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我國殘障人士就業工作持續推進。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于今年8日發布的《2024年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為914.4萬人。然而,在數字時代為殘障人士就業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出現了信息無障礙方面的不平等現象。殘障人士因獲取和掌握數字技能困難,就業成本和難度也隨之增加。盡管《殘疾人權利公約》確立了信息無障礙權,但目前殘障人士就業的規范設計和落實仍存在一些問題。國內外學者雖已開展了大量探討,但對就業領域的信息無障礙問題關注度相對不足。基于此,本文從分析保障數字時代殘障人士就業信息無障礙權必要性出發,進行困境解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路徑,為該領域實踐提供可能的參考路徑。
一、殘障人士信息無障礙權的理論分析
(一)信息無障礙權的基本內容
信息無障礙權的確立與落實是構建社會數字包容生態的核心要素,是殘障人士平等就業的前提條件。信息無障礙權是無障礙權在信息化領域的延伸,是殘障人士在數字環境中獲取、交互和使用信息的橋梁。然而,數字時代的快速發展可能會加劇數字鴻溝,強化殘障人士的弱勢地位,造成更嚴重的不平等和歧視現象。信息無障礙環境建設作為社會包容性發展的重要實踐維度,通過系統性消除傳統社會環境中的物理性及數字化障礙,能夠有效促進殘障群體以未被剝奪的生理機能與認知能力參與社會生產生活。從社會政策維度來看,完善的信息無障礙體系能夠破除數字鴻溝帶來的參與壁壘,確保殘障人士在勞動力市場準入、職業能力發展以及社會保障享有等方面獲得平等機會,進而推動實現社會資源分配的實質正義。
(二)信息無障礙權的重要性
信息無障礙權的法治化實現,在就業領域體現為技術嵌人性與社會包容性的協同演進,其本質是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性適配。一方面,系統性重構物理設施與數字服務的無障礙交互界面,可以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無障礙建設深度融合,有效消解殘障人士因感官功能障礙、行動受限等生理差異形成的就業信息獲取壁壘。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可及性界面設計、自適應系統開發等包容性技術路徑,重構勞動力市場信息傳播的數字生態,同時為未來個體提供更包容的生活環境,充分彰顯技術文明時代對人的主體性尊重。
二、殘障人士就業信息無障礙權保障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在殘障人士就業領域已構建起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根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以下簡稱《殘疾人保障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以下簡稱《就業促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殘疾人就業條例》及相關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部門規章作為配套補充。《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以下簡稱《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對無障礙信息交流相關內容也作出了專門規定。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信息無障礙的指導意見》,并據此配套印發《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致力于提升信息技術無障礙服務水平。
然而,現行法律法規對殘障人士依法獲取、使用信息僅作原則性規定,信息無障礙權相關規定不足,在就業領域中,相關舉措存在碎片化與落地困難問題。在司法實踐中,殘障群體尋求司法救濟的過程面臨一些問題。一方面,由于法規政策的交錯、權利主體認定的爭議,法院難以援引具體法律條文作出裁判,影響殘障人士無障礙權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就業領域相關案件中,司法審判多援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或《就業促進法》,而非專門的《殘疾人保障法》或《殘疾人就業條例》,使得專項立法實際應用有限,違背特殊法優先原則,造成立法資源浪費。
三、殘障人士就業信息無障礙權保障的難題
(一)信息無障礙權缺乏明確法律界定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我國出現社會創新先行、國家規制滯后,實踐探索在前、理論研究在后的現象。信息無障礙權缺乏明確法律界定,立法滯后于殘障人士融入數字就業市場的需求。《殘疾人保障法》和《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僅對“無障礙信息交流”作出規定,其內涵相較于《殘疾人權利公約》更狹窄。在司法實踐中,殘障人士提起的信息無障礙權侵權訴訟勝訴率較低,《殘疾人保障法》也很少被法院適用進行審判。例如,某視障人士在尋找工作的過程中,因某招聘平臺軟件程序編程問題,無法使用讀屏軟件獲取招聘信息,受到不公平待遇,故而起訴平臺侵犯其信息無障礙權,最終因法律界定不明確而敗訴。
(二)用人單位信息無障礙權保障缺位
雖然《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對殘障人士就業場所的無障礙設施改造和建設提出要求,但就業領域的無障礙權利僅局限于物理空間,難以適應數字時代殘障人士就業需求。該法對黨政有關部門、事業單位及公共服務機構等公共主體提供無障礙便利有明確要求,對集中就業單位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也有相應規定,但對其他主體多以“鼓勵和支持”表述。隨著信息技術的迭代發展,企業在信息無障礙建設方面的法律責任明顯缺失,新興技術程序設計的無障礙化常被忽視。盡管強制用人單位承擔相關責任在企業權利方面存在爭議,但信息無障礙的終端供給離不開企業。當前用人單位信息無障礙權保障缺位,使得信息無障礙權易流于形式。例如,某互聯網企業在開發招聘軟件時,未考慮殘障人士的使用需求,導致軟件無法適配輔助設備,給殘障求職者帶來極大不便。
(三)信息無障礙建設忽視殘障人士實際需求
在信息無障礙領域,殘障人士組織參與政策制定過程包括起草、設計、實施和評估等環節的比例明顯不足。電子信息技術產品若未實現無障礙化,殘障人士獲取新知識、接受教育和進入就業市場都會面臨困難,進而導致其在技術開發和信息無障礙技術標準體系制定中參與度降低,其深層實際需求被忽視。無障礙相關產品雖投入大量技術,但常不符合用戶實際需求。例如,人工智能模型與視障人士讀屏軟件不兼容,導致視障人群無法使用。這使殘障人士在數字技術發展中處于弱勢,陷入惡性循環,加大了消除“數字鴻溝\"的難度。
四、殘障人士就業信息無障礙權保障的路徑建構
(一)以立法杜絕歧視行為保障信息無障礙權
信息無障礙權在國際法和國內法層面上均存在規定模糊、落實困難的問題,系公共政策認識不足、企業利益考量等因素所致。有學者提出通過立法確立殘障人士的數字公民身份推進信息無障礙的建議,但目前實施難度較大。從可行性出發,相關部門短期內可通過立法規范網絡平臺、信息空間招聘中的歧視行為,傳播平等就業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觀念,在司法和執法中強化殘障人士人權保障的價值取向,以觀念引導實踐,最終實現信息無障礙權的立法化、實體化和可訴化。例如,某地出臺相關法規,明確規定網絡招聘平臺不得對殘障求職者設置不合理限制,并對違反規定的平臺進行處罰,有效改善了殘障人士網絡求職環境。
(二)強化企業信息無障礙建設責任機制
信息無障礙權的實現對技術和資金要求較高,在一定程度上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但按照現有信息無障礙技術標準體系,企業開發人員在網頁設計編程中實現接入無障礙技術并不困難,可由此初步建立信息無障礙體系。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及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每年對信息無障礙優秀案例進行整理,匯編后頒布,為其他企業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本。隨著環境、社會、治理成為熱門話題,強化信息無障礙建設既體現企業社會責任,也能帶來經濟效益,對企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制度設計上,相關部門可借鑒殘疾人保障金制度,對忽視信息無障礙建設的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通過經濟手段督促引導。當企業未達到法定標準或存在明顯缺失時,相關部門依據評估標準要求企業繳納費用,納入專項基金用于信息無障礙建設。例如,某大型互聯網企業因信息無障礙建設不達標,被責令繳納費用,該企業隨后加大投入進行整改,提升了平臺的無障礙服務水平。
(三)提升殘障人士在信息無障礙建設中的主體性
為打破“信息弱勢地位一缺少參與一信息弱勢地位\"的循環,需關注殘障人士在信息無障礙構建中的主體參與性,傾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不同殘障類型和等級人士的真實需求。2011年12月6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與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在北京共同舉辦《世界殘疾報告》及《社區康復指南》中國發布會,《世界殘疾報告》指出,針對信息和通訊技術的無障礙建設包括提高認識,采用新的立法和規章,制定標準,并提供培訓。具體而言,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應加快推廣融合教育,消除不平等觀念,培育信息無障礙領域的專業人才。在技術研發環節,決策及技術人員應充分將殘障人士的無障礙需求納入客戶需求范疇,從殘障人士視角審視數字時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服務,避免技術標準成為數字壁壘。某集團的“無障礙實驗室\"模式值得推廣:其要求所有新產品上市前通過殘障用戶測試,近3年累計改進無障礙問題4700余項。在教育領域,可參照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經驗,開設信息無障礙微專業,培養既懂技術又知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結語
數字時代就業領域信息無障礙權的實現,不僅有利于殘障人士群體,更為未來老齡化不斷加深的社會創造友好的生存空間。這既是技術文明對人權價值的制度性回應,也是社會正義在數字化進程中的范式革新。該權利的落實不是某一主體可以獨立完成的,而是需要國際組織、政府、司法機關、用人單位、殘障人士及相關組織協作完成。我國司法只有積極推進殘障人士就業領域信息無障礙權法律制度建設,保障殘障人士平等參與就業、共享發展成果,才能推動我國構建民主、包容、可持續,無論是健全人還是殘障人士都能夠普遍參與、共同受益的信息社會。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法學院)責任編輯/甘俊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