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教育數字化轉型下中小學教師數字負擔的系統治理研究\"(課題編號:CHA240272)研究成果。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堅持應用導向、治理為基,建立橫縱貫通、協同服務的數字教育體系[1]。同年4月,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綱要》,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教育治理整體性變革,推進教育數據集成和有效治理,全面支持教育決策和治理,對農村、邊遠地區視情給予傾斜支持[2]。《綱要》和《意見》的出臺共同推動數字技術深度融人教育治理的整體過程,成為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力量。出于教育治理精細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數字治理推動教育變革朝向清晰化態勢發展,傳統教育語境的結構性難題正在被逐漸消解。隨著數字技術高速運轉以及技術對教學環境、文化塑造和培養質量等方面產生多維影響,治理主體通過將數字技術嵌入治理實踐以解決教育困境。然而,囿于教育數字治理的結構性困境,數字嵌人容易衍生出諸多異化現象,導致治理形式脫離教育變革的本質需求,治理手段也脫離了教育實踐,使得數字技術應用和教育治理嚴重錯位,教育場域也呈現出“數字懸浮”現象。這不僅導致區域間、群體間的數字資源分配不均、“新數字鴻溝\"問題愈發凸顯以及“數字弱勢群體”面臨參與障礙,更違背了教育強國建設過程中追求教育公平和高質量教育的初衷。當數字嵌入逐漸暴露出局限性,作為調適策略的“數字包容”則更具教育治理價值。數字包容是中國傳統文化“均平思想”和“中庸之道”在數字時代的價值彰顯,更成為應對教育數字治理困境的指導方針。數字技術的象征角色經歷著從“規則破壞者”到“規則創設者”的深度嬗變,其蘊含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參與性等多元理念引導治理主體形成與之適配的決策理念和服務立場。教育數字治理需要針對性解決由數字嵌人失衡引發的關鍵問題,建立起契合教育現實的數字包容體系。本文以跨越“新數字鴻溝”為線索,通過探討從數字嵌人到數字包容的教育治理觀念轉變,嘗試從數字包容的維度揭示出教育數字治理的行動實踐方式與價值超越路徑,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數字化推動力量。
一、跨越“新數字鴻溝”:從數字嵌入到數字包容
《意見》強調,支持優化教育資源布局,構建大數據賦能教育治理新體系,探索教育數字化助推教育公平優質發展新路徑和教育教學新方法、人才培養新模式。在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教育治理的數字化轉型既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趨勢,更是關聯教育高質量發展、保障教育公平和教育強國建設成效的重大議題。在教育數字治理系統內外壓力的共同作用下,特別是面對風險社會中不確定性的教育生態,多元主體開始尋找新的時代機遇改革傳統的教育管理方式,應對接踵而來的“新數字鴻溝”。作為概念的“數字嵌入”由最初對經濟運行與社會結構的關系分析轉向多學科延伸,尤其在公共管理領域完成理論創新,并延伸出“嵌入式治理”等全新概念。伴隨著數字技術的價值更迭,數字嵌入在理論演繹中展現差異性價值,被視作技術與組織在各個層次上彼此互構的過程[3],揭示出數字技術促進組織制度變革的實現過程[4]。本文提到的“數字嵌入”用以表示涵括數字政策、數字價值、數字結構、數字資源以及數字權能等在內的全要素嵌人的寬泛概念[5],揭示出教育數字治理實踐中技術因素與非技術因素的互動,以及數字治理衍生出的復雜問題。數字技術嵌人教育治理是應對時代之變與社會之變的戰略選擇,其內涵既包括“基于數字化的教育治理”,更指向“基于教育數字化的治理”[6]。它已經擺脫了傳統意義上課堂教學的技術性應用和數字化測量,指向教育場域內部多種治理因素的交織過程。
數字嵌人的相關研究主要關注數字技術嵌入治理的邏輯理路、具體方式和過程影響,但其內在不均衡性導致不同主體間的矛盾關系愈發顯著,衍生出更多關于“數字弱勢群體”“區域數字差異”等問題的探討。教育數字治理實踐并非獨立發生,研究者可以從不同數字技術賦能教育治理模式的運行實踐中發現,其背后暗藏的不僅是技術化治理邏輯、方法和策略的時代更迭,更是與之關聯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的升級轉換。當研究目光投向教育領域,現有研究已經關注到數字賦能教育變革的建構性意義,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賦能不同教育主體(特別是數字弱勢群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應對數字賦能的非均衡性及其誘發的教育治理難題,引發了“新數字鴻溝”問題以及與之關聯的應對思路,而作為新興教育概念的“數字包容”逐漸展現出理論建構和行動實踐的雙重價值導向。數字包容(DigitalInclusion),關注所有個體和社區在數字社會各方面的參與情況,借助具有包容性的數字技術及其應用來達成更廣泛的包容性目標[]。它旨在確保所有人具備平等機會和適當技能,探索從廣泛數字技術系統中受益的策略[8]
在數字化時代任何數據的價值釋放,不是無目的的隨意行為,都存在“因果關系”,因此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數字治理體系和運行機制,為最大限度釋放數據價值提供支撐[9]。數字包容是一個與“包容性數字社會”建設目標相關聯的社會包容過程。在知識社會和數字社會的大背景下,社會包容需要借助技術創造出全新的手段和形式,以此為社會包容賦予能量。這種利用技術實現的社會包容是包容性數字社會建設的關鍵環節,它意味著通過創新的技術應用,打破舊有的隔閡與障礙,讓不同群體都能在數字時代平等地參與社會活動、獲取資源和享受服務,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包容程度,實現更加公平、和諧的社會發展目標[10]。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忽視任何個體或群體在數字時代的發展需求,包容性數字技術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手段。無論是處于偏遠位置的社區,還是處于特殊環境下的個人,都應在數字社會中有平等的參與機會,而這種參與涵蓋了從信息獲取、知識學習到社會交往等不同層面,通過合理使用包容性數字技術打破障礙,讓數字社會的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人,確保包容性目標的真正實現。
從邏輯起點來看,不同學科領域對“數字包容”的概念探討始終圍繞“公平”“平等”“公正”等治理維度和價值立場,但是并未在具體層次上形成共識,也沒有關注到教育研究的差異性、特殊性和復雜性。從具體研究內容來看,學界對“數字包容”的研究集中于圖書館領域、老年人福利和政策文本分析,較少將其引入教育研究視域并視作教育數字治理的價值導向,對這一概念的理解顯得比較泛化和抽象。通過梳理文獻,發現部分研究者對數字包容的關注聚焦于具體教育實踐層面,比如,有研究者基于數字包容的視角,對澳大利亞土著人的數字鴻溝表征進行分析,立足澳大利亞數字經濟戰略建設的宏偉藍圖分析了面向不同土著人群體開展數字技能教育的實施路徑[\";有研究者關注加拿大創建的“數字素養夏令營”項目,通過獨特的設計和豐富的活動嘗試為中學生數字技能發展開辟新路徑,挖掘新的學習模式與潛力,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數字世界的挑戰,提升在數字環境中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為其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數字基礎[12]。傳統數字鴻溝側重于技術因素,而教育服務的公平獲取以及由此產生的包容性效果才是“新數字鴻溝”的關注重點。深層次包容性成果涉及不同群體在數字教育環境下是否能真正實現平等發展、是否能充分享受數字教育資源帶來的益處等重要問題,對于理解和應對數字時代的教育挑戰具有重要意義。“新數字鴻溝”實際上造成了部分教育群體的數字權利流失,致使其成為被剝奪和被邊緣化的數字弱勢群體,揭示出從“數字嵌人”轉向“數字包容”的時代必然。
立足教育數字治理的概念范疇,“數字包容”包括“目標”和“行動”兩個取向,前者指向多元主體參與數字教育治理的理想狀態,可以平等而充分地使用數字技術并享受數字治理的教育紅利,特別是確保對數字弱勢群體的教育賦權;后者指向在教育治理中提高多元主體的技術獲取機會和應用能力,其開展過程和實施效果是數字包容作用于教育治理推進合理性和教育主體發展平等性的關鍵體現。從差異關系來看,“數字嵌入”關注方式,是教育治理數字化轉型的邏輯前提,是宏觀維度對數字要素嵌入的強調;“數字包容”更注重過程和結果,從公平角度出發確保教育場域的多元主體享有數字紅利。在這個意義上,“數字嵌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數字治理的實施效果,而“數字包容”則成為實現教育主體性需求和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數字包容致力于使包括數字弱勢群體在內的所有人都能夠獲得充分的機會從廣泛的數字技術和系統中受益。因此,治理成果的包容性是數字包容的主要目標[13],也是跨越“新數字鴻溝”的價值訴求。不同行動主體間的互動關系和力量分配充滿著張力,以數字包容為中心的賦能過程呈現出非均衡特征。因此,研究者需要在梳理和總結數字技術嵌人教育治理的效果基礎上,反思數字賦能過程的非均衡性困境,以數字包容為內在驅動以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更重要的是,需要將數字治理的邏輯置于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治理范式轉換的進程中加以理解,以數字包容的主導邏輯和顯著特征為切入點探討價值導向。立足教育強國建設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需求,從數字嵌人到數字包容不僅是跨越“新數字鴻溝”的觀念流動過程,更是保障教育公平和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躍遷過程。而這恰恰指向了本研究的核心價值。
二、以數字包容為核心的教育治理
從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數字包容是數字技術變革與教育治理轉型相互交織的策略選擇。作為彰顯教育需求的價值導向,數字包容為兼顧技術效率和數字公平提供了方向引領,成為跨越“新數字鴻溝”的生動表征。教育數字治理的關鍵在于治理而非數字技術本身,后者更多的是一種治理工具的時代引入,核心始終在于如何從數字包容的角度理解教育治理。這種理解不僅體現在對理論內核的更新,更流動于對價值平衡的糾正。
(一)數字包容的理論基礎及其教育闡釋
教育數字治理的工具理性實質在于關注教育系統和教育機構的“形”,但較少聚焦教育主體和教育價值的“實”。在這一理念的價值指引下,教育管理者注重數字技術的外部物質形態嵌人教育治理過程的實際績效,強調數字技術嵌人治理程序的再生產,而非數字技術對教育制度完善和價值提升,即更多地圍繞教育治理的多維目標展開行動,聚焦于治理過程的效率和結果,而弱化了教育主體的個體化塑造和教育時空的公共性建構。面對這一教育現狀和挑戰,治理主體需要及時重構教育數字治理的理論基礎,在數字包容的理念指引下優化和完善教育數字治理。這不僅是管理的藝術,更是教育的藝術。作為“數字嵌入”的矯治性概念,“數字包容”是針對數字嵌人教育治理過程中產生的復雜問題而提出的包容性方案。它時刻警示著教育者:教育數字治理始終需要堅守有限理性的價值引領,以開放姿態接納技術介人的同時避免形成“唯技術論”“數字技術崇拜”等消極心態。這有助于推動不同身份者之間的民主對話,以支持不同認識論和方法論之間富有成效的參與和協商,從而促進更具協作性和互動性的教育研究與發展[14]。
數字包容的理論脈絡來源于社會資本理論、認知建構理論和社會排斥理論,總是與社會學、經濟學和教育學等多學科相互交織。它指向目標取向(目標、程度和水平)和行動取向(戰略、規劃和政策),關聯著數字鴻溝、數字排斥和社會包容等具體概念。從教育數字治理的角度來看,數字包容既受到社會維度的影響,包括區域教育發展水平、學校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數字資源分配均衡化情況等;也指向個人層面的因素,包括受教育水平、性別差異和社會支持等。數字包容賦能下的教育治理過程不僅是純粹的技術輸人過程,更是技術邏輯與教育邏輯相互嵌人并重新構型的過程,蘊含著教育變革的技術生成過程。這一過程擺脫了傳統科層制由上至下的推動過程,轉化為上下交互式的相互理解和融入的動態調適過程。社會建構論對于技術的研究,重點在于考察技術和與之相關聯的機構,同時也注重對那些會影響技術應用的特定組織方式展開分析[15]。當治理主體陷于對“技術剛性”的迷戀,便會相信技術可以超越理性界限;當技術應用于相關領域,便能自發地展現出其結構性治理效能。數字治理并非是發生于真空之中的教育實踐,同樣受到有限理性的邊界約束,是一種更高層次包容性的意義彰顯。從數字包容的治理框架來看,包括技術包容、場景包容、結構包容和制度包容四個方面[16]。它們共同為教育數字治理的包容性建構提供了重要線索,是對理論內核的時代性更新。數字包容的教育目標并不局限于跨越“新數字鴻溝”,而是以教育治理場域為基點將數字嵌人的教育成果惠及不同教育主體,為數字弱勢群體獲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權利提供切實保障。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基礎性教育治理觀念,數字包容在完善教育主體的技術應用能力的同時,強化了個體對數字技術的接納度和適應度,使其在提升數字素養水平的過程中以更加平等的姿態面對教育競爭帶來的挑戰
(二)數字包容的行動指向及其教育實踐
“數字包容”不僅為教育治理提供了契合時代變革的全新思路,更為應對數字嵌入失衡指明了解決路徑,“通過頂層設計、理念重塑、社會支持、多元投入以及權利保障,建構集制度、價值、主體、資源、權能等要素為一體的數字包容體系”[17]。當作為理論的數字包容進入教育數字治理的真實場域,則需要考察與之關聯的行動指向,將實踐定位、實踐內容、實踐執行、實踐效果和負面效應納人考量。從實踐定位來看,主要包括數字包容的教育屬性、教育目標構建的清晰度和針對性、對數字排斥和數字鴻溝等傳統思維的教育超越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的前瞻性。從實踐內容來看,主要包括數字包容的教育治理政策內涵、內容和方案、數字化教學技術培訓方案以及學生數字技術應用方案等。從實踐執行來看,主要包括兼顧教育群體的選擇權利、考慮教育數字治理的結構性障礙以及保證效率水平契合教育主體實際需求等。從實踐效果來看,主要在于師生數字素養水平變化、數字技術接納度變化、配套政策和技能衡量標準的兼容性以及學校整體的數字包容水平等。從負面效應來看,主要包括數字排斥和數字鴻溝的動態性變化風險、教育弱勢群體的信息安全和倫理困境、數字技術的過度使用和心理依賴以及學校文化的同質趨勢等。
數字包容指引下的教育治理實踐既要保持對學校發展、課堂教學和育人方式等方面效率價值的天然關注,在教育實踐中優化方法探索、問題解決和目標實現的速度,更要強調公平這一關乎教育整體利益的價值形式,將處于數字弱勢地位的教育群體納入考量,兼顧治理過程的多維差異,以確保每個差異性個體都能平等共享數字治理的教育益處。立足教育領域,已有研究主要通過觀測青年兒童等教育主體對數字技術的使用效率、數字技能的掌握方式或數字素養的提升水平,以解釋數字包容實踐的教育效果。但是,相比數字包容對于教育治理的戰略性意義,相關研究的數量仍然較少,對研究對象的選擇、研究內容的挖掘和研究視角的探索顯得較為局限。同時,既沒有從教育治理整體性視角闡釋實踐效果的發生邏輯,也沒有從實證維度驗證其運作機制。因此,如何在教育強國建設和教育治理數字化轉型的雙重背景下考察數字包容實踐的教育效果則成為后續研究亟需關注和解決的核心問題。
三、何以包容:教育數字治理的實現路徑
開展數字教育治理不僅需要改變過去科層化的剛性治理思維,更要強調“包容”在教育治理過程中的深層應用,朝向以數字包容為核心的柔性治理思維轉變。數字技術常常被視為改進傳統治理模式的“破局者”和“催化劑”,在其強大工具理性的驅使下,數字治理本應滿足數字賦能與技術賦權兩大期待,但實踐中卻漠視了人的主體性價值[18]。面對數字技術對教育治理帶來的影響,既要積極接納其蘊含的技術紅利,也要采取措施規避其潛在的負面效應。教育數字治理的適應性調整過程體現于從數字嵌人邁向數字包容的教育行動路徑,即在追求更優質和公平教育的過程中走向數字包容階段,其實質是對教育治理數字化轉型中浮現的\"新數字鴻溝”、算法黑箱、技術倫理和權利失衡等復雜風險的回應,更是對教育強國建設的數字化落實。
(一)警惕數字過度嵌入的理性失衡,培養教育數字治理的包容思維
數字治理本應作為一種關系紐帶以加強各個教育主體間的互動聯結,是對整體性支配和集體化管理的補充與替代,塑造共同遵循的有限理性的教育規則,以實現多元主體共同協商、動態共鳴的教育治理目標。然而,宏觀層面的“總體支配”并未完全從中觀層面的治理策略和微觀層面的治理實踐中抽離出來,始終面臨著因數字過度嵌入引發的理性失衡難題。從教育數字治理導向的諸多問題來看,各類問題并不能完全通過數字技術的自我革新得以克服,而是需要借助蘊于教育場域內部及其治理體系的價值取向、體制系統和引領力量等包容性元素,彌合教育數字治理中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關系和內在張力,使其超越技術主義迷思帶來的行動困境,真正成為助推教育數字化治理的驅動力。數字治理蘊含的工具理性需要吸納教育場域的多元價值訴求,才能在認知變遷和實踐流動過程中得以轉化為與價值理性相互平衡的有限理性。一方面,以數字包容為基礎的教育治理對治理主體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轉變治理思維、更新治理方式和強化治理能力,充分發揮包容實踐的賦權作用。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過度應用會限定教育個體的行動活力和實踐動力。在數字時代,技術化是教育實踐的基本方式,以契合特定目標的確定性手段融人教育活動。從教育目的實現和個體生命發展的角度來看,教育實踐需要通過技術化方式完成教育資源和教學方法的優化升級。面對數字嵌入教育治理的理性失衡,治理主體需要培養“包容思維”,正視數字治理本身與教育主體的關系,限定其運作環境和發生機制。教育場域展開數字治理的價值取向在于以更加包容的實踐邏輯推動教育治理的科學化、現代化和精準化,更新治理方式和創新治理模式,提升教育治理的效率與能力。
面對數字時代的教育風險,不同主體需要將經驗層面的治理思維轉換為實踐層面的包容思維,迎合技術革命和教育需求的新變化。他們應當破除過往對內涵理解的傳統范式,在跨越“新數字鴻溝”的開放式教育探索中重新厘清數字包容與社會包容、數字排斥等概念的異同,立足普惠教育意義構建數字包容的概念闡釋邏輯和行動實踐框架。教育數字治理需要警惕數字技術的過度應用,在創設多元治理模式的過程中確證主體存在的合理性,塑造富有理性限度和善于科學協商的教育主體;堅守技術與人文的理性邊界,理性看待技術之于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工具性與價值性,永遠持存技術向善、以人為本的教育立場,從而融合工具精神內涵、加大人文關懷外延[19]。數字技術的時代更迭使得數字治理與教育民主獲得深度耦合的發展機遇,并推動教育民主朝向更加微觀的領域擴散和滲透。教育數字治理的包容式發展改變了教育決策的傳遞方式,由過去自上而下的單一路徑轉向上下交流的互動方式,更多普通的教育個體獲得參與教育決策的權利。因此,需要為教育數字治理設定契合教育現實的行動指南,以有限理性平衡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博弈關系,從多元意義向度闡釋教育治理的數字價值。
(二)堅持數字普惠價值理念,建構多向協作的教育數字治理體系
傳統教育治理模式對技術應用比較單一,治理主體尚未意識到教育數字治理是一個復雜性和動態化的過程,需要多方協同參與完成。數字包容的教育治理核心并不只是教育體制的變革、數字技術的引人和全新教育機制的生成,關鍵在于教育主體的自我成長。能否實現教育治理的技術創新,不僅需要實現自上而下的制度革新,更取決于具體教育情境中自下而上的主體能動塑造。教育治理的數字化本質在于教育主體之間通過非零和博弈達成共識,而這一前提便是以數字包容為基礎建構治理體系。數字治理作為教育場域的賦權方式,在學校時空中既是在解決某種教育問題,也是在生產某種教育意義,需要不同主體積極參與到創建數字包容教育環境的具體過程,在相互作用中轉變各自的目標、規則和結構。
數字包容與數字普惠,是未來教育數字治理的最大挑戰。踐行數字包容的教育治理過程并不僅僅是簡單地以包容性策略處理教育事務,而是數字包容邏輯與教育普惠邏輯相互嵌入的深層過程。“連接每一個人,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是數字社會發展的共同目標。關注社會每一個群體、個體的數字障礙與需求,提高數字資源與服務的可及性、普惠性,以此推進社會數字包容[20]。包容理念之下的教育治理蘊含著宏觀教育邏輯和微觀個體行為相互作用的基本路徑,具有共時關聯的教育屬性。教育數字治理是多元教育主體共同決策的結果,并在具體實踐和后續博弈過程中反向影響教育主體的決策行為。堅持數字普惠價值,構建基于數據要素的公平分配機制,調整各類資源特別是數據資源的分配決策,通過對數字弱勢群體的資源分配傾斜進一步消除數字鴻溝[21]。青年兒童在數字技能的獲取上存在不足,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社會化進程。而數字包容舉措的重點之一便是政府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資源調配等方式,促使家庭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數字學習氛圍,學校為學生提供系統的數字技能培訓,社區為青少年創造豐富的數字實踐機會。三者緊密相連、協同發力,彌補青年兒童在數字技能方面的欠缺,保障他們在數字時代的健康成長和順利社會化[22]
未來研究需要關注對數字包容實踐的教育測度,考察其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產生預期教育效果。學校應積極推動技術接人并開展教師技能培訓工作,同時致力于數字教學工具設計的優化;鼓勵學生擺脫被動接受數字教育的模式,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數字化創造。通過這些舉措,不斷強化包容實踐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學校教育在數字化浪潮中更具活力和適應性,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教育的積極作用,為學生和教師創造更優質的教育環境,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23]。具體而言,一方面需要聚焦于監測教育場域中數字包容實踐的具體效果,包括監測方案的設計、監測工具的開發以及具體實施過程的調適。治理主體可以借助科學合理的指標框架、不同學科的課程特征和教學案例等路徑,對數字包容之于教育變革的真實影響展開全方位測量。比如,開展混合教學模式的學校可以通過長期對照實驗評估數字包容實踐的作用,包括關注教學模式的創新度和人文性、學生學習效果的增幅度等不同維度,進而以此為線索建構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測量和評價體系。另一方面,需要聚焦于對不同教育主體帶來的影響及其應對,包括學生的學習體驗轉變、教師的課堂教學更新以及教育管理者的決策依據調整等,將研究樣本擴展至不同區域、主體身份和學齡階段,從短期、中期和長期等不同時間跨度進行效果評估,同時需要關注數字包容實踐引發的不確定性教育風險。
(三)關注數字弱勢群體的教育成長,兼顧治理過程的多維差異
教育數字治理邏輯本質上屬于“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教育邏輯范疇,其目的在于不斷滿足教育主體的個體化成長需求。長期以來,我國面臨著數字資源結構性失衡和區域教育差異化發展等現實問題。在數字嵌入邏輯的教育作用下,多元主體容易陷入對技術治理過度迷信的“技治幻象”。同時,教育主體展現出多元化需求,需要借助數字包容來統籌兼顧治理過程的多維差異。在數字化時代,缺乏數字素養的個體往往被定義為“數字貧困者”,指向數字紅利的獲得感問題。“數字弱勢群體”的身份表征是非均衡性層次結構的呈現,其本質是數字權能的缺失。他們總是囿于數字技術構建的新型教育時空,在獲取技術紅利的過程中遭遇身份困境,對既有教育實踐方式的依賴以及與之關聯的行動缺陷也隨之愈發暴露。比如,從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習成本角度來看,對于肩負重任的一線教師、年長世代教師以及接納程度相對較低的教師而言,基于新興數字技術的課堂教學帶來沉重負擔的同時也引發了新的職業挑戰。他們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學習和掌握相關數字化教學知識和技能,是時間成本和心理成本的雙重增加。因此,以數字包容為核心的教育治理需要關注的不僅是處于數字弱勢地位的教育群體如何主動融入數字化教育場域,更要關注學校、社會和家庭等多方主體采取何種實際行動創造包容性的數字化成長環境。如何保障各階段教育高質量協同發展,是擺在教育發展面前的難題。以基礎教育質量全面提升的改革,推動各階段教育高質量發展,是重要路徑選擇[24]
當前,數字教育依舊受學生家庭資本、學校基礎設施以及教師專業能力的影響,弱勢學生群體一直面臨因數字排斥而產生的成長風險問題。將數字弱勢群體的成長需求納入教育考量,既是轉換治理思路的時代選擇,更是實現數字包容的全新起點。數字包容并非是凌駕于教育數字治理的工具性概念,而是深度嵌人教育治理整體格局并與教育治理主體、范式、關系和系統相互形塑的建構性實踐。數字包容賦能教育治理也并非簡單的“器具現代化”和“觀念開放性”,而是要在教育治理實踐中尋找那些被遺忘、被遮蔽和被誤解的角落,從包容性層面實現“道”與“術”的平衡。既要考慮一般教育主體的數字需求,也要兼顧數字弱勢群體的數字權益,及時提供科學合理且富有人性的幫助,引導其克服數字嵌人帶來的成長焦慮和行動恐慌。因此,數字包容驅動教育治理,一方面要顧及教師數字技能的提升以及數字教學工具的優化,引導師生更好地適應數字經濟時代因數字設備更迭、數字技術升級、社會交往媒介形態變化所引發的復雜的生存環境[25]。另一方面,更需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數字化創造活動。這是因為教師數字技能與教學工具的優化是教育數字化的重要基礎,而學生主動的數字化創造則是教育數字化的活力源泉和價值體現,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教育治理在數字包容環境下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同區域的學校發展存在典型差異和層次分化,如果未充分考慮數字弱勢學校及群體的需求,毫無差別地推進同質化治理模式,將會致使數字嵌入出現不均衡狀況,并且導致治理過程呈現低效能狀態。
與此同時,對于處于數字弱勢地位的治理主體而言,在技術應用、風險應對以及能力支持等方面缺乏針對性的配套支持措施。因此,需要重新審視和優化治理模式,以推動各治理主體在數字環境下的平等發展機會和有效治理效果,否則難以保障其參與教育數字治理的包容意識。面向未來,需要探尋提升數字包容實踐水平的教育治理路徑。比如,考慮城鄉、區域和個體差異,構建數字包容教育環境,需提出契合在地化發展且以需求為導向的數字包容教育方案,并以此為線索從教育的起始端提升數字包容水平。它能夠為教育活動提供更具適應性和針對性的指導,確保數字包容理念貫穿教育全過程,有效彌補因“新數字鴻溝”等問題造成的可能教育差距。同時,可以促進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在數字時代背景下的協同發展。為了推動目標教育群體在數字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引導他們在參與數字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清晰知曉自身的應然角色、把握理性限度以及明確行動邊界,進而增強數字包容維度的獲得感。
四、結語
立足教育強國建設理解教育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既可以向學校賦能,促成整體“數治”的當代學校新形態;也可以向個體賦能,增強多元主體參與教育治理的主觀意愿和能力,促進數字時代教育治理共同體的形成。數字包容作為一種具備需求異質性、價值多元性、過程科學性和成果共享性特征的實踐過程,為化解教育數字治理的非均衡困境提供了時代進路,動態調試學校建設的優化訴求、價值立場和發展方向,使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成果更加均衡和普惠。當前,國內外對數字包容的教育實踐及其效果呈現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盡管具有較大局限性,但已經展現出這一教育治理觀念的前瞻性、必要性和開拓性。因此,未來教育數字治理應從數字包容維度關注學校場域的“韌性”:一是根據內生性發展理念,通過數字技術力量激活學校場域內生活力,形成“多向互動”的教育治理策略;二是積極探索和活化學校內生性資源,形塑具有“數字包容”價值取向的教育資源激勵機制,提升治理共同體凝聚力;三是充分考慮教育場域和師生主體的適應性,緊密貼合不同個體的實際需求,賦予數字教育治理更加寬闊的自主空間。當“數字包容”深度融人教育治理的數字化轉型,才能使治理實踐成為教育強國建設的堅實保障和核心推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1/content_6999913.htm,2025-01-20.
[2]教辦[2025]3號,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Z].
[3][美]簡·芳汀.邵國松譯.構建虛擬政府:信息技術與制度創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4.104.
[4]VolkoffO,StrongDM,ElmesMB.Technological embeddednessand organizationalchange[J].Organization science(Providence,R.I.),20o7,18(5):832-848.
[5]
[17]芮國強,胡雯.從“數字嵌入\"到“數字包容”: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的進路反思[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54(5):93-103+132.
[6]周洪宇,李宇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ChatGPT與教育治理現代化——兼論數字化時代的教育治理轉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41(7) :36-46.
[7]European Commission.Ministerial declaration approved unanimously on 11 June2006,Riga,Latvia[EB/OL].https://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activities/ict_psp/documents/declaration_riga.pdf,2024-01-21.
[8]楊巧云,梁詩露等.數字包容:發達國家的實踐探索與經驗借鑒[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2,45(3):194-201.
[9]沈乃豐,劉芫健等.數字化賦能:高校治理效能提升路徑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3,(7):69-77.
[10]Wright D,Wadhwa K.Mainstreaming the e-excluded in europe:Strategies,goodpracticesand some ethical issues[J].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0,12(2):139-156.
[11][25]陳琪,李延平.跨越數字鴻溝:數字包容視域下澳大利亞土著人數字技能教育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23,50(6):66-79.
[12]McMahon R.Co-developing digital inclusion policy and programming withindigenous Partners:interventions from Canada[J].Internet Policy Review,2020,9(2):1-26.
[13][21]趙淼,鮑靜等.從賦能到包容:數字政府建設非均衡困境生成機制及化解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22,(12):41-48.
[14]李璇律,丁念金.數字治理的教育“數據化\"危機:出場、運作與轉化[J].中國電化教育,2022,(9):16-23.
[15]WilliamsR,EdgeD.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M].Berkshire:OpenUniversityPress,1996.25.
[16]關爽.城市治理中的數字鴻溝何以跨越:基于數字包容的治理向度[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24,26(3):63-73.
[18]孫海軍,張長立.技術適配治理:政府治理數字化的限度與人的主體性回歸[J].江淮論壇,2023,(3):153-158.
[19]徐暉.現代教育人文性的缺失及補正:基于工具、理性和技術取向的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28):13-17.
[20]曾粵亮,呂曉龍.推進數字包容:公共圖書館的角色、國際實踐與進路[J].圖書情報工作,2024,68(9):33-45.
[22]Newman L,Browne-Yung K,etal.Applying a critical approach to investigatebarriers to digital inclusion and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among young peoplewithdisabilities[J].Information SystemsJournal,2017,27(5):559-588.
[23]Rundel C,Salemink K.Bridging digital inequalitiesin rural schoolsinGermany:A geographical lottery?[J].Education Sciences,2O21,11(4) :181.
[24]張寶歌,韓嵩.隨遷子女流入地普通高中就學困境及疏解策略[J].教育研究,2023,44(11):88-100.
作者簡介:
段俊吉: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文化研究、教育社會學。
As the Digital Tolerance of Educational Governance: Theoretical Basis, Value Orientat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Duan Junji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 Zhejiang
Abstract:Itedigitalagetesetiallgicofducatioalgoveanceasxperieedtetrendofangefroolisicostctito individualidtdialsediiastsaactieeplda Howeverdiitalbisesiaedirosfbsigoaegu totheconstructioofadingoutyinucatiodeigaltevelopetouaAgisttsckgodtie conceptaraedtialdosratiidctialtiialt theoreticaluschgiadcialsigialecusioduotpacticalfkoucal goverance,wichcotastevuecoreofdigitaltrasfomatioofducatioTerefor,multiplesujectsotonlyndtouderstandte eliticootatioeeatipacticaltofialusiesuaalsiatiloe goverancepathtomproethlevelofitaliclusiosstoopithtebalaneddileaofducatioaldgitalgveaeadmake thegoveranceresults moreopen,diversifiedandinclusive,trulyserving theconstructionof apowerfulcountryin education.
Keywords:digitalmbedding;digitaliclusion;aLeadinCountryinEducation;digitalducationgoveance;dgitalulnablgos
收稿日期:2024年5月23日責任編輯:趙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