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選擇是國家治理的根本問題,對內關乎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對外影響世界和平和全球發展。美西方推崇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道路,遵循資本至上的工具理性,對內造成資本與勞動對立、富貴與貧窮分化,對外通過戰爭、殖民、掠奪實現資本原始積累,給眾多發展中國家帶來過深重災難。而中國在中國共產黨引領下,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現代化道路,遵循人民至上的價值理性,對內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對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國用艱苦卓絕的奮斗和舉世矚目的成績證明:和平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力打破了“現代化 = 西方化”的迷思,強力破除了“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更是促進世界和平與人類發展的人間正道,可為處理國家間分歧、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作出卓越貢獻。因此,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特征和本質要求出發,深刻把握其世界意涵和全球意義,系統厘清和平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化底色、目標指向、路徑指南,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彰顯獨立自主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底色
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歷史、未曾中斷的自主性傳承、揚棄超越的創造性汲取,塑造了中華民族自立自強意識和開放包容心境,也使得獨立自主和兼收并蓄成為顯著且持續的文化基因,貫穿和平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始終。
(一)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華夏文明受地理環境影響,自誕生之初便與世界其他文明相對隔絕,自成體系,不斷發展。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開始長達百年的屈辱和掙扎,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成為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但近代以來,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救國方案相繼失敗。直至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引領下,中國才終結百年混亂和失序,真正“站了起來”。新中國成立后,威脅我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隱憂始終存在,如國土安全形勢復雜多變,陸地邊界爭議尚未徹底解決,島嶼領土和海洋劃界爭端依然存在。近代一百多年主權被瓜分的悲慘經歷、新時代主權遭遇威脅的隱憂,使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成為獨立自主的最基本要義,也是中國開創和踐行和平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前提。從歷史和現實看,“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軍事手段始終是實現國家統一、解決領土爭端、防范重大風險的保底手段,人民軍隊永遠是捍衛我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鋼鐵長城。
(二)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正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探索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進程,成功開辟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而且,與一些國家固守冷戰思維、沿襲霸權邏輯不同,中國一直都尊重并支持各國自主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倡導獨立自主基礎上的共同發展,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向眾多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幫助有關國家建設基礎設施、改善貿易環境、完善金融體系、提升改善民生。
(三)強力呼呼多種發展模式包容共存和交流互鑒。歷史上,中國這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是原生文化不斷吸收與融合偏遠地域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域外優秀文化的結果。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并存競爭的長期性和必然性,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西方現代化道路也不是替代關系,而是共存關系。以共存共處為重要前提,中國長期致力于搭建不同社會制度、多種發展模式的交流溝通平臺,學習借鑒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力促彼此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到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自倡導文明多樣性到提出全球文明倡議,中國強調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于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
二、立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和平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精神內核,對內將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外將促進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懷揣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謀發展、為民族謀復興的初衷,于風云激蕩中勇開新局,不可阻擋地開啟了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內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對外實現了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快速躍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推促國家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持續增強。主要表現在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著眼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確立黨在新時代的強軍自標;立足履行軍隊新時代使命任務,調整優化軍事戰略布局,運籌和平時期軍事力量運用,使全軍有力經受住了復雜形勢和嚴峻斗爭考驗,為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海外利益、促進世界和平提供了有力戰略支撐。
(二)中國式現代化力促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不可阻擋的共同愿景。中國式現代化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的同時,也恰當而有力地回應了“人類社會新階段之特點”“全球風險加劇之挑戰”“國際秩序調整與變革之迫切”,使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全世界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和國際社會共同奮斗的全球共識。在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基礎上,中國更用實際行動踐行理念倡議。比如,在國際維和領域,中國是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和會費國,也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第一大維和行動出兵國,實質性推進了爭端和平解決、維護了地區安全穩定、促進了駐在國經濟社會發展。再如,在國際救援領域,中國軍隊派遣專業救援力量赴受災國救援減災,向處于困境險情中的民眾提供救援物資和醫療救助,先后組織或參加菲律賓“海燕”臺風救援、非洲抗擊埃博拉疫情、馬爾代夫水荒救援、尼泊爾抗震救災等多項行動。
(三)中國式現代化推促全人類共同價值成為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共同價值源自人與人交往,是相關主體為滿足共同需求、實現共同利益而孕育的價值共識。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便秉持天下為公的崇高理想,深入求索全人類價值命題,習主席提出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便是集精華之作。一是反霸凌、去貧困,要和平、促發展。穩定向好的外部環境和增長包容的發展格局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發展的基本保障,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則是中國實力增強后對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中國的國防建設始終著眼于滿足自身安全的正當需要,堅決反對霸權、霸道行徑,絕不走“國強必霸\"的老路。二是反不公、去邪惡,要公平、促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可靠依托,維護公平正義是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中國始終秉持正確義利觀,為發展中國家正當利益疾呼奔走,致力于使全球治理體系朝向公平普惠的方向發展。三是反專制、去獨裁,要民主、促自由。民主自由是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拓展的方向保證,也是中國為國際社會供給的理念價值方案。中國對內維護人民權利,增強民眾福祉;對外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文化等手段,創新軍事力量“走出去”的方式方法,以構建完善的海外利益保護體系,切實保障海外人員生命安全。
三、打造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實現“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和踐行全球安全倡議的路徑藍圖
當前,在中國與世界交互影響愈益加深下,中國怎樣與其他國家溝通交往、中國式現代化如何與其他現代化模式融會對接,成為中國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命題。對此,中國給出的答案是構建平等開放的伙伴關系網絡,實現互利共贏的“一帶一路\"合作,推廣命運與共的全球安全倡議。
(一)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是中國式現代化與其他現代化模式高效對接的外交指南。中國倡導的伙伴關系超越了西方慣常選擇的同盟關系以及功利使用的舊伙伴關系,具有平等、和平、包容、互利的新特點:平等指具有伙伴關系的國家,不論大小強弱,一律平等,共同參與重要事務,協同承擔治理責任;和平指伙伴關系不設假想敵,不針對第三方,不搞排擠他國的“小圈子”;包容倡導不同發展模式、思想文化的交流互鑒;互利強調以國際合作共同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使發展成果惠及合作各方。正是因為平等、和平、包容、互利的伙伴關系契合了不同政治制度、相異發展階段國家的共同需求,中國已與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建立伙伴關系。根據性質差異、發展程度、功能定位等不同指標,可區分為四個層級:第一層級是特殊戰略伙伴關系,雙方戰略互信度較高、合作領域廣且深,典型代表是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巴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第二層級是一般戰略伙伴關系,具體分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戰略合作關系等;第三層級是合作伙伴關系,具體分為全面友好合作伙伴關系、友好合作伙伴關系、重要合作伙伴關系、友好伙伴關系等;第四層級是準伙伴關系,特點是無正式文件清晰界定兩國伙伴關系屬性,但有相互友好往來、共同增進關系的共識。上述四種伙伴關系共同構成我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在可預期的未來,中國將持續推動伙伴關系提質升級,以更大信心、更強決心、更深誠意,力促中國式現代化與其他現代化模式交流對接、高效互動,為后續深入合作提供外交保障。
(二)“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式現代化與其他現代化模式務實對接的經濟抓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習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頂層國家倡議。10多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經歷了從夯基壘臺到基礎加固、從立柱架梁到架構完善、從初步提出到高質量發展,形成了中歐班列、中老鐵路等大批標志性成果,愈加成為中國式現代化與其他現代化模式務實對接的經濟抓手。一是對接各國經濟發展需求,打造互利共贏的合作新模式。“一帶一路”倡議致力于打破舊有、不公正的合作模式,強調發揮各方資源稟賦優勢、正視各國緊迫急切經濟需求,通過平等自愿、充分協商,尋求共同發展著力點,最終實現成果紅利共享。二是對接全球前沿發展領域,構建高質增量的“創新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在緊盯基礎設施、貿易金融等傳統領域的同時,還瞄準時代發展、精尖前沿新方向。“健康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正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新名片。三是對接各類制度法律文化,力促“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的正向互動。由于絲路沿線國家政治制度、法律法規、文化價值差異較大,為保證經濟合作穩定暢通,避免發生敏感誤解事件,“一帶一路”倡議提倡合作各方深入了解彼此制度法律文化,全面推進不同法律制度融合聯系,逐步建立管用爭端解決機制,全面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合理開展各類文化交流活動。
(三)全球安全倡議是中國式現代化與其他現代化模式融會銜接的安全保障。全球安全倡議是習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上提出的國家倡議。經過三年發展,全球安全倡議在理念層面形成了以“六個堅持\"為核心的理念和原則、二十個重點合作方向和領域、五大合作平臺和機制;在實踐層面以此為總體框架,促成阿富汗局勢平穩過渡、沙伊和解等多項實際成果。也正因全球安全倡議,既能從頂層設計角度指明全球安全理念的發展方向,又可從具體保非層面促供冊伏頭際間題時力式力法,共遜術成為中國式現代化與其他現代化模式融會銜接的安全保障。一是以對話解決國際爭端,彰顯負責任大國形象。中國始終堅持用對話協商解決自身與他國爭端,調解國際和地區安全危機。面對與個別國家的陸地邊界爭議、島嶼領土和海洋劃界爭端,中國一貫主張與直接當事國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通過談判和平解決。面對復雜難解的國際和地區安全危機,中國認真傾聽各方利益訴求,努力搭建多方協商對話平臺,積極開展外交斡旋,對防止局部沖突不斷升級、持續外溢乃至全面失控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二是強化有效戰略溝通,履行大國安全義務。大國對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負有特殊責任。近年來,美國視中國為最主要競爭對手和最重大地緣政治挑戰,糾集眾多盟國在軍事、經濟、科技等領域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對此,中國統籌與美國斗爭、競爭與合作,既堅守底線敢于斗爭,針對美國對我國核心利益造成實質性損害的言行予以堅決抵制和反制;又注重溝通講求策略,充分利用高層互訪、工作層交流、智庫研討等場合溝通交流,盡力防范、減少、化解摩擦和爭端。針對美國各盟國,中國也注重與其強化戰略溝通、增進戰略互信、凝聚戰略共識、推動戰略合作,盡力拋開第三國因素處理與之關系。三是積極開展國際軍事合作,承擔大國軍隊責任。全球安全倡議倡導以共贏思維俯瞰深刻調整的國際格局、以團結精神應對復雜嚴峻的全球挑戰,致力于保國家安全、促地區穩定、護世界和平。為達成此目標,不僅需要國家外交、經濟、文化等機構協同發力,更需要國家武裝力量參與支持。在元首外交引領下,中央軍委領導與多國防務部門和軍隊領導舉行會見會談或視頻通話,積極宣介全球安全倡議等重大理念,助推元首外交成果在軍事領域開花結果;圍繞提供國際安全公共產品,中國軍隊有效遂行國際維和、國際護航、國際救援等重大任務,為處于沖突中的民眾帶去希望、向處于風險中的船員提供保障、對處于災難中的傷員實施救治,贏得了當事國及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以實際行動推動了全球安全倡議落地生根。
【作者單位: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