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使命。將\"五育并舉\"理念融入公安高等教育改革,有助于明確培養全面發展的公安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也有助于從源頭上解決如何提升公安隊伍整體素質和戰斗力的問題,從而滿足公安工作現代化對新質公安戰斗力人才的需求。
一、“五育并舉”的內涵要義
五育是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并舉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五育不同領域的組合和滲透。五育之間不存在主次之分,在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過程中,五育的地位同等重要。五育之間的作用深度和廣度因教育個體的差異而不同,但這種差異并不影響五育整體的均衡性。五育融合是\"并舉\"到“貫通\"的質變躍升,其核心在于以全面發展的視角構建育人的多元評價體系。
“五育并舉\"既是一種教育價值理念,又是一種創新的教育思維模式,更是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新路徑。它不是簡單地把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進行拼湊、疊加,而是在學生的課程和活動中將五育融入各個方面,使其融會貫通,創造一個全新的五育共生體。五育各自獨立卻又內在統一,通過五育的相互照應、有機融合,高質量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實施“五育并舉\"的最終目的。
二、構建公安院校“五育并舉”育人體系的框架
本文按照“四個基本”的設計框架,將“五育并舉\"與公安高等教育改革相融合,從而構建公安院校“五育并舉\"育人體系。“四個基本”具體解釋為:一是基本理念,即全育人,育全人,強調教育的全面性與完整性。全育人意味著教育過程貫穿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全過程,涵蓋課堂教學、實踐訓練、校園文化活動等各個環節,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格局。育全人則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關注其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提升,更重視品德修養、身心健康、審美情趣和勞動素養的培育,旨在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綜合素質卓越的公安人才。二是基本目標,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素質過硬,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公安應用型人才,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三是基本原則,即德育為先,五育融通。德育為先強調,德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基石,通過系統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五育融通則要求五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形成有機統一的育人體系,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四是基本思路,明確各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具體作用與實施路徑。以“德育鑄魂\"引領成長,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形式,使學生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智育為本\"夯實基礎,以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為核心,通過系統的課程教學和實踐訓練,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基礎;以“體育強健”厚筑保障,通過體育課程、課外體育活動等方式增強學生的體質,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和運動習慣,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以“美育清潤\"升華境界,通過藝術教育、審美活動等形式,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升華學生的人生境界;以“勞育淬煉\"砥礪心智,通過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實踐能力,磨礪學生的心智,使其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
三、公安院校“五育并舉”育人體系的“四維”實施路徑
(一)從頂層設計維度深化“五育并舉”人才培養方案改革
五育課程的實踐價值較為突出,天然具有較為靈活的育人情境,教室外的廣闊空間正好能為此類課程提供育人舞臺。因此,在進行人才培養方案頂層設計時,公安院校要充分考慮智育和其他四育在育人手段和途徑上的差異,為“五育并舉”提供更為廣闊的育人空間。經過對體育、美育、勞育等各要素的教學內容、形式、載體等進行科學的統籌考慮,公安院校可以探索并制定輔助培養方案以響應國家關于\"五育并舉\"的改革要求。以某省屬公安院校為例,在主體課程培養方案以外,設計以實踐活動為主要育人方式的輔助培養方案,實施“基礎(15) + 個性(X)\"學分制管理。主、輔培養方案以“四結合\"為途徑,即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校內育人與校外育人相結合、課程育人與活動育人相結合、線上育人與線下育人相結合,不斷豐富項目供給、活動供給、內容供給,以滿足學生校內校外、課內課外活動需求,深化\"五育并舉\"育人成效。[2]
(二)從培養過程維度優化“五育并舉\"課程體系建設
1.在課程設置上做到“并舉”
“并舉”不是做加法,不是缺某育就開設某育的課程,也不是以“某一育”為基礎,再分別疊加其他“各育”,而是各育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供給側改革,實現從“單一育\"到“系統育”的質變。一是明確課程設計總體思路。按照“通識教育 + 寬口徑專業教育 + 個性化多元教育”的設計思路,公安院校課程設置應緊緊圍繞公安工作和公安隊伍建設需要,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找準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的結合點,緊扣新工科、新文科等建設要求。公安院校應開足開齊體育類、藝術類和勞動教育類必修課和選修課,設置跨學科跨專業的特色交叉選修課程群,培養學生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二是有效提升“五育并舉\"的融合水平。公安院校可組織專業師資隊伍深入挖掘專業課程內部的思政元素、體育元素、美學元素,全力打造課程思政示范體系,全面打造省級、國家級一流課程。3公安院校還應積極探索五育融合的信息化育人模式,利用虛擬仿真(VR)技術引入勞動教育課程,利用增強現實(AR)技術創設公安工作情境,讓學生在虛擬的情境中體驗和應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2.在課程改革上做到“融合”
融合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育內融合、育間融合和跨育融合。育內融合是指通過特定方式使匯聚在各育內部的各學科、主題、活動形成有機整體的過程,各育及其內在學科保持獨立。4公安院校在課程設置時應鼓勵打破學科壁壘,整合學科交叉知識。例如,在偵查學課程中,公安院校可融入法學中的證據規則、刑事訴訟程序等內容,使學生在學習偵查技術的同時,了解與之相關的法律規范,提高依法辦案的能力。育間融合是指以一種教育為中心,向其他所有教育擴散的有機整合方式。公安院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要始終堅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公安教育的全過程,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例如,在犯罪心理學課程中,公安院校可通過分析犯罪人的心理成因和改造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跨育融合是指通過創設真實情境,采用模塊化、項目式、主題式、探究式等方式,打破傳統學科邏輯,實現五育全方位融合的過程。專業知識競賽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諸多智力要素與非智力要素的重要模式。5學生可以利用自身專業優勢,積極參與公安學科競賽,不僅可以提高專業技能知識,同時也可以鍛煉應對復雜情況的心理素質,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實現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目標。
(三)從資源保障維度強化“五育并舉\"環境支持建設
1.建立配套設施
公安院校可在教務管理系統中設計開發五育活動管理模塊,將學院的教學信息化管理資源與五育體系實施有機結合,實現資源的整合和管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臺,公安院校可以集中管理學生參與五育實踐活動方面的數據及過程性材料,包括學生成績、課程安排、選修課程、個性化學分等。公安院校通過對留存的過程性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可以從整體和個體層面上了解學生的發展趨勢和特點,為制定教學計劃、資源配置和政策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進一步促進五育體系的有效建立。同時,各部門教師可以共享學生的發展信息,包括學習成績、評價、評語等,實現多方位的溝通和協作,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各方面情況,共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持和指導。
2.創設“五育”環境
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讓“五育并舉\"這一新理念貫穿始終,能真正融入學校、融入課程、融人課堂、融入班級、融入家庭、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進而形成“并舉生態”。這個目標實現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可以考慮先從學校環境開始,以積極開展公安校園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大學校園作為大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自然而然地成為發揮育人功能、有效提升育人品質的主陣地。首先,公安院校需要開展自身的校園環境建設,搭建一個符合五育理念以及現實情況的教育場地,為學生提供知識的同時,積極開展五育教育。其次,公安院校需要積極建設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于無形中打造一個精神教育場域,潛移默化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次,公安院校還需要積極開展藝術進校園、技術進校園、數字進校園、紅色經典進校園等系列活動,組建合唱團、體育俱樂部等學生社團,以活動踐行五育并舉、融通,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從結果評價維度健全“五育并舉”育人質量評價載體
1.建立多元質量評價觀
質量評價作為“五育并舉”育人成效的校驗環節,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評價體系,以有效評估五育各要素對教育教學整體質量的影響。多元質量評價觀要以“五育”是否“并舉”作為評價標準進行多元評價,而不是僅以其中某一育或幾育為評價標準。評價指標設計可以從育人度和融合度兩個維度考慮,從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層面修訂現有課程評價體系,逐步完成從“育分\"到“育人”從“某育\"到“各育”
的評價過渡。例如,以校園藝術創作的形式完成勞育和美育評價,以體育運動會、文藝節目表演的形式完成體育和美育評價。勞育除了考慮師資、課程和場地,還應考慮將學生參與學校、家庭、社會勞動和公益服務等情況納入評價體系。評價結果用來衡量學校是否按照標準建立教育質量體系,是否有效運行教育質量方案,以及運行結果是否符合教育質量指標要求,是否有效改善教育質量狀況。
2.建立“五育成績單”評價載體
“五育成績單”是學生課程成績單的補充,記載學生在校期間獲得的除第一課堂成績外,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獲得的五育成績認定。“五育成績單”是學生在校期間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證明材料,由學校統一發放,并存入畢業生檔案。公安院校的學生參加量化考核、評獎評優、推優入黨、綜合性評價等,“五育成績單”應作為評選或推薦的參考要素。“五育成績單\"是學生進行自我展示、自我推介的有效憑證,可用于求職、升學、存檔。社會用人單位可結合“五育成績單”了解學生參與校內外實踐活動情況,對其進行綜合能力評價,更好地實現雙向選擇。
四、結語
“五育并舉”不僅是教育理念的創新,更是育人模式的深度變革。公安院校構建以“四個基本”為框架的\"五育并舉\"育人體系,并探索“四維\"實施路徑,其核心在于通過五育的有機融合,為公安系統輸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隨著公安教育改革的深人推進,“五育并舉”育人體系需在實踐中不斷優化,以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公安教育的需求,為公安隊伍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裴哲.“五育并舉”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22(1):97-103.
[2]孟彬,劉鳴禹.基于OBE理念構建應用型公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新思考[J].山西警察學院學報,2023(3):105-111.
[3]孟彬.“五育并舉”背景下公安院校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路徑探究[J].教育學院學報,2023(1):78-83.
[4]劉登琿,李華.“五育融合”的內涵、框架與實現[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0(5):85-91.
[5]李波.五育并舉視域下投資學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融合機制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1(1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