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文經濟學;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宜興【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6.025【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6-0086-03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里面的人文經濟學?!?[1]2023 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考察時強調,“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里不僅有歷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2],進一步闡明了人文經濟學的內涵應是人文與經濟交融發展、相互促進的發展新范式。蜀山古南街,位于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作為宜興市人文經濟學地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蜀南街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更在現代經濟進程中擔當關鍵角色。在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生動實踐,宜興立足本土、深入探索,成功凝練出極具示范意義的“宜興樣本”,為以文化為關鍵著力點撬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路線和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一、宜興人文經濟學實踐的基本現狀
人文經濟學以人為本,主張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人文關懷,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效統一,促進經濟繁榮和社會文明的協同進步[3]。文化繁榮、經濟發達是人文經濟學實踐的外在表現特征。在新時代背景下,宜興堅持推進產業、城市、生態、文化、民生的高位均衡發展格局。全面、深入地踐行新發展理念,以創新為驅動,以協調為導向,以綠色為底色,以開放為路徑,以共享為目的,將科產城人融合發展作為核心戰略,精耕細作。如今,宜興已經實現文化建設的高質量躍升,文化底蘊愈發深厚,文化活力充分釋放;生態環境的全方位蝶變,不斷彰顯城市生態價值;經濟發展的深層次跨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三者齊頭并進,形成了相互促進、協同共進的良好局面,共同繪制出宜興蓬勃發展的壯美藍圖。
從歷史縱深處看,宜興擁有7000多年的制陶史和2200多年的建縣史,境內還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每一處遺跡都是歷史的見證者。特別是丁蜀鎮蜀山古南街,曾榮獲2024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杰出項目獎”“可持續發展特別表彰獎”兩個獎項,為國內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踐樣本。不僅如此,宜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豐富,涵蓋9大類42項。精湛絕倫的紫砂陶制作工藝,浪漫動人的梁祝傳說,雙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男歡女嬉、手工刻紙、均陶堆花等各具特色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為宜興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氣息。
悠久厚重的歷史如同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形態,而這些文化形態又相互交融,共同鑄就了宜興獨特的文化氣質?!俺缥闹亟?、詩書傳家”的耕讀文化,深深植根于宜興的土地之中。自古以來,無論是西晉名臣周處的“除三害”精神,還是明代政治家徐溥的耕讀理念,都體現了宜興人對知識與品德的追求,耕讀并重的傳統讓宜興充滿濃厚的書香氣息?!霸催h流長、古今一絕”的陶瓷文化,是宜興的另一張文化名片?!昂材で?、百花齊放”的書畫文化,讓宜興成為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徐悲鴻的奔馬圖、尹瘦石的山水畫,無不展現了宜興書畫藝術的卓越成就。而“無宜不成?!钡目平涛幕乾F代宜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宜興的科教文化不僅為地方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也讓宜興成了“教授之鄉”“院士之鄉”這些文化形態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了宜興獨特的文化魅力。
宜興在高質量發展中融入人文底色,成功創成并蟬聯全國文明城市,這是對其文化建設成果的高度認可。投資20多億元建成的文化中心,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堪稱典范,它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城市文化的匯聚地和傳播源。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的全覆蓋,讓市民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滋養。隨著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行動不斷推進,古南街、月城街等歷史街區重煥光彩,成為城市文化的生動展示窗口。文藝精品不斷涌現,獲獎數量屢創新高;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比逐年攀升,達到 4.63% ,展現出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
二、蜀山古南街的歷史與文化底蘊
背倚蜀山,前臨蠡河,一條明清老街訴說著宜興陶文化史。古南街不僅是宜興城鎮建設歷史的生動見證,更是宜興紫砂文化的發祥地。自明中晚期至20世紀60年代,這里始終是宜興紫砂的核心生產與銷售中心,也是孕育紫砂藝術大師的搖籃。燒制成型的紫砂器從蠡河碼頭啟航,經太湖運往全國各地,蜀山的繁榮昌盛持續了近500年之久。直至改革開放后,隨著陸路交通日益發達,紫砂生產中心逐漸轉移至丁山,蜀山才漸趨沉寂??梢哉f,蜀山古南街在中國陶瓷經濟與文化發展歷程中占據關鍵地位。
古南街的建筑多為明清時期的傳統江南民居,其建筑風格承載著數百年的記憶。街兩旁,粉墻黛瓦的江南民居錯落有致,飛檐斗拱、雕花門窗,每一處細節都訴說著往昔的故事。這些建筑多建于明清時期,歷經風雨洗禮,依然屹立不倒,是宜興陶瓷發展歷程的實物見證者,見證了從傳統手工作坊到興盛窯業的變遷軌跡,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古南街街道總長達千余米,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街道長370余米,寬2.4-3.4米,整體呈線性伸展,由1.4米長的整塊花崗石鋪陳而成,石條路面下為排水道,街道走勢順應山勢和水流,營造出一種自然流暢的空間感受。同時古南街周圍有眾多的寺廟和道觀,如著名的蜀山寺、南禪寺等,這些宗教建筑不僅是信仰的場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古南街完整留存了自明清時期綿延至今的紫砂陶業全產業鏈脈絡,涵蓋制作、銷售、運輸等各個關鍵環節,其物質空間形態也一并得以妥善保存。這里云集了大量名人故居、商鋪和作坊類的歷史建筑,是紫砂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本身即是一部展現紫砂發展歷程的濃縮歷史,亦堪稱宜興紫砂文化的搖籃,歷史上眾多紫砂名家從這里走出。自宋代起,此地便開啟了陶瓷燒制的篇章,一代代匠人在此鉆研技藝,傳承著獨特的紫砂制作工藝,使得宜興紫砂聞名遐邇。漫步古街,隨處可見與陶瓷相關的遺跡,古窯址、舊工坊遺址,無聲地向人們展現著曾經爐火熊熊、泥坯翻飛的繁榮陶藝景象,它是宜興陶瓷手工業發展的核心區域,串聯起千年的陶瓷脈絡。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歷史文脈則承載著城市居民共同的文化記憶,彰顯著城市獨一無二的精神特質,已然成為城市最具魅力與吸引力的文化招牌。古南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一方圣地,這片土地滋養出眾多如顧景舟、徐秀棠、徐漢棠這般赫赫有名的紫砂大師。他們窮其一生鉆研錘煉的精湛技藝,以及對紫砂藝術矢志不渝的執著精神,皆在此生根發芽、傳承賡續,為紫砂工藝的薪火相傳筑牢了根基,撐起廣闊天地。清朝時,蜀山古南街曾被稱為“楊氏街”,楊氏家族實力雄厚,其中楊彭年、楊寶年、楊鳳年兄妹都是制壺名手。楊鳳年是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紫砂女藝人,她的“風卷葵”壺和“竹段”壺是宜興陶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楊彭年與陳曼生合作,留下了名垂青史的“曼生壺”,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高超的技藝,也體現了文人與匠人合作的藝術價值。諸多故事如同老街旁蠡河的潺潺流水,在歲月里悠悠流淌,經代代人口口相傳,化為古南街最無形卻也最彌足珍貴的歷史珍寶,傳承歷史文脈的內在價值和獨特魅力。
三、古南街推進人文經濟學新實踐的思考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從強調“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4]5,讓我們深知文化在滋養百姓精神家園方面的關鍵意義;到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4]7,指明文化對于經濟進階騰飛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再到著重要求做好經濟工作必須“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5],為各地發展劃定底線、錨定準則。這一系列論斷,為各地巧妙融合文化與經濟、大力繁榮人文經濟精準導航,擘畫了宏偉藍圖。如何進一步激發古南街的文化“軟實力”,助力其穩步轉化為經濟“硬支撐”,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對于城市而言,城市文脈可以有效轉化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美譽度,推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6]。緊密契合現代性與傳統性協同互構、深度交融、共生共榮的發展理路,以多維度視角對古南街發展戰略規劃予以優化重構。一方面,充分融入人文關懷要素,人性化規劃城市地區建設,科學劃分街區定位和分類;注重創新驅動,激發規劃的變革活力。另一方面,精細剖析古南街的歷史架構與文化肌理,立足文化品牌、文化根脈傳承、文化精神延續,鼓勵支持、組織引導陶藝與雕刻、繪畫等藝術門類融會貫通,發揮人才聚焦、資源富集等多重優勢,進一步聚焦時代主題、當代審美、現代精神開展創新創造,努力推出更多具備中華氣派、展現陶都底蘊的精品力作,不斷提升“中國陶都”“書畫之鄉\"等影響力和知名度。借助系統性思維將其串聯整合,使之呈現為有機統一的整體。
二是,借助“蘇東坡第二故鄉”這一文化品牌的精塑工程,依托高規格、專業化的運作模式在古南街舉辦“東坡文化節”等系列主題盛會,將東坡元素以隱性滲透的方式融入古南街文旅產業融合拓展全流程,持續為提升宜興文化標識的內涵深度與廣度添磚加瓦。與此同時,始終將紫砂藝術視作古南街文脈的核心資產,深入貫徹落實紫砂產業高質量發展藍圖規劃,持續開拓“陶文化節”等重大節展活動的品牌輻射效應與影響力邊界。堅持均衡普惠、精準匹配原則,完善“訂單式”“菜單式”“預約式”等文化下鄉模式,讓古南街的文化能人走出工作室開展文化惠民活動,以此帶動基層文化活力,切實提高服務質量與效能,精準對接民眾文化需求。與陶二廠、陶博館等地標性建筑群聯動發展,共同打造蜀山陶集,進而使“中國陶都世界陶醉”這一品牌標識綻放出奪目光芒,在區域乃至全球文化版圖中占據顯著地位。
三是,精準錨定區域性國際化中心城市的戰略定位,深度凸顯古南街作為文化交流街區在城市外向型發展進程中的先導性引領效能與紐帶式聯結功能。強化文化價值引領作用,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推動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營造更加優越的人文環境,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良好基礎。深挖茶禪文化、陶瓷藝術等具有古南街特質的珍稀優勢資源,秉持“引進來”與“走出去”雙軌并行、協同發力的策略方針,推動紫砂文化產業與國際時尚產業的融合,以更加兼容并包的胸襟氣度擁抱國際前沿時尚潮流。緊跟城市文化消費升級潮流,秉持開放態度,積極引進國際化、時尚范、年輕態的業態項目,培育高品質、多元化文化消費生態。以此服務保障高層次人才引育,為高品位城市建設筑牢文化根基,助力城市憑借文化力量蓬勃發展。積極吸納現代先進理念與技術范式,助推多元文化在宜興這片地域熱土上碰撞交匯、和諧共生、美美與共,匯聚起磅礴澎湃的發展動力源泉,為城市邁向國際化、現代化征程注入強勁動能,助力城市逐浪遠航,奔赴全新發展遠景。
四、結論
人文經濟學的核心在于借助人文要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文化為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底蘊,而經濟則為文化賦予了更活躍的價值。這種交融互動不僅催生了強大的生產力,還激發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力,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蜀山古南街作為宜興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還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通過深入挖掘和利用豐富的紫砂文化資源,古南街實現了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為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未來,古南街將繼續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創新與傳承結合、文化與經濟融合的原則,推動文化與其他行業深度融合,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宜興市乃至整個江南地區的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怡恬.深入研究人文經濟發展的實踐樣本[N].人民日報,2024-10-20(13).
[2]何聰.以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筑夢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4-10-31(1).
[3]顧江.人文經濟學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遵循[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04):31-37.
[4]習近平.在教育衛生文化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5]習近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0L].求是,2024(08)[2025-03-23].http://www.qsthe0ry.cn/dukan/qs/2024-04/15/c-1130109121.htm.
[6]張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傳承歷史文脈[J].紅旗文稿,2024(08):38-41.
作者簡介:
程一洋(1999.5-),女,漢族,江蘇無錫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黨建、文化、意識形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