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委黨校的新四軍文化林,315畝林地如一本立體的紅色典籍,以年輪為紙,將新四軍的鐵血征程,細密地織進每一片葉脈。這片北倚團結河、南臨鹽瀆路的“鐵軍精神活教材”,在通榆河防護林的蔥郁基底上,嵌入8大主題版塊、60余組雕塑,讓戰壕碉堡的肌理與草棚黨校的茅脊,都成為可觸摸的歷史注腳。
春日里,水杉筆挺如劍,直指蒼穹,恰似當年戰士持槍佇立的剪影。新抽的葉芽帶著鵝黃,在枝頭攢動,像極了黎明前跳動的星火。欒樹披掛著淡紫花穗與金黃碎瓣,風過時簌簌飄落,宛如從歷史書頁間抖落的勛章。幾株枇杷樹隱在林間,青果綴滿枝頭,那是歲月沉淀的甘甜,等待成熟時訴說烽火中的守望。
石板小徑蜿蜒其間,櫻花落在青磚上,粉白的瓣兒與深灰的紋路交織,像極了烈士們用熱血與青春鋪就的道路。灰喜鵲撲棱著翅膀掠過,驚起一片光斑,恍若當年急行軍時踩碎的月影。偶爾遇見橘貓竄過,尾尖掃落一片嫩葉,倒像是誰調皮地在歷史長卷上添了道靈動的注腳。
林中“聽黨指揮”“旌旗獵獵”等主題雕塑群,以人物浮雕與實景模擬定格歷史瞬間:生銹的碉堡模型還留著子彈擦痕,草棚黨校的木梁仿佛還回蕩著油燈下討論的聲響,大生產場景里的“勞作”雕塑,粒粒稻谷都刻著“自己動手”的堅韌。最動人心魄的是豐碑群刻,碑文上的每道刻痕都曾被鮮血浸潤——那是“皖南事變”后重組軍部的宣言,是“車橋戰役”沖鋒的號角,是戰士們在草蕩里咀嚼蘆根時,眼中未滅的星光。
掃碼聆聽69個紅色故事音頻,何功偉的獄中絕筆、八女投江的浪濤聲,都從二維碼里流淌出來,讓林間的風都成為會講故事的“講解員”。清晨,學員的腳步聲驚起露珠,與當年戰士擦拭刺刀的聲音重疊;黃昏,夕陽把“戰地黃花”雕塑的影子拉得老長,與宣傳欄上“鐵軍精神”的鮮紅標語交相輝映。曾有抗戰老兵拄杖而立,望著水杉出神:“當年我們埋伏在蘆葦蕩里,蘆葦葉就像這樣沙沙響。”
四季流轉,文化林自有風骨:春日繁花似錦,朵朵都是烽火歲月里綻放的希望;夏日濃蔭如蓋,恰似新四軍為百姓撐起的庇護;深秋落葉鋪金,每片都寫滿“小米加步槍”的傳奇;冬雪壓枝,雕塑群在素白中更顯剛毅,那是永不彎折的脊梁。
這片會“呼吸”的紅色課堂,自2021年開放以來,已迎接4000余名學員踏尋足跡。當人們俯身拾起一片落葉,指尖觸到的不僅是葉脈的紋路,更是八十年前年輕戰士衣襟上沾著的草屑與星光;當風穿過“團結統戰”主題雕塑的紅旗褶皺,那不是普通的風聲,是歷史的回響,在每一片葉子上,輕輕叩擊著后來者的心扉。
作者單位:中共鹽城市委黨校責任編輯:吉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