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分支,能夠自主生成文本、圖像、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展。黨中央精準把握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態勢,提出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教育領域也在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歷史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推進歷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2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帶來了創新性的變革,它能夠輔助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營造高度擬真的歷史場景,助力歷史教師引領學生深度融入歷史課堂,構建沉浸式歷史學習環境。我們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不斷拓展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場景,將加速“人工智能十教育\"的發展進程,推動實現伴隨每個人一生、平等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愿景。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實踐價值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合理應用能夠成為師生的智能助手,協助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3本文聚焦中學歷史課堂,通過構建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歷史教學的深度耦合機制,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的新型歷史思維方式,使歷史學科在智能時代繼續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價值。
(一)素養價值:打造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歷史課堂
作為歷史教師開展教學實踐的依據與指南,《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持續發展。4歷史教學實踐的各個環節均需要以《課程標準》為根本遵循,其核心價值在于對學科知識體系與育人價值的雙重規范。智能技術逐漸成為提升學生歷史素養的關鍵橋梁,本質上是通過技術手段將《課程標準》中凝練的“應然知識\"轉化為“實然認知”的中介系統。歷史教師通過合理運用智能技術這一現代化教具,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實現從知識匱乏到知識充盈的轉變,并深刻領悟其內在價值取向,而這些內容與價值取向皆由《課程標準》所高度凝練與精準指引。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賦能歷史教學的全流程,包括但不限于教學設計、課堂活動設計、教學素材生成以及教育評價改進等方面,已然成為教育教學的強大助手。特別是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環節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現出諸多出色特質。其一,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夠打造虛實相生的智慧學習環境。例如,通過三維建模與數字孿生技術復現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貞觀十六年(642年)的原貌,學生可虛擬體驗并觀察初唐壁畫中《維摩詰經變》的服飾紋樣演變,結合《舊唐書·輿服志》的記載,分析絲綢之路文化交融特征,進而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與史料實證能力。其二,生成式人工智能促使群體教學向個體指導轉變。比如,通過智能分析系統,教師可以挖掘學生學習行為數據及個性化需求特征,形成動態學習畫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精準推送適配的歷史學習資源包,制定階梯型歷史作業,通過智能學習路徑規劃,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有效拓展其學科興趣與知識維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協同發展。其三,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動學生從記憶知識向創新思維進階。教師搜集涵蓋不同歷史觀點、解釋和理論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歷史視角。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精心組織學生對這些觀點、理論展開深人辨析、比較與評估,引導學生思考不同史觀在歷史解釋中的深層作用。通過這一學習過程,學生可突破線性記憶模式,形成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促進知識積累向思維創新的質變。
《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注意通過歷史情境的設計,讓學生體驗當時人們所處的歷史背景,感受當時所面臨的社會問題。5生成式人工智能通過場景重構、情境創設和個性化支持三個維度,有效推動歷史教學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型,為智能時代的歷史課堂建設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路徑。
(二)實踐價值:賦能歷史課堂教學的多元實踐探索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迭代的背景下,知識生產主體呈現出主體間性的演進特征。智能系統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深度神經網絡等技術構建認知架構,實現了知識生產能力的技術性躍遷,并在語義理解、邏輯推理等認知維度形成類人化的智能表征。這種技術賦能使智能系統突破傳統工具屬性,在知識生產場域中構建起人機協同的認知共同體。在推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十中學歷史教學\"的進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確智能賦能的價值定位,即以學生認知建構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教師主導一智能輔助一學生主體\"的三元互動模式。
1.項目化學習:構建沉浸式探究活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首次將項目學習納入教學建議體系。《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級2020年修訂)》進一步強調,教師要不斷探尋現代信息技術下的歷史教學方式,如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項目學習,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這一要求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介人提供了綱領性教學文件支點。項目化學習是一種建構性的教與學方式,教師將學生的學習任務項目化,指導學生基于真實情境而提出問題,并利用相關知識與信息資料開展研究、設計和實踐操作,最終解決問題并展示和分享項目成果。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學歷史教師搭建項目式學習路徑中起到重要作用。
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為例,教師聚焦稷下學宮,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打造一個沉浸式的歷史學習環境,讓學生深入了解儒家、法家、道家等學派的思想內涵,體會百家爭鳴的時代意義。教師可以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自己預設的教學情境告知生成式人工智能,讓人工智能生成具有操作性的教學活動。
第一,依托圖像生成,復原歷史場景動態,深化時空觀念具象表達。人工智能生成公元前340年稷下學宮的3D動態視頻,教師可引導學生分組進入儒家館、法家閣、道家軒三類場景。各種場景配備學派經典著作與時代特征裝飾,如儒家館的書香禮儀布局、法家閣的嚴整法典陳列、道家軒的自然意境營造。第二,基于語言處理,模擬歷史人物對話,強化歷史解釋具象認知。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觸發孔子、孟子等儒家智能對話場景,圍繞為政以德、民貴君輕等觀點,結合戰爭與民生視頻進行思辨;模擬商鞅、韓非子等法家對話場景,探討法隨時變、嚴刑治國主張,對比秦法實踐效果,展現老子、莊子的哲學思想,通過自然景象演示道法自然、逍遙處世的辯證思維。第三,運用數據解析,開展史料智能分析,提升史料實證思維效度。學生可扮演齊國史官,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完成《稷下論道紀要》,引用學派經典,如《論語》《韓非子》《老子》,論證核心思想,并分析各學派在諸侯爭霸背景下的適應性及局限性。人工智能生成的教學可視化論道視頻,有機融合了史料注解、學宮場景還原與學者形象再現三大要素。
在此過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為學習者實時提供歷史場景復原、語言交互模擬和史料分析等支持,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局限。通過人機協同的項目式學習模式,學生在“場景體驗一對話思辨一史料實證\"的螺旋式提升過程中,逐步構建符合歷史邏輯的認知框架。
2.跨學科學習:編織多視野理解網絡
《課程標準》中的教學案例,其教學內容體現出多學科綜合性的特點。跨學科能力是基于學生跨學科學習的相關能力,是從“思想交流到組織概念、方法論、認識論、術語、數據等的相互整合\"9。面對學科知識融合趨勢,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現出強大的知識整合能力。它可以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工具,通過分析處理跨學科數據,提煉關鍵概念與聯系,為學生構建統一協調的知識結構,幫助教師輕松設計和實施跨學科課程。
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六課《全球航路的開辟》為例,本課圍繞“新航路開辟與人類文明的整體性演進\"主題,教師通過多學科融合,引導學生全面深入理解新航路開辟這一歷史事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地理的空間思維理解航海路線的必然性;用物理的實證精神還原技術突破的真實性;用生物的演化視角解構物種流動的殘酷性,最終指向歷史核心素養,并在時空框架下,用多元證據解釋“分散到整體\"的人類進程。
第一步,情境導入,地理與歷史的交織。教師可以展示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根據歷史數據生成的不同時期地圖與航海路線圖,結合其生成的地理知識(洋流、季風)分析報告,探討航海路線的選擇主要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同時,教師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歐洲航海目標聚焦東方財富的相關歷史文獻,從歷史角度分析原因,將歷史與地理學科有機融合,使學生理解地理與歷史發展的交織關系。第二步,技術解密,航海革命的科技密碼。教師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航海技術突破的模擬動畫,直觀呈現三角測量與緯度計算方法(數學)、帆的受力分析及風能轉化為動能(物理)等知識,并讓學生分組探究航海技術如星盤、卡拉維爾帆船等的發展,借助人工智能輔助制作航海技術發展時間軸,標注技術對航行距離的影響,從而使學生理解科技在新航路開辟中的關鍵作用,實現歷史與科學技術史的跨學科探究。第三步,經濟博弈,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教師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模擬活動場景與數據分析報告,融合歷史與經濟學、地理學科,讓學生扮演不同地區的商人,推演“哥倫布大交換”中的商品流動,并運用經濟學知識分析1500年至1700年歐亞美非洲的貿易量變化,理解全球貿易網絡的形成過程,培養其從經濟視角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第四步,文明碰撞,倫理視角下的歷史反思。教師可運用辯論賽形式融合歷史與倫理學,引導學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正反雙方辯論觀點及相關的證據材料,正方圍繞“新航路開辟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反方圍繞“殖民擴張本質是文明的災難\"展開辯論。教師還可以結合人類學(阿茲特克帝國毀滅的考古證據)、政治學(《航海條例》與重商主義文獻分析)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從倫理道德層面反思新航路開辟與殖民擴張帶來的文明碰撞,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跨學科綜合分析能力。
綜上所述,生成式人工智能為歷史跨學科學習注入了新動能。該技術基于深度學習模型,能自動生成文本、圖像等多模態內容并模擬人類的創造性思維。在歷史教學實踐中,它不僅拓展了教學資源的廣度和呈現方式的多樣性,還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推動其主動參與跨學科學習實踐,從而為歷史教育現代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持。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中學歷史教學的實踐前景及注意事項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中學歷史教學的實踐前景
智能時代,歷史教育正經歷從“記憶過去\"到“體驗歷史\"的范式轉變。生成式人工智能憑借動態知識圖譜構建與多模態交互設計,能夠實現歷史解釋的情境化推演與批判性思維訓練。這種新技術符合中學生對歷史教學的期待,也符合《課程標準》對歷史教學的要求。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依據教材內容精準構建逼真的歷史場景,通過生成與歷史時期相匹配的圖像、聲音、視頻等資料,營造沉浸式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和影響,從而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這一過程契合歷史學科真實性、解釋性與價值導向等特征。
將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歷史課堂是創新型歷史課堂的發展方向。生成式人工智能依托“大數據 + 大算力 + 大算法\"的強大支撐,已深度介入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優化實踐。這一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傳統歷史課堂中“師一生”二元對立的主體格局,構建\"教師主導一智能輔助一學生主體”三元一體的全新教學形式。從教師層面來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助力教師高效打磨教學設計,基于海量數據與智能分析,使教學內容與方法更貼近學生實際與《課程標準》;優化了課堂教學形態,借助多模態展示手段,讓歷史知識以更生動、多元的方式呈現;輔助教師全方位開展教學反思,通過對教學過程數據的精準分析,為教學改進提供有力依據。從學生角度來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起點,借助智能推送的前置學習資料,使學生在課堂學習前對知識有更深人的了解;優化學習形態,實現人機互動、個性化學習,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重構學習路徑,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與特點,規劃更具針對性的學習軌跡。生成式人工智能憑借響應敏捷、高效問答、多模態數據分析的獨特優勢,在推動人機協同學習、項目式學習、探究性學習等新型學習模式發展方面成效顯著。這一發展趨勢與追求終身化、公平化、個性化的教育愿景高度契合,有望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伴隨一生、平等且適宜的教育服務。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中學歷史教學的注意事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10]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應用中也帶來了諸多風險,如數據濫用、技術依賴、重構師生關系等,這些問題已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否會導致教師角色弱化、妨礙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撼動學術誠信等教育核心價值的動搖,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中學歷史課堂教學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劃清技術賦能的認知邊界。鑒于歷史學科的時序性、解釋性與價值導向特征,歷史課堂在提供史實性的同時需要嵌入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維度。教師應設計問題鏈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避免碎片化知識輸出。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能力升級需要建立在“人機協同育人”的認知框架下,既要發揮智能體在史料分析、觀點對比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又要保留教師在價值引領、思維建模等方面的主導地位。
其次,劃清倫理風險的防控邊界。算法偏見可能導致歷史解釋的客觀性偏差,數據濫用風險威脅學生的隱私安全,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技術可能弱化師生主體間性對話。教師需要警惕智能系統在價值敏感議題(如戰爭評價、文明演進等)中可能引發的認知誤導。教師還需要警惕算法黑箱可能導致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以及過度依賴智能系統對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發展的潛在抑制。
再次,劃清教學創新的實踐邊界。教師應建立以人為本的人機協同機制,在史料檢索、觀點論證等環節發揮人工智能效能的同時,堅守歷史解釋的人文性與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教育本質,防范技術工具理性對學術誠信與獨立思考能力的不良影響。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遵循“雙螺旋\"發展路徑:技術迭代需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深度耦合;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定期校驗系統輸出的歷史解釋是否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的發展。這種審慎推進策略既能充分發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又能有效規避教育異化的風險。
在智能時代的歷史教學中,我們既要把握信息爆炸帶來的教育變革機遇,也要堅守育人本質的教育規律,“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條路:一輩子不斷學習,不斷打造全新的自己”。面對不斷發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我們應當解放思想,轉變傳統的知識生產觀念,通過構建動態監管機制與教育價值評估體系,將技術創新納入教育規律主導、技術倫理護航、教學主體性維護的三維框架,最終實現人工智能與歷史教育的深度融合與良性發展。
三、結語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引領中學歷史教學邁向新階段。項目化學習構建了沉浸式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深度探究中培養歷史思維和認知建構能力;跨學科學習編織了多視野理解網絡,拓寬了學生的歷史視野和綜合素養。需要注意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價值在于賦能,技術應用需要堅守教育初心,明確技術、倫理和實踐邊界,防范數據濫用、算法偏見等風險,構建人機協同的教育生態,效力于培養適應智能時代需求的全面發展人才,推動歷史課堂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119.
[2]
[4]
[5]
[6]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4,6,17,54,28.
[3鐘柏昌,劉曉凡.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以何生成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24(10):12-18,27.
[7鄭林.項目學習及其在歷史學科的實踐與反思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3(6):56-61.
[9]黃作銀,袁從秀.歷史跨學科能力建構:邏輯與路徑[J].教師教育學報,2024(3):104-114.
[10]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348.
[11][以]尤瓦爾·赫拉利.未來簡史[M.林俊宏,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