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每天都會有新的挑戰發生,父母能做的就是要通過不斷地學習,跟上孩子的節奏,與他們一同成長。
愛是家庭給予我的最好滋養
以書為伴,樂趣滿盈
我是在舊書堆里長大的孩子,記憶中那些泛黃的書頁和斑駁的墨跡構成了我童年生活的全部。那個時候我認的字還不多,總是纏著姥姥給我講書上的內容,從神話傳說到成語故事,我能感受到古人穿透了時間,從數千年前呼嘯而來。待到我長大一點后,父母每年都會專門訂閱雜志,一本是他們看的《父母必讀》,一本是為了培養我閱讀習慣的《少年科學畫報》。在那個幾乎沒有課外書的年代,雜志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我甚至每月都要把爸媽看的《父母必讀》也認真讀完,像海綿一般瘋狂地吸收著里面的知識。后來,這樣訂閱雜志的習慣一直到我組建家庭以后還保留著,有了孩子之后,我也訂閱了《父母必讀》。
說不出口,但仍然是愛
在我成長的年代,無論是長輩還是父母,都很少開口說“愛”這個字。但我能感受到家人的愛就如同微風一般,無聲地填滿著我生活的每個縫隙,他們那代父母把不易說出口的愛都化作了默默付出的行動,成為我生命里最堅實的依靠。還記得有一年下大雪,我吵著要買《敵后武工隊》的連環畫,爸爸拗不過我,冒著風雪騎了8公里才買到了這本書,我至今都記得爸爸將書遞到我手上時的笑容,也能清楚地感受到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里面的內容,更飽含著爸爸未說出口的愛。
跨時代的養育探索
我有三個女兒,大女兒是1997年出生的,二女兒出生于1999年,最小的女兒今年剛滿12歲。在養育孩子們的過程中,我能深刻地感知到時代的變化帶來的養育影響。比如在養育大女兒和二女兒的時候,我的教育方式更偏于傳統,可小女兒出生以后,周圍的環境確實大不一樣了,這意味著我們要正視不同時代帶來的養育挑戰,需要及時更新養育理念。同時,我也在不斷地思考:在養育中,什么是不變的,什么是要改變的?
不變的是文化底蘊的塑造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猶如沉淀于歲月里的佳釀,愈品愈香。在我看來,每一個父母都必須要有閱讀中國經典著作并學習其文化的意識,因為這些作品早已歷經了時間的考驗,如今讀起來依然余味無窮。在我家的書架上,《論語》是我工作之余最常翻閱的書籍,常看常新,我會和女兒分享每次閱讀的不同感受和收獲,希望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也理解這些中國經典著作的重大意義。其實儒家文化所提出的“仁、義、禮、智、信”也是今天倡導的“立德樹人”教育的本質。時代雖然在飛速發展,但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閱讀經典著作,仍然是塑造一個孩子文化底蘊的重要方式。
需要改變的是要勇于面對信息時代的養育挑戰
和大女兒、二女兒生長的年代相比讓我感受最不同的是,我的小女兒出生在一個信息技術發展十分迅猛的年代,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層出不窮,所以我現在面對的最大養育挑戰,就是如何控制孩子玩手機。
面對手機中的游戲,年幼的孩子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很快便會沉溺其中,一旦她越來越精通于某個游戲的玩法時,陷入手機里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另外,手機里還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如果孩子不能自律,那么逐漸會牽扯出一系列的問題,這也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現在的我,一方面只要一有空就陪著孩子走出家門,走進大自然,讓她自然而然地放下手機;另一方面,我也在摸索手機中的奧秘,希望在自己對網絡、游戲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能幫助孩子學會理智看待、合理使用,避免網絡成癮。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覺察和陪伴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我每天喜歡花不少時間跟孩子溝通。有一次,我在路上和孩子聊天,告訴她說話不要那么急、那么快。沒想到孩子突然停下來跟我說:“你說話也很急,也很快啊!”如果是當年還是年輕爸爸的我,心中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這孩子怎么還頂嘴、轉移話題呢。但我現在已經能很快覺察到,這是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她還愿意和我溝通,是件非常好的事!而且我馬上反思自己:原來我的語速在孩子聽起來竟然是這樣的!
自那以后,我便開始有意識地放慢自己的語速,更加平心靜氣地和她交談,我能感覺到孩子嘴上雖然沒說什么,但是她能覺察出我的變化。在我看來,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倒映出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要先為孩子樹立好榜樣,才能引導孩子更好地成長。
陪伴,人在,心也要在
有時候,很多父母認為陪伴孩子只是看護,比如我們經常會在公園里看到孩子在一旁玩,而父母坐在一旁低頭擺弄手機。
其實,父母是否在用心陪伴他,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因此,父母要做的不僅僅是人在,心也要在。當我們用心陪伴孩子時,會發現能與他有更好的溝通,你們的關系也會更親密。
我也很鼓勵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出行計劃,小到一日三餐,其實這也是我們的一種有效陪伴。當孩子能真正參與家庭生活時,是會感受到自己是被信任、肯定的,這對于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責任感培養都有好處。最后,我希望每個家長都能明白:孩子因你而來,但并不屬于你,她是獨立的生命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