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揚琴的弦軌概念是受鐵路列車路軌之間關系的啟發,意在形容揚琴裝配時將琴馬條上琴馬柱(琴馬牙)張弦后,每組琴弦向兩側延伸形成一條琴弦線路,這條線路獨立與對應的掛弦軸和調音軸連接,不得與其它琴弦線路交叉。我們可以把一組琴弦線路形容成琴弦延伸的一條軌道,簡稱“弦軌”。目前,把“弦軌”概念作為揚琴琴面設計的一個專業術語,在業內還是陌生的。盡管如此,仍期望弦軌的概念普及之后會在樂器的設計與制作中產生積極作用。
首先讓我們感受弦軌現象的存在,例如箏、現代箜篌、鋼琴等樂器在設計制作中把琴弦線路(弦軌)作為它的外部特征之一。鋼琴琴弦線路通過的是一種連體琴馬,箏類樂器的是獨體琴馬,其弦軌是依次排列為序。而揚琴既有稱為琴馬條的連體琴馬,還有琴馬牙數量不等的條狀或獨體琴馬形態,如高音馬條、中音馬條、次中音馬條和低音馬條及三或四個組成的高半音馬、低半音馬和獨馬。這些琴馬的擺放似乎隨意性很強,使弦軌順序可隨意變化。
本文觀察和研究弦軌為切入點,結合各類型制揚琴的弦軌情況,研究弦軌與揚琴琴馬條之間的關系和弦軌的排序規律,從中發現并解決問題。
弦軌概念的發現與現狀
從傳統的兩排馬揚琴說起“弦軌”會更為直接。兩排琴馬的揚琴張弦時,一軌在琴馬上,另一軌在琴馬柱之間,屬雙弦軌式排列。我們把“左側偏上擺放的高音琴馬的琴弦線路稱為第一弦軌,把右側交錯成右下的另一條低音馬條上的琴弦線路稱為第二弦軌”。按此推理,三排馬揚琴為三軌式排列,四排馬揚琴為四軌式排列,有幾排琴馬就有幾條弦軌,這些琴弦除第一組架在琴馬柱上,其余各組琴弦一律在兩個琴馬柱的U形空間位置穿過,形成弦軌。我們把縱向琴馬柱之間的空間稱為“琴弦通道”,比如左一琴馬條有13個琴馬柱,那就會有12條琴弦通道。在每個通道內,通過的弦軌數量不盡相同,但弦軌的順序及定位相對固定。即是左上高音琴馬條到右下低音琴馬條縱向排序,“琴馬條左上右下的排列法”逐漸形成了習慣性的規則。這里的左上的高音琴馬條實際是沿用兩排馬揚琴的高音馬條做標準定位,這個琴馬條上的琴弦為第一弦軌,其它琴弦條上的琴弦線路順次排列稱呼(改革揚琴在左側增加琴馬條后,稱呼有所調整)。例如402型揚琴,高音馬條對應的是第一軌,中音馬條對應的是第二軌,直到低音馬條對應的第四軌。形成了“高、中、次、低”的四排琴馬條對應“一、二、三、四”弦軌。確定了弦軌的縱向順序關系。
從世界揚琴類樂器的弦軌狀況分析,歐洲的揚琴屬縱向擴展,大多是雙弦軌式揚琴;而中國的揚琴改革是橫向擴展,以增加琴馬條為標志,屬多弦軌揚琴。近七十年的揚琴改革,經歷了三軌、四軌、五軌和六軌階段。以402型揚琴反映四至五個弦軌變化的第三和第六通道形態為例。注意第三通道的弦軌間距是五軌平分,第六通道的軌距間距是四軌平分,軌距是隨通道具體情況而變化的,圖1為樂海樂器揚琴制作弦軌示意圖例。
在中國揚琴由兩排琴馬發展到四排甚至六排琴馬的過程中,弦軌概念一直是被忽視的。演奏員也覺得這沒有什么可重視的,因為看到的多是均勻分配狀態,沒有發現異常。甚至有些揚琴經改革明顯地調整了弦軌順序卻在音位表上看不到區別。例如,以廣東陳照華先生等人研制的1978年獲文化部科技獎的“紅棉牌十二平均律揚琴”(下稱紅棉揚琴)為例。它有中國最早在原揚琴高音琴馬左側又增加一排倍高音馬的設計,擺在原高音琴馬左下的方向,實際上形成了第二弦軌的狀態。它在最初的四排琴馬形態時,自左排列弦軌的順序為二、一、三、四,增加至五排琴馬后,仍保持了二、一、三、四+五這個特點(這里弦軌的順序仍以401型揚琴的高音琴馬條為第一弦軌。)1981年初,筆者曾建議陳老師將高音琴馬與倍高音琴馬對調形成左起一、二、三、四的弦軌順序,并動手完成。但生產廠家因產品獲獎已經定型不同意改動。據研發者陳照華教授介紹,這種琴的弦軌變化是為了演奏廣東揚琴作品時呈現“揚琴演奏八度時雙手呈一條平線”。因此,現在看來,它的高音琴馬與增加的倍高音琴馬的弦軌設計是倒置的,也就是高音琴馬條占第一軌,倍高音馬條占第二軌,把中音、次中音和低音琴馬條保持在第三、四、五弦軌。圖2中,紅線表示的是原高音琴馬線路,為第一弦軌,黃色為新增的倍高音馬為第二弦軌,“中、次、低”馬條仍為藍色的三、四、五弦軌。
參照402型揚琴為標準的設計習慣,紅棉揚琴的弦軌設計使其琴馬條之間通道的弦軌順序發生變化,導致各個音位間橫斜向的坐標數值發生變化。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待這種情況,因弦軌順序導致音位的結構距離變化了,在這種各音位之間相對固定的距離或多或少發生了變化,雖毫厘變化卻理念不同,應屬基因式變化。
對比一下兩種五排琴馬揚琴的弦軌設計,見圖3。
如圖2與圖3所示,紅棉揚琴五排琴馬的弦軌順序為二、一、三、四、五。黃線表示新增加的倍高音弦軌在原紅線表示的高音琴馬左下位置。
改良型501型揚琴(琴馬數量有變但弦軌規律不變),圖4中黃色為新增琴馬條為第一弦軌,紅色為原高音琴馬弦軌,其它順延為三、四、五弦軌。501型揚琴五排琴馬條的縱向排序沿用了左上右下的習慣,黃線表示的倍高音馬條的弦軌在原紅線表示的高音琴馬弦軌左上位置,實際上成為了第一弦軌。因此,其弦軌按左上右下排序法定為第一弦軌。501型揚琴的弦軌順序為左起一、二、三、四、五。
以上是國內揚琴制作的弦軌順序現狀,實踐證明,不同的弦軌設計會產生不同的音位排列距離。
二、弦軌狀態是揚琴制作工藝的一個知識點
讓我們再來分析全國普遍應用的402型揚琴。可以發現402型揚琴在弦軌設計方面并不是規范的。僅以高音區域為例。402型揚琴的高半音馬共有3個琴柱,均占第二弦軌,把本應設置在第二弦軌的中音琴馬最上面的兩個琴馬的弦軌占了,生產者只能將中音琴馬弦軌設置在第三弦軌上,并盡可能向上移位調整。即使這樣,在這個局部把原來36mm的琴馬柱的間距縮小了。中音琴馬條要分成大小頭進行裝配。由于琴馬間距產生變化,對中音馬增加的這兩組琴弦的音位演奏要格外小心。也許這是不常用音區,人們不太注意,就這樣保留下來了,并形成自然習慣,見圖5。
圖5所示402揚琴中音琴馬的第一和第二琴馬柱的間距為 32.4mm ,比正常36mm各縮小了近 3mm 。這是高音琴馬的第二、三通道的琴馬柱之間由4條弦軌變為5條弦軌時調整弦軌間距及軌序所造成的現象。
402型揚琴的高音區弦軌順序雖然改為二、一、三、四、五,但在中高音區及主體的弦軌順序仍為一、二、三、四,在低音區增加音位后形成局部五排琴馬,也沿用一、二、三、四、五的弦軌順序。402揚琴保持了中國揚琴弦軌順序的基本特點。
分析402揚琴弦軌順序變化的原因,是不同時期揚琴改革理念不同。如改革初期完成之后,后期改革做出補充式調整。但只考慮增加音位,沒有考慮弦軌概念。因此出現了弦軌順序臨時調整,造成每排琴馬條上的琴馬牙間距和角度相近卻不相等。尤其在琴面的上半部琴馬距有寬有窄,音與音距離的遠近更是五花八門。大多數演奏員靠目測距離和肌肉記憶來擊準音位并逐步適應,沒有提出異議。現在從樂器完善的角度觀察一些細節情況,會發現揚琴改革過程中尚存有不合理性。筆者試圖從研究弦軌關系的角度找出琴馬條上每組琴弦的弦軌設計可能存在的漏洞,找到可以解決的調整方案,做出積極的建議。這正是本文提出“弦軌”概念研究所期望的。
三、揚琴弦軌的理論研究與實用意義
查閱揚琴制作的相關資料,未發現揚琴“弦軌”的說法,也未發現相關的論述。那么,研究它的意義在哪里呢?筆者認為:樂器科研的著眼點不但要宏觀把握研發的方向與目的,更要注意樂器研發的細節。因為細節是構成事物本身的基本條件,微小的差異可以決定事物的性質屬性。例如材料的處理、琴弦的研制、音色的鑒別、優質的標準等,都有從細節上來判定的特點。弦軌研究的發現與利用,就是揚琴制作科研中新的著眼點之一。
科學的發現與研究,往往來源于社會活動的觀察與思考,從實用角度深入研究弦軌,至少已經發現不同琴型的弦軌設計有所不同。從中找出特點和規律,利用新的視角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正是揚琴弦軌現象研究的意義。
有一點需要說明,弦軌是根據音位排列的需要而派生的技術環節,是音位形成的基礎條件。如果是研究歐洲的揚琴,它以縱向擴展為主,始終保持雙弦軌的特點,弦軌研究無實用意義。而中國揚琴改革的橫向擴展過程中,產生如此多元的弦軌概念是中國揚琴制作實踐需要的。例如金翎601型揚琴為擴展音域而增加的六排琴馬設置;龍吟揚琴與虎嘯揚琴右下角有特色的低半音馬音位;云鶯揚琴和鳳鳴揚琴在高低音區的音位增加等方面,都有著弦軌設計的考慮,凡生產實踐中需要的內容均有思考研究的意義。
四、弦軌的應用與變化
在以傳統工藝制作的揚琴品種中,琴馬條最多的是“金翎601-A和601-B型揚琴”。這種六排琴馬的揚琴在弦軌設計中,保持了傳統的左起一、二、三、四、五、六弦軌對應六排琴馬的規律。正因為弦軌設計順應了中國揚琴弦軌概念的基本規律,使音位排列與演奏手法和402揚琴的演奏手法完全相同,易于具有402揚琴演奏基礎的人使用。圖6為音域寬且演奏方便的金翎601-A、B型揚琴弦軌示意圖。
為說明弦軌在揚琴制作中的不同,本文舉出一款特殊的實例:這是一臺七排琴馬的電揚琴,又稱“谷奇琴”(一種電聲揚琴),它的音位排列原則與402揚琴有所不同,觀察它的弦軌設計是左低右高式,這種不同概念的音位與弦軌設計及不同的演奏方式曾引起業內關注,見圖7。圖中左側黃色表示為第一弦軌,其中它的一、二、四和五弦軌是中斷式弦軌,用黃色、橙色、綠色、藍色表示,圓圈點是掛弦軸。7個琴馬條只有紅色第三、淺綠色第六弦軌和粉色第七弦軌共三組是連通琴體兩側的。
谷奇琴新增兩個黃色和橙色的倍高音弦軌在紅線之下,其他各色弦軌均在右上二、三、四、五。
這種揚琴的弦軌順序從左下為最高音馬條起,7條琴馬自左向右上排序。是倒置的七六五四三二一共七條弦軌。越是低音,弦軌順序越偏右上,弦軌順序明顯與402型揚琴不同,音位呈橫向四五度排列,這種排列更強調八度演奏的平行感,與402型揚琴的演奏習慣與音位排列差異較大。每個音位僅用一根琴弦,弦軌的間距雖密集,但有4條琴馬的弦軌不連通琴體兩側,在電木板琴面上用鏢絲釘掛弦的,故能容下七排琴馬,即,7條弦軌排序在一個通道之中。但從弦軌這一角度看待這種設計,也許會有改變某些突破傳統弦軌設計理念的啟發。
結語
提出弦軌概念并做出初步探討,也許是幼稚的不成熟想法。但從本文總結后的內容中思考,隱隱感到從弦軌研究的角度看待各種揚琴的弦軌現象是可行和值得關注的。筆者在樂海樂器曾做過調整402型揚琴高音區弦軌順序的實踐,雖然沒能普及但是可行的,對研發產品和規范弦軌順序有著積極的意義。
故此,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現和總結事物的細節且形成科研切入點,能更好地了解揚琴外觀結構特點和內涵,包括應用“弦軌”與弦軌順序的研究,結合更多的科研課題構建揚琴制作理論系列研究的框架。“把一般觀察深入到樂器性能的細節研究之中,會為揚琴特征構成與識別、確認研發目的以及完善揚琴研發設計與裝配工藝更新等方面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