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以椎間盤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常見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頸椎病傳統上也被稱為“老年病”。但由于青少年的生活習慣改變,頸椎病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
頸椎病概述
頸椎由7塊椎骨組成,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向前凸的生理彎曲,這一結構對于維持頭部的正常位置、緩沖壓力以及保證頸部神經、血管等結構的正常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常情況下,頸椎各部分之間相互協調配合,周圍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也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但當某些不良因素持續作用時,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從而引發頸椎病。頸椎病是一種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等原因,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迫,進而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青少年患頸椎病的原因
青少年長時間低頭看手機、電腦,或保持不良姿勢閱讀、寫字,使頸椎長期處于屈曲狀態,可能會破壞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增加頸椎間盤壓力,導致頸部肌肉持續緊張,從而引發疼痛、麻木、頭暈等癥狀。此外,青少年長期久坐不動可能會導致肌肉疲勞和代償性壓力,使脊柱承受更多的負擔,從而引發疼痛、僵硬和其他不適癥狀,進一步加劇頸椎病的患病風險。
此外,青少年缺乏運動可能導致背部、頸部以及核心肌群的力量不足,使脊柱的穩定性和支撐力下降,進一步加劇頸椎病變的進展。
頸椎病的常見癥狀
頸部疼痛:這是頸椎病最為常見的癥狀之一。疼痛的程度因人而異,有的青少年可能表現為輕微的酸痛、脹痛,而有的則會出現較為劇烈的刺痛或牽拉痛。這種疼痛通常在長時間低頭、勞累后加重,適當休息后可能會有所緩解。頸部疼痛可能局限于頸椎局部,也可能會向肩部、背部等部位放射,影響周圍的肌肉組織。
上肢麻木、無力:當頸椎病導致頸椎間盤突出或骨質增生壓迫到神經根時,青少年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肢麻木、無力的典型癥狀。這種麻木感通常沿著神經走行的區域分布,從頸部、肩部沿著上臂外側、前臂橈側,一直延伸到手部,常見于拇指、食指、中指等部位。患者可能會感覺手部肌力減弱,表現為持物不穩(如端水杯時出現震顫)、對指運動笨拙(如書寫時筆跡歪斜、扣紐扣困難),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學習效率。頭暈、頭痛: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常常會出現頭暈、頭痛的癥狀。由于頸椎病變壓迫到椎動脈,影響了腦部的血液供應,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從而引發頭暈。頭暈的癥狀可能表現為間歇性發作,如在突然轉頭、抬頭等動作時加重,有時還會伴有視物模糊、耳鳴等情況,頭痛一般多為枕部、頂部或顳部的脹痛、跳痛,同樣在頸部活動時容易誘發或加重。
行走不穩、下肢乏力:當頸椎病影響到脊髓時,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癥狀,如行走不穩、下肢乏力等。患者行走時足底觸覺反饋異常(需反復確認足跟著地)、抬腿高度控制困難(易發生拖曳步態),步態基底增寬且平衡協調障礙。這是因為脊髓受到壓迫后,其傳導功能受到影響,導致支配下肢的神經信號傳遞出現異常,嚴重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大小便失禁等。
頸椎病的診斷方法
1.病史采集
醫生首先會詳細詢問青少年的癥狀出現的時間、頻率、加重或緩解的因素等情況。例如:了解青少年是否有長期低頭學習、玩手機等不良習慣,以及頸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癥狀是在何種情況下出現或加重的。同時,還會詢問家族中是否有類似頸椎病的病史,因為部分頸椎病可能與遺傳因素存在一定關聯。
2.體格檢查
頸部活動度檢查:醫生會讓患者做前屈、后伸、左右側屈、旋轉等頸部動作,觀察其活動范圍是否受限,以及在活動過程中是否會誘發疼痛、頭暈等癥狀。正常情況下,頸椎的前屈、后伸、側屈和旋轉都有一定的正常角度范圍,如果活動度明顯減小,提示可能存在頸椎病變。
神經功能檢查:通過檢查上肢的肌力、感覺、反射等情況,來判斷是否有神經根受壓的表現。例如:用叩診錘檢查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橈骨膜反射等,觀察反射是否減弱或亢進;通過用棉棒輕觸皮膚等方式檢查上肢不同部位的感覺是否減退或異常;讓患者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如握拳、伸指等,評估上肢肌肉力量是否正常。
椎動脈檢查:對于懷疑有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患者,醫生可能會進行一些特殊的檢查手法,如轉頸試驗等。讓患者快速轉動頭部,觀察是否會立即出現頭暈等癥狀,以判斷椎動脈是否受到壓迫,影響了腦部供血。
3.影像學檢查
X線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頸椎的生理曲度、椎間隙寬度、椎體骨質增生等情況。通過X線檢查,醫生能夠初步判斷頸椎的整體形態是否正常,是否存在骨質方面的病變,如椎體的滑脫、骨質增生等問題,為進一步診斷提供依據。
CT檢查:CT對于觀察頸椎的骨性結構更為詳細,能夠準確地顯示出椎間盤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有骨質增生、椎管狹窄等情況。尤其是對于一些復雜的頸椎骨折、脫位等病變,CT檢查有著重要的診斷價值。
磁共振成像(MRI):MRI在頸椎病診斷中占據關鍵地位,其利用強大的磁場與射頻脈沖,使人體組織內的氫原子核產生共振并成像,MRI能清晰呈現脊髓、神經根、椎間盤等軟組織結構的細微狀況。
在判斷頸椎病時,MRI可精準識別椎間盤突出的位置、程度及方向,明確其是否壓迫脊髓與神經根,如當椎間盤突出時,MRI圖像上會顯示椎間盤組織向椎管內突出,壓迫周圍神經結構,MRI對脊髓病變的檢測極為敏感,能發現脊髓是否存在水腫、變性。若脊髓出現水腫,MRI圖像上會呈現出高信號影;脊髓變性時信號強度與形態也會發生相應改變,這些詳細信息為醫生評估頸椎病嚴重程度提供了可靠依據,進而助力醫生制訂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無論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干預,MRI的診斷結果都起著不可或缺的指導作用。
頸椎病的預防措施
1.保持正確姿勢
調整坐姿:青少年在學習時,務必保持正確坐姿,選用高度適配且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桌椅,背部自然挺直,肩部呈放松狀態,腰部緊密依靠椅背以獲取足夠支撐。同時,要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固定姿勢,建議每40~60分鐘起身活動,全方位伸展頸部、肩部及腰部肌肉,有效緩解肌肉疲勞。此外,在伏案書寫時,紙張應放置在正前方,避免歪頭書寫,減少頸椎額外受力。
正確使用手機:青少年使用手機時,盡可能將手機抬高至與眼睛平齊的水平位置,以此減少低頭角度,借助手機支架等輔助工具,可使觀看視頻、瀏覽信息時的姿勢更為合理,還需嚴格控制手機使用時長,防止長時間連續操作。例如:每使用手機30分鐘,就應休息片刻,活動頸部。
2.加強頸部鍛煉
簡單的頸部運動:可以經常做一些簡單的頸部運動,如頸部前屈、后伸、左右側屈、旋轉等動作,每個動作保持5~10秒,重復做10次左右,每天進行2~3組。這些動作有助于放松頸部肌肉,增強頸部肌肉力量,維持頸椎的靈活性和穩定性。
全身性鍛煉:游泳時,水的浮力可以減輕身體的重量對頸椎的壓力,同時,劃水的動作需要頸部肌肉參與配合,能夠很好地鍛煉頸部肌肉;羽毛球運動中,頭部需要不斷地隨著球的方向轉動、俯仰,也能有效地活動頸椎,增強頸部肌肉的協調性。
3.改善睡眠習慣
選擇合適的枕頭:選擇一個高度適中、軟硬適度且符合頸椎生理曲度的枕頭非常重要,一般來說,枕頭的高度以自己的一拳頭豎起來的高度為宜,這樣能夠使頸椎在睡眠過程中保持相對正常的生理曲度。枕頭的材質可以選擇蕎麥皮、乳膠等透氣性好、有一定彈性的材料。
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勢:盡量采用仰臥位或側臥位的睡姿,避免趴著睡和扭著身子睡。在仰臥位時,可以在膝蓋下方墊一個薄枕頭,使膝關節微屈,有助于放松腰部肌肉;側臥位時,要保持脊柱在一條直線上,可在兩腿之間夾一個薄枕頭,使髖關節和膝關節微屈,減少腰部和頸部的壓力。
4.緩解精神壓力
青少年若長期處于精神緊張狀態會使頸部肌肉持續緊繃,增加頸椎病發病風險。因此,青少年應學會運用合理方式緩解精神壓力,例如:可以聆聽舒緩音樂,沉浸在音樂旋律中放松身心;進行冥想,通過專注呼吸和內心感受,排除雜念,減輕心理負擔;積極參加戶外活動,如登山、徒步等,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釋放壓力。建議青少年每周安排特定時間,用于開展緩解精神壓力的相關活動,每次活動時間不少于30分鐘,養成定期減壓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