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璀璨瑰寶,更蘊藏著成為聯通中國與世界、促進文明互鑒的獨特潛能。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大運河成為開放包容的文化載體,向世界生動展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古希臘先賢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始基。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笨鬃釉唬骸?水有五德,有德、有義、有道、有勇、有法,君子遇水必觀。”在西方人眼中,水是物質基礎的根基,是滋養萬物的源泉。在古老的東方智慧里,水作為物質基礎的同時,兼具精神滋養與德性澤被的功能。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2023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浙江省紹興市浙東運河文化園考察時強調,“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大運河從南到北,滾滾而來,在空間上貫穿中華大地;大運河從古至今,永不止息,在時間上串聯起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大運河由表及里,生機勃勃,彰顯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德性。
讓古韻煥發新風
大運河的修建緣起于一位封建帝王窮奢極欲的享受,正所謂“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大運河的修建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運用地利的智慧,正所謂“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大運河在萬古長流的歷史進程中,客觀上起到了貫通水脈、延續文脈的作用,立下了赫赫功績,正所謂“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這條縱貫華夏南北兩千余年的“流動史詩”,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集聚了豐富的文化元素。依水而生的兩岸人民創作的戲曲、民俗、飲食、技藝等,成為流動的文化長廊, 也被稱為“運河文化帶”,體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與和諧。大運河塑造了沿河兩岸繁榮的城鎮肌理與生活方式,通州、揚州、淮安、杭州等重要城鎮,如明珠般點綴中華大地,它們因河而生,依河而興,其歷史街區、碼頭、會館、寺廟等物質遺存和鮮活的市井生活,共同構成了大運河不可替代的文化景觀。
大運河是古老的象征,卻不能固守其“舊”,而要在“舊邦新命”的理念引導下,為其注入時代活力,守護其精神動力,推動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創造性交融。十多年前,大運河的功能和生態都遭遇著時代的沖擊,亟須深刻變革。首先面對的是功能性轉變的沖擊與挑戰。漕運日漸式微,大運河作為國家經濟命脈的運輸功能逐漸被現代交通取代,更有部分河段陷入廢棄、淤塞甚至被切割的境地。其次是生態方面的壓力,水污染造成大運河較為嚴重的生態退化問題,威脅著運河的“健康”與景觀。再次是文化傳承危機,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一方面為城市帶來了繁榮,另一方面也使人們更加浮躁,許多承載了運河文化元素的街區、傳統記憶、生活方式面臨斷層風險,運河文化正在逐漸失去其感召力和影響力。最后是運河開發模式單一,對歷史文化挖掘不足,僅停留在觀光層面,對游客缺乏深度吸引。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大運河,強調“水是公共產品,政府既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軟,該管的要管,還要管嚴、管好”,將治水視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在文化強國與生態文明國家戰略的宏觀框架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大運河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
首先是生態優先,構筑大運河的綠色基底。運河健康是運河繁榮發展的根本前提,必須對運河生態進行系統性修復。新時代以來,國家持續治理運河水污染,實施河道清淤、生態護岸、濕地凈化、水生植被恢復等工程,不斷提升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在開發利用方面,堅持低碳韌性發展,采用清潔能源船舶,在濱水空間里廣泛應用透水材料、綠色建筑技術,將優美的運河生態景觀轉化為高品質的生態產品,支撐生態旅游、自然教育、康養休閑等綠色產業發展。21世紀初,大運河杭州段被戲稱為“聞到臭,杭州到”,沿河人民被污染折磨得苦不堪言。此后,國家下大力氣在杭州治水。2003年初,杭州成立運河綜保指揮部,著手截污納管,動員兩岸大量企業搬遷,算清還清生態欠賬。2006年,杭州運河綜保工程一期完工后,大運河重現清流。現在的大運河杭州段,晴空萬里,水天一色。
其次是對空間的盤活,重塑運河生活場景,將歷史文化基因在活生生的實踐中豐富出流動的血脈。國家對大運河的更新,避免了以往大拆大建的粗放型做法,而是采用微更新策略,對大運河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古建筑進行恢復性開發,修復歷史街區、碼頭、工業遺存,植入文化展示、創意辦公、特色商業、社區服務等新功能。如杭州拱宸橋西歷史街區、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蘇州平江路(延伸段)的實踐,通過保留原有肌理、活化利用老建筑,成功再現了運河畔的繁華煙火氣。2022年,大運河全線恢復貫通。如今在浙江紹興,每晚7點,游客從碼頭出發,在以《尋夢·紹興》為主線的水上交互漂流劇中,開啟一場穿越2500年的水上之旅,暢享水秀、船秀、光影秀及實景表演。
第三是對文化的傳承,賦予傳統以現代表達,凸顯年輕化,形成知名品牌,提升知名度與號召力。古韻新風,韻是基底,新是風貌。對大運河的開放,不能僅僅局限于地域,更要牢牢把握文化這一民族的靈魂。運河地區的大運河文化非遺傳承正經歷著產業化與活態化,如運用現代設計,數字建模、互動裝置等科技手段,創新展示木版年畫、藍印花布、玉雕等傳統技藝,讓人們感受到,文化并非高不可攀,文化并非不可捉摸,文化活生生印刻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時空。坐落于揚州運河三灣景區大運河非遺文化園內的486非遺集聚區,秉承整合資源、優化布局、文旅融合、集聚人氣的理念,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打造了一個集“展示展演、休閑體驗、交流交易、創意研發”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非遺文化旅游綜合體。自開放以來,486非遺集聚區便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紛紛前來“打卡”,平均每年吸引300多個團隊前來探尋非遺。究其原因,一方面,該集聚區憑借線下精心設計的精品線路以及AR技術,為游客打造沉浸式藝術場景體驗,使其能夠深入領略揚州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內涵;另一方面,它充分借助數字技術與網絡優勢,通過網絡矩陣開展大師技藝展示活動以及非遺產品直播代購活動,讓一批批非遺產品跨越千山萬水,走進大眾生活。
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考察時指出,“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大運河不僅是文明的象征,更應成為沿岸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
激活運河發展動能,將挖掘利用運河資源作為致富幸福的強大引擎。保護是前提,開發是手段,人民致富與幸福是價值旨歸。因此,我們要在保護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運河資源的經濟與社會價值,賦能沿岸發展。
精心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在傳承文化的同時,創造經濟價值。近年來,大運河沿線的古鎮、古跡、非遺體驗點以及生態濕地的整合與開放工作有序推進。我們見證了眾多聯動水陸的文化研學、生態康養、古鎮度假等項目的開展。例如,北京和揚州的大運河博物館運用AR/VR技術重現漕運盛景,打造運河主題實景演出,延長消費鏈條,廣受好評。
打造品牌產業。在黨和政府的引領下,運河沿岸的人民積極培育“運河宴”、高郵咸鴨蛋、寶應荷藕等美食品牌,著力建設臨清貢磚等地理標志產品的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進而增加自身收入。同時,推動生態資源的經濟轉化,充分利用治理后優美的水環境和濱水空間,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精品民宿、濱水休閑運動等產業,以此吸引市民下鄉消費。此外,積極發展智慧航運與現代物流。在通航條件優越的河段,發展低碳高效的集裝箱運輸,并建設臨港物流園區,降低沿線企業的物流成本,創造裝卸、運輸、倉儲等就業機會。
打造特色文化創意IP,加強城鄉融合發展。將大運河沿岸的歷史街區、舊廠房進行改造,吸引設計師、藝術家入駐,孵化文創企業,帶動青年創業和靈活就業。以北京通州區的張家灣設計小鎮為例。這座曾經的“大運河第一碼頭”,華麗蛻變為設計小鎮、智慧小鎮、活力小鎮,打造以城市設計、工業設計、時尚設計為引擎的設計產業集聚高地。不僅如此,張家灣小鎮還全力推動南部集體產業用地開發建設,帶動全域產業布局和鄉村振興,集聚重點企業超過3500家,發展活力不斷增強,發展態勢強勁,在2025年前兩個月稅收位列全區第二。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與文化福祉。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富裕,也要精神富足。運河兩岸人民的幸福,不僅來源于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離不開文化精神生活的豐富。近年來,大運河兩岸充分利用運河文化場館、博物館、圖書館等,開展公益講座、藝術普及、青少年研學等活動,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時,還不斷將運河文化元素融入社區建設、學校教育,增強居民的自豪感與歸屬感。以北京為例,2023年年底,一組極具東方韻味的文化建筑群在通州北運河南岸的森林中驚艷亮相,一經登場即為“頂流”,成為北京新晉網紅打卡地。這些建筑并非商場寫字樓,而是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這三座蘊含深厚文化意蘊、展現大運河流動文化的建筑,一方面為市民提供了優質且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使市民在欣賞文物、聆聽船歌、品鑒歷史的過程中,能夠深切體會漕運文化的魅力,盡情想象和體悟中國運河沿岸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這些先輩不再只是歷史書中的簡短描述,而是真正走進了人們的內心,成為鮮活的形象。在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如今的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祖先,喚醒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它們與大運河、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相互映襯,共同繪就了一幅公共建筑與山水自然完美融合的美麗畫卷。
聯通世界文化的重要載體
2014年6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作主旨演講,指出以京杭大運河為代表的重大工程是“當時人類文明形成的關鍵因素和重要標志,都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都對世界歷史演進具有深遠意義”。
隋唐以來,大運河作為連接陸海絲綢之路的關鍵紐帶,堪稱國際商貿的黃金水道。它讓揚州、杭州等運河沿線城市在當時成為商賈云集的國際都會,吸引著波斯、阿拉伯商人沿運河北上開展貿易活動,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也借此運往世界各地。運河不僅是貨物運輸的通道,更是思想與技術傳播的流動長廊。馬可·波羅等旅行家的見聞錄,經運河城市傳播到歐洲,引發了西方對東方的想象與向往。中國的四大發明、農耕技術、哲學思想也通過這條水道惠及周邊國家。運河還是承載人才交往的友誼之河。遣隋使、遣唐使大多經由運河抵達長安、洛陽,朝鮮半島高僧義湘、日本僧人圓仁等沿著運河游學,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也通過運河深入中國腹地,開啟了西學東漸與中學西傳的早期篇章。這條水道見證了古代中外使節、學者、僧侶之間的友好往來。
大運河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璀璨瑰寶,更蘊藏著成為聯通中國與世界、促進文明互鑒的獨特潛能。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大運河成為開放包容的文化載體,向世界生動展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有效途徑。我們要通過系統保護與創新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華文明,以運河文化為媒介在世界各運河城市間搭建文明交流互鑒的國際平臺,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挖掘和宣傳大運河作為歷史上和平貿易、文化交流通道的典范意義。
大運河是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河、創新之河、幸福之河。我們要促進其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傳承與開發的結合,自信與互鑒的統一,踐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常懷對歷史的敬畏之心,守護其物質遺存與精神內核,更要有面向未來的開拓之勇,為其注入符合時代需求的活力與價值。唯有如此,大運河方能超越其輝煌的過往,繼續流淌出壯麗的時代新篇,成為連接過去、滋養當下、啟迪未來的不朽傳奇。
夏一璞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