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高專業群建設致力于推動高等職業院校培育契合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數據庫開發技術是我校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群的核心課程,該課程傳統教學模式存在顯著缺陷,具體表現為理論與實踐脫節嚴重、與真實崗位需求結合不夠緊密,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足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等。通過走訪合作企業、調研師生,依托團隊成員豐富的企業系統開發經驗,探索5E教學模式結合企業典型項目案例的應用,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技能。
關鍵詞:數據庫;5E教學模式;項目驅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13-0123-04
0引言
“雙高計劃”要求高職院校積極搭建高水平專業群,使專業群更好地對接市場化需求,培養符合產業結構升級轉型趨勢的應用型人才隊伍[1]。為落實《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2023年5月,江西省公布第二輪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各雙高院校開展了新一輪建設。我校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群憑借優勢,成功入選江西省“雙高計劃”建設專業群。
“雙高計劃”旨在推動高職院校培養符合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產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然而,傳統數據庫教學模式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等問題[2]。為解決這些問題,本研究以數據庫開發技術課程為例,探索5E教學模式結合企業典型項目案例的應用,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業技能。
15E教學模式
5E教學模式(吸引、探究、解釋、遷移、評價)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教學模式[3-4],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究式學習,重視學習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倡導交互式學習,突出知識的應用[5-6]。
本研究將5E教學模式應用于我校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雙高專業群建設的核心課程之一——數據庫開發技術,同時深入挖掘團隊教師的企業工作經歷,將黨務管理信息系統作為典型項目案例融入課程,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構建,將基礎知識點分散到各個模塊中,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使學生通過探索與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服務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助推雙高專業群建設目標的達成。
25E教學模式在數據庫開發技術課程中的實施運用
2.1明確教學目標
通過走訪調研,了解企業數據庫工程師、軟件開發、軟件測試等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選定黨務管理信息系統作為企業典型項目案例。依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群中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與項目特點,在雙高專業群建設背景下,有機融入企業用人需求,修訂課程標準,完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等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
2.2重構教學內容
依據課程標準及明確的教學目標,課題組將數據庫開發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建設緊密融入雙高專業群的發展規劃中,特別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教學理念,對課程內容進行系統性重構與優化,如圖1所示。課程采用以項目教學為主導,結合情境教學、工作過程系統化教學及探究式教學等多種方法,落實教、學、做合一。
結合雙高專業群建設要求,課題組緊密圍繞企業實際需求,精選黨務管理信息系統這一企業典型項目案例作為教學載體,將黨務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數據庫應用與數據庫課程知識點緊密結合,全面覆蓋從基礎環境構建到數據庫設計、數據管理與統計,直至數據庫優化與運維的整個開發流程,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五個模塊:環境搭建、數據庫設計、信息管理、信息統計和優化維護。在每個教學模塊中,采用5E教學模式,將吸引、探究、解釋、遷移和評價五個環節融入教學全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學習主動性和問題解決能力,如圖2所示。
課題組根據黨務管理信息系統案例和課程標準,將五個模塊劃分為若干子任務,深入挖掘每個模塊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過數字經濟、責任規范、榜樣力量、拓展思維和改進提升等方面,將科技強國、職業道德、愛國主義精神、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核心價值觀念巧妙地融入課程教學中。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他們全面發展的個人品質和社會責任感。
2.3優化教學模式
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結合5E教學模式,將吸引、探究、解釋、遷移和評價五個環節融入課程中,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使學生通過探索與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如圖3所示。
以下將以模塊三任務一為例,采用5E教學模式實施教學任務。
1)課前——吸引
借助學習通平臺,教師將教學演示文稿、自主學習任務單、教學視頻等推送給學生,指導學生根據資料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視頻方式和引入企業典型項目模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認真觀看視頻和完成課前測試題,了解知識點并發現自身的問題。教師通過課前測試題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根據測試結果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上課之前,通過學習通下發課前預習任務單,明確學習任務,提升學生自學能力。在用微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了解項目的業務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爭做新時代好青年。此外,通過企業案例思考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
完成以上學習任務單后,通過課前預習測試了解學生自學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本次課前預習測試有13.3%(6位)同學不合格,主要問題在于對字段列表與值列表的對應關系掌握不扎實。在接下來的課程教學中需要突出該知識點,使學生掌握扎實,理解透徹。
2)課中——探究
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并派代表發表觀點,教師鼓勵學生,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明確方向。
上課時,首先引入問題——如何將數據插入到黨員信息表中存儲,引發小組討論,積極主動思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溝通能力和思維能力。各小組派代表發表本組討論結果,教師根據各小組的發言情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全面考慮問題,明確解題思路。
3)課中——解釋
根據課前測試及問答情況,教師有針對性地對課程內容進行詳略講解,對重點與難點進行詳細解析。同時引入課程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講解黨員信息的過程中引入張富清同志的事跡,發揮榜樣力量,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在知識講解過程中,通過教師現場演示、學生現場操作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學知識點,及時發現自身問題,并加以糾正。在完成知識點講解后,教師針對前期各小組的回答情況進行點評,讓學生發現并分析自己的問題,再解決問題。學生上機實操時,教師全程跟蹤指導,當學生出現問題時,引發其思考,協助其定位錯誤,為學生指明解決問題的路徑與方向,從而有效提升其問題解決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則扮演輔導與引導的角色,學生通過多方努力獲得實踐成功,自然充滿自豪與成就感,自信心與創造力均得到進一步提升。
4)課后——遷移
課后的簡單知識點記憶難以讓學生真正融會貫通,還需借助應用案例幫助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點,鞏固和檢驗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課后,通過學習通下達課后知識遷移任務要求,并布置自主學習內容,拓展學生知識面,為今后就業做好準備。通過以上任務,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與理解,對課堂所學知識點進行及時鞏固,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5)課后——評價
對學生完成的課后任務進行評閱打分,對各小組在課堂上的完成情況及表現進行相互評價。整個項目模塊完成后進行項目化考核,教師進行評分。通過收集學生對教學情況的評價反饋,及時優化調整教學方案,以更好地契合學生的學習習慣與需求,進而提升學習成效。
由于本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僅憑期末理論試卷的考試形式難以全面、真實地評估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了增強考核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本課程實施考核方式改革,著重強調對學習過程的考核。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手段,如作業、小組任務、考核項目、團隊協作表現以及日常學習參與度等,全面衡量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實踐應用能力。具體各部分占比如表2所示。
作業、簽到、課堂活動、考核項目分別占總成績的20%、10%、20%和50%。其中,考核項目共分為五個項目(見表3),每完成一個項目模塊教學后,進行項目化考核,具體考核項目如表3所示。
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始終貫穿“5E”教學模式,將吸引、探究、解釋、遷移、評價等環節融入教學全過程。通過試點教學,全方位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習效果。借助學習通平臺,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精準對接學生需求,精心打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堂。在此過程中,巧妙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潤物無聲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等,使課堂不僅成為知識的殿堂,更成為塑造學生高尚品德的搖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3總結
在“雙高計劃”項目建設背景下,課題組以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群中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數據庫開發技術課程標準、學情現狀與教學現狀為出發點,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企業典型項目案例為載體,重構教學內容,注重學生的學習成果,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結合5E教學模式,將吸引、探究、解釋、遷移和評價五個環節融入課程,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使學生通過探索與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經過本課題的研究與實施,教師與學生都得到了快速成長。
1)學生專業素質得以提升
通過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及企業典型項目案例融入課程,讓學生有機會真實感受項目情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圖4所示。同時,在雙高專業群建設背景下,巧妙融合了5E教學模式,環環相扣、循序漸進,貫穿教學全過程。通過實施本次課程改革,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如圖5所示。更在深層次上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2)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通過走訪調研企業,將企業典型項目案例融入課程,使教師對企業的專業技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通過將5E教學模式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前、課中和課后等教學全過程,顯著促進了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
本研究目前僅對2023級軟件技術項目經理班進行了試點教學嘗試,并在該班級的教學效果評估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果。然而,由于此次試點樣本量相對較小,且研究周期較短,因此我們計劃在后續工作中對5E教學模式進行更為深入的優化與完善,并逐步推廣至其他班級乃至不同課程領域,以期通過更廣泛的實踐,探索出更加全面且有效的教學評價方式。
參考文獻:
[1]郭佳卉,王海英“.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路徑探索[J].公關世界,2024(13):121-123.
[2]黃宏本,李宗妮,覃暢.新工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數據庫原理課程教學改革[J].大學教育,2024,13(12):37-40.
[3]BALCIS,CAKIROGLUJ,TEKKAYAC.Engagement,explora?tion,explanation,extension,andevaluation(5E)learningcycleandconceptualchangetextaslearningtools[J].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Education,2006,34(3):199-203.
[4]TEGEGNETA,KELKAYAD.Comparativestudyofusing5Elearningcycleandthetraditionalteachingmethodinchemistrytoimprovestudentunderstandingofwaterconcept:Thecaseofprimaryschool[J].CogentEducation,2023,10(1):2199634.
[5]周紅旭.5E教學模式在中職《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應用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6]王雪杰,葉鵬,趙毅,等.基于5E教學模式的“電力系統分析”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3(2):77-80.
【通聯編輯:唐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