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單元教學法的實踐表明,教師創新大單元教學設計,能夠突破傳統教學課標分割,符合學科體系結構建設和學生認知特點,加強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成長。教師要在大單元知識結構構建、物理實驗操作、思維能力培養、訓練方案設計等諸多方向展開探索行動,以有效提升物理學科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學科核心能力的培養。
一、大單元知識結構構建
主動性學習,其學習效率會大幅度提升,這正是大單元教學法應用的基本追求。在單元知識構建時,教師根據單元知識結構特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聯和依存關系,推出大單元整體教學策略,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并在探索性學習中形成知識體系,同時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大單元知識結構構建有自身訴求,教師要有梳理構建的意識,針對性設計學習任務和活動,為學生主動性學習創造良好條件。
如教學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二章第二節“長度與時間的測量”,這節內容知識主要包括“長度單位”“單位換算\"“長度的測量工具”“誤差概念”\"時間單位”“換算關系”“測量時間的工具”“時間點”等,為體現大單元教學特征,教師還融入了“速度”“機械運動”“參照物”等知識,讓學生回顧前面學習內容,利用知識點列表的形式,對本節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結,特別是換算公式、換算單位、測量工具使用等內容,要求學生反復記憶和操作,在學習實踐中掌握內化這些知識。“長度與時間”本身沒有關聯,但生活實踐中,“在形成與速度關系”探索中,長度和時間便有直接的關聯。教師借助一些現場的案例展開教學引導,要求學生利用相關公式進行數據計算,強化知識關聯性和應用性。
教師有意識延伸知識應用教學,將單節學習推演到單元教學,綜合梳理單元知識結構,不僅為學生提供知識鏈接的機會,也為學生拓寬思考創造條件。特別是知識應用訓練的設計,引導學生進入知識梳理構建的環節,學生根據教師知識引導展開主動思考和互動,促進知識的系統構建,對增長自身綜合能力有積極助力作用。學生對知識系統構建缺少意識和方法,教師有前瞻意識,組織學生展開知識聯系思考,在實際運算應用中掌握學科知識,有效提升學科學習效率和品質。
二、大單元物理實驗應用
物理學科有眾多實驗內容,教師針對大單元教學實際展開實驗教學設計,提出具體的實驗操作要求,與學生一起設計實驗方案,鼓勵學生主動展開實驗操作行動,并給予學生更多及時的技術幫助,往往能夠有效提升實驗學習效率和品質。物理實驗包括觀察實驗、操作實驗、探索實驗和驗證實驗,教師及時推出實驗操作方案,學生主動進入實驗操作環節,其學習體驗更為深刻,學科知識得以全面鞏固,這對培養學生學科綜合能力有重要幫助。
第三章“聲的世界”第一節“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師先期講解聲音產生的原因,進而提及聲音傳播介質問題,與學生一起推演聲音產生和傳播規律,利用現場實驗制造聲音,觀察聲音傳播的規律,關注不同介質聲音傳播的特點。為直觀展現聲音產生和傳播情況,教師現場做演示實驗。將鋼尺放在桌沿上,一手壓住鋼尺,一手彈撥鋼尺,鋼尺隨即發出具體的聲音,同時看到鋼尺有劇烈的振動。教師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了解聲音產生的原因,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實驗操作,親身體驗聲音產生的過程。學生快速進入實驗操作環節,學習感悟深刻多元。為激發學生實驗操作熱情,教師再度推出合作實驗任務,要求學生利用多種介質展開聲音傳播實驗,歸結不同介質聲音傳播的特點。
教師圍繞物理實驗展開教學設計,讓學生親自操作實驗,感受實驗帶來的感官觸動,并在獨立操作合作交流中建立實驗認知基礎。物理實驗具有操作性、探索性等特征,教師科學設計實驗方案,組織學生進入實驗操作環節,在觀察、討論、思考、操作、體驗中形成學科認知能力,充分體現單元教學屬性。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物品展開實驗操作,這本身就帶有拓寬設計意味,讓學生進入生活環節學習物理,自行創造實驗機會,自然帶有大單元教學特征,這對培養學生物理綜合能力有重要現實幫助。
三、大單元思維能力培養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在主動學習中,將新知識與固有知識進行多重結合,能夠形成嶄新的知識結構,也能夠有效激活學科思維,在主動探索學習中達成更多學習目標。學科思維包括諸多內容,觀察思維、交流思維、操作思維、延伸思維、探索思維、想象思維等,都屬于物理學科學習思維范疇,教師要深度研究學情和教情,根據教學實際需要組織學習思維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探索學習的機會,促進其學習思維的成長。
教師深入解析教學內容,推出適合的思維訓練任務,讓學生在主動探索學習中建立學科基礎能力,這是比較科學的設計。如教學第四章“多彩的光”第一節“光的反射”,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信息,介紹各種光現象,將光現象與自然、與生活密切對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生活中見過多種光,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積累,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光現象,要求學生介紹自己的生活見聞,列舉多種光現象案例。如燈光、探照燈、影子、日食、月食等實例,都與光有直接關系。教師現場做實驗操作,讓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特點,并介紹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讓學生對光的傳播、光的速度等物理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
學生對光的生活應用比較熟悉,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信息,成功調動學生學科思維,結合生活經歷展開學科學習,其學習感知體驗更為深刻。特別是教師推出的光的反射定律內容,將光的傳播學習推向高潮,學生對光的反射定律有了深刻的理解,學科知識構建進入嶄新階段。這也是大單元教學帶來的結果,學生學科思維得以拓寬和鍛煉。
四、大單元教學方法創新
大單元教學法有不同呈現形式,教師要在實踐教學中積累教法和學法,并利用建構主義理論進行科學歸結和內化,形成獨特的教學方法體系,以支持學科教學實踐。“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物理屬于自然學科,追求嚴謹和科學,教師在教法歸結時,要科學規劃教程,對教學效果有客觀總結,對學生學習表現有理性分析,以便做出準確的反饋,形成科學完整的教法體系,或者學法體系,以更好地為后面的教學提供方法支持。
第五章“質量與密度”第三節“科學探究:物質的密度”,教師先期介紹密度的定義和公式,設計操作實驗方案,利用生活實驗打開教程,讓學生在實際觀察和互動交流中內化本節內容,形成學科知識體系。教師準備了實驗物品:棉花、牛奶、水、酒精、鹽水、鐵、木塊、天平、量筒、刻度尺、燒杯等。教師講清密度測量計算方法,要求學生自行成立實驗團隊,利用現場的物品展開實驗操作,現場計算各種物品的密度。學生進入實驗操作環節,教師根據觀察學生實驗操作情況,及時予以指導和提醒,讓學生自行總結實驗結論。學生參與實驗的熱情很高,很快就成立了實驗團隊,展開實驗操作,順利歸結出實驗結論。
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實驗物品和器械,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建立物理認知。因為組織得當,引導得力,學生實驗操作順利展開,實驗效果顯著。學生成功歸結實驗結論,呈現計算密度的公式,這是一種主動性學習。由學生通過實驗推出實驗結論和計算公式,符合大單元教學要求,學生學科思維快速啟動,并在實驗操作中建立知識體系,教與學達成更多默契,學科學習進展順利,認知內化非常成功。
大單元整體教學有自身規律,教師從學科特點出發展開深度研究,整合大單元教學資源,優化大單元教學設計,組織大單元教學活動,對接學生生活展開教學組織,都能夠讓學生形成深刻的學習體驗,也能夠完善學生學科認知基礎。大單元教學涉及眾多教學環節,包括知識構建、實驗操作、思維培養、學法積累、訓練拓展,教師要直面諸多教學問題,并做出科學設計,確保大單元教學程序的順利展開。
【參考文獻】
[1]張森茂.大單元整體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2023(15).
[2]張永龍.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物理單元整體教學初探[J].華夏教師,2023(27).
[3]洪素惠.初中物理教學中大單元整體教學法的應用分析[J].華夏教師,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