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是學習的主體。”不管是皮亞杰還是羅杰斯,無論是杜威還是陶行知,國內外許多教育家、心理學家,都主張“學生本位”的教育思想,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同樣主張“尊重學生,依靠學生。”強調“以學生為立足點與出發點。”“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生本課堂”“學的課堂”成為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成為廣大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筆者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師,能夠做到與時俱進,在數學教學中秉承“以生為本”的理念,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點。筆者積極投身課堂教學改革的洪流,致力探索“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經過長期實踐研究,構建出基于學生本位的小學數學“學—講”課堂的實踐模型。
一、基于學生本位的小學數學“學—講”課堂建構意義
數學教學的本質,在于訓練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講解,過度地記憶。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應當從教師中心向學生為中心轉變,從知識型教學轉向思維型教學。“學一講\"課堂成就了學生中心地位,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發展。
“學—講\"數學課堂是一種“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先學后講”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課堂上先行自主學習新知,合作研學新知,接著將獲取的信息、學習的成果講述出來,并能夠遷移應用所學知識、方法,為同伴答疑解惑,解決實際問題。“學一講\"數學課堂立足于互動模式下的主動學習,突破了傳統的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避免了單向的信息傳遞與機械的知識記憶。“學一講\"數學課堂,始終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彰顯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學一講\"數學課堂重視學生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強調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學一講\"數學課堂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把學習主動權真正意義上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基于學生本位的小學數學“學一講”課堂,尊重學生的主體精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基于學生本位的小學數學“學一講”課堂采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采用“講、練、賽\"等學習方式,有效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數學學習動力,提升數學學習的效果。“學一講”課堂給學生搭建了展示學習的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表達交流的機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與自信心,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合作能力、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
二、基于學生本位的小學數學“學—講”教學設計原則
1.學習需求導向
“學一講”數學課堂必須圍繞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設計,要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設計,學習需求導向是“學一講”課堂教學設計的首要原則。教師首先要掌握學生學情,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已有經驗,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最近發展區,要聚焦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要從學生的立場考慮,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讓學生稍微跳一跳能摘到知識果實,為教學定好知識起點與邏輯起點。
2.基于合作探究
“學一講\"數學課堂應當彰顯學生中心,要體現合作探究,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學習的互動性。基于合作探究是“學一講\"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二個原則,教師應當多設計自主學習活動,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可以設計一些小組討論、問題解決、主題辯論、組間競賽等形式的學習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活動參與度,促進學生互動交流,協同學習,激勵學生提問質疑,碰撞思維。要給學生自主選擇權,讓他們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學習內容,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探究學習,從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能夠將知識“學進去”,同時在個性化的學習中獲得更加有效地發展。
3.踴躍表達交流
“學—講\"數學課堂重在鍛煉和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轉變學生有話說不出來的局面,同時讓學生在“講”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講”是“學一講\"數學課堂的重要教學環節,踴躍表達交流是“學一講”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第三個原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安排展示交流活動,給學生創造表達機會,要激發和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講出來,鼓勵學生勇敢說出自己的觀點,激勵學生相互質疑,交鋒思維,交換思想,補充完善。教師可以設計小組內部的匯報交流,設計班級層面的展示表達,讓學生先組內講再班級講。學習經歷了從外到內和由內向外兩個過程,自主探學是由外部向內部吸收,同伴講學則是從內化到外化的過程,“講出來\"的過程不僅是表達輸出的過程,也是學習輸入的過程,學生在講學活動中,達到了分享互補,促進了共同發展。
三、基于學生本位的小學數學“學一講”教學實施策略
1.情境導學策略
腦科學研究表明:兒童的大腦優先接受情緒性信號,積極情感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具體形象的情境豐富了學習環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有利于發動和促進學生學習。情境導學策略是喚醒學生主體意識、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策略。教師順應兒童的天性,遵循兒童認知特點,通過創設真實有趣的數學情境,營造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學、講”的內驅力,引導學生在“真、美”情境中觀察感知、動手實踐、親身體驗,從而高效地建構知識。譬如,在教學“簡單的周期”一課時,筆者創設了“六一兒童節學生親手布置教室,組織開展游藝活動”的教學情境,用真實有趣的情境引出周期現象,提高了教學的直觀性,增強學生的態度體驗,有效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周期現象的學習興趣。
2.工具助學策略
學生本位的數學課堂中,要想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必須給學生提供一些學習工具,為他們搭建學習的腳手架,幫助學生有效探究和建構知識,工具可以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引導和支持他們有序探究學習,幫助學生跨越最近發展區,加深知識理解和掌握。基于學生本位的小學數學“學一講\"教學中,教師應當給學生準備一些必要的學習工具,如實物、模型、操作材料、活動圖表等,為學生的“學—講”提供適當的支持和指導,以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有效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工具助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合作探學策略
“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學一講\"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當多采用合作探學策略,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把獨立的個體組建成若干個學習共同體,讓他們通過合作的方式探究問題解決的思路和方法,獲取數學知識和技能。合作探究策略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理念,有效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探究性與合作性,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組實驗等方式進行探究,通過即知即傳、匯報交流等方式互幫互助,充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踴躍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并吸取他人的意見,互相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
4.以賽促講策略
“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是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幫助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語言描述和交流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要想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首先要樂講,其次要會講。教師要設法讓學生主動開口講,充分調動他們表達的積極性。然后,教師要教給學生數學表達的方法,會構建數學模型,會用數據分析,學會使用數學語言簡約、精確地表達。在“學一講”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采取以賽促講策略,設計一些比賽活動,如比誰的發現多,比誰的速度快,比誰的方法好,比誰的點子多,等等,通過形式多樣的比賽,利用學生的競爭心與好勝心,激發學生講述的欲望,激勵學生踴躍展示交流,促進學生積極主動表達觀點。
四、基于學生本位的小學數學“學一講”教學實踐模型
1.情境激引,自主預學
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情感,發動和促進學生學習。在學生本位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創設數學情境,將數學知識融入真實形象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自然引出探究學習任務。情境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提高了學習的體驗性,使抽象的數學內容變得具體形象,讓單調的數學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有效喚醒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驅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情境激引,自主預學是小學數學“學一講”教學實踐模型的第一個環節,通過情境的呈現,旨在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感知,激發學生對數學內容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引出學習主題。譬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的認識”一課時,筆者創設了一個生活場景:今年又是一個大豐收年,爺爺家的糧食顆粒滿倉,看著場地上的五個大糧囤,爺爺心里樂開了花。筆者邊出示場景圖,邊給學生提問:“同學們知道這些糧囤是什么形狀的嗎?”“這些糧囤是由圓柱和圓錐組成的。”有些學生已經對圓柱和圓錐有所認識,因此很快說出了答案。“看來許多同學已經知道圓柱和圓錐這兩個新朋友了名字了,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他們,深入地了解他們的特征。”筆者邊說邊揭示課題,引出學習任務。在出示課題后,筆者請學生獨立思考,自主預學,“請同學們利用預學單,結合教材內容,借助老師提供的模型,自主探索圓柱和圓錐的特征,并將獲取的信息和觀點填寫在預學單上。”為了提高學生自主預學的有效性,筆者給學生提供實物模型、導學單等學習工具,借助工具的幫助提高自主預學效果。
2.同伴交流,小組講學
“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智慧多,合作力量大。學習需要互動交往,需要合作交流,需要彼此交換。合作交流可以實現信息的共同分享,可以進行思想的相互交換,可以碰撞出創新思維火花。
同伴交流,小組講學是小學數學“學一講\"教學實踐模型的第二個環節,該環節屬于第一輪講學活動,通過把學生個體組成學習小組,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部講一講獨立預學的情況,在同伴之間進行交流分享,與同伴展開進一步的討論研究。小組講學,同伴交流,不僅有利于提高自學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成就感與自信心。譬如,教學“圓柱和圓錐的認識”一課中,在學生獨立預習自學之后,筆者把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每四人一個小組圍坐在一起,展開小組合作交流,讓他們圍繞預學單上的內容,把各自獲得的信息與研究發現在小組內部講一講,邊匯報交流,邊展開討論。在小組講學的過程中,筆者在各小組間來回巡視,注意仔細傾聽學生的發言,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小組,把他們作為集體匯報的對象。
3.組織引導,全班講學
組織引導,集體講學是小學數學“學—講\"教學實踐模型的第三個環節,教師為學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邀請小組代表在全班進行講學,把小組成員討論形成的一致意見予以匯報交流。全班講學屬于第二輪講學,如果說小組講學是小范圍的合作交流,那么集體講學則是大范圍的合作交流。
古人說得好:“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快樂來自于分享,智慧來自碰撞。好的課堂是師生的雙向奔赴,有效教學需要教師的善教與學生的慧學。在班級講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當好組織者、引導者,要對學生啟發調撥、精心指導、守望相助,要激勵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當好學習的主人,自主探究,踴躍展示,大膽表達。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方式,激發學生講學,引導學生匯報。“圓柱和圓錐的認識”一課中,在學生小組講學結束后,筆者組織學生集體交流,邀請小組代表匯報學習成果,分別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進行講學:“你發現生活中有哪些圓柱形物體?”“圓柱是由幾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什么形狀?大小相等嗎?”“圓柱上下一樣粗嗎?”“什么是圓柱的高?”“你發現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圓錐形的?”“圓錐是有幾個面圍成的?”“圓錐的側面有什么特點?”“圓錐的底面是什么形狀?”“什么是圓錐的高?”在小組代表講學過程中,筆者還允許其他小組補充或提問,讓他們比一比哪個小組發現多,哪個小組講得好,激發和引導全體學生參與講學。比賽促進了學生展示表達,集體交流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出圓柱和圓錐的所有特征。
以上三個環節是“學一講\"數學課堂教學模型的主要部分,另外,還有一個步驟:遷移應用,鞏固練學,這一環節主要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得到鞏固提升。教師結合知識重點設計習題,把新知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之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方法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從而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拓展新知,促進知識內化,實現學習進階。
教師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聚焦“學生本位”,構建“學一講”課堂,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
【參考文獻】
[1]陳拓.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創新策略[J].天津教育,2023(12).
[2]袁熙.農村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甘肅教育,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