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工智能;AIGC;文學創作;文本解讀【中圖分類號】I04 【文獻標識碼】A【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6.008【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6-0027-03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工智能AI(artificialintelligence)憑借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技術優勢,已悄然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學領域,AI參與到創作過程中,不僅重塑了文學的形式、內容和功能,更給傳統文學領域帶來沖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議。
面對AI強大的生成能力及其不斷迭代的發展趨勢,文學領域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當前,學界對于AI參與文學創作的態度呈現兩極化態勢:一方擔憂AI可能憑借其強大的學習和創作能力,影響到作家的地位,甚至在未來引發“文學終結”的危機(聶針釗,2021;劉忠波,2021;汪民安,2023)。而另一方則堅持“人類中心主義”立場,認為AI雖具有強大的創作能力,但缺乏人類獨有的情感感知和想象力,無法完全取代人類創作(嚴復,2023;陳勁松,2024)。面對AI生成的文學文本,如何評價其創造性和審美性,學界也存在著分歧。一些人認為,由于AI在創作過程中缺乏情感參與和創新性,其審美價值仍值得商榷。然而,也有學者以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態度看待AI寫作,他們認為雖然AI文本是基于概率和模型生成的,但其語言流暢、措辭優美,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付青曼,孔令輝,2023;楊寧,2024),并提出要對傳統文學批評理論進行反思和變革,應以新的標準來衡量人工智能寫作(雷成佳,2022;鄭迦文,2024;張淵,2024)。
目前,國內學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AI文學創作的原理、作品水平、與人類智能的對比以及版權等方面,關于AI對文學創作影響的全面分析以及針對AI文本的解讀尚顯不足。本文旨在以客觀的態度重新審視AI文學,深入探討在人工智能時代,文學創作和文本解讀所面臨的變革及其影響。通過對這些變革的細致分析,我們將探討這些變革究竟是文學的“危機”還是“機遇”,并嘗試結合具體的AI文學文本對其進行審美解讀,以期為文學的未來發展和創新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并指出未來文學適應新時代、保持活力的新路徑。
二、AI視域下的文學創作變遷:從“心靈筆觸”到“機器智慧”
在文學領域,AI技術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融入創作過程,引發文學創作的變遷,可以說是從“心靈筆觸”到“機器智慧\"的演化過程。在傳統的文學創作中,作家以“心靈筆觸”細膩地描繪世界、抒發情感,通過文字將個人的情感與思考傳遞給讀者。這種創作模式源于每位作家獨一無二的經歷和感受,從而使得每一部作品都散發別具一格的魅力,具有不可復制性。然而,隨著AI技術的崛起,文學創作開始呈現出新的面貌。AI生成式寫作(AIGC)以其獨特的創作方式,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生成富有創意和質量的內容,與人類進行交互式寫作。這種創作方式依托于大數據分析和學習技術,能夠模擬人類寫作風格,生成高水平的文學作品,充分展現了“機器智慧”的魅力。這種“機器智慧”的融入,不僅為文學創作增添了多樣化的手段,極大提升了創作效率,而且從根本上對傳統文學創作觀念形成了沖擊,開啟了文學創作全新的可能性。這些變化具體體現在更高級的創作工具的運用,以及創作方式和創作觀念的深刻變革上。
(一)“機器智慧”:更高級的文學創作工具
傳統創作工具往往僅能提供信息記錄和整理等基礎的輔助功能,難以像真正的合作伙伴那樣參與到文學創作過程中(張淵,2024)。如今,AI技術的蓬勃發展突破了傳統創作工具的局限,在文學創作的許多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合作伙伴”。
首先,在創作效能上,AI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借助深度學習和大數據分析,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學習并模仿大量作者的寫作風格,并生成符合預期的文本。在創作過程中,作家只需提供關鍵詞,AI便能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與人類作家并肩作戰,共同打造出獨具匠心的文學作品。比如,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王峰團隊使用AI,僅耗時一個半月就完成了百萬字小說《天命使徒》,而在過去一個勤奮的網絡寫手可能需要一年半載才能完成。AI高效學習能力不僅可用于輔助文本創作,還能協助作家提煉和概括寫作過程中所需知識,進一步提升創作的效率。在傳統紙媒時代,作家需要親自到圖書館深入鉆研以積累知識,而進入網絡時代后,雖然可以利用搜索技能快速獲取信息,但這些信息的篩選、整理與總結仍需依賴人類智慧。然而,如今有了AI這樣的智能工具,它能夠協助我們更為細致地分析問題,精準地提煉和概括信息,這也是以往無法比擬的(嚴復,2023)。如此一來,創作者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信息的篩選和整理上,學習效率和創作效能大幅提升,從而可以讓創作者更專注于創作過程中。其次,AI在激發創作靈感方面也展現出了巨大潛力。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資深創作者,都可以在與AI的交互中得到寶貴的啟發。AI提供的文本基于廣泛數據庫中的優秀創作模型,是既定主題下高度匹配的人類智慧結晶,為初學者提供了最佳學習范本;而對于資深創作者來說,他們則能在與AI交互中,靈活引導、調節AI文本的生成,這一過程充滿對話性和創造性。據美國阿肯色大學的研究顯示,AI在發散性思維測試中展現出的答案,相較于人類,更具獨創性和復雜性(王海昉,2024)。盡管此類測試是否能全面衡量人類創造力尚存爭議,但無可爭議的是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未來極有可能成為激發靈感的強大引擎,幫助創作者打破固有思維。
綜上所述,AI技術的出現,為我們帶來了更為高級的創作工具,在創作效能、靈感激發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個強大的合作伙伴,AI未來有望與創作者共同探索文學創作的更多可能。
(二)“機器智慧”:創作方式多元化
上文已明確指出,AI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我們帶來了更為高級的創作工具,創作工具的升級引領文學創作方式向多元化發展。傳統的文學創作方式,以人文詩韻為核心,依賴于作者的智慧和情感,追求文字的深邃與情感的細膩(付青曼,孔令輝,2023)。在這種創作模式中,整個創作過程可以看作是作者內心情感的自然抒發,正如陸游所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AI的加入則為文學創作注入了“機器智慧”,使得現代科技與文學創作相結合,推動了創作方式的革新,讓文學創作不再完全受限于人類的主觀思維和情感表達,而是能夠實現人機協同的創作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拓展了文學創作的領域,也為讀者帶來了更加豐富的閱讀體驗。在傳統的讀者和作者關系中,作者是上帝,而讀者則難以發出自已的聲音,兩者之間存在一種博弈關系(嚴復,2023)。而在今天,在人機協同的創作過程中,讀者擁有更多的工具、手段和技術來與作者進行合作。AI的應用使得個性化文學作品成為可能,從而為讀者提供更加定制化的閱讀體驗,讀者角色日益晉升為創作者的地位,文學創作的生態將更加豐富多元。除此之外,新創作方式的普及降低了文學創作的門檻,更多人能夠借助智能軟件嘗試作詩行文,表達內心的創作欲望,客觀上有助于推動文學的繁榮發展。
綜上所述,AI技術的出現引領了文學創作方式的多元化發展,這種變革拓展了文學創作的領域,為讀者帶來了更加豐富的閱讀體驗,也使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參與到文學創作中,豐富了文學作品多樣性。
(三)“機器智慧”:文學觀念的重塑
科技的浪潮不僅重塑了文學創作的模式,更在深層次上推動了文學觀念的革新。這一變革的核心,首先體現在文學創作觀念的顛覆性更新。在AI時代,技術的融入使得幾乎任何人都能跨越傳統的文學門檻,成為文學創作的參與者。這一變化不僅標志著創作主體的大眾化,更預示著文學創作的民主化。其次,新的創作方式帶來的文學文本引發關于審美觀念新的思考。固有的“人類中心主義”文學理論是否還適用于這些新的文學文本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我們試圖用傳統的文學批評框架去解讀AI文學文本時,往往會發現其局限性,因為它忽略了這些文本所承載的技術性特征與獨特性。這促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并更新我們的審美觀念,以適應這一新時代的文學變革。
綜上所述,AI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文藝創作領域的變革是顯而易見的,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創作視角和表達方式,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探索人類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的多樣性。
(四)“機器智慧”與“人類智慧”的較量
人工智能AI技術以其高效學習力和卓越創造力,在文學領域嶄露頭角,然而,這也引發了學者們的憂慮,擔心AI可能逐步侵蝕人類創作的核心地位,進而有人提出了“新文學終結論”的悲觀預測。然而,當我們審視當前局勢,會發現這種擔憂或許過于悲觀。誠然,AI在文學創作方面已展現出強大潛力,但同樣面臨諸多未解問題和嚴峻挑戰。全面取代人類在創作領域的地位,對AI而言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
首先,作品內容的創新性是AI難以逾越的障礙。創新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它源于語言和人性的意外狀態(謝有順,2024) 相比之下,AI的創作依賴于既定的算法和程序,它試圖在海量文本數據中尋找共性,追求普遍化的表達方式,而非創造全新的意義(白亮,2019)。這種結構化的創作方式使得AI的文本往往呈現出標準化、缺乏個性和特異性的特點(陳勁松, 2024) 。也就是說,即使這些文本在語法和語句流暢性上無可挑剔,但它們受到算法和程序的嚴格束縛,難以產生新觀點,因此難以與人類的創作相媲美。其次,情感表達的壁壘是AI面臨的另一大挑戰,這是由它感知方式和情感關系建構上的缺陷決定的。AI缺乏與生俱來的感知器官和復雜的心理情緒,其對世界的理解僅限于數據庫中冰冷的數據堆砌,無法像人類一樣通過五官和內心情感綜合感知世界。在情感關系的建構上,人類能夠直接投射情感,實現主客體的交融;而AI則依賴于理性概括和歸納的數據整理,試圖模仿人類的情感投射來構建關系。然而,單線邏輯(即基于數據和算法的直線式推理)與多線認知(即人類基于多種感知和經驗的復雜思考)之間的本質區別,導致AI在模仿人類情感表達時顯得生硬和缺乏深度。因此,在文本創作中,AI無法展現出真正發自肺腑的喜怒哀樂與愛恨情仇,難以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優秀的文藝作品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正是因為它們背后蘊含著作者的真情實感(陳勁松,2024),而AI作品在情感表達上尚顯稚嫩,難以達到人類作品所具備的深度和共鳴。最后,AI在文學創作中的表現還受限于技術瓶頸的制約。其生成文本的質量高度依賴于算法的效率、算力的強大以及語料庫的龐大。然而現實情況是,這些技術方面的限制成為AI發展的桂梏。具體來說,數據庫內容的局限性和算力水平的不足直接影響了AI生成文本的質量和連貫性。首先,數據庫的深度和廣度直接決定了AI生成內容的豐富性。盡管數據庫會不斷建設和豐富,但內容的局限性終究無法逾越。一個有限的數據庫意味著AI無法從更廣泛、更深入的領域汲取靈感和知識,從而限制了其創作的廣度和深度。其次,受限于當前算力,AI在回應單個用戶時,基于上下文的token(文本最小單位)處理范圍在3000至30000之間,超出此范圍,AI可能無法維持文本的連貫性,遺忘先前的內容。因此,在處理長篇文本,如長篇小說時,AI的連貫性表現往往不盡如人意,需要人類作家進行后續的潤色和完善。
綜合來看,AI技術在文學領域的深度融合,使文學創作經歷了從傳統“心靈筆觸\"到現代“機器智慧\"的變遷。這一變革不僅為文學創作者提供了更為先進的工具和技術支持,還促進了創作方式的多元化和文學觀念的更新。盡管技術的快速發展引發了關于其可能威脅人類創作主體地位的擔憂,但本文認為自前的技術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如作品內容的創新性不足、情感表達的局限性以及技術瓶頸等,這些均限制了AI全面取代人類創作者的可能性。因此,我們不必過度恐慌,整體來看AI所帶來的機遇遠大于挑戰。在AI時代,探索“人機合體”的創作模式,將是文藝創作的新通幽曲徑,有助于推動文學藝術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聶珍釗.科學選擇與AI文學[J].外國文學研究,2024,46 (03): 8-17.
[2]劉忠波.人工智能寫作意味著什么?——人工智能時代的寫作主體問題[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21(04):2-9.
[3]汪民安.ChatGPT的互文性、生成和異化[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04:9-11.
[4]Feuerriegel S,HartmannJ,JanieschC,etal.Generativeai[J].Businessamp;Information SystemsEngineering,2024,66(01):111-126.
[5]嚴鋒.對話與重寫:ChatGPT時代的文學[J].探索與爭鳴,2023(05):19-21.
[6]張淵.文學視域中解讀ChatGPT文本[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21(01):111-114.
[7]王海昉.人工智能比人類更具創造潛力?[N].參考消息,2024-03-05.
[8]Patel H D.E-Literature and the Future ofReading:Trends,Challenges,and Opportunities[J].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nResearch Area,2024(13):9.
作者簡介:
安娜(1999.3-),女,漢族,青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話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