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路上,戰士們的唯一任務就是打仗嗎?當然不是。
毛澤東同志曾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 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敝袊嗣窠夥跑娭阅軌虬l展成威武之師、文明之師,正是因為從建軍之初,所有人都非常重視學習,無論環境多么惡劣,大家都沒有忘記學習。

走進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你會發現,在琳瑯滿目的藏品中有一件特殊的文物。它是一張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簽發的畢業證書。簽發人是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劉伯承,證書屬于一名叫曾榮的學員,他1933 年9 月30 日畢業于第五期機科。
這張畢業證書是用布料做成的,長11.2 厘米,寬7.2厘米,看起來雖然有些簡陋,但它見證了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的創辦與發展,是黨領導紅軍推進人才強軍的重要嘗試與偉大開端。
當時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戰火紛飛,硝煙彌漫,誰能想到,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的學員們依然在上課學習,而且還能順利畢業呢?

其實,早在1927 年,毛澤東同志就在江西井岡山的龍江書院創辦了軍事教育機構,也就是井岡山教導隊,機構的老師們努力提升戰士們的政治、文化和軍事水平。
1931 年,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后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在江西瑞金成立,這里被譽為蘇區時期的“紅埔”軍校,培養了許多能治軍、會打仗的優秀軍政干部,比如彭雪楓、宋任窮、程子華、韋國清、鄧華、周子昆、粟裕等。后來,他們都成為人民軍隊的骨干力量,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軍隊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除了創辦軍校,中央革命根據地還特別重視群眾的教育工作,因為大部分群眾來自農村,幾乎都不識字。為了幫大家學習文化知識,負責中央革命根據地教育工作的徐特立,在物質極為匱乏的條件下,依然大力開展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沒有專門的校舍,群眾就騰出祠堂來當教室,沒有課桌,大家就拆下門板當課桌,于是就有了“列寧小學”。學校創辦好了,沒有課本怎么辦呢?這可難不倒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徐特立,他參考《三字經》的形式,編寫出了一部教材,即《工農兵三字經》。
這本書雖然有些破損,不過我們依然能清晰地看清上面的內容,目前被收藏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它不僅讓群眾認識了字,還說清了革命的道理,喚醒了勞苦大眾的革命意識。
紅軍在踏上艱辛的長征路后,幾乎每天都有戰斗,同時他們還要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做斗爭??墒牵谶@樣的環境中,廣大紅軍戰士也沒有忘記學習。毫不夸張地說,長征的隊伍就是一所流動的學校,很多紅軍戰士走完長征路也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可是, 紅軍就算不打仗,也得行軍趕路呀,他們根本不可能坐下來上課、學習,那怎么辦呢?當時被譽為“紅色教授”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張聞天想出了一個高明的辦法,那就是“看后背”學文化。戰士們找來舊布片、木板或樹皮等,在上面寫上字,制成識字牌,放到背包上。在行軍的時候,后面的戰士就能看著前面戰士的后背識字了。

如果在某個地方停留時間稍長,戰士們會專門找個地方來學習。在當時,有一本書是大家爭相傳閱的寶貝,那就是《紅軍識字課本》。這本書隨紅軍長征的隊伍一路到達貴州,目前收藏在遵義會議紀念館中。
《紅軍識字課本》不光教戰士們識字,更重要的是對戰士們進行思想教育和軍事教育。走著走著,戰士們逐漸成長為合格的紅軍戰士;走著走著,戰士們就成了作風優良、能打勝仗的威武之師。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民軍隊始終把學習文化知識當成頭等大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部隊出現了一位名副其實的識字專家——祁建華。他發明的“速成識字法”先是幫助自己所在部隊的戰士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后來又幫助全國1 億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可見,人民軍隊不僅戰斗在前線,還戰斗在“掃盲”的戰場。你知道嗎?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的時候,全國的文盲率高達80%,農村的文盲率更是達到了95%?!皰呙ぁ钡膽鸲?,不僅使全國的文盲率大大降低,還提高了廣大人民的文化水平,增強了他們參與社會建設的能力,讓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