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2025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重點支持實施3大工程,針對行業急需、人才培養短板弱項、產業發展痛點難點等舉辦一批專題培訓班,進一步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糧油和重要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提升工程。首先,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糧油領域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應用等為主要內容,組織開展糧油產能提升主體培育。重點開展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主體培育,聚焦大豆、玉米、小麥、油菜、棉花、糖料等作物單產提升,開展全產業鏈技術或單項關鍵技術培訓,在適宜地區普及水肥一體化技術,推進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融合,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的技術技能水平。其次,圍繞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以畜牧、水產、蔬菜、水果、茶葉、食用菌等種植養殖理論、生產技術、質量安全和綠色發展等知識技能為主要內容,結合地方農業特色,開展重要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能力提升培育。重點面向肉牛奶牛養殖大省、大市、大縣(農場)開展肉牛奶牛養殖培訓,面向內陸養殖漁民和退捕轉產漁民開展淡水池塘養殖培訓。其中,在沿海10省(自治區、直轄市),聚焦漁業安全生產全鏈條,突出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提升,組織舉辦一批漁船船東船長安全生產專題培訓班。再次,圍繞支撐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和提升農機作業服務質量,聚焦主要糧油作物耕種管收機械化作業環節,著力培養一批高素質農機手、農業生產無人機飛手。重點圍繞機械化措施促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重點環節和機收減損等,因地制宜開展農機手技能提升培訓。其中,面向專業農機手、農機大戶和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帶頭人,突出糧油作物高質量機播(含水稻機械化移栽)高效飛防植保、機收減損、農機抗災救災、低空經濟場景應用和農機安全生產等技術技能,注重實操實訓和作業演練,組織舉辦一批農機手技能提升專題培訓班。
二是新產業新業態帶頭人培育工程。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人才需求,突出農業與科技、文化、教育、旅游、康養、新能源等融合的“農業 + \"新產業,培養素質能力與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高度契合的帶頭人。重點關注返鄉大學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青年群體,鼓勵各地舉辦專門面向青年群體的培訓班,培養一批具有長期發展帶動能力的青年帶頭人。其中,面向糧油等重要農產品和鄉村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及社會化服務主體,突出智慧農業技術裝備應用、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管理及服務、農產品品牌打造等內容,組織舉辦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字化技能應用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
三是文明鄉風建設素質素養提升工程。一方面,圍繞貫徹落實文明鄉風建設工程有關要求,廣泛普及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提升農民保護傳承農耕文化、踐行移風易俗的自覺意識和能力,培養一批鄉村文藝創作者、鄉村文化傳播者和農文旅融合型產業帶頭人。重點開展鄉村禮俗傳承人、農耕技藝傳承人、村藝工坊傳習人和鄉村工匠等鄉村文化人才培育。其中,遴選具有文化藝術特長、長期扎根鄉村的農民文化骨干和具備農文旅融合發展基礎的相關主體從業者,依托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村藝工坊和各地認定的精品民宿等場所,組織舉辦一批鄉土文化能人專題培訓班。另一方面,圍繞鄉村建設、治理、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開展鄉村建設治理人才培育,提升農民參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能力水平。重點對農村改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鄉鎮和邊境村鄉村治理從業人員開展培育。
《通知》要求,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管理體系建設,持續提升省、市、縣各級培育工作的組織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質量監管機制,強化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質量建設;優化培育資源,嚴格把關綜合素養課教材和師資,支持用好農科院所、農技推廣機構、科技小院等科技資源;嚴格落實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監管責任,全面提升項目資金使用效能;注重培育機制和培育路徑創新,推動高素質農民培育提質量、見實效。
(記者:翟媛媛)(欄目編輯:姜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