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能源汽車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路徑與啟示

2025-07-23 00:00:00蔣長流張心茹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實踐路徑

摘 要:新質生產力是由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和技術革命性突破而催生。作為諸多新科技的載體,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推動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新質生產力。研究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與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關聯性具有較強現實意義。基于新質生產力形成的“要素-結構-功能”系統因素視角,結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剖析其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成功經驗,指出其鏡鑒價值在于頂層設計與前瞻性布局相結合、先立后破與場景應用相結合以及科技自立自強與協同創新攻關相結合。鑒于此,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在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統一大市場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等。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新能源汽車產業;系統因素;實踐路徑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并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1]。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新質生產力是由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和技術革命性突破而催生,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載體,其形成和發展對于產業集聚協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3]。而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等諸多新科技的載體[4],是符合綠色化和數字化發展趨勢的未來產業,是推動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新質生產力。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新質生產力培育過程中的作用,現有研究指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依靠科技創新在全球競爭中形成先發優勢[4],在國家戰略規劃[5]以及財稅政策[6]、補貼政策[7]、“雙積分”政策[8]、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政策[9]、推廣政策[10]等政策支持下,實現了技術創新[11]、研發效率提升[12]、低碳減排[13]和銷量爬坡[14],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15],取得顯著發展成效[16],與新質生產力形成相一致。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培育新質生產力過程中有哪些成功經驗,培育路徑有何獨特之處,迫切需要總結凝練,以便為進一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鏡鑒。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基于新質生產力的“要素-結構-功能”系統框架研究新能源汽車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路徑,并總結歸納新能源汽車產業對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三個結合”,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一、新質生產力內涵的要素-結構-功能解析框架

生產力是一個復雜系統,生產力系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創性內容,是反映社會發展進步中最活躍、最革命的重要因素[17]。從系統論視角來看,一個系統可從要素-結構-功能三個維度進行解構[18]。而新質生產力正是由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和技術革命性突破三個系統性因素催生。具體而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在要素維度上,創新賦能勞動者、革新勞動資料并改造勞動對象[19],形成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和新型勞動對象,促進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在結構維度上,創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加快發展,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在功能維度上,創新助推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攻關,促進技術革命性突破,帶來生產能力提升和效率改善,最終催生出新質生產力(圖1)。

(一)要素視角的新質生產力內涵: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

要素視角下的新質生產力內涵表現為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具體表現為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生產要素及其組合方式發生“質”的變革[20]。

一方面,以智能化、綠色化為主要趨勢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促進了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躍升為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和新型勞動對象,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促進生產力躍遷至新質生產力新階段[21]。因此,新質生產力體現為各種生產要素的創新發展和要素品質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也體現為生產要素組合方式的創新演進和優化躍升。科技創新帶來要素稟賦結構的變化,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和新型勞動對象在創新化、綠色化、智能化方向上進行科學配置與組合優化,使得要素和產品之間的投入產出數量關系通過構建新的生產函數而變得更加合理[17],同時也促進了要素效率的提升和優化組合[2],對于新質生產力具有強烈的激發催生作用[22]。總之,新型勞動者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可以持續創造和熟練操作新型勞動資料、拓展和創造新型勞動對象[18];新型勞動資料不僅是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工具,還在新型勞動者和新型勞動對象之間發揮“橋梁”作用;新型勞動對象的變化促進了新型勞動者綜合素質提高以及新型勞動資料的迭代更新。

(二)結構視角的新質生產力內涵: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結構視角下的新質生產力內涵表現為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具體表現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和未來產業加快發展的產業結構轉型優化。

一方面,新質生產力以傳統產業為基底,并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我國傳統產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農業等領域,對于資金和資源的投入依賴性較強,但是我國傳統產業在經濟總量中占比很大,很多還是我國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因此,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尚未成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現實情況下,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進而形成先進質態的生產力。另一方面,以顛覆性和前沿技術為驅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及發展方向,它與新質生產力有著高度的契合性。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發展需求和重大技術突破為基礎,具有創新性、戰略性、環保性等特點,是引導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的先導產業,代表未來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類腦智能、未來網絡、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以顛覆性技術創新和技術融合為驅動力,具有前瞻性、成長性、顛覆性等特點,將深刻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23]。當顛覆性技術進入成熟階段、創新產品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時,未來產業就會轉化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當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時就會轉化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同時也會激發未來產業的出現。總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發展承載并體現著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和綠色低碳的內在要求,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涵。

(三)功能視角下的新質生產力內涵:技術革命性突破

功能視角下的新質生產力內涵表現為技術革命性突破,具體表現為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產生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帶來生產能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進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依托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迅速發展是一條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創新促成了生產力的多次飛躍,新興技術通過促使社會整體變革,進而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社會關系,塑造新的生產力樣態,成為推動生產力變革發展的關鍵力量[19]。生產力和技術在逐步升級和迭代演變過程中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與應用推動生產力的飛躍,并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科技創新不僅豐富了勞動者的知識,還拓寬了勞動者技能訓練和信息獲取的渠道與模式[24],使之躍升為戰略型人才、創新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等更高綜合素質的勞動者,進而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主體。科技創新催生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使得勞動資料躍升為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設備、機器人、物聯網、自動化制造設備等更高技術含量的新型勞動資料。得益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數據、信息等數量和質量顯著提升的新型勞動對象產生,與已有的勞動對象滲透融合,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質生產力融合了一系列突破性科技,提升了勞動者的綜合素質、拓寬了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范圍,促進了生產模式變革,改變了生產力作用方式和作用效率[25]。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在發生廣泛深刻的變化,在國際發展環境劇烈變化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基礎上,新質生產力以技術革命性突破式的創新為主導,有利于實現我國科技自立自強,從而更好地應對國際發展新局勢帶來的挑戰和國內發展新需求,發揮出新質生產力的功能作用。

二、要素-結構-功能框架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與新質生產力形成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歷程,培育了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和新型勞動對象,在綠色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等方向發生變革,有力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生態建設,實現了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和技術革命性突破,形成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質生產力。

(一)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不斷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為新質生產力形成提供要件

新質生產力在不斷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中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性強,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過多年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創新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首先,在勞動者方面,以清華大學、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眾多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共同培養了一批掌握前沿技術、擁有更高綜合素質的新型勞動者,參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其次,在勞動資料方面,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勞動工具的布局應用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了新型勞動資料。最后,在勞動對象方面,我國布局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所涉及的新能源、新材料、電子、軟件、裝備制造等多個工業領域,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新型勞動對象。我國政府自“八五”到“十四五”時期持續投入大量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用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究人員培育和技術研發支出,并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宏觀法規指引促進產業鏈上相關企業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適配的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資料和新型勞動對象,實現生產力三要素在產業鏈上的有機組合,為生產力總體水平提質增效,最大限度地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斷夯實新質生產力載體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構成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和發展方向。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不但會帶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而且還會催生出對未來產業的需求(圖2),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途徑。一方面,低耗能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是由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燃油汽車產業轉型升級而來,通過使用動力電池、氫能等清潔能源代替汽油、柴油等傳統能源,搭載汽車芯片、操作系統、智能傳感器、車載顯示等產品,實現了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進而催生出新質生產力。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長、涉及面廣、帶動性強,隨著智能化、網聯化發展,不僅實現了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還與服務業、信息技術、制造業等多個領域深度融合,推動了跨行業的價值鏈的延伸以及與各行業的協同發展。“蘿卜快跑”的出現便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發展的具象化,其無人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就是在新能源汽車產業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通信、定位等技術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傳統燃油汽車產業的基礎上全方位進化并不斷升級發展,促進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發展,從當初作為未來產業培育到如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再到未來成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發展,這一過程正是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的真實寫照。

(三)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現關鍵技術革命性突破,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催化劑

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突破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主導因素。產業是連接技術與生產力發展躍升的重要路徑。一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初步形成了結構完整、自主可控的產業鏈體系。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等電動化零部件以及汽車芯片、操作系統、智能傳感器、車載顯示等智能化零部件等關鍵核心環節取得突破,我國建成了世界最強的動力電池產業生態以及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范圍最廣、品種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正成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的“世界工廠”。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產業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造車新勢力。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憑借刀片電池、DM超級混動等顛覆性創新,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在技術與成本上取得了國際領先優勢。同時,在智能制造、智能換電、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領域也成為眾多國際知名車企的主要供應商。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創新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的代表性產業,依靠科技創新實現了前沿性和開創性的技術突破,在國際競爭中具有領先優勢[2],是加快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催化劑。

三、新能源汽車產業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鏡鑒價值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具有全球影響力。梳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換道超車”的發展歷程,從其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經驗中凝練鏡鑒價值,有利于進一步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

(一)頂層設計與前瞻性布局相結合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端于傳統燃油汽車與發達國家發展差距較大的背景下,在沒有汽車制造優勢的情形下,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這與我國的戰略規劃密不可分。20世紀90年代,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全球還屬于新興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發展差距不大,此時正是培育新能源汽車這一未來產業的好時機,我國政府當機立斷,在其他國家政府還在猶豫時迅速布局,于“八五”時期便做好戰略規劃,將新能源汽車產業當作未來產業去培育。首先,我國政府始終做好頂層設計,根據不同的社會發展情況,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規劃細則和支持政策,逐步將選擇性產業政策轉為功能性產業政策,逐漸發揮市場的力量,堅定了持續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決心。其次,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做到了前瞻性延續性。一是產業創新研發政策貫穿于“八五”至“十四五”時期,給予了新能源汽車企業發展強大的動力。二是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的四次延期以及車船稅的數次減免征收穩定了新能源汽車市場消費預期,激發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購買熱情。三是充電基礎設施從鼓勵發展到扶持發展再到加快發展直至高質量發展的變化,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了保障。正是由于完善的頂層設計與前瞻性的布局相結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才能贏得發展機遇,穩定向好發展,成為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重要力量。

(二)先立后破與場景應用相結合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三十余年的發展歷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一方面,想要實現新能源汽車“從0到1”的突破,面臨著發展基礎弱、投入成本大、回報周期長、創新風險高并有著較強的外溢性等諸多難題。另一方面,在燃油汽車占據整個市場的現實環境下,新能源汽車想要突出重圍,占領市場份額并非易事。為應對以上諸多不確定因素,首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采取先立后破的發展策略。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國持續投入研發資源,在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眾多突破,逐漸打破了傳統燃油汽車在技術上的長期壟斷。在產業體系方面,我國建立了完整的從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整車生產再到下游后市場服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打破了長期以來由歐美日韓等國車企占據主導地位的產業格局,對傳統汽車產業格局進行了重塑。在標準制定方面,我國積極參與新能源汽車國際標準的制定,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國內的新能源汽車標準和規范,打破了國外在汽車標準領域的長期主導地位。其次,新能源汽車產業從場景應用層面出發,開啟了試點推廣工作。2009年起,我國先后分批次在多個城市開展公共服務和私人購買領域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工作。除選取特定城市進行試點推廣,國家還通過政府公務用車優先采購新能源汽車,重大賽事使用新能源汽車作為交通車等方式進行推廣。通過市場推廣,我國新能源汽車在居民日常出行、公共交通、物流配送、共享出行、景區觀光和特殊作業車輛等場景實現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可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做到先立后破和場景應用相結合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正確方式。

(三)科技自立自強與協同創新攻關相結合

以電力為主要驅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具有創新性、成長性等特征,改變了原有汽車產業的生產模式,不再依賴于傳統燃油汽車的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部件,而是依賴于電池、電驅、電控、雷達、芯片、信息通信和充換電等新技術,并且隨著全球新能源汽車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智能化、網聯化浪潮已推動產業變革進入“下半場”,新能源汽車產業對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國政府深知科技創新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一方面,確立了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出臺多項政策重點攻關新能源造車技術,投入專項資金建立了相關科研創新平臺和培養高素質人才,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單位集中力量提高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和生產能力。另一方面,集中多方力量促成創新攻關。在產業鏈協同方面,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企業通過及時交流市場需求、技術發展趨勢等信息,共同開展技術研發,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在跨行業協同方面,新能源汽車產業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等行業協同合作,促進技術更新迭代。在區域協同方面,我國多個省市將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主要產業發展,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形成了明顯的集聚效應。在企業間戰略協同方面,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傳統車企加快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步伐,北京理想汽車有限公司、廣東小鵬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勢力車企不斷涌現,企業間在競爭中合作,共同應對技術挑戰。總之,能夠催生新質生產力的前沿技術需要長期的形成過程,將科技自立自強與協同創新攻關相結合才能為顛覆性技術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條件。

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26],我國正處于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初期階段[27],想要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持續發展,還需要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確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長期努力。

(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指引方向

創新是第一動力,它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因此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指引方向。一是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完善資金支持、健全法律法規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要求,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同時還要注重提升各個教育階段的教育水平,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三是要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人才是新質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輸送優秀創新人才,既要讓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多元主體探索培養路徑,成為培養科技人才的主力軍[28],又要完善人才引進、使用、激勵、流動的工作機制,給予科研人員經費支持,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做到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實現重要學科發展、前沿技術突破和關鍵產業騰飛。

(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夯實根基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核心主體和中堅力量,是連接眾多創新主體與市場的紐帶。因此,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夯實根基。一是要發揮企業在技術攻關中的關鍵作用。企業處于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的一線,既能從面臨的實際問題中聚焦關鍵技術短板,又能錨定前瞻技術領域,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大研發力度,集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關鍵技術自主可控能力。二是要促進企業間協同創新和銜接合作。產業鏈上關聯企業存在廣泛的技術合作,其中科技領軍企業在科技創新全鏈條上發揮著核心作用,因此要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支持引導大中小科技企業發展,注重各類企業間的融通發展[29],進而形成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的發展局面。三是要完善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激勵機制。科技成果成功轉化才能帶動生產力發展,因此可以通過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制定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等方式提高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及時將創新成果應用到實際的產業和服務當中。

(三)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動力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點和重要動能,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30]。因此,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能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動力。一是要加大基礎研究領域和前沿科技領域的投入力度,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增強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競爭力。二是要不斷優化國家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加大對科技創新水平較低地區的資金、資源和政策傾斜,并對執行過程進行監管,確保政策落實,從而最大化縮小我國區域間創新能力的差距,實現舉國上下齊心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良好局面。三是要鼓勵支持各類創新主體開展創新活動,既要加強對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的創新支持力度,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加強合作,提高創新平臺和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又要鼓勵創新創業,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給予財稅優惠、提供貸款擔保等方式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催生出更多創新成果、經濟業態和商業模式,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四)以統一大市場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優質載體

產業是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載體[31],統一大市場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肥沃土壤[32]。因此,以統一大市場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能夠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優質載體。一是要發揮統一大市場的資源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是將統一大市場中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應用于傳統產業,為之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在鞏固傳統產業規模優勢的前提下推動傳統產業往綠色化、數字智能化方向發展,進而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二是要發揮統一大市場的效率優勢。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之間關聯性強、相似度高,通過統一大市場的要素、資源和技術互通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創新融合、集群發展[33],能夠減輕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更好地解決面臨的諸多困難和瓶頸,從而建立起相對穩定的產業生態體系,提高市場運行效率。

五、結語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從“八五”時期被視為未來產業去培育布局,在三十余年的時間內經歷了多個階段發展為我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朝著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方向發展。在這期間,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實現了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和技術革命性突破,在全球競爭中處于領跑位置,引領全球汽車產業綠色、高質量轉型升級,實現了“換道超車”。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高度契合,是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示范產業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賽道。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目前我國在綠色和智能兩個領域取得一定發展優勢,通過要素-結構-功能視角剖析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及其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邏輯機理,啟示我們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指引方向,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夯實根基,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動力,以統一大市場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優質載體。本文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總結研究還不夠全面透徹。除新能源汽車產業外,還有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都是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在這些產業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發展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金碚.論“新質生產力”的國家方略政策取向[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2):1-8.

[2] 劉偉.科學認識與切實發展新質生產力[J].經濟研究,2024,59(3):4-11.

[3] LIU Y,HE Z.Synergistic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mp; Finance,2024:103373.

[4] 蘇楠.從新能源汽車產業看新質生產力培育[N].社會科學報,2024-01-04(4).

[5] 張孝鋒.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演變與效應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23(10):100-108.

[6] 周振,陶欣然,應望江.財稅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發效率的影響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24,38(6):12-20.

[7] 郭曉丹,蒲光宇,王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設計、需求變動與產業技術升級[J].中國軟科學,2023(10):109-118.

[8] 孫建國,田明甫.雙積分政策是否促進了新能源汽車企業創新的“量質齊升”[J].軟科學,2024,38(5):79-84.

[9] SPRINGEL K.Network Externality and Subsidy Structure in Two-sided Markets:Evidence from Electric Vehicle Incentives[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 Policy,2021,13(4):393-432.

[10] 李曉敏,劉毅然,楊嬌嬌.中國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效果的地域差異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0,30(8):51-61.

[11] LI H, QI H, CAO H, et al.Industrial Polic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in China[J].Energies,2022,15(24):9264.

[12] 申俊喜,沈佳,吳金龍.消費升級與政府支持對企業研發效率的影響——基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實證分析[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3):95-112+114.

[13] XING J,LEARD B,LI S.What Does an Electric Vehicle Replace?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21,107:102432.

[14] MUNZEL C,PLOTZ P, SPREI F,et al.How Large is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Incentives on Electric Vehicle Sales——A Global Review and European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2019,84:104493.

[15] 李曉華.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現狀與前景趨勢[J].人民論壇,2024(9):76-79.

[16] 柳卸林,楊培培,丁雪辰.央地產業政策協同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基于創新生態系統視角[J].中國軟科學,2023(11):38-53.

[17] 王樹斌,侯博文,李彥昭.新質生產力要素機制、創新邏輯與路徑突破——基于系統論視角[J].當代經濟科學,2025,47(1):120-133.

[18] 黃群慧,盛方富.新質生產力系統:要素特質、結構承載與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19] 焦方義,張東超.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機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7(1):110-116.

[20] 劉守英,黃彪.從傳統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4,38(4):16-30.

[21] 郭朝先,陳小艷,彭莉.新質生產力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4(4):1-11.

[22] 郭朝先,方澳.要素視角下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機理與躍升路徑[J].廣西社會科學,2024(3):11-20.

[23] 周文,葉蕾.新質生產力與數字經濟[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4(2):17-28.

[24] 蒲清平,向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內在邏輯和實現途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動能[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1):77-85.

[25] 王廷惠,李娜.新質生產力催生機制與發展路徑——“技術-要素-產業”分析框架[J].廣東社會科學,2024(4):14-25+284.

[26]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課題組,黃群慧,楊耀武,等.結構變遷、效率變革與發展新質生產力[J].經濟研究,2024,59(4):4-23.

[27] 方敏,楊虎濤.政治經濟學視域下的新質生產力及其形成發展[J].經濟研究,2024,59(3):20-28.

[28] 蔣永穆,喬張媛.新質生產力:邏輯、內涵及路徑[J].社會科學研究,2024(1):10-18+211.

[29] 周文,何雨晴.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框架、體制機制與未來圖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46(1):78-88.

[30] 孟捷,韓文龍.新質生產力論:一個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J].經濟研究,2024,59(3):29-33.

[31] 任保平.生產力現代化轉型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邏輯[J].經濟研究,2024,59(3):12-19.

[32] 李政,崔慧永.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域的新質生產力:內涵、形成條件與有效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0(1):129-144.

[33] 柳學信,曹成梓,孔曉旭.大國競爭背景下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0(1):145-155.

猜你喜歡
新質生產力實踐路徑
新質生產力賦能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意蘊與實踐路徑
提振消費背景下新質生產力驅動銀發經濟發展路徑研究
中國商論(2025年15期)2025-08-19 00:00:00
新質生產力對經濟韌性的影響: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
中國商論(2025年15期)2025-08-19 00:00:00
數字經濟背景下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機制與對策分析
中國商論(2025年15期)2025-08-19 00:00:00
新質生產力賦能出版融合發展研究
出版參考(2025年7期)2025-08-19 00:00:00
新質生產力視角下名編輯培養的創新路徑
出版參考(2025年7期)2025-08-19 00:00:00
新質生產力驅動下中小型博物館的變革與突破
企業建設財務共享中心的必要性與實踐路徑
中外企業家(2025年1期)2025-08-11 00:00:00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內涵:文化傳承與文化強國建設的路徑探析
理論觀察(2025年7期)2025-08-06 00:00:00
創新驅動下的鄉村振興多維發展路徑探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色综合4|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网址|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婷婷六月综合|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一区二区影院|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欧美一级色视频|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 日本免费a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色精品视频|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毛片基地视频| 无码内射在线|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五月婷婷伊人网|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一级片免费网站| 日本色综合网| 一区二区午夜|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色网站| 一区二区自拍|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久久精品66| 夜夜爽免费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欧美啪啪网| 日日拍夜夜操|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看av免费毛片手机播放| 国产理论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色老头综合网|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国产成人三级|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欧美日韩午夜|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在线| 国内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