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5)18-0093-03
情緒是人從事某項活動時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況,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它影響著人的心理、生理發展和行為思想,決定著與人相處的狀態。音樂療法是利用音樂或音樂要素(聲音、節奏、旋律與和弦等),促進身體、心理的健康,滿足身體、情緒、心靈、社會和認知上的需求,從而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治療方法。作為一種溫和、非侵入性的干預方式,音樂療法在學生情緒調適方面有著極強的作用,得到了廣泛應用。下面,筆者結合情緒調適理論,探討音樂療法在學生情緒調適中的應用價值、條件和策略,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學生常見情緒問題及成因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和教育壓力的增大,學生的情緒問題呈上升趨勢。以我校四年級的1500名學生為例,學期初的心理篩查發現,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學生占 7.67% ,有重度心理問題的學生占3.60% 。綜合情況分析,學生產生的心理問題體現在焦慮、抑郁、憤怒、同伴關系困擾、自我認同困惑等方面,而這些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學業壓力、社交困擾、家庭環境不良、自我認知偏差、需求未得到滿足等。受這些心理問題困擾,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下降、社交退縮問題的占比分別為 11.23%.10.76%.10.69% ,有的甚至出現焦慮、抑郁癥狀。這引起了學校的高度重視。研究發現,小學生正處于情緒發展的關鍵階段,情緒調適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時常出現情緒波動大、易受外界影響的狀況。而音樂療法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調適情緒,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情緒調適中音樂療法的需求因素
情緒調適中的音樂療法包含外在、內在兩種因素。其中,外在因素主要指適宜音樂調適情緒的場所和環境,如布置舒適的音樂教室、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創建滲透和渲染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文化等;內在因素指蘊含音樂專業技能的情緒調適活動,如開展適宜調適情緒的音樂玲聽、音樂律動、音樂創作等活動,滿足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
1.情緒調適需求的場所因素
合理設置適宜情緒交流、傾訴、宣泄的場所是調適情緒的要素之一。經實踐研究發現,堅持應用溫暖、熟悉、學生容易接納且適宜情緒調適的音樂學習場所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建設空間小,給予學生安全感,適合單人(個輔)音樂療法的心理咨詢室、情緒宣泄室;建設空間大,給予學生輕松、自由、舒適感,適宜小組、集體等團輔音樂術療法的多功能室、報告廳、創客室、接待室;建設適合音樂療法的音樂室、器樂室、舞蹈室等。這些場所配備了適宜學生宣泄情緒,易操作的沙球、碰鈴、木魚、手鼓等打擊類樂器。場所的確定和器樂的配備,給學生的情緒調適提供了條件。實踐證明,在這些場所對有情緒問題的學生進行每月一次的調適,經過5次調適后, 94.2% 的學生緩解了情緒, 91.36% 的學生消除了負面情緒,
2.情緒調適需求的環境因素
以“潤物無聲\"理念,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文化環境相結合,打造情緒調適環境是學生情緒調適的有效手段。如建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文化,營造情境式音樂療法環境氛圍,創設音樂療法評估環境和家庭般音樂療法環境等。學生身處心理熏陶的文化環境中,會受環境影響,自然而然地改變負面情緒,自我評估情緒,修正心智,調整情緒發展方向。調查結果顯示,在以“靜、敬、凈、競”為主題的墻體文化前,有 98.6% 的學生在出現情緒波動時會頓足思考; 92.3% 有煩躁心理的學生情緒得到調整,冷靜下來; 86.2% 有焦慮情緒的學生會自主改變問題認知,主動與教師、同學交流,
3.情緒調適需求的音樂活動
音樂玲聽、音樂創作與表演是學生情緒調適的兩個途徑。其中,音樂聆聽包括被動聆聽和主動聆聽兩種方式。被動聆聽要根據學生的情緒狀態選擇合適的音樂。如在感到焦慮時,選擇較為舒緩的鋼琴曲、小提琴曲、古箏曲,幫助學生放松身心;在情緒低落時,選擇較為歡快的兒童歌曲和適宜學生感知的、熟悉的流行歌曲或器樂曲,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活力。主動聆聽要引導學生根據個人情緒問題選擇適合聆聽的音樂,鼓勵學生敢于分享聆聽的感悟。如利用團輔形式,組織音樂分享會,引導學生推薦、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和對情緒的影響。
樂曲創作、樂器演奏、音樂表演是音樂創作與表演的三種方式。樂曲創作指用簡單的音符、節奏創作自己的小曲子,表達個人情感,處理個人情緒。樂器演奏指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練習、演奏樂曲,以提高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和自信心。音樂表演指組織小型音樂會、文藝展演,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自由展示才藝,獲得他人認可和鼓勵。如在音樂療法團輔活動中,學校可讓學生每人選、學、吹奏一件樂器,參與學校每周一升旗儀式上的萬人齊奏器樂活動,作為一周輕松活動的開端。每一次音樂活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緒,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幫助學生釋放壓力、消除負面情緒。一年時間后,通過心理篩查發現,全校學生情緒控制有效率為 100% 。
三、情緒調適中音樂療法的應用策略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情緒狀態實施音樂療法,遵循溫尼克特的“好媽媽原則”,選擇結構清晰、節奏變化少的音樂,因為這樣的音樂不會對治療對象尋求保持安穩情緒的心態構成挑戰。實踐證明,通過自由玩音樂、學主題音樂、即興表演等策略,應用“心情話吧一心海導航一活動在線一分享助力一情感升華”五步心理療法,能夠幫助學生宣泄、釋放、調適情緒。
1.自由玩音樂
自由的音樂表達是一種非言語、無媒介的交流方式,適合情緒調適。以五年級《我助人,我快樂》教學的團輔活動為例。起始階段,學生自由選擇樂器,但受自身音樂條件和學校音樂器材數量、樂器使用限制的影響,無法每個人都拿到稱心的樂器,導致學生產生了不同的情緒。團輔的第一步“心情話吧”,根據學生喜愛相互幫助、共同合作的潛在需求,引導學生帶著發現的情緒問題進人“心情話吧”,討論解決方案。第二步“心海導航”,通過單人變雙人合奏、多人一組輪流演奏、有奏有唱有跳等解決方案,讓學生有創意地玩音樂。在“玩\"的過程中,解決了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困惑和沖突,使學生心理產生變化,不良情緒得到排解。第三步“活動在線”,根據學生情緒的發生與轉變,引導學生反思、梳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心得。第四步“分享助力”,引導學生之間分享情緒調適的方法。第五步“情感升華”,使學生形成“我助人,我快樂\"的信念。
2.學主題音樂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金字塔”理論,教師可選擇恰當的主題音樂幫助學生進行個體體驗,以達到實現自我調適的目的。以五年級心理輔導課《相信自己》為例,團輔的第一步“心情話吧”,讓學生聆聽音樂《我的朋友在哪里》,感悟朋友遍天下的內涵,樹立明天會更好的信念。第二步“心海導航”,讓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情緒,理解樹立自信心的重要性,掌握樹立自信的方法。第三步“活動在線”,根據小組討論樹立自信的方法,學生間相互挖掘、交流彼此的閃光點,在互動中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欣賞自己,減少負面情緒。第四步“分享助力”,即由小組成員在班級內大聲分享個人的優點、閃光點,學生間再相互補充,找回自信。第五步“情感升華”,即針對個別自卑感很強的學生展開個別輔導,結合音樂創編的體型訓練項目,引領學生敢于昂頭走路,敢于和別人眼晴對視,在專項練習中宣泄自己的焦慮情緒。
3.即興表演
安斯德爾認為,我們能創作和欣賞音樂,主要在于我們具有與之相應的身體結構;脈搏的律動、語調的音韻、身體的張弛、動作的節奏、心情的松緊,無不與音樂的節奏相似。以五年級《學會說“不\"》教學的團輔活動為例。團輔的第一步“心情話吧”,根據播放的視頻一一小慧因為不會說“不”而產生困惑與煩惱,引領學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會不會說“不”。第二步“心海導航”,引導學生思考視頻中小慧的困惑和煩惱產生的原因,小組交流自己真實的想法,討論如何對他人說“不”,掌握拒絕他人的方法。第三步“活動在線”,讓學生自由選擇音樂表達方式。如根據自己的音樂愛好和特長,通過樂曲吟唱、樂器演奏、即興舞蹈、即興創作等形式,表現說“不\"的情緒。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演奏、表演過程中思考什么樣的音樂適合表達說“不\"的情緒,歸納總結出拒絕他人的方式方法。第四步“分享助力”,先讓學生自由組合表演音樂,分享說“不”的方法,再在小組內分析什么樣的事可以拒絕、什么樣的事要盡力幫忙。第五步“情感升華”,即通過集體演奏或合奏音樂,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力量的強大,從而勇敢地面對現實,敢于說“不”,并學會團結互助。實踐結果顯示,參與音樂療法的學生在情緒穩定性、自信心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均有顯著改善,具體表現為學生的焦慮水平下降、課堂參與度提高、同伴關系更加融洽。
綜上所述,音樂療法作為一種有效的情緒調適方法,在學生的情緒調適中展現出巨大潛力,既能豐富心理輔導的形式,又可以營造輕松、自由、無壓力的情緒調適氛圍,促進學生人際關系和自我表現能力的提高。未來的研究可從多角度探討音樂療法與其他教育方法的結合,如探究音樂療法融入小學各學科展開情緒調適的策略等,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和實踐指導。
(責編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