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各類短視頻平臺興起,紙媒融合轉型勢在必行。本文以部分主流媒體的融合轉型實踐為例,探討紙媒“跨界”做好短視頻新聞的具體路徑。研究表明,紙媒進軍短視頻領域,需以提升內容創作能力為核心,將傳統媒體的專業性、權威性與短視頻的便捷性、生動性深度耦合,打造精品內容矩陣,構建多元傳播體系,同時建設自主可控的傳播平臺,持續增強主流媒體新聞輿論“四力”。
【關鍵詞】紙媒;融合轉型;短視頻;內容為王
在深度融合發展成為媒體轉型關鍵詞的今天,紙媒紛紛“觸網”,探索在短視頻領域講好中國故事的新路徑。習慣了文字與圖片報道的傳統紙媒人,如今也要扛起攝像機,玩起無人機,學習用鏡頭語言記錄時代脈搏,講好新聞故事。當前,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新聞短視頻的需求日益增加,傳統紙媒從業者“跨界”投身短視頻新聞拍攝與制作,既是融合轉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滿足受眾需求的職責使命。研究紙媒“跨界”做好短視頻新聞的現實意義和路徑,對于提升新聞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一、紙媒進軍短視頻領域的現實意義
(一)受眾閱讀習慣變遷倒逼傳播渠道重構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6%。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10.29億人,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9.74億人,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0.40億人,使用率達93.8%。移動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短視頻成為最受歡迎的網絡應用之一。
主力軍要全面挺進主戰場。伴隨著用戶閱讀習慣的改變,傳統紙媒必須主動適應移動傳播新趨勢,積極拓展傳播新渠道。短視頻具有便捷性、生動性、互動性、趣味性強等優勢,能夠更好地觸達更廣泛的用戶群體。在此背景下,紙媒“跨界”做好短視頻新聞,是新媒體時代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重要舉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網民規模持續擴大,智能手機普及率不斷提升,短視頻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娛樂休閑的主要方式,這深刻改變了新聞生產和傳播格局。傳統紙媒擁有深厚的新聞積淀,專業人才隊伍總體素質較高,但在新媒體時代存在時效性較差、互動性不足、傳播范圍受限、內容形式單一等傳播劣勢。隨著短視頻平臺用戶基數日益龐大,傳統紙媒只有積極擁抱新技術、新平臺,主動適應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積極轉型“跨界”深耕短視頻領域,將短視頻作為新聞傳播的重要形式,同時結合大數據技術畫像,更精準地推送新聞信息,才能持續擴大受眾群體,搶占信息傳播新高地,增強主流聲音傳播力,在激烈的媒介競爭中贏得主動。
(二)主流話語權爭奪與網絡生態凈化
當下,傳媒環境和傳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信息生產和傳播門檻降低,自媒體、網絡大V等多元傳播主體崛起,對傳統媒體話語權構成一定的“威脅”。面對新形勢新變化,傳統媒體人必須轉變觀念,積極探索并持續提升短視頻新聞制作水平,拓展傳播渠道,借助短視頻平臺傳播優勢,持續提升主流媒體輿論引導能力,增強主流媒體話語權,鞏固主流媒體權威地位。[1]同時充分運用短視頻平臺算法推薦機制,讓信息傳播變得更加精準高效,鞏固和持續增強主流媒體話語權。
短視頻傳播具有雙刃劍效應,一些短視頻平臺上的內容五花八門,既有正能量作品,也不乏虛假信息、低俗內容,很容易對受眾尤其是青少年形成價值觀上的誤導。傳統主流媒體進軍短視頻領域,能夠發揮其專業優勢及權威性,創作更多積極健康向上的短視頻作品,助力凈化網絡環境,守護清朗網絡空間。
同時,主流媒體可以借助短視頻互動性強等優勢更好地為受眾提供服務,助推解決社會問題,踐行主流媒體社會責任。因此,傳統紙媒人必須持續提升短視頻拍攝制作技能,將傳統圖文新聞轉化為更具吸引力的短視頻新聞,將傳統媒體長久以來積累的內容生產優勢與短視頻的信息傳播優勢進行“強強聯合”,進而在短視頻領域占據一席之地,更好地實現傳統媒體的轉型升級和深度融合。
二、紙媒“跨界”做好短視頻新聞的路徑
紙媒“跨界”做好短視頻新聞,可嘗試從以下三條路徑著手進行轉型提升,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
(一)找準觸點界面,尋求與受眾的共鳴
堅持與時俱進,增強思想引領力,是提升新聞傳播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新聞傳播要把握時代特征,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探索多元表現形式。青年人在網絡空間中不僅是信息接收者和傳播者,更是實踐者和引領者。面對年輕受眾時,要注重體現青春特質,運用生動表達,提升閱讀體驗。2023年10月,安徽日報推出的微信公眾號“00后說理”,通過“視頻+”形式,以小切口講述大主題,用小故事闡釋大道理,讓更多青年成為理論宣傳短視頻作品的閱讀者、傳播者、創作者,探索出一條向青年群體進行理論傳播的視頻化之路。
短視頻新聞創作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同時,要針對青年群體的特點和需求,精心打磨腳本,力求新聞內容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避免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真正做到入腦入心、潤物無聲。[2]
在短視頻的選題策劃上,既要牢牢把握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又要貼近人民群眾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實際。在表達方式上,針對新媒體時代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審美特點和接受習慣,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表達方式,運用動畫、情景劇、Vlog等多種形式,增強作品的視覺吸引力,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提升短視頻的傳播力、引導力。《老編說事》是青島日報社旗下掌控傳媒制作的一檔以情景劇為表現形式的獨特的新聞欄目。節目制作團隊精選各大網絡平臺的熱點資訊,將其核心要點進行重新編排,融入辦公場景的幽默對話中。在節目中,“小編”以普通觀眾的視角,向“老編”請教如何揭開熱點新聞背后的故事。該欄目緊扣民生話題,重點關注教育、醫療、居住、飲食等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議題。通過貼近群眾視角的敘事方式,著力解決好群眾利益訴求。
同時,要注重運用網絡話語體系,用青年人聽得懂、聽得進去的語言進行表達,增強作品的說服力,避免生硬刻板說教。青年群體是新聞傳播的生力軍,高校是青年人才的聚集地,要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優勢,積極引導高校師生參與新聞短視頻的創作傳播。一些主流媒體的做法和經驗可以學習借鑒。如安徽日報通過組織創作座談會、開展專題培訓等方式,激發高校師生的創作熱情,引導他們用鏡頭記錄時代、用視頻傳播思想,打造了一批具有青年特色、時代特征的優秀作品。針對青年群體,采用了話劇演繹、師生對話等多種形式,增強了新聞作品的吸引力。一些新聞作品由高校學生獨立創作完成,展現了青年學子的思想活力和創作才華,為傳統媒體“跨界”創作高質量新聞短視頻提供了參考范式。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以及文化自信的持續提升,文物頻頻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也為短視頻新聞創作提供了極具特色的豐富素材。2023年3月,湖北省社科院聯合“湖北發布”、湖北省博物館,推出了《文物中的楚文化》系列短視頻。作品生動展現湖北省博物館館藏珍品,通過文物實物詮釋楚國歷史,挖掘荊楚文化的歷史價值,展現了荊楚文化在當代的深遠影響,這些文物故事中蘊含的核心價值理念包括開放包容的“大象無形”精神、勇于創新的“一鳴驚人”思維、追求和諧的“上善若水”哲學、忠貞不渝的“九死未悔”愛國情懷,以及重信守諾的“一諾千金”美德等,與當前社會主流價值觀形成強烈共鳴,實現了古今智慧的交融對話,獲得廣大網民的喜愛和熱烈響應。
(二)建設自有平臺,創新新聞傳播生態
無論傳播方式如何創新,都應始終堅持導向為魂、內容為王,打造高品質短視頻新聞作品。傳統紙媒要充分認識到短視頻時代的傳播特點,積極適應新媒體傳播規律,在提升主流媒體權威性的同時,創新內容表達形式,著力提升短視頻新聞內容創作能力,打造具有主流媒體鮮明特色的精品內容矩陣。
以銅陵日報為例,其采編團隊圍繞時政要聞、民生熱點、經濟發展等重點領域,創作了涵蓋5秒鐘至3分鐘不等的多樣化短視頻新聞作品,既保持了傳統媒體的專業性和公信力,又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提升了傳播效果。[3]
面對各類短視頻平臺的強勢崛起,傳統媒體要立足自身優勢,構建自主可控的傳播平臺,強化話語權。銅陵日報積極打造以銅陵日報客戶端及官網為核心的自主傳播平臺,在保障輿論主導權的同時,完善用戶注冊、參與、互動評論等功能,形成良性的互動傳播格局,增強了與受眾的互動,為構建更有活力的傳播生態奠定基礎,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短視頻傳播新生態。
在大力提升短視頻新聞生產與傳播能力過程中,銅陵日報始終堅持融合發展的理念,通過“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體傳播”的生產與傳播模式,實現新聞資源在傳統紙媒、網站、客戶端等平臺上最大化利用,全方位傳播。同時,注重培養全媒體人才,鼓勵傳統紙媒記者主動學習短視頻拍攝和制作技能,提高“一專多能”的綜合素質。[4]此外,積極組織采編人員參與“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等主題采訪活動,通過深度調研采訪踐行“四力”,挖掘并展現本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實踐經驗,為短視頻新聞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和深度內容支撐。
(三)打造特色品牌,拓寬視頻制作邊界
與中央級媒體相比,地方媒體短視頻新聞賬號在傳播覆蓋范圍、資源整合能力等方面存在客觀差距。但如果能夠從內容、渠道、平臺、技術、管理等方面持續推進系統性變革,精準定位,多元創新,打造特色品牌,同樣具有很強競爭力。
以 “四川觀察”新媒體平臺為例,截至2023年底,其通過構建涵蓋新聞客戶端及抖音、快手、微博、B站、微信視頻號、小紅書等主流社交媒體平臺賬號的全媒體矩陣,實現全網用戶規模突破1.5億。在傳播載體方面,短視頻是“四川觀察”的主要產品形態之一,也是當下新媒體傳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內容生產層面,該平臺通過差異化的內容策略,構建起多層次、多維度的內容生態。突破傳統地方媒體的地域傳播邊界,以全國乃至全球視野開展新聞報道,既關注四川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動態,也對國內重大事件、國際熱點新聞進行及時追蹤與深度報道,由此獲得網民賦予的“四處觀察”形象化稱謂。通過跨區域、跨領域、多維度的新聞短視頻持續輸出,贏得了用戶群體的普遍認可。“四川觀察”是地方性短視頻新聞平臺的成功案例,為傳統媒體融合轉型提供了參考借鑒。
從具體操作上來看,紙媒“跨界”做好短視頻新聞,首先要加強內容策劃與融合傳播。傳統紙媒人在新聞策劃方面經驗豐富,新聞敏感強,選題視角獨特,文字功底扎實。在短視頻領域,要將這些優勢與新媒體的傳播特點相結合,挖掘地方特色和人文故事,打造具有辨識度的短視頻內容。同時,要打破傳統紙媒單一的內容生產模式,積極探索圖文、視頻、直播等多種形式的融合報道,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傳播矩陣,提升新聞的傳播力。[5]在當下傳媒格局中,信息傳播方式雖然在變,但主流媒體仍需牢固樹立“導向為魂”意識,始終堅持“內容至上”理念,不能盲目追逐網絡熱點。要展現出獨特視角,以小見大。金華日報原創視頻作品《橋》獲評2018年度浙江新聞獎一等獎,該作品選取特定視角,通過微觀敘事展現宏大主題,精彩呈現了改革開放四十年輝煌成就和動人故事。
其次,拍攝制作出優質且具有感染力的短視頻作品,關鍵在于出色的敘事文案腳本。而視頻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前期采訪拍攝環節獲取的素材,因此,拍攝短視頻要在確定主題后提前做好構思,并在拍攝過程中根據變化適時調整方案。
在傳播和互動方面,短視頻的傳播依賴于網絡平臺,傳統紙媒人要積極適應新媒體傳播環境,主動擁抱新技術、新平臺,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要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主流短視頻平臺以及網站、客戶端等自有平臺,進行多渠道、多平臺傳播。同時,注重與用戶互動,積極回應用戶評論和反饋,增強用戶黏性,形成良好互動氛圍,打造具有強大傳播力、影響力的短視頻新聞品牌。
三、結語
堅持“內容為王”、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創新傳播生態,是紙媒“跨界”短視頻新聞實現高質量創作和大流量傳播的重要保障。媒體從業者要以國家戰略需求和受眾關切為指引,以微觀視角進行新聞故事的挖掘、記錄與傳播,持續提升新聞生產與傳播質量。在發揮傳統媒體優勢的同時,融合現代數智技術,優化個性化精品短視頻生產鏈路,以創新實踐賦能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使新聞短視頻成為傳遞新聞信息、傳播正能量、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窗口。
注釋:
[1]趙張昀.短視頻時代下紙媒記者轉型實踐研究[J].記者搖籃,2024(11):66-68.
[2]劉玉關,朱哲.地方紙媒探索短視頻“全程直播”的啟示[J].新聞前哨,2024(11):37-38.
[3]邵黎.傳統媒體借助短視頻新聞實現快傳播[J].中國報業,2024(03):140-141.
[4]宋雪梅.報紙融合轉型中視頻業務的拓展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6):88-90.
[5]劉青,譚祥軍.傳統紙媒視頻化轉型的“借勢而為”——十堰晚報的欄目品牌延展實踐[J].新聞前哨,2023(15):38-39.
(作者單位:銅陵日報社)
責編:項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