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核心在于無縫對接醫療與養老資源,解決當前存在的資源割裂和碎片化問題。研究表明,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過程離不開老年人對服務的認知和需求、老年人的支付能力、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力、老年人獲得感等。因此,要提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效果,需提高老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認知,精準把握老年人需求,同時增強其購買力,加強醫療與養老資源的配置力,以及提升其服務獲得力。
關鍵詞:醫養結合;需求力;購買力;配置力;獲得力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規模大,速度快的人口老齡化現象對社會經濟、文化產生了一系列的深遠影響,人口老齡化現象已經成為我國發展進程中的一大阻礙,如何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已成為我國急需重點關注和解決的議題。為了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群的醫療與養老的特殊需求,我國結合實際國情探索并且提出了醫養結合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國務院、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國家相關部門為了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已經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比如國務院于2013年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文件中首次明確提出了推進醫養融合,并建議推進養老與醫療服務結合[1]。2015年多個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此文件中對醫養結合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基本原則等進行了說明,并著重強調了醫養結合的重要性[2]。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3]。2020年,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并提出要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為“十四五”期間我國醫養結合發展指明了方向[4]。得益于國家的大力推動,各地在推進醫養結合發展方面進行了多樣化的嘗試,并取得了顯著成效。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推廣已經成為影響我國人民生活質量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醫療健康及養老問題是關乎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它的發展穩定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如何解決醫養問題關鍵是養老服務資源和醫療服務資源的整合。
二、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醫養結合研究經歷了萌芽、推進及深化、沉淀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時代特征及政策導向性[5]。醫養結合概念的界定雖然學術界意見不一,但總體上遵循的是同一個理念: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并相互促進,從而形成一個功能性和整合性的服務系統。學術界的分歧主要集中在“醫”與“養”的關系和重要性上,有學者強調了老年護理中的醫療功能;也有學者提出“養”即是對傳統的養老模式的擴展,同時“養”也是對傳統的養老模式的完善,其發展重點仍是以養護為主,而不是以醫學為主[6];還有學者認為,養老和醫療的關系應該是基于老年人的養老需求[7]。在此基礎上,楊哲指出“醫養結合”是指把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讓老年人在“醫”與“護”并重的情況下,享有“醫養一體化”的綜合服務[8]。本文認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本質是資源整合,因此,本文以福利多元主義和匹配理論為指導,探討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的有效整合。
(一)理論基礎
1. 福利多元主義理論
福利是一種社會性產物,福利供給職責不應該由政府獨自承擔。福利多元主義認為,單一的政府供給社會福利模式應該向由政府、社會、市場、社區、社會組織、志愿者服務團隊、家庭等多元化供給社會福利模式轉變。不同的福利提供主體有各自的職責,其中,政府的責任是管理和規范,而其他的一些組織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建立和發展能夠滿足多元化、復雜化、多樣化、動態化需求的社會福利。福利多元主義關于福利供給多元化的理念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借鑒,即作為社會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應當以老年人健康養老需求為導向,由多元主體即政府、市場、家庭、社會組織等動態供給。
2. 匹配理論
在社會福利領域中,匹配理論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涉及社會福利供需之間的相互協調和適應。在中國的社會福利體系中,如何更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資源,以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匹配理論具有指導地位。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也存在匹配問題,即醫養服務資源與政策目標的匹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供給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的匹配等。匹配理論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例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主體根據政策和需求偏好尋找匹配的接收者(有需求的老年人),在某種意義上這些需求偏好則是最佳選擇。在實際的資源整合過程中,當資源與接受者的特定需求或特定目標相匹配時,會增強資源整合的效能,但如果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本身與老年人的需求不匹配,則可能造成資源浪費甚至產生有害影響。同時,接受者的偏好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資源的有效性,當實現資源-接受者的整體性匹配時,能夠充分發揮資源的效能以及促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目標的實現。在匹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與政策目標以及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過程中,還需要考慮社會、政策制度、法律法規、社會文化等各類因素。因此,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發揮匹配理論作用,通過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供需適配,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穩步推進。
(二)理論分析框架
福利多元主義理論、匹配理論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提供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分析框架,福利多元主義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主體的多元化及其功能定位提供了理論依據,而無論是政府、市場,還是家庭等主體在資源整合的過程中,都應該以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滿足為前提,以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為目標,同時要考慮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可承受能力;匹配理論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供需適配的實現提供了理論依據,匹配的最優模型應當是在老年人可承受的能力范圍內,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促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效率的提升。
可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主體、整合客體,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互動過程中,存在著某種互動機制,使得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主體按照一定的目標和標準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客體進行了良性互動,從而達到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供需適配的均衡狀態。從總體上來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過程離不開老年人對服務的認知和需求、老年人的支付能力、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力、老年人的獲得感等,這與丁建定在研究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與服務整合的實現路徑中,所提出的“四力協調”分析框架十分相似,他認為以自理狀況所決定的需求力、以收入狀況所決定的承受力、以滿足狀況所決定的獲得力影響社會保障資源配置力的效果[9]。因此,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需要“主體、客體”在認知力、需求力、承受力、配置力、獲得力等“五力”方面相協調,基于上述理論分析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提供了一個初步的邏輯分析框架,具體的邏輯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中國現行的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不銜接,這是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現實背景,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以及整合的效果相關的要素包括五個方面:認知力、需求力、承受力、配置力、獲得力,中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良好效果的實現需要“五力協調”。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中,多元化資源整合主體包括政府、市場、家庭等,在一定的社會政策目標下,提高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認知(認知力);通過供給豐富的服務,不斷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需求力);綜合考慮老年人收入狀況和經濟負擔能力(承受力),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增強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承受力;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精準配置社區養老服務人力、財力、設施、文化等各類資源,實現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供需適配,從而實現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力提升(配置力);以及通過提高公平度和覆蓋度提升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獲得力)。
三、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面臨的挑戰:基于“五力協調”的分析框架
(一)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認知力低下
我國老年人在養老和醫療選擇上存在一定的傳統思維模式。中國老年人深受家庭養老傳統觀念的影響,在養老方式上更傾向于居家養老,CLASS 2018年數據顯示:選擇居住在自己家或子女家養老的老年人占87.45%,其中,選擇在自己家養老的老年人占69.28%,選擇在子女家養老的老年人占18.17%。由于公立醫院在醫療服務體系中的主導作用,老年人在尋求醫療幫助時,在排除經濟條件等客觀因素的情況下,往往傾向于選擇信譽較高的三甲醫院[10]。老年人的這種養老與醫療偏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推廣。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認知力弱是中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面臨的挑戰之一,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沒聽說過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少部分老年人雖然聽說過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但是對其認知只停留在表層,缺乏深入的認識。老年人知曉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途徑主要是三條,首先是廣播、電視等電子設備,其次是和家人、朋友等的交流中知曉,最后是健康講座和其他方式等。另一方面,老年人受自身條件限制,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下降,接受并且理解新事物較為困難,而且我國老年人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較低,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認知能力與受教育水平正相關[11]。
(二)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力不足
楊健萍指出整合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能有效滿足老人養老多元化的服務需求[12]。只有通過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的整合以促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完善,才能實現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的持續性、穩定性增長,才能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的需求。目前我國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在政治方面,我國政府缺乏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政策支持,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導致了服務提供和資源整合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影響了服務提供者的投資決策和服務質量,進而影響了老年人對服務的需求和信任。張繼元指出,老年人的醫養服務需求是連續的,而我國的專業化醫療服務常被政策分割,導致資源浪費和服務真空[13]。從社會文化方面來看,傳統的養老觀念深入人心,老年人在思想方面更傾向于居家養老,公立醫院就醫,而不愿意選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從老年人個體上來看,受到他們的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性別、經濟狀況等因素的影響,老年人的需求存在差異,提供無差別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難以與老年人的需求匹配,進而可能導致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力不足。
(三)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承受力不足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的建設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其中的社會因素包含的人口結構變化和經濟因素呈現出來的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使我國不得不認識到現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面臨的經濟問題。我國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承受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由于缺乏資金支持,其運營成本較高,因此費用相較于傳統養老模式較高,老年人難以支付昂貴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費用。另一方面我國老年人收入保障不足,收入水平較低。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承受力取決于老年人的收入能力,老年人的收入能力源于他們的收入保障,在我國老年人的收入保障主要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其保障水平較低,而且大部分的老年人沒有退休金,也沒有足夠的社會養老保險或個人儲蓄,這種現象削弱了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承受力。另外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子女確實被視為有義務為年邁的父母提供經濟支持。然而,現代社會的變遷和年輕人生活壓力的增大,使得許多老年人不愿給子女增加負擔。這種復雜的家庭關系和社會責任感,也進一步削弱了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承受力。
(四)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配置能力不強
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配置力不強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從政策層面來看,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政策法規尚不完善。政府雖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醫養結合發展的政策文件,但實際操作中仍存在部門職責不清、政策落實難等問題。這種政策上的不完善直接影響了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配置力,導致資源整合受阻。其次,服務供給不足也是配置力不強的一個重要表現。我國老年人口基數龐大,且增長迅速,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然而,目前醫養結合機構數量有限,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這種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了資源配置的困難。再次是人才短缺,我國當前缺乏兼具醫療和養老知識、技能的專業人才。這種人才短缺的現狀直接制約了醫養結合服務的實施效果。專業人才的缺乏不僅影響了服務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還可能導致服務過程中出現操作不當、服務質量不穩定等問題。最后,資金投入不足已經成為制約醫養結合服務發展和整合的關鍵因素。醫養結合服務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設施的建設、設備的更新、人員的培訓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然而,當前資金的短缺不僅限制了服務規模的擴大,還影響了服務質量的提升,使得醫養結合服務的潛力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五)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獲得力不高
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獲得力,是衡量這一服務模式是否能夠有效滿足老年人需求以及是否實現公平分配的重要標準。獲得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需求滿足度和公平度。其一,需求滿足度是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對老年人需求內容的覆蓋程度。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對老年人需求內容的覆蓋程度不高,盡管許多地區已經在推動醫養結合服務,但服務內容往往較為單一,未能全面覆蓋老年人的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例如,大部分“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仍然以“養”為重心,缺乏“醫”的資源融合,導致醫療服務水平有限。其二,公平度是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獲得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它主要體現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對老年群體的覆蓋程度上。公平分配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應追求的重要目標,但是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公平度不高。楊翠迎指出,自2016年醫養結合試點以來,中國各地積極推動醫養結合服務,覆蓋面和受益老人數量都在不斷增加。然而,隨著試點時間的推移,一些弊端也逐漸顯露,包括區域發展的非均衡性、服務提供的不充分性以及老年人個體享有福利的不公平性等問題[14]。一些經濟發達、社會福利體系完善的地區,老年人能夠享受到更加優質、全面的醫養結合服務,而在一些經濟欠發達、社會福利體系不健全的地區,老年人的醫養結合服務需求往往難以得到滿足。覆蓋度和公平度不高導致我國老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獲得力不高。
四、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建議:基于“五力協調”的分析框架
(一)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前提保障:提高認知力
現階段,提高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認知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關部門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和策略來實現。一是開展宣傳和教育活動,在大型超市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場合的電子媒體上宣傳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二是利用社交媒體,結合新浪微博、抖音等App平臺,通過信息推送等宣傳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三是建立熱線和咨詢服務,設立老年人專用的熱線或咨詢服務,提供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相關咨詢,這有助于老年人在需要時能夠及時獲取專業的建議和信息;四是在社區、養老機構等場所組織講座、座談會等,邀請專業人士解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好處和運作方式;五是建立示范項目,在一些養老機構或者社區建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示范項目,讓老年人親身體驗這種服務模式的便利和優勢,另外收集并且展示成功案例,增強他們的信心。提高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認知是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前提保障。
(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基本方向:滿足需求力
滿足需求力是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基本方向。我國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因素的演變對醫療和養老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產生深遠影響,這些宏觀因素的變化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資源整合創造了條件。滿足我國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可以從三個方面著力,首先,政府應出臺更多支持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政策,以推動這一領域的全面發展。政策層面可以包括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經濟激勵措施,以鼓勵更多的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此外,政府還可以制定行業標準和服務規范,提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其次,創新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實現線上線下服務的深度融合,擴大國家老齡健康醫養結合遠程協同服務試點,使老年人在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即可獲得遠程診療指導、在線復診等服務[15]。通過技術創新和服務升級,提升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認知度和滿意度,從而有效提高老年人的需求力,讓老年生活更加健康、舒適和便捷。最后,尊重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是提升服務質量和滿足老年人需求的關鍵。在提供服務時,應充分考慮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心理需求、興趣愛好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服務方案。例如對高齡老年人,由于他們身體狀況不好,經常患有各種疾病,所以他們往往在生活自理方面較差,因此主要在醫療保健、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等方面滿足這類群體的需求[16]。
(三)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重點任務:增強承受力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重點任務是增強承受力,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承受力決定于老年人的收入能力,老年人的收入能力源于收入保障,而他們的收入保障主要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增強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承受力也是實現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獲得力的基礎。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承受力的增強有利于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完善和資源的整合,提高老年人承受力首先需要完善各類保險制度:一要完善養老保險制度,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面,確保將更多人群納入保障范圍。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確保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設計全國統籌的基礎養老金以實現公平;二要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我國應該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各項待遇由統一的機構支付的制度,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納入醫保范圍。統一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層次和醫保目錄,確保各地政策的一致性,減少地區間待遇差異,實現醫療待遇均等化目標;三要完善高齡老人津貼制度,應該盡快地擴大老年津貼制度的覆蓋人群,保障高齡老人收入,加快建立城鄉協調發展的高齡老人津貼制度,并且根據我國老年人真實情況建立合理的高齡老人津貼待遇調整機制[9];四要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待遇水平應該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宜設置高,長期護理保險應該同時提供醫療護理和生活照顧[17]。其次加大政府補貼和財政支持,地方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對醫養結合服務機構和老年群體給予適當的支持,有助于確保利益在各參與主體之間公平合理分配,從而紓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壓力[18]。最后鼓勵子女根據實際情況對老人給予情感關懷和經濟支持。除了關心老人的身體健康,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了解老人的情緒變化,及時給予安慰和鼓勵,幫助他們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以及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合理分擔老人的生活費用、醫療費用等,確保老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
(四)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關鍵環節:強化配置力
在關注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力、重視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老年人的承受力、提升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獲得力的目標和前提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的配置力得以強化是有效實現老年人需求滿足的關鍵環節。強化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配置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政策法規,梳理并明確民政、衛生健康、人社、財政等部門的職責分工,避免多頭管理、交叉管理導致的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形成政策合力;二是增加服務供給,政府應加大對醫養結合機構建設的投入,支持新建和改擴建一批高質量的醫養結合機構。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醫養結合機構的建設和運營,形成多元化服務供給格局。根據老年人的實際需求,拓展醫養結合服務的內容,如增設心理咨詢、康復訓練、文化娛樂等項目以此滿足老年人需求;三是加強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培養更多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所需的復合型人才,建立高效的醫養結合服務團隊,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19];四是政府應增加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財政投入,設立專項基金或補貼政策,鼓勵和支持醫養結合服務的發展,以及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投資與建設,通過引入市場機制,增加服務供給和提高服務質量。
(五)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核心目標:提升獲得力
提升獲得力是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核心目標。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獲得力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老年人需求的滿足度,另外一個方面是公平度。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對老年人需求內容的覆蓋度就是老年人的需求滿足度,具體措施包括:一要優化服務供給,根據老年人的具體需求,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選項。這包括醫療護理、康復治療、日常生活照料、心理咨詢、文化娛樂等多方面的服務,以滿足不同老年人的全面需求。二要優化服務流程,簡化醫養結合服務的申請和獲得流程,確保老年人能夠方便地獲得所需服務,提供線上申請和預約服務,降低老年人的操作難度。三要提高服務質量,通過專業培訓和持續教育,提升服務提供者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同時,建立和完善服務質量監管體系,確保服務的標準化和規范化。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對老年群體的全覆蓋是公平度的表現。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多層次服務網絡,在城市和農村建立多層次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確保服務的全面覆蓋。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以滿足老年人不同的健康和養老需求。二是政策普及與平等,制定和實施普惠性的養老服務政策,確保所有老年人無論收入水平、居住地區、身體狀況等都能獲得基本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獲得力的提升助推了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進程。
五、結語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策略,其核心目標在于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更為高效、全面且貼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務。本文通過剖析現行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探討了資源整合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策略,旨在為政策制定者和服務提供者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指導。研究表明,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的過程離不開老年人對服務的認知和需求、老年人的支付能力、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力、老年人獲得感等。故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要獲得良好效果須提高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認知力,準確把握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力,增強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購買力,強化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的配置力,以及提升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獲得力。
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資源整合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與協作。政府應發揮其領導作用,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規劃;服務提供者需關注服務質量,確保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社會各界也應參與其中,共同營造一個支持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EB/OL].(2013-09-13)[2024-09-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3-09/13/content_7213.htm.
[2] 國務院.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國發〔2015〕84號)[EB/OL].(2015-11-20)[2024-09-2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73149.htm.
[3] 新華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4-09-25].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4] 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03)[2024-09-25]. https: //www.gov. cn/xinwen/2020-11/03/content_555
6991.htm.
[5] 聶建亮,孫志紅,吳玉鋒.中國醫養結合研究:脈絡與整體特征[J].社會保障研究,2022(5):97-111.
[6] 吳玉韶,王莉莉.推進醫養結合是養老產業發展方向[J].中國醫院院長,2015(19):80-81.
[7] 黃佳豪,孟昉.“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與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7(6):63-68.
[8] 楊哲,李詠春.“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發展瓶頸及優化路徑[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37(5):80-86.
[9] 丁建定.論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與服務整合——基于“四力協調”的分析框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9(2):102-108.
[10] 王雪,趙成玉,白靈麗,等.中國社區居家養老現狀[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4):1012-1015.
[11] 張映琦,周華東,李敬誠,等.受教育水平與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相關性的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2(5):649-650.
[12] 楊健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研究進展[J].科技和產業,2023,23(10):17-24.
[13] 張繼元.社區醫養結合服務:日本的探索與啟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9(3):74-82.
[14] 楊翠迎.中國醫養結合實踐的理性思考:非均衡性與未來發展[J].社會保障評論,2023,7(5):68-85.
[15] 衛生健康委.關于開展醫養結合機構服務質量提升行動的通知[EB/OL].(2020-12-16)[2024-09-25].https://www.gov.cn/zheng
ce/zhengceku/2020-12/16/content_5569963.htm.
[16] 李咪咪,張持晨,趙慧寧,等.空巢與非空巢老人失能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9,22(16):1949-1953.
[17] 楊哲,王茂福.日本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J].社會保障研究,2021(1):93-102.
[18] 楊哲,陳思思,陳永妍.社區醫養結合服務參與主體行動邏輯及調適策略[J].中國管理科學,2023,31(4):218-227.
[19] 劉智勇,陳雅露.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困局及其化解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2022(4):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