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早晨太陽里曬魚網,迎面吹過來大海風。”這是拍攝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國產影片《漁光曲》中的插曲。《漁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編劇執導的一部默片,只要提起這部影片,很多老人便能脫口喊出“韓蘭根”這個名字,因為該片正是由民國時期的銀幕巨星韓蘭根主演,講述的是漁家兒女徐小猴、徐小貓兄妹二人繼承父業,以租船捕魚為生的故事,以此折射舊社會窮苦人的生活艱難。
韓蘭根1909年出生于上海浦東一個貧苦的工人家庭,從小就熱愛文藝表演,少年時期常登臺表演獨角戲與雙簧。令街坊們吃驚的是,韓蘭根打小便極為擅長表演滑稽動作與說唱,所以每當誰家要操辦喜慶活動時,都不會忘記邀請韓蘭根到現場任主演或唱堂會助興,而他的到場也絕不會令人失望,因為他自己便是一臺大戲,完全能將現場的熱鬧氣氛推至高潮。十五歲時,韓蘭根因家貧而輟學,從此便闖蕩上海灘謀生。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韓蘭根仍熱衷于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在此階段他又以極高的悟性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演唱大江南北的曲藝,并活躍于社會上各種喜慶活動中以宣傳自己。1925年,經好友引薦,上海黃浦電影公司發掘了韓蘭根的喜劇表演才華,便吸納他為演員。從此,韓蘭根便有了可展示才藝的正規舞臺了。
在進入電影公司的最初幾年中,韓蘭根僅能在影片《骷髏島》《豆腐西施》中跑個龍套,大多時候連一句臺詞也沒有,最多能算是末位配角。因在此之前從未學習過專業的舞臺表演,初涉銀幕的韓蘭根每當面對鏡頭拍攝時,總不免緊張與表情做作,這種窘態讓他自己都感到不滿意,但導演卻仍善意地鼓勵他,表揚他的優點。韓蘭根自己也常與導演表明,他不喜歡飾演悲劇角色,而對扮演喜劇人物很有興趣。為了證明自己的喜劇天分,韓蘭根有意模仿美國喜劇大師卓別林的種種滑稽動作,惟妙惟肖,幽默程度比卓別林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1934年,名導蔡楚生要籌拍影片《漁光曲》,蔡導認為以韓蘭根的瘦弱外形與活潑詼諧,恰好吻合劇中“小猴”這個人物的塑造需要。有幸被蔡導相中,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貴人,韓蘭根受寵若驚,因此在表演中十分賣力。在開拍之前,他便與“妹妹小貓”的扮演者王人美等演員一起去黃浦江邊探望漁民,并親身體驗漁民的打魚生活。片中的“小猴”是一個既引人發噱又催人淚下的亦莊亦諧的小人物,在導演的指導下,韓蘭根充分發揮了自己喜劇功底的優勢,又以其生動自然的表演將“小猴”演繹得真摯感人,且深入人心。
故事片《漁光曲》首先向觀眾展現的是兄妹駕船捕魚的場面。“小猴”與妹妹“小貓”在勞作中配合默契,雖終日忙碌,卻因“魚兒難捕租捐重”而導致生活艱難,而且哥哥“小猴”因長年的饑病導致身體累垮。有一天,“小猴”在漁船上受了重傷,這讓他無力收回撒出去的網,一下子倒在了妹妹懷里。奄奄一息的哥哥此時求妹妹再為他唱一遍《漁光曲》,妹妹強忍悲痛,又從頭唱起了這首熟悉的歌。影片演到此處,配上了有聲插曲“潮水升,浪花涌,魚船兒飄飄各西東”。在妹妹的歌聲中,“小猴”戀戀不舍地閉上了雙眼。每當影片放映至此,很多女觀眾均在拭淚,直到劇終散場,觀眾的思緒仍停留在劇情中。
1934年的6月,《漁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戲院(現黃浦劇場)舉行首映,當時正逢上海六十年不遇的酷夏,影院里悶熱難耐,可現場的觀眾仍端坐于沒有任何制冷設施的影院里,竟沒有人離座而去。《漁光曲》在上海創下了連映八十四天的票房奇跡,因此,當《漁光曲》在全國放映之際,劇中“小猴”不但賺足了全國觀眾的眼淚,而且韓蘭根還憑該片贏得了“瘦皮猴”的綽號。當時有一位法國作家甚至想投資買斷該片的全歐放映權。緊接著,該片又因著名電影人厲麟似先生的力薦,遠赴海外參選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的評獎,果不負眾望,載譽而歸。韓蘭根憑借此角成為第一個獲國際大獎的中國電影演員。當時諸多媒體將這部《漁光曲》譽為“世界巨片”,更不必說,片中的插曲也迅速在全國傳唱起來。
1936年3月,國際喜劇大師卓別林攜《摩登時代》的女主演寶蓮·高黛旅游抵滬,為此,上海文藝界眾名家專程為他們二人的到來而舉辦了盛大的“歡迎茶話會”。某日,當梅蘭芳陪同卓別林看完京劇《火燒紅蓮寺》,于劇場休息之際,卓別林提出“自己想與韓蘭根、劉繼群等幾位喜劇演員見見面”,梅蘭芳便馬上做了安排。同行難得聚首,不由相談甚歡。當卓別林聽說韓、劉有“東方勞萊、哈代”之稱時,便熱情地拉住二人說:“我們是親密的同行呀!”話音剛落,這三位笑星幾乎同時擺出了一個滑稽造型,惹得場內氣氛更為活躍。離別之前,卓別林還特意與韓蘭根幾人合影留念。這次東、西方喜劇演員的會面,被全國各大新聞媒體紛紛報道,從此韓蘭根這個“中國卓別林”的綽號便被叫起來了。
韓蘭根的喜劇巔峰之作則是他與劉繼群、殷秀岑三大“笑星”聯袂主演的《天作之合》,影片在觀眾從頭至尾的笑聲中,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與黑暗,以喚起人們的反抗覺悟。《天作之合》不僅坐實了韓蘭根“中國卓別林”的美譽,同時也讓他意識到喜劇則是最適合自己發展的領域,從此他便在這條表演之路上不斷探索、進取與突破。
1937年,在由蔡楚生執導的另一部黑白故事片《王老五》中,韓蘭根飾“王老五”的一個窮哥們。在舊社會的上海,“王老五”是一個歲數已三十有五卻尚未成家的窮苦單身漢,他與一個窮哥們一胖一瘦,常湊一起喝點小酒,并相互訴苦。后來在“窮找窮”的觀念下,一位縫窮女與王老五結為了夫妻。隨著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王老五不幸在敵機轟炸中喪生,王妻聞訊痛不欲生,并緊緊將孩子們摟在懷中,眼里充滿了對侵略者仇恨的怒火。該片以此情景收場,可謂寓意深遠,這是編導有意將宣傳抗戰的進步思想推向高潮,因此《王老五》這部片子在淪陷區上海公映極為艱難。在日偽當局的脅迫與限制下,《王老五》上映不久就被強行撤下。但這部影片在當時十分深入人心,所產生的轟動效應幾乎超越了影片《馬路天使》。有趣的是,從此以后,國人便把大齡光棍兒稱為“王老五”了。
自“九一八事變”后,作為當紅影星的韓蘭根可謂“位卑未敢忘憂國”。他充分利用自身的名氣與社會號召力,為宣傳抗戰而在上海四處奔走,不遺余力。在此期間,他與胡蝶等一批文藝界名流在社會上發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布衣運動”,以此聲援我國的民族工業。國難當頭,他不計報酬,接連拍攝了愛國主義題材的《木蘭從軍》《秦良玉》等進步影片,以鼓舞國人士氣。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韓蘭根共拍攝了《王老五》《乞丐千金》《兒女英雄傳》等兩百多部影片。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他與特型演員殷秀岑二人,僅從一瘦一胖的外形上就形成了巨大反差,因此不需臺詞便是笑點,導演蔡楚生戲言“一豬一猴,難得碰頭,有此兩公,排戲不愁”。由此可見,殷、韓二人在表演上已形成了自己的鮮明風格,且不易模仿,所以當年只要有他們二人加盟的電影,便不愁上座率。
新中國成立后,韓蘭根于1957年調入長春電影制片廠,再度與自己的老搭檔殷秀岑聯手,主演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部影片《未完成的喜劇》。事后,韓蘭根感慨地說:“這部片子沒等完全拍完,就被封存在倉庫里了,成了名副其實的未完成的喜劇。”
這位出身寒微且命途多舛的喜劇演員,于1982年落下了他的人生之幕,韓蘭根的傳奇人生可圈可點,令人綿長思之。而由他所塑造的經典形象“瘦皮猴”,則在中國電影的浩瀚星河中,永遠閃耀著獨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