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進程加快和技術革新的推動下,海洋本身的戰略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與開發,成為大國博弈的重要舞臺。中國是陸海復合型大國,海洋在其對外開放、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方面都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成為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中、美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大國,其互動關系會對國際秩序的走向產生重要影響,而海洋戰略領域亦是中美戰略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雙方存在矛盾和摩擦的焦點區域。理解中國與美國海洋戰略的差異、把握中美海洋博弈的政策表現和動因,有助于推動中、美兩國在海洋領域的大國關系朝著健康、理性的方向發展,更能夠為落實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愿景提供必要支持。
一、中國“海洋強國”戰略與美國海洋戰略概述
近年來,中、美兩國在海洋領域的矛盾愈發突出,這主要與二者海洋戰略思想的不同有關。中國將\"海洋命運共同體”確立為新時代國家海洋戰略的理論指引,而現代海權理論奠基者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ThayerMahan)的戰略思想則持續塑造著美國海洋戰略的歷史演變軌跡。
(一)中國“海洋強國\"戰略
隨著海洋開發技術的提升以及1994年正式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國“海洋強國”戰略醞釀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起步于以“發展經濟”為中心的議程。2003年,國務院印發了《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這是我國政府為促進海洋經濟綜合發展而制定的第一個宏觀指導性文件,明確提出了指導原則與發展目標,其中發展目標之一為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經濟區域,使海洋經濟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逐步把我國建設成為海洋強國。經過幾年的探索,2010年,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清晰提出了“陸海統籌\"海洋發展戰略的思路與內容。
2017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指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2可以看出,“建設海洋強國\"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并指明從“發展海洋經濟、創新海洋科技、保護海洋生態、維護海洋權益”四個方面出發,合力實現強國之目標。
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指的是經過長期、持續的發展,在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基礎上,在發展海洋經濟、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方面積極采取措施并發揮相應的作用。建設“海洋強國”的意義,從國內角度而言,是出于提升綜合國力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從國際角度而言,是出于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需要。因此,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是以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秉持開放與包容的胸懷與精神,攜手各國人民共同維護海洋安全,促進海洋發展。
(二)美國海洋戰略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海洋強國,其海洋戰略在全球范圍內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是21世紀以來,海洋成為各個國家角逐力量的重點領域,美國更是大力關注并予以發展。2004年,美國海洋政策委員會出臺了《21世紀海洋藍圖》,在國家戰略層面對海洋資源及生態管理等方面提出改進,隨后小布什政府公布了《美國海洋行動計劃》,提出一系列在海洋政策領域采取的重大措施。而在海洋安全方面,針對局勢變動,2007年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三支海上力量聯合制定了海上戰略——《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這是美國海上三大力量首度聯合推出關于保衛美國本土和海外利益的共同戰略。3]
2020年12月,美國海上三大力量第三次共同發布新海洋戰略一《海上優勢:擁有集成化全域海上力量》,從中逐漸顯露美國海洋戰略在大國博弈時代中的發展態勢。與前兩版海洋戰略相比,第三版戰略更加強調和突出大國之間的競爭、全域海軍力量和盟友力量的聯合。第一,雖然新海洋戰略重點關注中國與俄羅斯兩個所謂“全球和平與繁榮時代最重大的威脅”國家,但是該戰略中將中國定義為其“最緊迫的長期戰略威脅”,并“優先考慮與中國的競爭”。第二,新海洋戰略更加強調美國要發展一體化的全域海軍力量,該戰略稱美國“將探索現有力量的不同組合,以提高我們的作戰效率”,意圖“構建一支平衡的混合艦隊”。第三,新海洋戰略強調加強聯盟與伙伴關系,并將其視為“在這場長期戰略競爭中的關鍵戰略優勢”,美國海軍將“和盟友、合作伙伴、其他美國機構合作”,一同維護其“通過國際海事組織和其他多邊機構和論壇中發揮原則性領導作用”所制定出來的“可接受的海上行為標準”。
在美國海軍2020年4月官方出版的《海軍戰爭》中,海洋戰略可以歸結為如何運用海軍力量的資源、能力、權威和行動去更好地實現本國的安全目標,并進一步指出馬漢的制海權理念,即不受阻礙地使用海洋領域對其國家的繁榮發展是必要的。因此,我們不難發現,美國的海洋戰略在追逐安全、維護霸權、控制海洋上有著一貫的堅持,并且具有較強的“利己排他”屬性。
二、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下的中美海洋博弈表現
美國將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錯視為對其海洋霸權地位的挑戰以及對其主導構建的海洋秩序的“破壞”。從美國的政策反應看,美國正在試圖通過\"威脅\"敘事的輿論渲染、加強海上軍事部署以及強化盟友與伙伴外交的一系列行動影響中國的“海洋強國\"建設。
第一,對華構建\"威脅\"敘事。隨著中美關系的變化,美國戰略界和學術界的主流從自身發展海洋霸權的已有經驗和現實主義的視角出發,在對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進行部分夸大和錯位解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了對華“威脅\"敘事。
“中國海上威脅論\"的主導者既包括美國的戰略界和學術界,也包含了美國政府官員及其相關部門,他們共同對中國的海洋戰略進行了系統性的輿論捏造和抹黑。美國政府不僅利用自己的話語權優勢將中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稱為“掠奪式\"經濟活動,還將中國在相關國家的經濟建設、海外投資、港口開拓等行為與海上安全議題聯系起來。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在2023年向國會提交的報告中認為,中國在印太地區對鄰國采取的是“高壓,甚至是對抗\"的態度,并在南海“采取了咄咄逼人的行動”。
第二,加強關鍵軍事部署。為了更好地遏制中國海上力量的發展和維護自身的海上霸權,美國調整了軍事戰略部署,希望通過在亞太地區集中軍力部署來達到對中國的圍堵和威懾。奧巴馬(Obama)執政時期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并將 60% 的海上力量集中到亞太地區。特朗普(Trump)第一任期繼續強化了奧巴馬政府的對華遏制政策;2020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MarkEsper)推出“戰斗部隊2045\"計劃,提出美國海軍規模快速擴大,在2045年達到500艘艦艇的目標;美海軍發布的《維持海上優勢的規劃》2.0版戰略規劃文件對此作出積極響應,提出“美海軍是阻止中國和俄羅斯控制歐亞大陸邊緣及其鄰近海域的關鍵力量\"等論調。[4]
拜登(Biden)執政時期進一步加大了在印太地區的軍力部署。美國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提出“太平洋安全威懾倡議\"(PDI),旨在提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存在,以應對中國的軍事挑戰。而自該倡議項目設置以來,總是出現美國國會實際撥付額度遠遠大于預算需求額度的情況:2022財年預算51億美元,國會批準撥付71.1億美元;2023財年預算62億美元,國會批準了114.6億美元;2024財年預算
91億美元,國會批準了147.1億美元;2025財年預算99億美元,國會批準了155.8億美元。其中,2025財年的PDI預算中為太平洋地區的軍事聯合訓練、演習等項目提供了1.91億美元,文件中明確指出這些聯合演習的重點就是威中國、建設更具殺傷力的部隊、向盟友和伙伴提供保證。美國2022年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明確強調“軍方將采取緊急行動來維持和加強威懾,以應對中國帶來的主要挑戰”。
第三,強化盟友伙伴體系。在外交方面,美國通過構建多層次的同盟與伙伴體系,對中國的海洋發展進行圍堵和限制。美國2022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將其在世界各地的聯盟和伙伴關系稱為美國\"最重要的戰略資產”。在多邊關系方面: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就是美國拉攏的遏制中國的陣營“小團體”,2022年美日印澳在“四方安全對話\"領導人峰會上啟動了“印太海域態勢感知伙伴關系\"(IPMDA),該項目為合作伙伴提供近乎實時、經濟高效的尖端射頻數據,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監測水域,實現海洋安全合作常態化,增強對華力量;美國還與澳大利亞、日本、新西蘭和英國建立了“藍色太平洋伙伴\"(PBP)組織,名義上是為了幫助太平洋島國,實質上是在構筑對華具有圍堵性的海上安全架構。
而在雙邊同盟關系方面,澳大利亞深度參與美國“印太戰略”的制度架構。澳大利亞既是構成“四方安全對話\"的重要成員國,又是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AUKUS)的創始締約國。因此,澳大利亞實質上已成為美國“印太戰略”中最具行動力的支點,處于海上制衡中國影響力的戰術前沿地帶。2023年7月,美國和澳大利亞舉行了兩年一次的“護身軍刀”聯合軍事演習,旨在確保和展示兩國國防軍最高級別的合作能力。這次軍事演習不同于往屆,除了美國和澳大利亞,還涉及13個國家和30000多名軍事人員,其整體規模達到有史以來最大。
這些多邊及雙邊機制雖然成員、形式有所不同,但存在關鍵的共同點:第一,它們皆由美國主導建立,并由美國提供主要的經濟支持;第二,它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排他性和對華性,這些機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過推動海洋安全機制集團化、雙邊化來遏制中國的海洋活動和發展。
三、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下的中美海洋博弈動因
(一)海洋戰略價值的上升
第一,海洋自身具有重要的自然資源價值。海洋這一生命搖籃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也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食物、礦產、生物、海水等儲量可觀的資源。在經濟快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今天,人類和國家對于資源的需求也大大增加,而陸地資源因為人類的無節制開發和利用被過度消耗,多種多樣的海洋資源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并解決了陸地資源短缺的難題,因此海洋資源的價值也逐漸得到了人類的重視。廣袤的海洋不僅可以提供大量的漁業資源,還能夠提供潮汐能、海流能等清潔性能源,這些清潔性能源可以有效轉化為其他能量供人類使用。
第二,海洋擁有關鍵的運輸和貿易功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以海洋為載體和紐帶的市場、技術、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緊密。\"[5雖然海運的速度相較于空運和陸運慢,但是海運也具有成本較低、可承載的貨運量更大、貨運種類限制較少、運輸路線靈活等優勢,因此海運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運輸方式。同時,從歷史的諸多案例中不難看出,海洋強國對關鍵水域的控制能力與其海上戰略通道的安全維護呈正相關。當關鍵的海上交通線被限制或控制時,將會威脅國家安全,因此,海上通道的安全和運輸能力的保障是重要的戰略舉措。另外,海洋也對國家的沿海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國的海岸線總長度約3.2萬千米,擁有非常廣闊的海域。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沿海省份的土地面積僅占全國領土面積的 13% ,卻養育了我國超過四成的人口,所占GDP比重也超過 50% 。
(二)中國海洋實力的提高
中國的綜合國力日趨增強,現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強大的經濟實力是中國國力發展的堅實基礎。面對綜合國力增強后的中國,美國的戰略焦慮愈發嚴重。美國在2022年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提出,與俄羅斯相比,“中國是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又有日益增強的推進這一目標的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實力的競爭者”。中國海洋領域的探索以及海軍力量的增長成為美國政府和學界關注的焦點,美國擔憂自身丟失海上軍事力量優勢地位,從而加強了中、美海洋博弈的烈度。
2019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白皮書《新時代的中國國防》,其中提到海軍要“按照近海防御、遠海防衛的戰略要求,加快推進近海防御型向遠海防衛型轉變,提高戰略威懾與反擊、海上機動作戰、海上聯合作戰、綜合防御作戰和綜合保障能力,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海軍\"6。中國海軍力量正處于穩步上升階段,海上偵查、監測和打擊能力都有很大提升,“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也在逐步形成。在此基礎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大型裝備的研制與建造加快了步伐: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和第一艘完全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都已正式服役,第三艘國產航母“福建艦\"也正在按計劃陸續開展系泊試驗和航行試驗;截至2023年4月21日,中國第一批8艘055型導彈驅逐艦全部服役,這是我國有史以來尺寸噸位最大、戰力最強的驅逐艦,實現了中國導彈驅逐艦的重大升級。大型海軍裝備不斷進入海軍序列是中國海軍現代化建設的縮影,助推著中國海軍實力跨上新臺階。
(三)大國博弈空間的延伸
當前大國之間的博弈日益強化,在政治、軍事、經濟和科技等多領域展開激烈博弈,在地理空間上也呈現從陸地向近海,甚至向遠洋延伸的趨勢。
一方面,相較于邊界明確的陸地,海洋因為具有流動性和整體性,并存在眾多大小不一且分散的島嶼,所以不易分割,在主權歸屬和邊界劃分方面存在多方爭議,尤其是管轄海域的邊界界定、島礁主權歸屬、經濟權益等問題成為海洋大國、瀕海國家之間爭論的焦點領域。《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雖然沒有要求“無害通過”他國領海必須事先報告以獲批通過,但也允許沿海國可依該《公約》規定和其他國際法規則,制定包括關于“無害通過\"該國領海時的航行安全及海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和規章。中國海事局2021年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關于外國籍船舶進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報告要求的公告》,包括潛水器、核動力船舶、載運放射性物質的船舶、運有有毒有害物資的船舶以及按照法律法規認定可能危害中國海上交通安全等在內的外國籍船舶,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應當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但是美國將中國在專屬經濟區內實行的去軍事化以及領海報告要求的規則視為“過度的海洋主張”,依舊借助“自由航行\"的幌子在我國周邊實施軍事挑畔。
另一方面,海洋戰略是中美戰略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雙方“碰撞”的前沿地帶和關鍵疆域。美國地處北美南部,三面環海,西面是浩瀚的太平洋,東面是波濤泗涌的大西洋,而南面是油氣資源豐富的墨西哥灣,借助海洋這一優越的地理平臺,美國發展了強大的盟友集團和伙伴關系,并進一步成為海洋霸權國,將自己的影響力通過海軍和盟友擴展至全世界。而中國作為新興大國,經略海洋以建設\"海洋強國”是其繼續發展與成長的必由之路。中、美兩國之間并無陸地接壤,海洋是連接兩國的紐帶,同時也是兩國利益發生“沖突\"的重要區域。中、美兩國作為經濟大國和科技大國,必然對各類資源有著巨大的需求,同時又掌握著較高的海洋開發技術,因此,兩國在海洋領域之間的競爭摩擦存在客觀必然性。
四、結語
中國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彰顯了中國全面發展的決心和信心。當前,國際格局處于大變革時期,中國海洋發展機遇和威脅挑戰并存,尤其是中美海洋關系的走向,不僅會對兩國本身產生復雜影響,也會對國際海洋秩序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海洋強國\"戰略既是新時代維護和實現自身海洋權益的要求,也是繼續建設新興大國的必由之路。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國必須保持審慎的態度、既要修好內功、擁有底氣,又要維護外部環境穩定,贏得主動,進而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實踐好海洋戰略,成為真正的“海洋強國”。中國既要在穩定并加快自身海洋軍事力量的基礎上,采取積極對話的方式實現與美國的正向溝通交流,加深對彼此海洋戰略和政策的了解,盡可能地化解誤會與矛盾,以避免兩國的惡性海洋競爭;又要繼續在國際社會中強化自身的良好海洋大國形象,做好公共外交,以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海洋安全秩序。中、美兩國切忌落入“修昔底德陷阱”,避免出現零和博弈競爭,穩定中、美海洋關系才是對兩國有益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
[3]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上)[J].趙伊娜,譯.外國海軍文集,2008(6):38-40.
[4]柳正華.美海軍兵力結構未來發展方向分析[J].軍事文摘,2021(1):38-43.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3.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國國防(2019年7月)N].人民日報,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