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破解金融抑制,這需要規模化的培養復合型金融人才,這種復合型金融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塑造具備四種能力和一種使命感。論文在調研基礎上通過實證分析歸納提煉現階段金融人才培養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理論教學占比過大而實踐技能教學不足、傳統金融知識占比過大而非金融必要知識教學不足、溝通技能等實踐工作能力培育不足等。論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等三個方面闡述了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重點。
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破解當前美西方制造的貿易沖突等現實問題對經濟增長的抑制均需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生產力發展的核心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其中勞動者對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有效提升具有重要價值。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克服相關生產要素瓶頸,其中提升專業金融人才的有效供給正成為亟待解決地重要命題。
、新質生產力與金融人才有效供給
1.高科技企業的金融排斥
智能革命時代背景下,不同于傳統企業的是,新質生產力領域中的企業具有AI屬性、高科技屬性,創新是這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源。高科技企業通常具有輕資產特點,固定資產占比顯著低于傳統企業,知識產權、核心專利在相關企業資產中占據較大比重,這一特點導致企業通常會面臨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排斥。
在高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和相關專利具備強大市場品牌效應前,金融業采用的傳統信貸技術一一抵押擔保技術會自動排擠這類企業。固定資產的相對缺乏,會降低企業從傳統金融業獲得充足信貸資金的平均概率。借貸市場上交易雙方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迫使金融機構采用抵押擔保技術以識別優質客戶,降低貸款失敗的潛在風險。但在新質生產力領域,這種技術常常排擠真正的優質企業,而選擇知識產權占比較小的相對劣質企業。這意味著傳統的信貸技術不能高效率的完成信貸資金的市場化配置,出現了較豐厚地帕累托改進空間。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遇到傳統金融機構的狙擊,如果不能有效破解雙方間信息不對稱,這種金融資源的抑制就無法得到普遍價值上的破解。通過政策性金融組織為選定的個別用戶提供零星的金融支持缺乏普惠意義和商業可持續性。
2.破解金融排斥對金融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
規模化培養具備破解信息不對稱能力的金融人才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這種復合型金融人才的培養包含四種能力培育和一種使命感建設,包括構建其識別新質生產力領域相關知識產權或相關專利技術市場價值的能力、財務信息識別能力、與客戶深度交流溝通能力、金融科技應用能力和新質生產力發展使命感。
3.金融人才四種能力培養和使命感建設的時代價值
新質生產力領域企業的知識產權和相關專利通常具有智能革命和數字經濟特點,金融從業人員需要具備基本的智能技術和數字經濟知識,才能參與到與這類企業的信貸資金商談流程,相關知識的匱乏會降低金融機構識別相關優質項目的成功概率。在此基礎上,金融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還需要擁有良好的溝通技能和應用嶄新而且不斷升級的金融科技技術的實踐能力,以及識別客戶歷史財務數據進而作出一定程度預測其未來經濟行為的工作技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使命感有助于相關工作人員充分使用這四種能力,提升金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效率。
二、現階段山東省金融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以山東省內相關院校為調研對象,通過網絡調研、電話調研和線下訪談等多種方式進行了省內金融人才培養現狀調研,發出調查問卷1068份,收回有效問卷584份,整理相關數據并進行分析后,歸納出現階段山東省金融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1.理論教學占比較大,實踐能力培育相對不足
表1: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培育占比
數據來源:根據調研數據整理。
如表1顯示,調研樣本中,531位受訪者,約 91% 人群認為金融專業學習中金融理論占比過大,相關實踐能力培養占比過小。這一結果與用人單位反饋較為接近。過度的理論教學搶占了學生開展實踐能力培養的學習資源,客觀上導致畢業生的溝通能力、金融科技應用能力、財務數據分析能力處于較為欠缺水平。
2.傳統金融學知識占比過大、智能技術、財務知識和溝通技能教學不足
表2:金融學知識與智能技術等知識占比
數據來源:根據調研數據整理。
如表2所示,樣本中有422人,約 72.3% 的調研對象認為理論學習中金融學知識占比過大,財務知識、溝通知識和智能技術基礎知識占比較小。傳統的金融學培養方案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間出現并持續性的存在著知識結構上的差異,在這一培養方案下造就的畢業生很難有效匹配新質生產力領域中的用戶需求。對傳統金融學人才培養體系進行創新性的變革已經具有不容忽視的迫切性。
3.溝通技能和實踐工作能力培育不足
表3:溝通技能和實踐工作能力培育
數據來源:根據調研數據整理。
對金融機構21位管理人員進行抽樣調研后,得到表3數據,發現有19位調研對象,約 90.5% 的管理人員認為金融專業畢業生在溝通技能與實踐工作能力培育上存在不足。
樣本數據顯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市場需求相比而言,現階段山東省內金融人才培養上存在較明顯的結構性供給不足問題。理論教學占比過大,而且理論教學中過度偏向金融學知識,非金融學的財務知識、商務溝通和智能技術知識教學均處于較低水平,相關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得到顯著提升。
三、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設計
以培養四種能力和使命感為人才培養目標,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設計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考核等多個環節的全方位變革。
1.教學內容創新
教學內容是金融人才培養的核心,其中包括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能力培養兩大部分。在具體內容上應對包括金融學理論知識、財務知識、商務溝通知識和智能技術基礎知識。
(1)降低傳統金融學知識占比,提高復合型專業知識學習
多數院校金融人才培養體系中存在的一個相近問題是傳統金融學知識占比過大,其它知識占比過小,不能滿足復合型金融人才培養需要。教學中部分學生出現的高分低能現象折射出傳統金融學知識占比過大的危害,學生投入較大精力學習,學習成績也達到優異水平,但在就業和之后的工作中卻出現了背離現象,傳統金融學知識的過度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工作實踐能力的塑造。
(2)提高智能技術基礎知識、財務知識和商務溝通知識學習內容占比
在具備必要的金融學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生的學習資源應該向其它必要領域延伸,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金融專業畢業生在新質生產力領域開展信貸活動的專業能力。尤其是智能技術基礎知識和商務溝通能力在多數院校中都處于較為匱乏的教學狀態,而這些知識是提升金融人才服務新質生產力領域的信貸需求能力的重要來源。
(3)提升職業道德和使命感教育
多數院校對金融行業職業道德教育和使命感教育較為匱乏,大量畢業生缺少相關知識儲備,導致畢業生進入金融業工作后需要付出較大時間和財務成本才能達到行業的相關要求,這極大地降低了金融人才的有效供給效率。高校中存在的功利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畢業生職業道德和使命感教育的培養效果。
2.教學方法創新
(1)以學生為中心,研討式教學
放棄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法,是培育創新型金融人才的重要基礎條件。通過研討式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的內化,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深層動機和持續動力。這種教學模式客觀上加大了學生的學習符合,要求降低教學任務總量。
(2)校企合作教學,提升教學實踐質量
校內教師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儲備,這為學生的理論學習提供了可靠保障,但這種偏理論儲備的教師特征也同時降低著學生的實踐技能培育效果。通過校企合作,與金融機構合作,引入實踐領域中的技能型專家,是有效彌補理論教師實踐能力缺乏特征的可行路徑。
(3)引入外部優質教學資源,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國內一流院校均開設有線上教學平臺,與這些優質資源合作,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以有效提升特定院校資源有限對教學內容質量提升造成的不利影響。發揮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各自優勢,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化學習時間,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高面向新質生產力領域的金融人才培育效果。
3.課程考核創新
(1)過程式考核
引入研討、溝通、使命感等多種考核指標,結合卷面成績形成學生的最終課程考核結果。單一的期末卷面成績誘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短期化掌握。教學內容要實現在學生個體中的內化和最終行為化,需要刺激學生的長期化學習行為,這時單一的卷面考試難以滿足這種要求。
(2)加大解決實踐問題能力的考核
通過強化對金融知識應用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財務信息處理能力以及智能技術基礎知識運用能力的考核,引導學生加大這些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商務溝通交流能力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重視,是影響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塑造之后工作能力的重要技能,尤其是在金融領域面對專家型缺乏交流技能的客戶時,金融人才的交流能力具有更為重要的價值。
四、主要結論
服務新質生產力要求金融從業人員具備多維技能,客觀上倒逼高校金融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創新式變革,傳統的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較大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質生產力的金融要素供給形成抑制,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具有迫切性和重要價值。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的多維度全方位變革,其中塑造金融人才的實踐操作能力是創新的核心方向。
(作者單位:山東省財金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