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數據時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長,為人們獲取與使用這些數據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也給數據處理與分析帶來了新的挑戰。基于此,文章探討了人工智能在大數據分析方面的多種作用與優勢,揭示了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的具體應用,并對其未來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數據分析
中圖分類號:TP39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18-0074-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0 引言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數據分析手段已難以應對當前挑戰,而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優勢與挑戰也愈發凸顯。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因其強大的計算能力與自學習能力,能夠有效地從復雜的數據中提取有用信息。該方法既能減少數據處理中人為介入的需求,又能挖掘數據中隱藏的規律,實現精確地預測分析。在實時數據監控與輔助決策中,人工智能能幫助企業及組織更快地適應市場變化,提升分析的反應能力[1]。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也極大地提高了大數據分析的效率與精度,加快了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為此,開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數據分析技術研究,不僅能夠突破當前分析方法的瓶頸,還能促進其創新,為我國數字化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1 人工智能在大數據分析中的角色與優勢
1.1 數據處理與清洗的自動化
在大數據分析中,數據的處理與凈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其工作質量將決定數據的準確程度。傳統的數據清理工作主要依靠人工進行,既費時又費力,還易產生人為誤差。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尤其是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的技術進步,數據的處理與清理變得更加自動化。首先,人工智能算法具有自動識別與修正數據中錯誤的能力[2]。例如,人工智能利用異常發現算法,能夠發現數據集中的離群點和不一致性,并進行自動校正。其次,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對多源異構、不完備或不一致的數據進行高效處理,提升了數據的完備性與一致性。該技術采用自適應算法,能夠根據不同的數據來源和數據類型,動態地調整數據處理規則。再次,人工智能還可以利用深度學習等方法,對自然語言中的噪聲、冗余等信息進行自動識別與處理。例如,在對社交媒體數據進行處理時,人工智能會自動剔除無關信息,只提取具有分析意義的文本。
1.2 模式識別與預測分析
在大數據分析方面,人工智能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即進行模式識別和預測分析。以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具有極強的模式識別能力,能夠從大量數據中發現潛在規律與趨勢。在金融領域,人工智能算法能夠對海量市場數據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其中的投資機遇與風險。例如,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過去股價與成交量的分析,預測股市未來的發展趨勢,幫助投資者更好地進行投資決策[3]。在醫學領域,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病人的醫療記錄、檢查結果等信息進行分析,發現疾病的早期特征,并為其制定個性化的診療計劃。人工智能不僅具有超越傳統數據形式的預測分析功能,還具備了對圖像、聲音等復雜非結構化數據的處理能力。例如,利用卷積神經網絡(CNN) 實現對病灶區域的自動識別與分類,提高了對病灶的診斷準確率。在零售業中,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對顧客的消費行為與消費記錄進行分析,預測顧客的消費喜好,為商家提供更加準確的市場營銷方案。
1.3 實時數據監控與決策支持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下,對數據進行實時監測與輔助決策已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反應速度和決策水平。人工智能可以對社交媒體、傳感器數據、交易記錄等多源數據進行實時采集與分析,從而實現對市場動態及競爭環境的實時監測。在此基礎上,利用機器學習方法對實時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的不正常現象,并對其進行預警。以制造業為例,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通過對生產線上的傳感數據進行實時監測,縮短停工時間,降低生產成本。在金融業,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對交易行為進行實時監測,發現可疑的交易方式,從而有效防止金融詐騙。同時,人工智能還能通過對歷史數據及當前市場情況進行分析,為企業提供決策依據[4]。例如,在供應鏈方面,人工智能能夠通過對市場需求的預測,給出最優的補貨方案,從而減少存貨費用,降低缺貨風險。
1.4 提高數據分析效率與準確性
人工智能技術對提高數據分析的效率和精度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數據處理方式費時費力,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極大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人工智能能夠實現數據預處理、特征提取、模型訓練等過程的自動化,大大降低了人工干預和可能出現的誤差。例如,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機器學習等方法快速地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并從中發現重要特征,從而提升分析的效率和效果。此外,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持續地學習與調整,實現對數據分析模型的自適應優化,從而提升其預測性能與穩健性。深度學習能夠有效地解決復雜數據與非線性關聯問題,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出更多信息,從而獲得更為精確的分析結果。
2 人工智能技術在大數據分析中的具體應用
2.1 自然語言處理在文本分析中的應用
自然語言處理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術,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利用該技術實現文本分析至關重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文本數據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包括社交媒體上的帖子、新聞報道、電子郵件等。自然語言處理系統采用機器學習方法,并結合深度學習模型,對非結構化數據進行有效處理與分析[5]。例如,在文本分析中,情感分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應用,通過對語料的標注與訓練,能夠精確地判定文本的情緒傾向。尤其是在營銷分析方面,企業可以分析客戶的情感傾向,對營銷行為作出相應調整。另外,以LDA為代表的主題模型可以從大量文本數據中抽取主題分布,在學術研究、市場趨勢分析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自然語言處理在文本分析中的另一項重要應用是自動摘要的生成,采用生成對抗網絡(GAN) 和變分自編碼器(VAE) ,該技術可以有效地從文本中抽取重要信息,從而大大提高信息的獲取效率。在實踐中,采用BERT等預訓練模型可以提高文本分類和命名實體識別的精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人類。
2.2 圖像識別與視頻數據分析
在大數據背景下,圖像識別和視頻分析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應用。近年來,隨著傳感技術與網絡的廣泛應用,海量的圖像、視頻等數據被大量生成,給這些數據的分析與處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以卷積神經網絡為代表的深度學習技術在圖像識別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利用ImageNet等大型數據集,實現對目標、人臉和場景的精確識別。在安防監測中,圖像識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它能夠有效地對目標進行跟蹤,并對其行為進行實時分析。在醫學研究中,將圖像識別技術應用到醫學影像中,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對X光片、MRI等影像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幫助醫師做出正確診斷,從而提升診斷的準確性與效率。在視頻數據分析方面,利用循環神經網絡、長短時記憶網絡等時序數據分析方法,實現對運動軌跡分析、目標跟蹤等更為復雜的分析。該技術是無人駕駛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它可以通過實時采集到的視頻信息來判斷道路狀況和障礙,從而保證行駛的安全。自動駕駛車輛的環境認知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對道路、路側、車道線、護欄、交通標志和信號燈等的辨識。其中,如何準確識別行人、車輛、自行車等運動對象是一個關鍵問題。傳統的求解方法不能很好地解決這類問題,而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方法可以使自動駕駛車輛達到并超越人類的高精度視覺感知要求。
2.3 智能推薦系統的構建與優化
作為大數據分析的核心應用,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推薦系統在電子商務、社交媒體、在線內容平臺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其目的在于通過對用戶的興趣愛好進行個性化內容推薦,提升用戶滿意度,增強平臺粘性。智能推薦系統基于協同過濾、內容過濾和混合推薦等人工智能方法來實現個性化推薦。協同過濾技術是一種常用的推薦方法,它通過對用戶的行為進行分析,發現與當前用戶相近的用戶群,并向其推薦這些用戶喜愛的內容[6]。內容過濾是以條目自身的特性為基礎,例如電影的推薦,就是依據影片的類型、導演、演員等信息對影片進行推薦。目前,深度學習已被廣泛用于推薦系統,特別是基于深度神經網絡(DNN) 和圖神經網絡(GNN) 的方法,這兩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刻畫用戶與商品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從而達到更加準確的推薦效果。
2.4 社交網絡數據的智能分析
社交網絡數據的智能化分析是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社交網絡平臺上的海量數據(文本、圖片、視頻、地理位置等) 給數據處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利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方法,對社交網絡中的海量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用戶的行為特征、社交關系以及信息擴散規律。在用戶行為研究中,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方法,對用戶的社交媒體內容進行情感分析與話題分析,可以理解用戶的興趣與情感偏好,進而實現精準的廣告投放與內容推薦。在此基礎上,結合社會網絡構建與網絡挖掘等方法,對社交網絡中的關聯與交互方式進行研究,能夠揭示社交網絡的結構特性與用戶影響力。在信息傳播分析方面,相關模型能夠仿真社交網絡上的信息傳遞路徑與傳播規律,并對其進行預測,為輿情監測與危機管理提供理論依據。例如,利用時序分析與復雜網絡建模等方法,挖掘潛在的熱點事件與輿論領袖,為企業與政府提供決策支持。
3 人工智能在大數據分析中的挑戰與未來發展
大數據的多樣化與復雜性是人工智能應用于大數據分析所面臨的一大挑戰。第一,大數據不僅數據規模巨大,而且包含了結構化、非結構化、半結構化等多種類型的數據。針對這種異質數據,人工智能算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數據預處理。針對異構數據的預處理問題,可以利用深度學習中的自編碼器進行降維與特征提取,這能夠有效降低數據復雜度,減少噪聲干擾。在此基礎上,采用BERT、GPT等預訓練模型,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相結合,可以提升模型對數據的語義理解能力。在實時性方面,可以使用Apache Kafka、Apache Flink這樣的流式處理架構來保證數據的高效、低延時處理。同時,還需要對數據進行清洗,消除數據的冗余與誤差,并通過數據增強產生多樣性的數據樣本,以提高模型的泛化性能。此外,利用分布式計算、云計算等技術,借助Hadoop、Spark等先進的計算架構,對數據進行分布式存儲與計算。最終,建立將數據獲取、預處理、建模與評價相結合的自動化數據管線,以顯著提升其在大數據分析領域的應用效能。第二,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保密性與安全性問題也是人工智能應用于大數據分析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基于差分隱私、同態加密等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大數據中的數據隱私保護問題。差分隱私技術通過將隨機噪聲引入數據分析中,保證了每個節點對個人隱私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從而在保證用戶安全的前提下,為用戶提供可靠的統計信息。該技術可用于多種類型的數據分析,并在眾多科技公司和科研院所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態加密技術可以在不解密的情況下,直接對密文進行運算,即在計算過程中,數據一直處于被加密的狀態,從而大大降低了數據被竊取的風險。
4 結束語
大數據分析中的人工智能技術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人工智能在大規模數據處理、復雜模式識別和實時決策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但是,在實際應用中,數據的隱私性、安全性、算法偏見等問題是不可忽視的。要突破這一瓶頸,必須尋求技術創新與倫理考量的平衡點,以實現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 劉海粟.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電力系統自動化優化調度研究[J].家電維修,2024(12):98-100.
[2] 李燕.大數據與信息技術在通信工程中的運用[J].信息記錄材料,2024,25(12):70-72.
[3] 施晶,張劍波,梁智勇.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VR安檢系統分析[J].智慧中國,2024(11):24-25.
[4] 唐燕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數字營銷策略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4(22):106-108.
[5] 陳琴.基于大數據分析的IPTV市場競爭策略研究[J].東南傳播,2024(11):131-133.
[6] 馬麗娜,常瑞潔.“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對數字供應鏈轉型的影響:基于汽車行業的實證研究[J].軟科學,2025,39(3):10-19.
【通聯編輯: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