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開展中小學生課后服務是進一步增強教育服務能力、使人民群眾具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迄今為止,眾多省市相繼頒布了契合地方課后服務發展的文件,為課后服務開展質量評價提供了政策依據。此外,國內外也有眾多專家、學者對課后服務及其質量評價進行了深入研究,為課后服務評價提供了理論支撐。然而,在實踐中,諸多學校尚未開展課后服務質量評價或其評價未能區分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將單一的成績評價測量方法應用到復雜的課后服務工作評價中,割裂了知識評價與素質評價。為切實落實課后服務工作,推動課后服務提質增效,需要建立科學的課后服務質量評價體系與機制。2第四代評價理論更關注學生成長的多元價值,為中小學開展課后服務質量評價提供了價值參照。因此,本文基于第四代評價理論對當前中小學課后服務質量評價現狀進行審思,并提出擺脫課后服務質量評價困境的突圍之策。
一、第四代評價理論概述及評價體系的建構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評價專家埃貢·G.古貝(EgonG.Guba)和伊馮娜·S.林肯(YvonnaS.Lincoln)最早提出了第四代評價理論,其強調評價過程中的多元性、動態性和交互性,突破傳統評價理論中以目標達成度為核心的評價觀念,提出以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期望為出發點,通過協商和共同建構的方式形成評價結論的評價理念。3為此,本文構建了第四代評價理論下中小學課后服務評價體系,如圖1所示。

二、中小學課后服務質量評價的現實困境
(一)評價理念:忽視人文主義價值
課后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正確理念的指引,然而,當前的課后服務評價理念側重工具主義,強調效率與成果,忽視了人文主義價值取向。
第一,工具主義導向占據主導地位。其往往將課后服務視為達成特定目標的工具,過度依賴單一的量化指標。調研訪談顯示,當前中小學課后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側重考查學生在課后服務期間完成作業的數量、時長和速度,并將其作為衡量服務質量的重要標準。此外,評價指標過度聚焦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提升幅度等可量化方面。同時,對于學生參與度、服務的時間安排等易于量化和監控的因素給予高度關注。這易導致評價過程機械化和評價標準固化,致使評價結果失效,忽視了學生在興趣培養、社交能力、創造力等方面的發展,削弱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內在驅動力,使其變為被動接受評價的對象而非主動的學習者。
第二,忽視人文主義價值取向。人文主義價值取向即錨定育人本質,強調以人為衡量一切事物價值的標準4,以促進學生的高質量全面發展為核心目標,強調師生互動與合作,注重學生的自我實現。據調研,諸多中小學在實施課后服務質量評價中存在目標失衡、育人功能缺失等理念問題。此外,學校和教師也將主要精力放在確保學生完成作業、提高考試成績上,而發展興趣愛好、滿足不同需求的時間和活動則少之又少。這種失衡的評價目標使課后服務變得功利化,弱化了其育人功能。
(二)評價實施:缺乏全面完善的評價體系
1.評價主體單一
當前中小學課后服務質量評價者主要為政府和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參與課后服務的主體很少作為評價主體參與,致使課后服務質量評估內部力量有限且缺少自下而上的反饋路徑與評價視角。5]首先,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的評估主要聚焦宏觀層面政策的出臺以及相關規定的落實,對于微觀層面的課后服務評估則存在局限性,在具體實施內容和細節的把握上有所欠缺,無法深人參與其中進行評價。其次,某些中小學校管理者將課后服務質量評價視為完成任務,存在應付差事、隨便敷衍、形式主義等不良現象,對課后服務實施的評價過于表面化和簡單化。再次,缺少教師、學生、家長等直接利益相關者的“聲音”。單一的學校、政府評價難以準確把握課后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不利于課后服務質量持續提升。
2.評價內容“虛化”
我國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內容質量欠佳,課后服務評價內容亦不全面、不科學,呈現出評價內容“虛化\"的現象。首先,評價標準缺乏普遍性與特殊性。各學校在進行質量評價時缺乏統一的參照標準,大多借鑒或直接使用單個學校制定的評價指標,從服務環境、服務內容、服務時間、經費保障、師生比、教師資格與培訓等維度和內容制定評價體系,致使評價內容雷同化和空泛化,缺乏自身特色與有意義的評價。其次,評價內容不全面,與實際開展的課后服務活動不匹配。目前的課后服務評價往往側重某些特定方面,如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教師的教學管理等,而對于學生在興趣培養、社交能力發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關注嚴重不足。在實踐中,學校課后服務質量評價內容和標準與實際情況不符,許多學校被動應付上級監管,使評價標準和內容成為擺設。再次,評價內容不科學。現有的評價標準多為模糊的定性描述,缺乏精準評價的指標和操作性強的評估程序,易使評價過程主觀性較強,難以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全面性和準確性。
3.評價方式重結果性評價
現有的課后服務質量評價方式主要關注最終的結果,存在評價指標單一、忽視個體差異與缺少動態發展過程監測等現實困境。首先,結果性評價占據主導地位。中小學課后服務質量評價過于注重最終的結果,曲解評價的真正內涵,將其窄化為測量,以標準化的測試來表征最終結果。例如,許多學校在進行評價時讓學生回答一些標準化的問題,或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讓各評價主體進行打分,以最終分數的高低來衡量課后服務質量和效果優劣。其次,過程性動態評價缺乏。調研訪談顯示,部分中小學課后服務質量評價缺乏對課后服務實施過程的動態評估。例如,在課后服務的活動開展中,學生接受課后服務過程中的溝通協調能力、批判性思維、綜合素質等過程性的“隱性”成長與動態發展未得到足夠重視。再次,協商式評價方式缺失。許多學校在選取評價方式時,大多從管理者角度出發,選擇與之相契合的量化或質性評價方式,忽視與教師、學生、家長等利益相關主體的協商與交流。
(三)評價訴求:缺乏結果的反饋與應用
第一,評價反饋機制缺失。參與課后服務的各方主體在評價過程中極易受到學校基本條件、社會影響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致使評價結果往往難以向教師、學生、家長、社會及時公開,各評價主體也無法及時了解學校課后服務的具體實施情況。此外,各學校在課后服務評價完成后,未能及時建立有效的監督與反饋系統[8,各相關主體缺乏有效的訴求表達渠道,使得其對于課后服務的意見、建議和需求難以傳遞給相關決策部門和實施者。
第二,評價結果應用不足。學校未能及時對課后服務質量評價結果進行深人分析與解讀,僅將評價視為完成一項任務,進而使評價結果難以轉化為具體的改進措施。此外,課后服務質量評價結果常常被忽視。學校未充分利用評價結果來調整課后服務的課程設置、時間安排、師資配備等,使得學校的決策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脫節。在處理評價結果中的問題時,部分學校也缺乏有效的調整策略和行動方案。即使學校意識到了存在不足,也可能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及時調整,最終影響課后服務的整體質量和學生的滿意度。
三、基于第四代評價理論的課后服務質量評價的突圍之策
(一)重塑評價理念,框定人文主義價值取向
1.把握“量”與“數據”的度,推動評價的工具價值向本體價值回歸
首先,借助大數據的功能與優勢,實時追蹤學生的成長動態,采用科學的評價指標對課后服務部分內容進行量化。同時,重視對具體情境的關注,對課后服務實施全過程評價。其次,選擇能夠全面反映學生學習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工具,避免過度依賴單一的量化指標,結合量化數據(如考試成績、參與度統計)和質性評價(如教師觀察、學生反饋、作品分析),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
2.錨定課后服務評價的育人本質
首先,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進一步明確課后服務質量評價標準的核心價值取向,為評價活動的開展提供原則和準繩。政府需從政策層面制定并及時更新評價理念與評價標準,在全社會樹立課后服務育人理念,將學生的全面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為各學校開展質量評價提供依據。其次,學校在開展評價時,要明確評價目標與育人導向,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核心目標開展各項活動與評價,關注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在參與課后服務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對話、自我剖析,有針對性地促進其觀念更新。
(二)構建動態、開放的課后服務質量評價體系
1.回應對象:擴充評價主體,推動多主體參與
第一,擴充評價主體。構建包括學生、家長、教師、教育管理部門及社會專業機構在內的多元評價體系,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對課后服務質量進行評價。如在對中小學課后服務開展質量評價時,采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督察、學校總體評價、師生評價、家長參評等多種手段,突破單一評價主體流于形式。此外,強化教師、學生和家長評價,激勵師生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引導家長參評,充分考慮教師的教學體驗和學生、家長對服務的滿意度。
第二,定期開展第三方評估。第三方評估機構擁有專業的評估團隊、評估方法和評估設施,能以更客觀、專業的角度對課后服務進行全面評估,從而提高評價的可信度和準確性。學校可選擇合適、專業能力強的第三方機構,與其協商明確評估目標和標準,并制定評估目標和細致的評估計劃。同時,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多種方式收集、分析相關數據,得出評估報告,并將評估報告反饋給學校管理層和教師,建立持續監測機制,定期跟蹤改進措施的執行情況和效果。
2.回應內容:落實評價內容,厘定內容的寬度與深度
第一,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完善評價體系。在具體的評價實踐中,學校可以借鑒他校的指標體系,并結合實際完善該指標,構建涵蓋學業成績、教學質量、師資水平、課程內容與設置、學生滿意度在內的多維度評價指標體系。學校在評價指標中應增加對學生非學業成果的動態評價,如增設學生學習成果、教師教學效果、家長滿意度等客觀指標,突出不同維度、不同結構的評價指標,促進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同時,學校可根據文獻研究和實地調研,細化課后服務評價的一、二級指標,增設三、四級指標,促進評價內容落實落細。
第二,因校制宜,制定課后服務質量評價方案。政府可深入調研學校特色與需求。全面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師資優勢、學生特點以及校園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在遵循國家政策和社會公認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具體開展的課后服務項目進行補充與深化,創造有特色的評價指標與維度。同時,學校可制定個性化的評價指標。尊重學生在認知、能力、特長、情感方面存在的差異,理解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與特點,響應教師、學生、家長等群體的發展訴求,制定相應的評價方案。
3.回應途徑:優化評價方式,注重協商式評價
第一,引入過程性評價,關注最終結果的同時也關注其過程。學校可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課后服務項目的全面智能化管理。采用數字化手段對學校開展的課后服務進行監控,并觀察、記錄和分析服務的整個動態實施過程,多角度、多層面對課后服務的質量和效果進行評估。同時,強化教師在課后服務中對學生參與度的監督和評估。學校可通過檔案袋評價法,記錄每位學生的作品、作業、獲獎情況等,展示他們的成長歷程。
第二,注重協商式評價,關注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協商式評價強調評價過程中的互動性和多元性,允許不同利益相關者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需求,并通過協商來達成評價共識。9學校可綜合家庭、社會多方利益主體訴求,通過協商、對話與交流,如開展課后服務評價討論交流會,邀請專家學者共同制定評價實施方案,實現各方在評價過程中的交互與共建,最終形成學校公認的課后服務評價標準。同時,學校可發揮多方評價的導向功能,邀請家長參與學校課后服務活動,通過課后服務引人特色課程,以激發家長的參與熱情。此外,學校可通過教師、學生和家長訪談、問卷調查以及對相關情況的全面總結,對學校的課后服務效果進行多角度評估,確保評估過程的全面性。
(三)暢通訴求渠道,實現以評促改
1.建立政府主導的課后服務質量評價督導機制
中小學課后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實施離不開政府的監督、反饋以及各級教育督導部門的積極參與。具體而言,政府需將課后服務工作納入中小學校整體考評體系,激勵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創新工作機制和方法,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課后服務工作模式。同時,充分發揮督導的監督、考核、檢查、評價等職能,對督學進行相關培訓,以評價學校課后服務質量及相關工作,并建立督學下校檢查臺賬,將過程性診斷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確保課后服務質量評價的準確性與公正性。[10]
2.建立多元化的反饋平臺,強化評價結果的反饋與應用
首先,開發線上線下反饋系統。例如,學校可開發專門的課后服務質量評價網站或應用程序,學生、家長和教師可以隨時提交對課后服務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設置課后服務評價信箱或留言板,定期收集信件,及時回復各評價者的咨詢和疑問。其次,定期組織座談會和發放調查問卷。問卷采用紙質版和電子版相結合的方式發放,確保覆蓋到更多的學生和家長。對于問卷調查結果,教師應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改進與調整。再次,加強家校間的溝通與合作,建立家校溝通的長效機制。學校可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吸納家長對課后服務評價的意見和建議,也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短信等家校溝通平臺,及時與家長溝通,回應家長的需求和期望。
四、結語
課后服務評價對提升課后服務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各利益相關主體應積極探索中小學課后服務質量評價的未來出路,創新課后服務質量評價的方式方法,推動評價的“質性\"轉型,助推中小學課后服務逐步從“求量求存”邁向“求質求優”的轉型之路,進而助推中小學課后服務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7(5):26-27.
[2]晉銀峰.課后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及應用建議[J].教育科學研究,2024(1):44-50.
[3][美]埃貢·G·古貝,[美]伊馮娜·S·林肯.第四代評估[M]秦霖,蔣燕玲,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17.
[4]薛瑩瑩,劉濤鋒.學科融合背景下高校體育的人文主義探索及價值追求——評《人文精神視閾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理論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21(20):86.
[5]張黎,周霖,趙磊磊.課后服務質量評價數字化轉型:邏輯、困境與路徑[J].基礎教育,2023(1):31-39,59.
[6]王建.“雙減”背景下中小學課后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23(4):58-68.
[7]薛海平,黃為.義務教育課后服務質量保障:發達國家的經驗與啟示[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153-166,172.
[8]鄧亮,趙永輝.江西省中小學課后服務工作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9(5):124-127.
[9]劉綠芹.學習效果的協商式評價:內涵、價值及實施路徑[J].中國考試,2022(6):49-56.
[10]楊文登.美國課后服務循證評估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21(8):64-7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