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城市化進程推進過程中,高層建筑因體量龐大、功能復合、人員密集等特性,衍生出諸多消防安全隱患[1]。高層建筑火災具有火勢蔓延快、人員疏散難、滅火救援復雜等特點,一旦火災失控,將可能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做好高層建筑消防防火監督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我國高層建筑消防防火監督工作雖取得顯著進展,但仍存在系統性問題。本文結合實際,對高層建筑火災特點與防火監督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涉及全要素、全流程、全主體的新型監管對策。
一、高層建筑火災特點及對消防防火監督的影響
(一)火勢蔓延速度快,火災撲救難度大
高層建筑內部復雜,火災蔓延速度非常快,導致撲救難度增加。實驗研究表明,電梯井、管道井、電纜井等縱向貫通結構在火災中易形成“煙囪效應”,火勢在其中的蔓延速度可達水平方向的5倍—8倍[2]。同時,建筑大量采用的輕質復合板材、高分子裝飾材料在燃燒時不僅釋放大量熱量,還能產生劇毒煙氣,加速轟燃現象發生。以上諸多因素疊加,使得高層建筑防火監督難度顯著增加,若防火監督工作不到位,可能導致火災隱患風險急劇增加。
(二)人員疏散逃生困難,易引發踩踏事故
高層建筑垂直縱深的結構顯著延長了人員疏散的物理距離。在高度超過50米的建筑中,人員通過封閉樓梯間疏散至地面的平均耗時超過30分鐘,遠超火災初起階段的黃金逃生窗口期(5分鐘一8分鐘)。同時,建筑內部復雜,導致疏散指示標識可視性降低,尤其在濃煙彌漫時,能見度不足3米,逃生路徑辨識度急劇下降。此外,人員密度過大,進一步增加疏散壓力。商業綜合體類高層建筑常態人流密度可達2人/平方米一3人平方米,在緊急狀態下恐慌情緒的群體性傳染易導致非理性逃生行為,受困者會在逃生過程中出現方向誤判或決策延遲。這使得高層建筑的消防防火監督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要求消防監督部門在審查過程中必須對高層建筑的防火分區設計和疏散樓梯的防煙性能進行細致的核查,確保這些設計能夠滿足人員安全疏散的極限時間要求。
(三)消防設施依賴性強,系統故障風險高
高層建筑消防安全高度依賴自動化消防技術系統,設備間關聯度高。若某個設備出現故障,可能導致相關聯設備無法正常運行。例如,傳感器受環境濕度、電磁干擾等因素影響,產生漏報,延誤初期火災處置時機;機械防排煙系統與防火分隔設施的聯動邏輯復雜,導致防火卷簾無法正常完成下降封閉;分區水泵接力失效,導致上部樓層消火栓管網壓力歸零。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建筑備用電源切換裝置存在設計缺陷,消防設備在主電源切斷后3分鐘—5分鐘內會出現供電真空,直接導致自動噴淋、應急照明等關鍵系統階段性癱瘓[3]。這要求消防監督部門在履行監管職責時,必須加大對建筑消防系統全鏈條聯動測試的檢查力度,重點核查消防系統中的傳感器是否具備良好的抗干擾性能,確保建筑消防系統能夠在緊急情況下發揮最大效用,為人員疏散和火災撲救贏得寶貴時間。
(四)火災煙囪效應顯著,排煙排熱挑戰多
高層建筑的豎向通道體系在火災中易形成煙肉效應,導致熱煙氣以3米/秒一5米/秒的速度垂直擴散,強度隨建筑高度呈指數級增長。實驗表明4,在100米以上的建筑火災中,中性面每分鐘上移1層一2層,致使上部樓層在10分鐘內被高溫煙氣完全充斥,局部溫度可突破 800% 。這種熱動力作用不僅加速了火勢蔓延,還嚴重削弱機械排煙系統的作用,如常規排煙風機設計的風量僅能應對 300°C 以下的煙氣環境,而實際火場中的煙溫常超過設計極限值,導致 60% 以上的排煙設備在高溫下出現風量衰減或機械故障[5]。高層建筑火災往往伴隨著高溫環境,這對排煙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極高要求。因此,消防監督部門在檢查過程中,必須特別關注并重點核查機械排煙系統的耐高溫性能,確保在火災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排除煙氣,為人員疏散和消防救援創造有利條件。
二、高層建筑消防防火監督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法規落實不到位,監管機制不健全
高層建筑消防監督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現行法規體系與建筑技術發展的適配性不足,消防技術規范更新落后于新型建材、智能設備等領域的發展速度,導致部分新興領域缺乏明確的技術標準。在監管工作中,職能交叉、權責模糊問題顯著,審批、驗收、運維等環節缺乏系統性銜接,形成監管盲區。同時,專業人才短缺、設備投入不足直接影響監管效能,部分區域甚至出現重審批、輕監管的傾向。更為突出的是,在既有建筑改造升級過程中,消防合規性審查機制不完善,功能業態變更與物理空間改造脫離消防監管框架,致使安全隱患不斷累積。這種系統性缺陷不僅削弱了火災預防的主動性,還導致隱患治理陷入事后補救的被動局面,最終加劇高層建筑消防安全風險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
(二)監督檢查設備落后,監督手段有待提高
當前,高層建筑消防監督檢查依賴傳統人工巡查與基礎設備檢測,難以滿足現代超高層建筑復雜化、立體化的消防監管需求。傳統檢測設備如手持式煙霧探測器、簡易紅外測溫儀等存在精度不足、覆蓋范圍有限的問題,在百來以上建筑中難以實現全方位的實時監測,導致電氣線路隱蔽火源、管道井局部高溫等隱患難以被及時發現。同時,智能化監測系統應用存在明顯斷層,多數建筑雖配備自動報警裝置,但各系統間缺乏數據集成與智能分析平臺,消防控制室與監管部門間未能建立動態數據共享機制,導致預警信息傳遞遲滯、應急響應效率低下。這些問題直接制約了監督效能,使部分建筑單位通過臨時性整改應付檢查,難以形成長效監管機制。
(三)消防宣傳培訓力度不足,人員消防意識薄弱
在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鏈條中,人員素質短板問題突出。第一,建筑使用方與管理人員普遍缺乏必要的火災風險辨識能力,對消防設施操作規范、初期火災處置流程等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往往將消防安全等同于設備配置,忽視日常工作中的風險管控。第二,物業從業人員流動性大、專業培訓缺失,導致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員技能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人員甚至無法準確解讀報警信號或啟動應急程序。第三,業主群體的安全意識薄弱,占用消防通道、違規改造電氣線路等高風險行為屢禁不止,暴露出公共安全責任教育缺位。當真實火情發生時,現場人員應急處置失當、指揮調度混亂等問題頻發,直接削弱了建筑本身的防御能力。
(四)消防監督執法力量薄弱,執法手段單一
傳統監督模式難以應對高層建筑火災防控的復雜性。第一,基層消防監督機構普遍面臨人力短缺與專業能力不足的雙重壓力。有限的技術人員需承擔建筑檢查、隱患整改、執法處罰等全鏈條工作,導致監管頻次與深度難以滿足實際需求。第二,過度依賴人工巡查與紙質臺賬核查,難以及時發現隱蔽性較強的電氣火災隱患或設備運行異常。第三,處罰力度與整改效果脫節。對于反復出現的消防通道堵塞、設施損壞等問題,多以警告、限期整改等柔性措施為主,缺乏信用懲戒、行業禁入等長效約束機制。第四,監督重心過度集中在建筑使用階段,對設計施工環節的消防合規性追溯不足,未能形成覆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監管。這種粗放式執法模式不僅造成監管盲區擴大,還使同類隱患重復出現,導致高層建筑消防安全治理陷入不良循環。
三、高層建筑消防防火監督問題解決對策
(一)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強化監督執法機制
面對建筑技術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需要對消防監督管理制度進行創新,才能解決技術標準滯后性、填補監管責任真空問題,實現全鏈條風險管控。首先,應加快消防法規體系的迭代升級,針對新型建材、智慧消防、新能源應用等前沿領域,建立動態化標準修訂機制,確保技術規范始終與建筑發展同步。重點完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明確設計、施工、改造、運維各階段責任主體的法定義務,形成環環相扣的合規性約束鏈條。其次,重構跨部門協同監管框架,通過立法厘清住建、消防、應急等部門的職能邊界與協作程序,建立審批驗收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從規劃許可到日常監管的無縫銜接。同時,推進分級分類監管模式,依據建筑高度、功能業態、風險等級實施差異化的監督策略,提升資源配置的精準度。最后,應強化執法機制剛性約束,構建教育引導、信用懲戒、行政處罰的執法機制,對屢查不改的違法行為,實施行業準入限制或聯合信用懲戒。
(二)更新消防監督設施,提高防火監督效能
消防監督設施是提升執法效能的技術支撐,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影響火災風險管控能力。首先,要建立動態化監督技術標準,針對超高層建筑、混合業態綜合體等特殊場景,在現行規范基礎上增設監督類技術指標,明確防排煙系統、消防供水管網壓力閥值報警裝置等監督設備的強制性安裝要求,同步制定無人機巡查系統、紅外熱成像檢測儀等新型監督裝備的操作規程。其次,健全全周期監督設施維保機制,依托政務云平臺,構建消防監督設施數字檔案庫,對執法記錄儀、移動檢測終端等設備實行壽命周期追蹤管理。通過政府招標采購,建立專業維保服務商名錄,重點保障監督設施中的電氣安全檢測模塊、數據加密傳輸系統等技術組件的穩定性。最后,建設智慧化監督技術平臺,集成BIM可視化監管、物聯網實時監測、AI視頻分析技術,打造涵蓋審批備案數據、執法檢查記錄、設施運行狀態的消防監督數據中心,運用數字孿生技術構建監督效能評估模型,通過模擬不同執法場景,優化監督資源配置方案。
(三)加強消防宣傳教育,提升全民安全意識
火災防控的最終效能不僅取決于物防技防水平,還受到民眾消防素養影響。構建多方參與的新型安全教育體系,是消除人為致災因素的重要路徑。首先,要建立分眾化培訓機制,針對物業管理人員開展消防設施操作、應急預案執行的專項實訓;面向業主群體,設計通俗易懂的微課教程,重點普及初期火災撲救、疏散路線辨識等實用技能。其次,創新宣傳教育載體,在建筑公共區域設置智能交互式體驗裝置,利用增強現實技術直觀展示違規用電、占堵通道等行為的災難性后果,同時依托社區網格建立流動安全教育站,定期組織家庭火災隱患自查互助活動。最后,完善多方協同育人體系,推動中小學校將高層建筑逃生技能納人必修課程,引導企業將消防安全納人新員工人職培訓,聯合媒體制作系列科普短視頻,并通過網絡進行宣傳。
(四)強化專業隊伍建設,創新監管技術手段
在高層建筑火災風險日趨復雜化、隱蔽化的背景下,構建人機協同的治理模式能夠突破傳統監管的時空局限,使風險防控從被動響應向主動預防轉變。首先,應優化消防監督人才結構,建立涵蓋建筑防火、電氣工程、智能系統等多學科的專業人才庫,推行消防監督員分級認證制度,針對超高層建筑、商業綜合體等特殊場景開展模塊化專項培訓。通過政校合作,定向培養復合型人才,同步完善職業發展通道與考核激勵機制,增強隊伍的穩定性與專業性。其次,研發高層建筑消防監督一體化平臺,集成BIM模型、物聯網監測、隱患數據庫等功能,實現對建筑消防的數字化管理。最后,創新非現場監管手段,運用無人機航拍技術開展外立面防火結構巡查,借助熱成像設備,檢測電氣線路隱性缺陷。同時,推廣移動執法終端,實現檢查記錄電子化、整改跟蹤動態化、執法流程標準化。
結語
高層建筑消防防火監督的本質是“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災發生風險與危害。研究認為現代高層建筑消防安全已超越單純的技術防控范疇,必須從制度、技術、人員的協同作用入手,構建完善的消防監督體系。未來,應著力推動消防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變,通過數字化監管平臺建設、社會共治機制完善、應急文化培育等,構建適應新型城市形態的消防安全治理新格局。
參考文獻
[1]王宇.高層建筑防火監督與檢查重點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4(24):244-246.
[2]徐英.標準化管理對策在消防防火監督工作中的應用探究[J].大眾標準化,2024(23):20-22.
[3]繆邈.消防監督檢查中防火門的常見問題分析及對策[J].今日消防,2024,9(10):90-92.
[4]齊樂.電子信息化技術在防火監督工作中的運用探究[J].水上安全,2024(18):71-73.
[5]鄧尚超.高層建筑消防設備的隱患及防火監督策略研究[J].今日消防,2024,9(09):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