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升至 78.6% ,且僅有 17.7% 的人使用過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這表明當數字技術嵌入家電、醫療、金融等民生領域,“數字弱勢群體”不僅面臨操作難題,還會因技術認知缺失帶來權益受損問題。“數字弱勢群體”是指數據獲取與運用能力弱的群體,難以充分利用數字化資源,導致他們信息匱乏、社會地位被邊緣化,又不得不應對各種基本生存服務的數字化轉型。因此,筆者認為,保障“數字弱勢群體”合法權益已成為社會治理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數字弱勢群體”權益法制化保障意義
“數字弱勢群體”權益法制化保障的意義,包括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和推動數字社會的包容性發展。
一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數字弱勢群體”因數字接人能力欠缺、技術使用障礙等問題,在數字社會中處于邊緣地位,難以充分享受數字技術帶來的便利與機遇。而法制化保障通過立法方式,明確該群體的數字權益,并從公民基本權利出發,要求社會資源向這一群體傾斜,保障他們的數字平等權、數字受教育權等一系列權利,能有效縮小數字鴻溝,讓他們公平、平等享受數字紅利。
二是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數字技術已經深度融入公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法制化保障將數字權益納人公民基本權利范疇,確保“數字弱勢群體”在數字社會享有平等權。同時,法制化保障通過明確數據收集、存儲與使用的合法邊界,能夠有效防正“數字弱勢群體”的隱私權與個人信息權受到侵害。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泄露風險日益增加,“數字弱勢群體”由于缺乏相應的防范意識與能力,更容易成為受害者。法制化保障為這類群體提供法律保護傘,有效保障他們的隱私權與個人信息權益。
三是推動數字社會包容性發展。“數字弱勢群體\"常因技術門檻、資源分配不均等原因被主流數字服務排斥。而法制化保障通過強制規范與政策引導,使社會在公共服務、技術應用等維度關注該群體需求,構建“技術普惠 + 制度兜底”的包容性數字社會。同時,根據“數字弱勢群體”實際與需求特征立法,為其使用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無障礙數字接人渠道、“長輩模式”和“語音交互”等適老化功能,讓人人共享數字社會發展的紅利。
二、“數字弱勢群體\"權益維護的現狀
(一)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
數字時代引發一些新的社會問題,如電信詐騙、“大數據殺熟”等,侵害了公民權益。盡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中確立傳統弱勢群體權益保障框架,但沒有針對數字領域弱勢群體制定出相應規范標準。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雖針對數字領域公民權益提出相應保障規范,但缺乏對“數字弱勢群體\"特殊需求的針對性考量,難以有效解決這類群體在數字生活中遭遇的隱私權、個人信息權被侵犯等問題。例如,健康管家App以免費體檢誘騙老人泄露病史及親屬信息至數據黑市交易。《個人信息保護法》雖將健康信息列為敏感數據,但未針對“數字弱勢群體”醫療信息泄露后可能引發的“醫療詐騙”等次生風險制定專門的保護規范。
(二)數字紅利下權益侵蝕風險
數字時代給人們的生活與生產帶來巨大的改變,如網絡購物、線上預約掛號等服務為人們帶來便利。然而,這些數字紅利也引發了不少權益侵蝕風險,尤其是針對“數字弱勢群體\"而言,問題更為突出。因為“數字弱勢群體\"在接受與應用數字技術的能力較弱,在人臉識別認證等操作中容易出現失敗,給他們參與數字生活帶來不便。同時,互聯網平臺有不少虛假新聞、詐騙信息與廣告,導致“數字弱勢群體\"難以分辨這些信息的真假,影響他們與社會的互動交流,制約他們的日常生活。同時,數字紅利推動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加劇了數字鴻溝現象,導致“數字弱勢群體\"被數字社會逐漸排斥。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問題,那么他們將容易被排除在社會發展主流之外。
(三)責任主體與歸屬不明確
由于“數字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關系多方主體的責任歸屬問題,所以社會各界均要參與進來。然而,現實生活中,“數字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責任主體比較模糊,責任歸屬也不夠清晰,從而導致他們的權益保障難以落實到位。他們的權益一旦受損,還會面臨救濟渠道不暢通的問題,難以借助司法機構或司法程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例如,某視障人士小張因工作需要經常訪問某政府網站獲取信息,但該網站未進行無障礙設計。小張向該部門反映要求進行無障礙改造,但該部門以技術困難、資金不足等理由拒絕。此案例涉及“數字弱勢群體\"在數字信息獲取方面的權益。在數字領域,對網站無障礙設計的法律要求尚不明確,導致無障礙設計責任主體在政府信息化部門、殘聯、第三方技術服務之間存在推溇現象,缺乏明確法律責任劃分。
三、“數字弱勢群體\"權益的法制化保障路徑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
完善的法律法規是保障“數字弱勢群體\"權益的基石,相關部門應秉持高度責任感與使命感,針對這一群體建立健全與之相匹配的法律法規體系,全方位保障保他們的權益。
一是構建綜合性法律法規體系。相關部門應制定一套針對“數字弱勢群體\"權益保障的綜合性法律法規體系,明確“數字弱勢群體”范圍,并為他們提供相應法律救濟。同時,在綜合性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中,相關部門需詳細列舉“數字弱勢群體”的數字接入、使用與安全等權益內容,確保他們的權益保障能有法可依。
二是明確“數字弱勢群體\"法律法規操作標準與細則。相關部門須細化現有法律法規關于數字技術使用和安全等方面的規定,制定操作標準與實施細則。比如,相關部門明確數字產品和服務的無障礙設計標準等,讓那些行動不便或不太熟悉數字技術的弱勢群體也能輕松使用,有利于打破數字鴻溝,讓“數字弱勢群體\"都能接人數字世界,共享數字紅利。
三是建立多層次、立體化權益保障體系。相關部門應積極構建多層次、立體化數字弱勢群體權益保障體系,完善利益訴求渠道,讓數字弱勢群體在遇到問題時有渠道維權。相關部門還要健全事后保障機制,并積極完善法律解釋,充分保障該群體各項權益。當\"數字弱勢群體\"權益遭受損害,而成文法律規范暫時缺位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應及時發布司法解釋,提供明確裁判規則,指引司法實踐,讓司法成為維護“數字弱勢群體\"權益的堅強后盾。
(二)數字治理與法律治理有機結合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人們帶來數字紅利的同時,也給“數字弱勢群體\"權益保障帶來侵蝕風險。相關部門需將數字治理與法律治理深度融合,改變“數字弱勢群體”不利處境。
一是加強數字技能培訓。相較于傳統弱勢群體,“數字弱勢群體”可通過加強數字技能培訓的方式從數字領域的弱勢局面走出來,提升數字技術操作與應用能力,進而降低其權益被侵蝕風險。因此,相關部門應積極承擔數字技能培訓職責,定期開展系統性培訓工作,在現有職業技能培訓的基礎上有效融入基礎且實用的數字技術培訓課程(包含數字技術核心內容、具體操作步驟等),讓更多人及時掌握數字技術的應用方法與技巧,為他們快速融入數字社會搭建橋梁,擺脫“數字弱勢群體\"束縛,避免被數字社會邊緣化。
二是促進數字治理與法律治理深度融合。一方面,相關部門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打造線上法庭與智慧法院等程序,推動“數字弱勢群體”權益糾紛的訴訟程序實現自動化與智能化運行,并在訴訟各環節進行留痕處理,這樣可確保每一個操作都有跡可循,避免相關部門裁量權的濫用。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將法律治理融入數字治理,為數字治理樹立清晰標準,避免數字技術的應用脫離實用性與可操作性。以人工智能為例,人工智能的發展引發一系列倫理道德、隱私與數據保護問題,需對其進行法律層面的風險防控與責任規制,確保數字技術在安全軌道上可持續發展。
(三)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共治機制
“數字弱勢群體\"權益保障需政府、企業與社會各方主體攜手并進,構建協同共治機制,為他們權益的法制化保障保駕護航。
一是發揮政府職能。政府部門發揮統籌作用,為“數字弱勢群體\"權益保障營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環境,承擔數字社會治理職責,專門設置“數字弱勢群體\"管理部門,由專人全權負責各項權益保障工作。同時,政府大力開展公益性數字化基本技能培訓活動,如設置社區培訓場所,邀請專業講師為其提供個性化培訓指導,讓“數字弱勢群體”能在家門口享受到便捷的學習服務。
二是企業協同治理。作為“數字弱勢群體\"權益保障主體之一,企業應承擔相應的數字治理責任,強化對各自互聯網平臺的數字監管力度,精準把控自動化決策流程,嚴格規范算法,為“數字弱勢群體\"營造安全、公平、有序的數字環境。企業為其提供更加便捷且優質的網絡購物、社交與線上預約掛號等數字化服務,助力他們跨越數字鴻溝,積極融人數字社會。
三是發揮社會監督職能。社會組織應積極營造“數字善治”的良好氛圍,潛移默化改變“數字弱勢群體”對數字的畏懼或排斥心理,逐步消除社會對他們的偏見或歧視,讓他們感受社會溫暖與包容。同時,民間調解機構應充分發揮矛盾糾紛調解職責,幫助“數字弱勢群體”解決權益被侵害的矛盾糾紛,以更加人性化與高效的方式化解矛盾,讓他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感受到公平與正義。
結語
本文認為,“數字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長期過程,需要政府、企業與社會等各界力量的共同參與。在“數字弱勢群體”權益法制化保障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從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數字治理與法律治理有機結合、構建多元主體協調共治機制等維度提出針對性的措施,有效增強“數字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效能。未來,相關部門還應不斷探索與創新“數字弱勢群體\"的權益法制化保障新路徑,以快速適應數字技術的發展與社會變化需求。
(作者單位:中共江西省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責任編輯/木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