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與傳承,鄉土資源則是地方歷史文化的記載和體現。將鄉土資源融入初中歷史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親近與真實,還能培養其文化認同感和家國情懷。《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在歷史教學活動中,應積極開發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學生關注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學校和教師可以利用歷史遺址遺跡、名人故居等資源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行走中了解家鄉,了解中華文化,將課堂知識與社會實際生活相聯系,真實地感知歷史,切實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突破教材內容的局限探究鄉土資源融入課堂的策略,實現社會資源對課程資源的必要補充,既是對《課程標準》的真正落實,也是促進學生知識建構、文化理解、家國情懷素養培育的有效舉措。
一、鄉土資源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性
(一)豐富歷史教學內容
鄉土資源中的社會發展、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名人軼事、語言文化以及民間藝術等,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與學生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鄉土資源,既是對教材內容的補充和拓展,又能增強歷史教學的地域特色;既能為學生呈現鮮活、具體的歷史世界以促進他們聯系現實生活學習歷史,又能助力教師深入解讀歷史事件以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念和家國情懷
鄉土資源中的歷史遺址、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文物等都是歷史的見證,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教師引領學生實地考察、體驗傳統習俗、參觀博物館、觀看歷史紀錄片,近距離接觸并深入了解鄉土資源,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存在,深化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認知,全面地分析歷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從而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同時,鄉土資源中先輩們保衛家鄉、深耕鄉土的愛國精神和犧牲精神,能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
(三)增強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和親和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學生身邊的歷史故事、歷史名人、古跡遺跡、民俗風情等歷史素材,能夠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改變傳統授課方式,能使學生更加愿意親近歷史、了解歷史,從而增強歷史教學的親和力。
、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鄉土資源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對鄉土資源開發與整合的重視不夠
初中歷史教學中能否積極運用鄉土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學校對待鄉土資源的態度。通過網絡調查發現,能夠開發與整合鄉土資源助力歷史教學的學校占比不到所調查學校的一半。筆者所在的學校,雖然進行過“鄉土資源助力提高農村學校歷史教學的效率”的課題研究,對當地歷史、文化、文物、遺跡的文獻資料進行過整理,但隨著課題研究的結束而畫上了開發與整合鄉土資源的句號。現階段,學校對鄉土資源開發與整合的重視不夠,不能給予歷史課堂豐富的教學資源。
(二)科任教師對鄉土資源的挖掘不力
雖然《課程標準》對開發利用社會資源有明確要求,但是當前大部分初中歷史教師仍然對鄉土資源的價值和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深入挖掘鄉土資源的意識和動力。有的教師認為鄉土資源只是教材內容的補充和拓展而不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有的教師因不能將鄉土資源有效融入歷史課堂教學而不去深入挖掘,還有的教師深感挖掘鄉土資源力不從心而提前收場。教師對鄉土資源認知的不足和挖掘行動的遲緩,使得初中歷史課堂對鄉土資源的輕視或簡單堆砌成了常態。
三、鄉土資源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基礎篇:根植鄉土,夯實學史之基
1.根植鄉土資源以激趣
在初中歷史教學的導入環節,根據教材內容選擇鄉土資源預設導入方式,鄉土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極強的情感共鳴力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1]。 ① 情境再現。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再現家鄉歷史場景,展示家鄉文物,讓學生感受歷史的真實與沉重,激發他們探究歷史文化的強大動力。 ② 故事引領。引領學生選取地方歷史事件的精彩片段、本地名人的傳奇經歷、民俗風情故事,并在新課學習前聲情并茂地講述,感受歷史的真實與魅力,汲取人生智慧和歷史知識。③ 問題導入。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一課時,教師可以預設兩個與鄉土資源緊密聯系的問題來導入新課。問題一:我們家鄉所在的地區,在史前時期是否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如果有,他們是如何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發展原始農業的?該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家鄉的歷史背景,旨在引入原始農業的主題,激發學生對史前社會的探究興趣。問題二:在我們的家鄉,有哪些傳統習俗或節日與原始農業有關?比如播種、收割等農事活動是否會在某些節日中得到體現?該問題利用鄉土文化元素,將原始農業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旨在讓學生感受原始農業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的歷史歸屬感和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2]。
2.根植鄉土資源以增情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引領學生學習和了解鄉土歷史,不僅能夠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鄉土文化與自己、與家鄉的緊密聯系而產生眷戀之情,還能夠促進他們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增強社會責任感。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課時,教師可以邀請本地歷史學者或考古專家講述本地與夏商西周時期相關的歷史事件或傳說,分享他們的本地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助力學生理解夏商西周王朝的統治特點及其滅亡原因。又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秦統一中國》一課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就“我的家鄉與秦漢歷史”這一主題進行研究,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走訪、實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本地在秦漢時期的歷史變遷和地位,形成研究報告并在班級內分享;在學習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家鄉英雄故事會”的活動,引領學生收集并講述本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增進對這一時期歷史的理解和感受。
(二)拓展篇:展示鄉土,提高學史之效
1.展示鄉土資源提升素養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將承載著地方歷史文化的鄉土資源作為歷史教材的拓展和補充,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增強他們的家國情懷,又能夠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提高他們的歷史解釋能力。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開元盛世》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呈現鄉土歷史資源,讓學生身臨其境感知地方歷史文化特征,理解社會發展進程中鄉土文化的重大貢獻,提升他們的歷史解釋能力。展示西安大明宮遺址、唐長安城布局圖及出土的文物,引導學生觀察唐代都城的規劃結構,分析其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展示碑林博物館中唐太宗的《溫泉銘》拓片及相關資料,剖析唐太宗勤政節儉與選賢任能的施政理念;展示關中地區農田水利工程遺址,分析均田制與租庸調制在地方經濟恢復中的實踐成效;展示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鎏金器物及絲綢制品,分析對外貿易的繁榮局面,探討唐朝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及其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又如,在完成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百家爭鳴》一課的學習任務后,為了感悟先秦哲人做人、處事和立國的智慧,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當地與諸子思想相關的地方學宮、古代名賢紀念館、文化遺址、道觀或書院,并結合地域文化淵源來引導學生探究地方文化與儒、道、法、墨、兵等思想學派之間的聯系:介紹當地儒家學者、教育家的生平事跡、思想主張及對儒家思想的貢獻,助力學生理解“忠孝”“仁政”“修齊治平”“以人為本”“有教無類”等儒家思想;可結合當地自然景觀的發展變化或隱逸文化遺跡的修繕來讓學生理解“順應自然”和“無為而治”等道家思想對地方文化的影響;可結合鄉規民約的制定出臺剖析法治思想在鄉村規范中的實踐邏輯[3]。結合地方文化進行諸子思想的再探析,不僅能使學生對諸子思想理解得更深刻,還能培養他們用諸子思想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意識,進而激發他們為建設美好家鄉而貢獻力量的熱情。
2.展示鄉土資源增強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結合歷史教材內容展示富有獨特魅力的鄉土資源,帶領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進而提高他們的歷史認知能力。例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隋唐時期的科技與文化》一課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動態展示河南洛陽生產的陶瓷器,河南道生產的紡織品,江東地區出現的曲轅犁,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的商業貿易情況等,讓學生通過分析盛唐時期的手工業、農業技術和商業來了解經濟的繁榮;可以展示西安大明宮遺址,讓學生通過分析唐代皇宮的建筑風格和布局來探究建筑藝術的發展水平及其象征意義;可以展示玉樹文成公主廟,都蘭縣境內熱水鄉血渭草場墓群出土的“金杏葉”“指金杯”“騎射形金飾片”等文物,并輔以杜甫的“邊酒排金,夷歌捧玉盤”、岑參的“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歸叵羅”等詩句,讓學生探討唐朝的民族政策,加深對唐朝民族關系的理解;可以展示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摩崖石刻、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引導學生分析書法繪畫藝術的風格演變,讓學生深入理解書法繪畫藝術的發展變化。教學中對鄉土資源的充分利用,使學生在觀察、分析和討論歷史現象的過程中感知盛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和外交的開放,感受中華民族的勤勞與偉大,他們的歷史認知能力能夠得到有效培養。
(三)探究篇:重視鄉土,創新學史之路
1.行走鄉間探尋歷史蹤跡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圍繞學習內容預設目標明確、方法具體、路線清晰的鄉間歷史探尋方案,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突破和創新,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三大改造》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預設“現場觀察(觀察農業合作社舊址或供銷社舊址) $$ 資料收集(對與“三大改造”相關的器具、工具或文件進行拍照) $$ 見證人訪談(了解他們對“三大改造”的感受、經歷、看法及“三大改造”對他們生活的影響) $$ 資料分析 $$ 課堂分享”的探尋路徑,讓學生在數據記錄分析、聆聽講述、史實解讀的過程中了解“三大改造”發生的基本線索和必要性,理解“三大改造”對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意義[4]。
2.挖掘史料重構鄉土記憶
一是利用地方志或檔案提取與初中歷史教學相關的歷史事件、人物傳記、歷史文件等史料;二是引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或訪談,獲取蘊含豐富鄉土情感和記憶的歷史信息;三是引領學生利用網絡查找所重構鄉土資源所需的資料;四是收集記錄當地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契約文書和民間傳說以豐富歷史教學內容。對于收集到的史料和歷史信息,一方面,教師要與教材內容進行有機結合,設計出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方式更加有趣的教學方案;另一方面,教師要與學生一起開展鄉土歷史課題研究或創作鄉土歷史題材的作品。通過對鄉土歷史的重構,助力學生了解和傳承鄉土文化,進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責任感。
結語
綜上所述,鄉土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運用,讓歷史課堂不再局限于書本和教室,而是延伸至博物館、歷史遺跡或社區之中,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知歷史,在參與互動中思考歷史,在探究中鍛煉思維,在拓展中增長見識,這一過程不僅是對歷史知識的積累,更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在今后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還需繼續優化“基礎·拓展·探究”這一鄉土資源運用模式,努力構建更加多元、開放和富有生命力的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于勝華,姜雪潔.基礎·拓展·探究:鄉土資源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4(30):75-78.
[2]劉智彬,張威,鄉土資源在初中歷史校本課程中的運用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4(25):26-29.
[3]楊夢,李建偉.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發揮歷史人物的德育功能[J].中小學班主任,2024(16):63-65.
[4]陳莉.初中歷史課堂深度學習路徑初探:以七年級統編歷史教材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4(18):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