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列為第六個學習任務群,統編版教材通過三個單元推進其教學。但實際教學中,思辨性閱讀的開展存在諸多難點。本文以《兼愛》教學為例,探索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實踐路徑,為高中語文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思辨" 兼愛" 實踐策略
一、思辨性閱讀的內涵
思辨性閱讀指學生在閱讀中,運用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法,對文本信息進行深度解碼與批判性吸收。其核心是突破文本表層理解,基于理性分析,對內容價值進行判斷、篩選,最終實現思維能力與閱讀素養的雙向提升。[1]
二、思辨性閱讀的重要性
(一)培養思維能力的關鍵路徑
思辨性閱讀促使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質疑、分析和判斷,避免盲目接受作者觀點,學會辨別信息真偽與邏輯正誤,形成獨立見解。當文本內容與學生既有認知結構相互碰撞時,學生需運用邏輯推理和批判性思維解決疑問,在此過程中持續提升其思維能力。
(二)提升語言表達的有效方式
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思維則是語言的內在支撐。清晰的思維是高質量語言表達的前提。經過思辨性閱讀訓練,學生在組織語言時會更加注重邏輯和條理,使觀點表達更加清晰、論證更加嚴密。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更對其未來的溝通交流和書面表達產生深遠影響。
(三)適應未來社會的必要準備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會生存和發展,為適應未來社會做好準備。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創新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思辨性閱讀讓學生接觸不同觀點,激發思維碰撞,催生新想法,極大地提升創新思維,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做好準備。[2]
三、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
盡管思辨性閱讀的重要性已被眾多教育者所認知,但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仍是許多教師面臨的難題。以下結合《兼愛》一課,詳細闡述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思辨熱情
情境創設為思辨提供了必要的認知背景與心理場域,它能夠有效激發學習者的內部動機與興趣,因此創設生動且貼近生活或學習主題的情境尤為重要。
在教授《兼愛》時,可設置“班級組織‘構建和諧宿舍關系’主題研討”的情境任務,要求學生運用“兼愛”思想從不同角度探討營造融洽宿舍氛圍的辦法。這一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深入探究“兼愛”思想的內涵,使思辨活動從一開始就與現實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和參與度。
(二)引導質疑,開啟深度思辨
質疑是思辨性閱讀的關鍵起點,能夠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學生產生質疑后,為解決認知沖突,會主動運用各種思維策略對文本進行分析、比較、推理和判斷,從而展開思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本的觀點、論證邏輯、事實依據等方面提出合理疑問。以分析“兼愛”內涵為例,教師可提出“‘兼愛’就是愛一切人嗎?”這一問題,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認識到墨子的“兼愛”,主張無差別、無等級,不分彼此、不分厚薄親疏的愛并不是一種沒有是非的愛,反而是一種愛憎分明的愛。[3]
(三)運用對比,深化思辨層次
對比能夠凸顯文本的關鍵特征與差異,為思辨提供清晰的切入點。在面對多個文本或同一文本的不同部分時,通過對比,可以幫助學生迅速識別出其在主題表達、結構安排、語言風格、論證邏輯等方面的獨特之處。
如在進一步探討“兼愛”的本質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比儒家與墨家的思想內涵和途徑,并提供助讀材料,組織學生合作完成對比分析。
通過對比,學生能清晰看到儒家推己達人的愛與墨家愛人若愛己的愛之間的區別。這種對比促使學生在跨文化、跨思想體系的層面進行思考,提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四)鼓勵反思,升華思辨境界
反思是深化思辨的重要環節,它并非簡單回顧,而是以批判性眼光對整個思辨過程進行再思考。在此過程中,思辨者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核心概念以及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從而發現最初的局限性,拓展思維邊界。
例如,在深刻地理解了“兼愛”的本質之后,教師可提出反思性問題:兼愛這種思想有沒有值得商榷之處?通過反思學生能夠認識到“兼愛”思想的積極意義,如促進社會和諧、倡導人與人平等;同時也能發現其存在的局限性,如違背人性本能、忽視社會結構、實施操作困難等。[4]
四、結語
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爾曾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在廣袤宇宙中,人類雖如蘆葦般脆弱渺小,但思想賦予了人類獨特的高貴。思辨性閱讀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深刻思想的重要方式,理應得到大力推廣。盡管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但只要教育者堅定信念、積極探索,就一定能夠實現思辨性閱讀教學的目標,助力學生成長為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劉寶俠.以思辨之力,啟紅樓之門[J].語文月刊,2024.(02).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1972.
[4]褚宏啟.走向理性社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J].中小學管理,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