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中央美術學院本科生畢業作品展(以下簡稱央美畢業展)在中央美院美術館開展。不過,多名央美學生在社交媒體發帖稱,自己的參展作品被觀展的孩子損壞,少部分學生質疑畢業展對外售票卻沒有盡到監管義務,并呼呼家長管好孩子。筆者認為,這種藝術展亂象反映了人民群眾高品質精神文化需求和現實的矛盾。
一方面,央美畢業展的亂象反映的是觀展的觀眾素質不高。既有現場小孩太多,小孩頑皮弄壞體驗裝置;也有大人和家長未盡責,對孩子的態度和監管不夠;還有研學團隊的學生多,帶隊老師教育勸導不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館方的疏于管理。筆者曾前往央美畢業展參觀,各個展廳人流如織。這樣相對超負荷的參觀人流,展廳的秩序員顯得配備不足,造成監管缺位。即使館方根據以往畢業季展覽的經驗,預判藝術展會出現人員爆滿的情況,并已設置了公眾號預約購買門票后才能進入參觀,但在管理運營方面仍然失職失責。其在主動作為進行現場必要的引導分流措施上,在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流控制預案上都有管理漏洞。尤其作為有一定營利性的展出,保護作者展出作品的安全義不容辭,為觀眾提供較好的參觀體驗也是館方應當承擔的責任。
筆者認為,藝術展亂象,其實是可以避免的。第一,查找亂象的起因,孩子損壞了作品只要監控查實,家長就得承當相應責任。第二,加強大數據管理,工作人員核驗觀眾身份證信息才可入館參觀,約定有不文明等行為記錄的人員應接受相應的管理懲罰。如,造成場館不可逆轉損失的3年內禁止踏入美術館。當然,甚至也可以限定年齡14周歲以下的孩子進入有體驗裝置或貴重藝術品的展覽場館。
美術館空間是讓人們在內卷平庸的日常生活中照見美好的地方,讓人們始終對生活充滿熱愛,放慢腳步享受沉靜的藝術殿堂,聚集的是真正熱愛駐足觀賞的人。在美術場館受到追捧之下,央美畢業展藝術裝置被迫提前“下線”,嘈雜環境中的觀眾觀展體驗實在堪憂,感官愉悅大打折扣。
當下,美術院校畢業展呈現出藝術與社會的深度融合互動,從原來單一的“展示一觀看”單向輸出模式轉變為“展示一互動一參與”的多模態方式。央美畢業展展覽的畢業作品,都同步設置了文創衍生品展示,從十幾元的鑰匙扣、明信片、冰箱貼到上百元的裝飾畫,皆有收款的二維碼。加之,原本美院畢業展在各大網絡平臺進行了全方位、多渠道的傳播,也是希望人流量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和影響力。
作為美術館行業的從業者,筆者根據接待觀眾的經驗來看,其實大部分觀眾會有序參觀并離場,保持展覽現場的良好秩序。然而,放眼各類文化展覽場所一無論是美術館、博物館、紀念館,還是大型文化活動一不難發現,諸如無序接觸展品、喧嘩跑動干擾他人、無視觀展動線、甚至破壞展陳設施等現象仍時有發生。這些行為不僅威脅展品安全和觀展體驗,也反映出部分觀眾對公共文化空間規則的認知與尊重尚待提升。這提示我們,持續加強引導、優化管理、深化公共文明教育,讓文明觀展成為更普遍的社會自覺,仍是文化機構與社會各界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小孩大鬧藝術展”“展場變戰場”,看似觀展者和管理者之間的矛盾,其實只要管好亂象,那么社會公眾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將行穩致遠地回歸藝術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