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8—3642(2025)02—0112—07
在群英薈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大運河文化是一張重要的“名片”,是中華文明的璀璨標志,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是“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1]313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2017年6月,他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23年9月20日,他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大運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的“兩創\"理念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指示精神指導下,“大運河成為我們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工程\"[2]2。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今天,通過數智賦能促進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選擇。
一、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的價值意蘊
大運河文化既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又體現著中國大運河的歷史文化特色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既具有悠久的歷史厚重感,又具有生動的時代創新精神,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3]309-310 因此,契合數智化時代浪潮,推動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從歷史意義來看,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賡續了傳統文化血脈。大運河縱貫南北,連通大江大河,是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代表著同時代世界水利工程規劃建設的最高成就。它不僅是潤澤百姓、千年流動的水脈,更是傳承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文脈,促進了不同地域間經濟貿易往來和不同地域文化交流融合互鑒,哺育造就了運河兩岸詩詞、戲曲、小說、飲食、建筑、民俗風情等日益繁榮,孕育了一大批歷史名人,推動了中華傳統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展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的核心價值觀;是古代人們對神秘大自然的成功改造,體現著順天應人、尊重自然、改造自然為人所用的自然觀;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交往,催生了沿線無數城鎮崛起,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蘊含著“以民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的社會觀;促進了民族融合,滋養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歷史觀。可見,大運河是集水利、交通、商貿、文化、政治功能于一體的生態文化長廊,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勇敢、合作、誠信、友善、自立、自信、自強、開拓、創新、進取的精神標識,展現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從理論意義來看,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貫徹落實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回答了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是“兩創”,目的和歸宿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推進“兩創”,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傳統”走向“現代”,就“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4]161。現代社會正進入數智化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高度重視數智化技術和文化的融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3]309,強調\"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3]31。相較于傳統的文化館藏、文化遺址、傳統工藝、傳統文化傳播媒體等傳統技術,數智化技術的創新應用相當于給傳統技術插上隱形的翅膀,為保護、傳承、活化、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開更多想象的空間。大運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數智賦能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是對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的“兩創\"理念和“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指示精神的貫徹落實,推動大運河文化“活態化\"傳承創新,使之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寶貴文化資源,成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DNA。此外,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5]的指示精神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
從實踐意義來看,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能增進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化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切實滿足人民文化需求。“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1]313,應“大力傳承運河文脈,利用運河文化中開放、包容、創新的思想,塑造新時期人文精神”[2]369。所以,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賡續文化血脈,有利于重塑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增強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精神支撐。立足于數智化視角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把大運河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融進數智化的新時代,有利于實現大運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大運河文化走向時代化、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3]311 數字智能技術和大運河文化的融合,既可以創新文化新業態,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也可以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助推文化強國;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創造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豐富的文化產品,“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面臨的困境
我們通過實地考察、文獻查閱、專家咨詢、群眾訪談、線上線下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現狀進行調研,可發現目前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中存在文化傳播功能不強、技術迭代不及時、文化資源挖掘不深、文化產品數量不多且質量不高、文化影響力不廣等方面的問題,具體如下。
(一)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制度路徑短板
一是條塊分割,“立體化協同聯動\"制度尚未建立。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需要各部門、平臺、媒體以數智技術和大運河文化融合創新理念為引領,互聯互通、上下聯動、多方協同,同心同向發力,共同增進大運河文化生產傳播效能,但目前存在各方條塊分割的問題。例如,從部門分割來看,政府規劃、宣傳、教育、建設等部門缺乏對大運河文化數字化建設宣傳的頂層設計和統一協調;政府部門下達加強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建設的指示后,其他部門、平臺、媒體協同落實效果差;各部門、平臺、媒體間缺乏深度溝通、高效合作。
二是各自為戰,“一體化深度融合”機制尚未建成。契合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浪潮,大運河文化生產傳播要求各部門、平臺、媒體樹立互聯網思維,進行相互取長補短的一體化融合建設,這是數智化時代大運河文化生產傳播的大勢所趨;但當前依然處于“各說各話”“各自為戰\"的隔離狀態,互聯互通的“一體化深度融合\"機制缺乏,造成各部門、平臺、媒體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影響了大運河文化生產傳播的效能。
三是模式雷同,“扁平化自主創新”體制尚未構建。當前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的內容、形式趨同,文化內容缺少特色,文化傳播形式過于平面化,缺乏交互式、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感受,難以讓人們駐足玲聽、觀看欣賞,這受制于其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體制架構,這種架構依賴上級指令逐層下達和執行,難以發揮各平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必要對這種“金字塔式”體制架構進行改革。
(二)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技術路徑短板
黨中央多次強調,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以數字技術引領創新發展;但在大運河文化傳承創新中,數字技術短板依然存在,制約了大運河數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是數字保護有待實現全覆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4]161讓傳統文化資源“活起來”的主要方法是對這些文化資源進行數字轉化、實現數字化保護。目前大運河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工程建設雖然日益深入,但是仍然呈現碎片化特點,尚有很多文化資源未被充分挖掘、未實現數字轉化,已有的文化資源的數字轉化也不全面、不系統,數字保護還需朝著全覆蓋的方向持續努力。
二是數字生產有待實現多元化。目前大運河文化的數字保護雖然日益深入,但數字生產相對滯后,數字生產門類不夠多樣、數字創意創新不足、數字產品不夠豐富。當下大運河文化的數字生產多以電視節目展播、線上短視頻的形式呈現且數量不多,還需不斷開拓數字創意新業態,促進數字生產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三是數字展覽銷售有待實現多屏化。依托于大運河文化的文化創意產品要在數字端展覽銷售,需要跨媒體平臺傳播,實現各媒體平臺“多屏共振”;但是目前文化創意產品在宣發推廣銷售時依然偏重于線下實體端,線上數字端展覽銷售僅依托個別媒體平臺,極大削弱了大運河文化經濟價值。文化創意產品展覽銷售時不僅要從線下走進線上、虛實結合,而且在線上數字端也要進行跨媒體平臺傳播,實現“多屏化”。
(三)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文化路徑短板
“大運河是一條積淀豐厚的文化遺產長廊,沿線文化遺存眾多,文化資源十分豐富\"[6]1,既包括大量物質性文化遺產,還包括大量非物質性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對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重視程度的提高,大運河豐富的文化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但還不夠,有待全面深化。目前市場上提供給人民群眾的與大運河文化相關的文化產品數量不多、類型過于單一,而且質量良莠不齊,有待進一步改善。
一是民間大運河文化資源開發滯后。運河沿線民間蘊藏著豐富的大運河文化資源,既包括古鎮古村的運河遺址等物質性文化遺產,也包括傳統民間曲藝、民間手工藝、運河傳說故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文化資源有待充分挖掘和傳承創新。
二是文化資源生產渠道窄。目前在對已挖掘的大運河文化資源的生產制作過程中存在“重官方、輕大眾,重專業、輕協作\"的問題,過度依靠專業生產內容(PGC)來進行大運河文化的開發,而輕視用戶生產內容(UGC),缺乏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合作,窄化了文化資源生產渠道,不利于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是文化體驗特色性弱。文化的傳承弘揚“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7]80,而體現文化質量的重要維度是特色性,即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地域性文化需求,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喜好、審美等生活性文化需求。目前在對大運河文化的傳承創新中,地域性文化、創新性文化開發力度與深度都不夠,難以真正貼近不同地域人民群眾的多元化文化消費需要,難以引起人民群眾的情感共鳴和心理體驗的滿足。
四是文化產品推送精準度差。當下大運河文化產品在推送時缺乏對用戶喜好的分析,呈現“大水漫灌”而非“精準滴灌\"的現象,推送的針對性不強。應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用戶的喜好進行跟蹤、分析,進而實現精準化、定制化推送。
(四)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教育路徑短板
大運河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將大運河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促進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塑造良好品行,從而有效提升育人質量,還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的自覺性、積極性,提升大運河文化的影響力,因此在對大運河文化傳承創新過程中必須重視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這一傳承創新教育路徑還存在以下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融人教學內容的理念缺失。目前在思政課和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注重及時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和紅色文化,卻嚴重忽視了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大運河文化,缺乏對大運河文化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這種教學理念的缺失,導致廣大學生群體對大運河文化相關知識知之甚少,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不利于對大運河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其影響力的提升。
二是融人教育場景的力度不夠。目前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種現實場景中,嚴重缺乏“大運河文化元素”,以學校隨處可見的名人名言展示板為例,幾乎沒有關于大運河文化的,學生缺乏對大運河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學生外出研學體驗考察時,同樣忽略了大運河文化代表地,這導致其缺乏對大運河文化的感悟、體會。因此,依托數字技術進行線上線下時空融合,加大大運河文化融人學生教育場景的力度勢在必行。
(五)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實踐路徑短板
目前大運河文化的影響力還局限于大運河流經的省、市、縣,在地域范圍上有待拓展,在深度上也有待深化,廣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的實踐活動是擴大其影響力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牽掛著大運河,殷切囑托要把運河真正打造成為“人民的運河”“游客的運河”,說明我們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旨在服務人民,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說明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離不開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因此,在對大運河文化傳承創新中必須重視廣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的實踐活動,但目前這一傳承創新實踐路徑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線上線下還需進一步深度融合。如何把線下的大運河文化資源進行數字轉化,如何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虛擬現實技術開發大運河文化的虛擬文化產品進行沉浸式體驗,線上與線下的傳承創新實踐如何進行整合對接,需要進一步完善與探索。
二是線上線下互動參與還需強化激勵。“受眾參與傳播成為形成、放大影響力的重要途徑。\"[8]118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不能止步于把大運河文化資源通過數字技術生成文化作品與節目并通過數字媒體播放,還要主動與大眾展開積極的線上線下互動,調動大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但是,目前存在對人民群眾這一受眾主體重視不足的問題,缺乏對人民群眾參與創作與主動傳播的激勵,大運河文化的“眾創\"空間尚有很大發展潛力。
三、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的對策
“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不日新者必日退。\"[8]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至今,關鍵在于不斷守正創新,因此大運河文化只有在不斷創新中才能得以傳承弘揚。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當今,大運河文化傳承創新的主要途徑是依托數智賦能,通過推動數智化技術與大運河文化的深度融合,實現大運河文化傳承創新效果的疊加、翻倍。本文從目前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面臨的“困境”出發,以數智化視角探尋破解困境的可行性辦法,以期系統構建起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的五維新路徑,更好促進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要以制度路徑為基礎
1.建立“立體化協同聯動\"制度
建立黨領導下的各部門平臺媒體上下聯動、跨部門平臺媒體合作、大眾參與的“立體化協同聯動”制度,形成有利于大運河文化傳承創新的良好制度體系。“大運河文化時空跨度大,文化遺產類型多樣,不同時期和形態的遺產資源疊加交錯,保護要求較一般文物更加復雜\"[6]266,因此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交響樂團式的空間布局”[9]的立體化協同聯動制度,對大運河文化進行整體性、協同性保護開發,勢所必然。首先,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政府要強化政策引導,加大對融媒體平臺的監管力度,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6]319;其次,建立跨部門、跨平臺的協作機制,“各級領導干部要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6]320;再次,加強各媒體平臺自律機制建設;最后,建立健全用戶舉報和投訴機制,加強社會監督。立體化協同聯動制度既有利于各方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步調協調一致,也有利于各方深度溝通交流、互聯互通、高效合作,避免條塊分割,還有利于調動各方積極性,各司其職,實現對大運河文化的共建共享,優化大運河文化建設格局。
2.建設“一體化深度融合\"機制
依托數字智能技術,各平臺媒體深度融合,形成主流媒體帶動和輻射其他媒體的“雁陣式\"“一體化”“大媒體\"機制。其中主流媒體應順應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浪潮,從傳統的報紙端、電視端、電臺端走向現代的“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視頻和移動客戶端),實現傳統媒介與現代媒介的交叉融合,并確保傳播內容的權威性、真實性和深度報道性,發揮“領頭雁\"的作用,引領正向主流輿論;其他新興媒體應密切配合主流媒體,發揮媒介融合新語境下即時性、互動性、豐富性、個性化等方面的優勢,協同推動形成主流輿論矩陣;由此構建起主流媒體主導性與其他新興媒體自發性互補的全方位、多介質、多層次、多聲部文化傳播的“大媒體\"格局。依托這種“雁陣式\"“一體化”“大媒體\"機制,實現正向主流媒體引領下的跨媒體、跨平臺、融合式傳播模式,對大運河文化多角度、多內容、多功能、多載體傳播,避免各自為戰,并產生多種形式、多屏呈現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迅捷、豐富、既有溫度又有深度的高質量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
3.進行“扁平化自主創新”體制改革
變革各宣傳管理部門平臺媒體“金字塔式\"體制架構,實行扁平化結構改革,實現大運河文化生產傳播即時高效、流程無縫銜接,優化大運河文化生產傳播的生態環境。首先“要建立內容共享機制,推動媒介機構之間建立內容共享平臺或數據庫,實現資源的互通\"[10],促進大運河文化資源自由、高效流動;其次,依托跨部門平臺媒體的協作機制,彼此通力合作,保證大運河文化生產傳播流程高效運轉;再次,充分發揮各方自主創新積極性,利用數字智能時代的技術優勢,研發大運河文化生產傳播新業態,避免模式雷同,實現大運河文化生產傳播的開放、高效、多元。
(二)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要以技術路徑為核心
1.推動數字保護全覆蓋
數字技術是利用數字攝像機、非線性編輯、數字壓縮、數字分配矩陣等技術,將“現實世界中的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各種形態的信息\"[11]轉化為數字信息,從而實現更好的貯存、保護、傳承和利用。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對大運河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數字化存貯、數字化檢索、數字化應用,即把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資源、地域文化特色進行創造性轉化。例如,把濟寧大運河文化遺址、歷史性典籍等轉化為數字圖片資料,將濟寧大運河文化傳統曲藝、傳說故事等轉化為數字化音頻與視頻,更好地實現保護與傳承。緊跟數智化的發展,建立大運河文化大數據平臺與云計算中心,發揮資源共享、科學管理的優勢,克服數字保護碎片化缺陷,推動大運河文化數字保護全覆蓋,不斷提升數字化水平。
2.促進數字生產多元化
在數字轉化的基礎上對大運河文化進行數字創作,不斷開發融合大運河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節目。要不斷拓寬數字生產的門類,創意生產出多元化的數字文化產品,滿足不同群體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針對青少年群體,開發制作相關動漫、游戲產品;針對中老年群體,開發制作相關電視劇、電影、戲曲、小說;針對旅游群體,開發制作相關移動短視頻、專題節目、旅游紀念品、VR/AR沉浸式體驗節目等。例如,2022年在濟寧召開的山東旅游大會就推出了關于濟寧大運河文化的移動短視頻與專題節目,促進了文旅融合。
3.開拓數字展覽銷售多屏化
對制作的文化創意產品進行數字端展覽銷售,實現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促進大運河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相關文化創意產品在宣傳時不僅要實現線下實體端與線上數字端的密切配合,在線上數字端宣發推廣時,更要做到跨平臺、跨媒體、多形態傳播,實現多屏呈現、多屏共振,擴大受眾人群,創新推廣形式,提升宣傳效果。如充分運用“三微一端”網絡直播、“云端\"等數字端,采用動漫、微視頻、互動游戲和VR、AR虛擬沉浸式體驗等推廣形式,對大運河文化創意產品進行多元融合式報道和傳播。
(三)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要以文化路徑為載體
1.拓寬文化生產渠道
依托“立體化協同聯動\"制度,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黨政宣傳部門、文化建設團體、媒介媒體集團、人民群眾乃至自媒體等各方,進行大運河文化的協同生產,各自發揮自己的專長,優勢互補,既能擴大文化生產視野,促進對大運河文化資源的開發,也有利于活用大運河文化資源,推動大運河文化高質量發展。此外,應加大對運河沿線民間蘊藏的豐富文化資源的挖掘力度,通過對其修復、開發、建設和虛實融合的“活態化展示”,可進一步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拓寬大運河文化的生產渠道。
2.創新文化體驗
把大運河文化的歷史特點、地域特色載于數字技術,打造智能化、生動性、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場景。以濟寧大運河文化為例,在“運河記憶”主題街區文旅項目建設中,其夜游項目通過三維全景虛擬現實技術、聲光電技術、音頻自動調度技術、單點全景展示、連續全景展示、船載全景展示等技術手段,對濟寧大運河文化進行活態化、全維度情境塑造,使人民群眾獲得了對濟寧大運河文化生動鮮活的沉浸式文化體驗。
3.個性化文化傳播
不同類型的受眾群體,由于文化水平、接受心理、生活觀念、消費觀念和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對文化產品、節自的選擇各有喜好,因此,在推送大運河文化產品、節目時,應定制不同類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并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于用戶喜好進行跟蹤、分析,實現精準化、定制化、個性化的用戶送達,提升大運河文化傳承創新的效能。
(四)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要以教育路徑為重要渠道
1.納入“主渠道”
大運河文化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其融入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有利于立德樹人,又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的自覺性、積極性。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應積極將大運河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
(1)在教學內容上進行資源融合。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蘊含的順天應人、天人合一、尊重保護自然,勤勞勇敢、戰天斗地、銳意進取、自強不息、改造自然等人文元素,將其融入思政課課堂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歷史厚重感,在傳承歷史文化中涵養學生的價值觀。
(2)在教學環節上引入實踐教學環節。通過與大運河文化主題相關的視頻、研討、演講、辯論、情景劇演示等形式,積極開展課內實踐教學;通過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與現實緊密結合、與實踐充分互動、與時代同瀕共振,如充分利用大運河文化展覽館、博物館、遺址公園等場所開展思政課現場教學,舉辦大運河文化旅游體驗、文化創意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教學。通過課內課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既增強了思政課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又在潛移默化中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既能充分挖掘詮釋大運河文化的時代價值,促進了大運河文化“兩創”,還能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傳承弘揚大運河文化的自覺性、積極性。
(3)在教學技術上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把大運河文化融人思政課教學時,必須用好網絡數字空間,提升育人和傳承弘揚文化的雙重效能。例如,通過短視頻、動漫等可視化、數字化、沉浸式體驗,情境式展現大運河文化的多彩與魅力,實現厚重理論的輕巧化傳播;通過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活動,使學生便于加入、喜歡參與,讓網絡成為大運河文化價值的“擴音器”,給學生以人生啟迪和精神力量。
(4)在教學方法上實行多元協同。綜合運用理論聯系實際、過去現在未來相結合的歷史分析方法、古今中外比較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學方法,進一步促進大運河文化與思政課的融通。
2.嵌入“全場域”
運用數字技術進行時空融合,把對大運河文化的教育宣傳融入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現實場景,實現“全場域\"嵌入。例如,建設校內大運河文化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的各種社團活動,包括曲藝比賽、詩詞朗誦比賽、知識競賽、短視頻大賽等;搭建虛擬仿真實驗室,帶領學生進行對大運河文化的沉浸式VR虛擬仿真體驗;將大運河文化融人專業課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深化思政課和課程思政的結合。
(五)大運河文化數智化傳承創新要以實踐路徑為依托
1.線上線下虛實融合
一是“由實入虛”,把線下的大運河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傳播,借助融合媒介優勢實現線下宣傳與線上傳播的結合。二是“由虛入實”,將線上基于數字技術創造性轉化的大運河文化資源,創新性發展為線下的文化創意服務、文化體驗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等,推動大運河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三是“虛實互融”,鼓勵線上數字轉化與線下傳承創新的實踐進行整合,加強線下實體建設和游覽參觀相關場館、紀念場所、弘揚儀式等活動與網絡傳播、虛擬體驗進行整合與對接,做到實中有虛、虛中悟實。以濟寧大運河文化為例,積極建設濟寧“運河記憶\"歷史文化街區及夜游項目、濟寧水滸運河文化項目、南旺分水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河道總督署遺址公園等實體項目,打造濟寧大運河文化品牌,活化濟寧大運河文化遺產,并在網上及時宣傳推廣,擴大受眾面,形成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文化傳承創新的交相輝映。
2.線上線下互動參與
鼓勵大眾線上參與動態性互動、開放式共享、實時性交流,線下積極參與大運河文化的宣傳實踐活動,使大運河文化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深人生活。“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6]324“人人都是文化信息的創生者和傳播者。\"[12]人民群眾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在大運河文化傳承創新過程中,必須重視人民群眾歷史主體作用的發揮,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線上鼓勵人民群眾對開發的大運河數字文化產品點贊、評論、轉發、分享,并鼓勵人民群眾基于數字技術和個人興趣對其進行改編創作、再生產、再傳播,同時督促文化產品創作者接受人民的監督,采納人民群眾有益的建議和反饋意見,著力打造優質文化內容,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形成大眾共同參與文化生產,共同傳播分享的良好局面。這些舉措既能實現對大運河文化的裂變式傳播,增強大運河文化的傳播動能,擴大大運河文化的影響力,也能開拓大運河文化協同生產的渠道;既能促進大運河文化高質量發展,提升大運河文化傳承創新效果,也能適應和滿足大眾的文化消費需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線下鼓勵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以“大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各類文化藝術活動、思想文化研討活動、文旅融合活動,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大運河文化的多彩與魅力,激勵人民群眾自覺自愿地為傳承創新大運河文化添磚加瓦。
結語
大運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要始終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強調的“兩創”理念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的指示精神為指導,緊跟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潮流,通過數智賦能積極促進大運河文化在新時代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成為中華大地上永遠流淌不息的生命之河、文化之河、希望之河\"[13],讓大運河文化成為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代表性名片,不斷擴大中華文明的影響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姜師立.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2.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EB/OL].(2024-02-01)[2024-02-05].https://www. gov. 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4.
[7]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2023:186.
[9」蔡雯.融媒體建設與創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40.
[10]劉明洋,周羽嬋.建構新媒介生態,打造立體化傳播格局[J].新聞戰線,2024(8):44.
[11]宮承波,莊捷,翁立偉.媒介融合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29.
[12]陳默.媒介文化:互動傳播新環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3.
[13]單霽翔.大運河遺產保護[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3:15.
責任編輯:徐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