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5)18-0014-03
隨著信息資源的不斷豐富,解決客觀真實問題常常會借助兩種或者多種知識、思維和方法,因而跨學科學習成為必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提出了“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就是要借助多學科知識構建跨學科學習體系,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一、基于文體特質,確立跨學科學習導向
入選統編語文教材的文本,整體而言可以劃分為敘事、說明和抒情三種基本類型。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教材文本的范例和載體效能,關聯其他課程領域的知識,形成“眾星拱月\"的協同模式,將所有教學資源都指向統一的核心歸旨,借以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感知理解、品味欣賞能力。
1.關聯中心主旨,依托形象導向實施跨界融合
所謂敘事性文本,就是借助情節發展的基本邏輯,達成人物刻畫、觀點表達、信息傳遞的目的。教師可以發掘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將其作為深度理解文本的基礎與條件,引導學生在閱讀與表達中領悟文本主旨。
比如,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編選了小古文《囊螢夜讀》,文章通過簡短的數句話,呈現了事件完整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將車胤恭勤不倦的精神品質充分展現出來。教師基于人物形象,設置話題:“車胤恭勤不倦的形象特點是怎樣通過文本簡短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這就自然地將學生的閱讀思維聚焦在螢火蟲上。教師順勢設置驅動性問題:“螢火蟲的光究竟有多亮呢?”學生關聯信息科技學科,搜集自然科學資料,最終認識到螢火蟲的光亮即便與古時候常用的煤油燈相比,也是比較微弱的,而且無法保持穩定。這樣的發現在無形之中再次凸顯了車胤恭勤不倦的品質,也加深了學生對人物精神的理解。
2.設置多維層級,依托審美導向實施跨界融合
統編語文教材編選了大量帶有鮮明情感取向的文學作品。蘊藏在文本字里行間的豐富美學資源,僅僅憑借語言文字來獲取和體悟是不夠的,還要關聯同樣具有美感屬性的音樂、美術等藝術形式,豐富學生品味、感受、體悟的渠道,在喚醒學生審美意識的同時,推動學生鑒賞、感受和表現等多種能力的協同發展。
比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大自然的聲音》中,作者從風、水、動物等不同方面展現了大量來自大自然的美妙聲音,并運用了許多表現聲音的詞匯。基于此,教師設置了“感受水演奏會\"這一情境任務,融合音樂學科展開教學。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在語段初讀中圈畫出表現水聲的詞句,并通過音頻的播放,借助打擊樂器的聲效,輔助學生理解相關詞句,將原本“躺\"在紙面上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可感的聲音;其次,教師鼓勵學生借助對打擊樂器的了解,嘗試將文本中的語言文字以模仿敲打的方式呈現出來,借助各種聲音凸顯水聲的豐富與多樣,感受其鮮明的節奏;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品味文本中各種修辭之美和音樂之美。
二、依循要素邏輯,確立跨學科學習路徑
統編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元”。語文要素一般包含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并關注文本的情感主題等。教師要根據單元內部的教學資源,把握其承載語文要素的具體職能,借助其他學科的關鍵知識、核心能力,研制逐層進階的跨學科學習路徑。
1.設置跨界序列,依循能力發展線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跨界融合,可以將語文要素的落實置放在具體可感的實踐活動中,形成語文知識向關鍵能力的高效轉化。
比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搜集資料,介紹一個地方”,單元最后的習作主題是“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基于單元逆向設計原則,教師以最終的習作為歸屬,依循語文要素“動靜結合”和“資料搜集”兩個維度,釋放單元文本的范例作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時,可以與美術學科攝影構圖的知識關聯,緊扣文本內容,通過拍攝照片、口頭介紹的方式,展現威尼斯小艇的外形特點,通過拍攝視頻的方式,展現人們利用小艇外出旅行、出門看戲的場景,以凸顯動靜結合的表達效果;教學《牧場之國》時,可以嘗試根據文本中展現的動態場景和靜態景物,配以適合的背景音樂,進一步感受荷蘭牧場的優雅與寧靜;教學《不可思議的金字塔》時,可以與數學中的繪圖知識相聯系,將非連續性文本與散文語言進行對比,學習多種介紹世界文化遺產的語言類型,積淀相應的言語經驗。多學科的關聯和推動,讓單元語文要素得以逐層落實。
2.多學科聚合,聚集情感蓄積點
文本并非無情物,是作者在相應的社會形態和歷史背景下即時心境的真實體現。教師除了要針對文本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情感的挖掘與體悟,還要借助其他課程資源,梳理出作者情感的波動軌跡,引導學生更好地與作者對話。
比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愛國”單元,要求學生結合相應的資料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這些情感與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單憑對教材文本語言的感知與理解,根本無法達成目標。因此,教師要借助多種方法收集與整理不同的歷史資料。如教學陸游的《示兒》時,可以借助導致北宋滅亡的靖康之恥這一歷史事件,深度體會詩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內在情感;教學林升的《題臨安邸》時,可以重點聚焦詩歌中“杭州”與“汴州”的位置以及與《示兒》創作年代的距離,使兩者形成呼應,從作者的憤懣與諷刺中感受其內心濃烈的愛國情懷。這能促進學生對詩歌的深層理解與情感體悟。
三、聚焦綜合資源,構建跨學科學習的網格模型
語文課程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特點,因此統編語文教材除了在很多常規單元中穿插了相應的綜合性學習平臺,還在每個學年都設置了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具體的活動主題以及相關資源,從整體布局,構建跨學科學習的網格模型,形成教學合力,助力學生的素養發展。
1.節日實踐融學科,細繪文化圖景
語文新課標將文化自信列為首要的核心素養目標,其中就包含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認。教師可以借助跨學科學習推動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比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設置了以“中華傳統節日”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選擇一個傳統節日,寫寫過節的過程,并借助多維的實踐活動展示學習成果。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選定一個傳統節日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細致觀察、親身體驗節日習俗和慶祝活動,積累豐富的素材,形成情感體驗。然后,在寫作指導課上,鼓勵學生將過節的過程用生動、具體的語言記錄下來,形成一篇充滿生活氣息和文化韻味的習作。同時,設置跨學科學習活動,如運用美術方法,繪制節日海報、制作手工藝品,展現節日的視覺美感;通過勞動實踐,親手制作節日美食或進行節日裝飾,加深對節日習俗的理解和體驗;借助音樂表演,創作或改編與節日氛圍相符的歌曲或節奏,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最后,學生通過班級展覽、文藝匯演等形式,展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探尋的成果,使文化自信在心中生根發芽。
2.畢業策劃跨學科,共筑成長記憶
語文課程的綜合性還體現在研學活動的設計、畢業典禮的策劃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上,涉及的學科更加多元,形成的合力更加明顯,成果也更加立體而精細。因此,教師需要更加科學、有序地搭建不同學科協同與融合的支架。
比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設置了綜合性學習單元,要求學生制作成長紀念冊、設計班級的畢業聯歡會。教師可以融人美術設計元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意表達能力;結合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利用數字工具進行素材搜集、排版設計與視頻剪輯,使紀念冊和聯歡會的呈現更加現代化與個性化;同時,融合音樂與舞蹈元素,鼓勵學生創作或選擇符合畢業氛圍的歌曲與舞蹈,為聯歡會增添情感色彩與藝術魅力;此外,還可以融合歷史與社會學科,引導學生回顧六年的學習與生活,思考個人成長與學校變遷的過程,培養感恩之心與責任感。
教師通過這一系列跨學科學習活動,充分借助多重學科資源,形成了多維學習網格,讓跨學科真正進人學生的意識深處,釋放了綜合性學習的有效價值。
四、鏈接真實生活,形成跨學科學習的廣闊區域
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學校和教材中,而要關聯社會與家庭,引入社會熱點、家庭生活等多維資源,形成復雜、多樣、立體的學習空間,通過跨學科學習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鏈接社會熱點,在融合創新中開展跨學科學習
語文教師應具備良好的課程開發意識,關注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積極探尋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關注事態發展的基本方向,分析最終形成的結果,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語文能力。
以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此事,融人科學課程內容,講解核污染原理、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同時,關聯歷史、道德與法治與社會學科內容,探討核能發展歷史、核污染水排海違反的國際公約,以及此事對國際關系的影響,拓寬學生視野;最后,組織學生搜集資料,撰寫評論文章,鍛煉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通過跨學科學習,學生不僅深化了對社會事件的理解,更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整合知識、創新思維。
2.鏈接家庭生活,在角色賦能中開展跨學科學習
教師要充分開發生活中的鮮活素材,借助游戲情境,組織學生模擬生活中的角色,在具體可感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豐富而真實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比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編選了《故宮博物院》一文,要求學生為家人策劃故宮一日游活動。教師可以將這一要求延伸到家庭生活中,讓學生為家人策劃一次外出旅游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扮演導游、策劃師等多重角色,從語文的角度出發,撰寫吸引人的旅游介紹、行程安排和注意事項,鍛煉學生的寫作與表達能力;融入地理知識,了解目的地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給出合理的路線規劃;結合歷史知識,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歷史故事,使攻略內容更加豐富、有深度。
這樣的跨學科學習,不僅發展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更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學生在策劃旅游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整合信息、創新思維,如何在團隊中協作、溝通,以及如何從多角度審視問題,提升了核心素養。
跨學科學習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可結合教材文本特質、語文要素邏輯、綜合資源及真實生活,構建跨學科學習體系,通過融合不同學科知識,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與感悟,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卉.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實施困境與突圍[J].小學語文,2024(11):13-18.
[2] 孫輝.指向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跨學科項目式教學探析[J].遼寧教育,2024(23):80-82.
[3] 高學成.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跨學科學習的實施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4(35):79-80.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