻,和農民一起形成了一股無堅不摧的革命合力。這種聯合使俄國革命獨具特色,擁有了不同于西歐國家革命的獨特優勢。
列寧意識到這一革命新特征,強調俄國無產階級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果斷發動社會主義革命,一舉奪取政權,為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一條光明大道。《論我國革命》體現了列寧對俄國國情的深刻洞察和對俄國革命力量的精準調配,為俄國革命的成功提供了關鍵的行動指南。俄國革命勝利后,列寧提出要通過驅逐地主、資本家等措施,在實踐層面開展為社會主義建設創造前提的斗爭,這也是對“唯生產力論\"者認為俄國不具備革命條件的有力回擊。
(三)“倒過來的革命”:先奪權后創造條件的斗爭 依據
普列漢諾夫等人認為落后的俄國應先發展資本主義,再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蘇漢諾夫等人則認為俄國社會生產力未達到實現社會主義的水平。針對這些狹隘的觀點,列寧與之斗爭,“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雖然誰也說不出這個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樣的,因為這在各個西歐國家都是不同的),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4因此,俄國另辟蹊徑,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奪取政權,然后充分利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顯著優勢,發展社會生產力,向社會主義過渡。
列寧承認俄國缺少社會主義革命所必需的客觀條件,他充分發揚斗爭精神發動十月革命,在落后的俄國奪得政權,集中一切力量創造社會主義發展需要的條件。例如,讓工人農民掌握文化、學會管理經濟并與官僚主義斗爭等。5這一“先革命后建設”的特殊道路,徹底斬斷了傳統觀念中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以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為前提的枷鎖。
庸俗馬克思主義者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過于迂腐。只有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才能探索出適合本國國情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列寧這一斗爭哲學充分彰顯了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領悟和對各國具體情況的尊重理解,打破了人們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的刻板認知,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政黨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啟示,即摒棄教條主義的束縛,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三、《論我國革命》中的斗爭哲學的當代啟示
“列寧沒有將俄國革命方式普遍化、模式化,而是強調了東方革命復雜性、特殊性。”7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征程中,深受列寧思想的影響,積極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論我國革命》中的斗爭哲學正是對列寧的革命辯證法、階級斗爭學說與實踐結合的思想的高度概括。其為當下中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探索發展道路、發揚斗爭精神推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一)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應對復雜國際形勢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一些西方政客心懷叵測,妄圖通過各種隱蔽的手段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和平演變”,處心積慮地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霸诙韲锩l展的不同時期,列寧緊跟時代變化,不斷變換理論斗爭的內容和形式。\"[8我們應深刻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堅持階級斗爭與歷史主動性的統一,不為外界的干擾和質疑動搖,堅決與西方錯誤思潮和行為作斗爭。
(二)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列寧和俄共(布)領導的同饑荒和饑餓進行的斗爭,是鞏固蘇維埃政權和鞏固俄共(布)執政地位的斗爭?!?因此,無產階級政黨要堅持革命辯證法的實踐運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勇于實踐、敢于斗爭、敢于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不懈的斗爭實踐中精心探索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康莊大道。中國在走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同樣進行了諸多探索,不斷摸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如今,中國在改革進入“新階段”人民需求“新變化”民族復興“新目標”的背景下,正在向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邁進。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明確強調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行從體制、結構到“人本\"的縱深化改革,這些舉措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
(三)發揚斗爭精神,推動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論我國革命》中貫穿始終的斗爭精神猶如一面旗幟,告誡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中國人民要在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征程中,大力發揚斗爭精神,要在斗爭中不斷磨礪自身本領,掌握斗爭的策略和方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當前,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面臨諸多風險和考驗,只有大力發揚斗爭精神,勇于攻堅克難,才能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乘風破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四、結語
時至今日,列寧的《論我國革命》仍是一部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經典著作。列寧《論我國革命》中的革命辯證法的實踐運用以及階級斗爭與歷史主動性統一的思想突破了傳統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前提條件的狹隘認知,大膽地強調了革命的特殊性和多樣性。這些觀點不僅在當時俄國革命和建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而且也促使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不同國家的本土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2]
[3]
[4]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75,776,776,777.
[5]安啟念.論列寧的《論我國革命》[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2(4):43-51.
[6]徐芹.列寧在俄國革命特殊性問題上對庸俗馬克思主義觀點的批判—《論我國革命(評尼·蘇漢諾夫的札記)》研讀[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0(6):21-29.
[7]徐斌.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革命辯證法——研讀列寧《論我國革命》的體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3):28-32.
8賈淑品,孫自勝.批判與建構:列寧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策略J」長白學刊,2021(1):31-38,2.
[9]王一娟,俞良早.列寧關于發揚斗爭精神推進黨的事業的思想及當代啟示[J].社會主義研究,2024(1):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