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年5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盟的前身一一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建交。當時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僅有9個成員國,而中國彼時尚未開啟改革開放,經濟總量很小。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合作,如習近平主席今年5月6日致歐盟領導人賀電中所說,中國與歐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雙邊關系之一”,是“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為增進中歐人民福祉、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歐關系50年歷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歐盟是世界上發達國家最集中的地區組織。在過去半個世紀中,雙方在經貿領域優勢互補、互惠互利,書寫了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國家開放合作的典型成功案例。歐洲一直是中國重要的技術引進來源地,中國因此在改革開放初期獲得大量投資與技術,而歐洲也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所催生的龐大市場。大眾、西門子、諾基亞等歐洲企業走進千萬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企業也迅速與歐洲企業建立起產業鏈供應鏈密切聯系。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程度不斷加深。中歐間的合作領域也不斷擴展:在環境領域,中歐是《巴黎協定》的重要推動者。雙方多次舉辦“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聚焦綠色低碳轉型、低碳市場建設、可再生能源合作等議題,并就構建“中歐綠色伙伴關系”達成一致。在中方“雙碳”目標推動下,歐盟的技術與政策經驗正與中國的市場和產業基礎形成互補,推動綠色發展真正落地。在衛生領域,抗擊新冠疫情初期,歐盟及其各成員國積極向中國捐贈防護物資,幫助中國抗擊疫情。當疫情蔓延至歐洲之際,中國不僅援助了超過30個歐洲國家,提供大量口罩、呼吸機、檢測試劑盒等醫療物資,還派遣了專家團隊赴意大利等疫情重災區支援抗疫。雙方共抗時艱,體現了在公共衛生領域的緊密合作與守望相助。
50年來,中歐雙方由“歐強中弱”的不對稱關系,轉變為對等和平視關系。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24年中國與歐盟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達7311億歐元,中國已成為歐盟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場。在投資合作方面,中歐投資格局也發生了深刻轉變,由最初以歐洲對華投資為主,發展為雙向互動格局,雙方投資合作更加緊密。2023年,中國吸引來自歐盟的外資達105.8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5% 。歐盟各國來自中國的外資流人達80.6億歐元,涵蓋新能源、智能制造、醫藥等高端領域。以中國寧德時代在德國圖林根州投資設廠為例,該項目是中國企業在歐建設的最大動力電池工廠,不僅帶動了當地就業,也推動中歐產業鏈融合向縱深發展,為中歐雙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助力。
在上個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中歐關系中,歐方往往是議程設置者和動議提出者,彼時的歐盟有財力資源、援助工具、國際交往經驗和人脈網絡,擁有專業的知識和先進的方法及工具。但歐債危機之后,這種狀況開始有所變化,中方開始更加積極主動地引領中歐合作方向。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歐洲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之處,也是“一帶一路”的西端終點。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亞歐大陸的實施,中歐班列成功開行,打通了中國至歐洲的陸路運輸走廊,豐富了中歐雙方企業貿易往來的運輸渠道選擇。自開通以來,中歐班列年開行數量從剛開始的不足20列增加到2024年的19392列,已通達歐洲25個國家227個城市。而中亞“中間走廊”、跨里海運輸、南向通道等中歐班列新路線的規劃和實施,將進一步帶動中歐貿易更加多元、更加高效,也推動區域一體化合作格局不斷成型。此外,近年來中國對法國、德國、意大利等32個歐洲國家實施單邊免簽政策,進一步刺激了歐洲民眾來華旅游的熱潮。歐洲到中國的旅行總預訂量大幅增長,中國旅游市場在歐洲游客心中的地位和吸引力正在不斷提升。
面向未來的中歐合作
2017年歲末,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接見駐外使節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正確認識當今時代潮流和國際大勢。放眼世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歐盟是世界上發達國家最集中的地區組織。在過去半個世紀中,雙方在經貿領域優勢互補、互惠互利,書寫了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國家開放合作的典型成功案例。
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前,冷戰后全球化的趨勢正面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挑戰。國際秩序的穩定性遭遇沖擊,區域沖突的數量和烈度有所升級。國際治理的合作難度加大,國家間和區域間的互信程度有所降低。在這一背景下,中歐合作不僅是雙邊利益的交匯,更是維護國際穩定、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重要支撐。在當今全球“脫鉤斷鏈”論調升溫、民粹主義蔓延的背景下,中歐堅持對話協商、反對陣營對抗,不僅為雙邊關系注入穩定性,而且為全球合作提供穩定性,樹立國際關系領域的新型理性務實合作范式。
首先,中歐合作是維護多邊主義的重要推動力。中國和歐洲在地理位置上分處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地緣上并不接壤,不存在直接同地理相關的地緣政治問題。同時,中歐雙方對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有著共識。比如,對于發生在歐洲和東亞之外的中東地區的哈以沖突,中歐雙方就均能從維護和平和減少人道主義災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出發,主張政治解決優先于軍事方案,理性客觀看待哈以沖突的結果和綜合成因,既譴責哈馬斯襲擊以色列平民的暴行,也對以色列長期封鎖壓制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給巴勒斯坦人民造成的痛苦深表同情。在氣候變化、核不擴散、可持續發展等全球關注的議題上,中歐雙方也展現出高度的一致性與責任感。
其次,中歐合作是應對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重要國際力量。近年來,全球政治生態日益復雜,逆全球化思潮抬頭,民粹主義、地緣博弈、技術壁壘頻現。歐洲的企業雖然受到歐盟委員會和一些歐洲國家政府所謂“去風險”敘事影響,但中國超大市場、完整產業鏈和供應鏈所帶來的比較成本優勢,以及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都讓更多歐洲企業“用腳投票”,選擇繼續加大對華投資和增加與中國的貿易往來。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2024年8月的報告指出,2018年至2023年,歐盟與中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程度不降反升,中國更多購買歐洲生產的旅行用品、手袋、鞋類和服裝,歐洲對來自中國的產品特別是電池和電動汽車配件的購買量大幅增長。
最后,中歐合作將為區域合作及新型國際關系的建設探索新路徑。當前國際秩序正處于轉型期,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與傳統強權的相對衰退交織演變。中歐關系若能在復雜局勢中保持理性互動與戰略互信,將不僅有利于歐亞大陸的和平與繁榮,也將在更大范圍內推動區域合作的升級,為構建新型國際秩序提供有益探索。
中歐可共同引領綠色轉型、數字治理、人文互鑒等新型合作模式,為全球提供制度創新的“試驗田”,探索建立開放包容、公平正義、共贏共享的新型國際秩序。在規則和制度建設方面,中歐正在探索建立更具代表性與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新機制。例如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倫理、氣候治理等新領域加強規則對話,為構建以公平、共贏為基礎的國際規則體系提供藍本。這種從“規則接軌”到“規則共建”的轉變,正是構建新型國際秩序的關鍵一環。
趙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國際關系研究室主任
李弘: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