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20-0001-04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大單元教學具有空間靈活、自由度高以及形式方法多樣的特點。而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大單元教學,改變了以引導教育為主的體育教學方式,建立了一種將運動能力培養、體育品德培養及健康行為培養于一體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一系列的體育教學活動中培養素養能力。
一、核心素養下小學體育大單元教學的價值
(一)完善整合體育課程
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正在成為體育教學的新趨勢。這種模式不僅關注學生的體育技能培養,更強調學生身心健康和體育文化素養等多個維度的發展。通過選擇特定的體育技能或項目作為載體,將相關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行整合,才能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更為系統的體育知識框架。而這種整合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體育的全面性,還能激發其創新實踐能力,促進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綜合發展
大單元體育教學模式在關注體育技能傳授的同時,還強調學生全面發展。對此,應將健康教育和實踐體驗等內容融入教學中,通過一致目標和系統性規劃全面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對田徑教學,傳統模式往往將跑步訓練視為課程的核心內容;而大單元體育教學則更注重將田徑訓練與其他元素相結合,如技能練習和互動游戲等,通過多元化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練習田徑技能時能夠體驗到更多樂趣,從而幫助學生在實際運動中理解運用所學知識,促進其綜合素質的發展。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體育大單元教學策略
(一)明確大單元教學主題,保障學生身心素質
良好的核心素養是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所應具備的基本品格,而身心素質是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大單元視角,以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為自的,對體育教學進行合理規劃,并在整合教學內容后將其劃分為多個學習主題。該做法有利于體現體育課程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跳遠”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首先研讀課標,并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整合重要的跳遠知識,同時結合學生學情和需求為其制訂學習計劃和體能訓練計劃。整個教學過程圍繞知識、技術、素質三方面展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序訓練,增長技能并積累經驗。
首先,跳遠知識主題是基礎,要求學生掌握短中距離起跳等知識,通過反復練習掌握“助跑一起跳一騰空\"組合動作,可從理論學習和結合實際案例兩方面入手,幫助學生掌握動作細節。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跨踞式跳遠完整動作,分解動作要素,讓學生牢記要領,并根據自身條件和水平制訂訓練計劃。此外,教師要介紹跳遠知名運動員及其成就以激發興趣,還要教授常見運動損傷處置方法,保障學生安全。
在跳遠技術主題上,教師可通過多種實踐讓學生掌握跳遠技術。在訓練場,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嘗試“助跑一起跳—騰空”組合動作,提高技術水平,訓練過程中給予指導糾正,保證動作正確;也可通過游戲形式練習基本動作和組合技術,提高學生積極性,使其發現適合自己的跳遠風格。另外,教師應結合學生現有水平選擇難度適中的訓練項目,才能有效提升跳遠水平。
另外,跳遠素質主題同樣不可忽視。跳遠項目對訓練者的體能有較高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安排長期訓練計劃,通過反復練習增強學生下肢力量并提高身體敏捷度,使學生勝任跳遠項目。
(二)明確大單元教學目標,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首先,終身體育意識是小學體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持續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從而促進其終身受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結合,確保學生能清晰學習方向。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還能增強其對體育的熱情,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足球”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先要明確《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水平二目標,根據學生現有體能水平和足球課程的教學要求,對學生進行初次測評;分析測評結果后,根據測評結果確定教學目標,使后續教學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作依據。
其次,掌握基礎足球動作是前提,學生熟練做出傳球、過障礙等簡單組合動作,不僅有助于提高其技術水平,還能增強其在比賽中的實戰能力。在體能訓練方面,足球運動對學生的體能素質要求較高。教師應通過基礎知識的講解和體能游戲的參與,使學生明白足球運動所需的體能,如安排一些靈敏度和協調性的訓練項目(如滾翻和起動跑等)。通過訓練,學生既能增強自身的運動能力,還能在實踐中提升反應速度和肢體協調性。在比賽方面,學生需要根據來球方向做出接球或運球等正確的反應。這項能力的養成需要學生參與大量的比賽或游戲活動。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形式多樣的比賽,讓學生能夠掌握多形式的足球技術,并獲得豐富的比賽經驗。另外,教師引導學生在互聯網上觀看相關足球賽事,并且要求學生在每學期觀看足球賽事的次數應不少于7次。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了解足球的規則和戰術,還能激發其對足球的熱情。
最后,教師要注重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是學生不同階段的運動表現情況,及時了解學生訴求并對大單元教學進行適當調整。這種動態調整的方式能夠確保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成長進程相適應,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取得進步。同時,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構建一套集“學一練—賽一評”為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系至關重要。該體系的形成影響深遠,能夠促使大單元教學活動更加系統化,讓學生從教師的反饋中清晰地明確學習重點,進而有針對性地改進和提升自己的體育技能。
(三)推進大單元教學實踐,提高運動技能
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是培養體育核心素養的必要環節,大單元教學非常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在開展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相關訓練體系會更加科學、合理。所以,在采用大單元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了解大單元教學對學生的運動偏好變化的影響,讓學生在真實運動情境的影響下了解不同運動項目,增強對運動的理解,提升運動技能。
例如,在“韻律操”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種途徑,像演示、視頻等,引導學生深入領會韻律操的基本步伐與動作。這不僅能助力學生掌握韻律操的關鍵要領,還能培養其對韻律操文化的初步認知。
首先,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參與感,教師可設計“快樂·實踐—韻律操”主題活動。教師需明確韻律操學習重點,涵蓋五種基本步伐和四種肢體動作。通過系統講解與演示,學生能夠清楚知曉每個動作的具體要求和演示技巧。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認識韻律操的三大元素,幫助學生在跟隨音樂練習韻律操時更精準地把握節奏。同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挑戰完成不同拍數的韻律操練習,如 2×8 拍 4×8 拍等,以提升學生的節奏感和動作協調能力。
其次,在韻律操練習后,教師應安排健康放松環節,讓學生自主編排韻律操動作。這一環節既能鍛煉學生的表現力,又能通過拉伸全身肌肉促進身體放松與恢復,并且教師要有機融合大單元的重難點內容。在整個活動中,教師要依據學生表現劃分階段,以更好地開展針對性指導。初級階段,教師要強調動作的美觀性和力度,確保學生能正確控制自己的肢體動作;中級階段,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為主要教學任務,幫助學生學會調整節奏,并提高學生對肌肉的控制能力;高級階段,教師則要鼓勵學生更協調地運用肢體,創編更具個人風格的韻律操動作,從而更好地展現自身精神面貌。
最后,教師要根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情況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訓練建議,助力學生持續完善訓練體系。
(四)重視比賽活動,塑造體育品德
體育品德是學生體育運動中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是體育新課標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在體育教學中培養體育品德,能提升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塑造良好品質。體育大單元教學注重“學、練、賽”結合,教師應關注學生比賽活動。比賽能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檢驗技能、反思學習,還能通過競爭激勵學生參與,培養團隊和公平競爭意識,進而促進學生體育品德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1000米耐力跑”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比賽活動來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小組接力賽是種有效的組織形式,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人數相同,每位成員負責跑固定距離。而在接力過程中,那些跑得較快的學生需要考慮如何合理分配自己的體力,以便為后續的隊友爭取時間優勢;同時,接棒的學生也需做好充分準備,確保交接的順利進行。然而在接力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意外情況,如接棒失誤或有人未能按時接到等問題。此時,組員之間應互相鼓勵,而不是相互指責。和諧團隊氛圍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精神,使其體會到集體榮譽感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其責任感。
其次,個人挑戰賽也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形式,教師可以鼓勵每個學生挑戰自己之前在1000米耐力跑中的最佳成績,記錄下每位學生在比賽中的表現數據,包括用時和速度變化等。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會在挑戰中面臨體能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但也是鍛煉意志品質的機會。自我挑戰可以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并提升個人成績。
最后,在完成挑戰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享其在挑戰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應對策略。通過討論,學生能夠從彼此經歷中獲得啟發,更好地理解在體育運動中不斷超越自我的價值。
(五)關注個性差異,落實因材施教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關注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還特別強調對個體差異的重視。因此,為了有效滿足每位學生的不同需求,教師應依據學生水平進行分組并劃分層次,對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增強其學習的有效性。同時,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全面考慮各小組的能力差異,確保教學目標的合理性,并積極促進小組內的合作交流,鼓勵水平較高的學生在小組中幫助其他學生,提升水平較低學生的技能,增強高水平學生的責任感。
以“乒乓球訓練”大單元教學為例,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根據學生水平將其分基礎組、中間組和高超組,不同組別的教學內容各不相同,要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其個體發展,提升學習的效果。
首先,對基礎組學生,教師首要是幫其建立乒乓球基本概念和技術基礎。教師要重點講解站立姿勢和握拍手法,保證姿勢正確才能提高擊球的準確率。在學生掌握標準姿勢后,教師再講解如何控制球的高度與方向。另外,學好乒乓球必須掌握正手擊球和反手擊球的要領,教師通過示范和分解動作幫助學生理解要領。基礎組訓練還包括正手傳球和反手傳球練習,能增強學生協調能力和反應速度。此外,教師應介紹簡單的戰術策略,如基本防守與進攻,通過簡化乒乓球游戲練習,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加深對乒乓球的理解,為進階打基礎。
其次,對中間組學生,教學重點是增強技術水平和戰術意識。學生需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控制球的角度和力度的要領,并學會側旋和頂旋。只有掌握好這些基本的擊球技巧,才能開始后續的正手擊球和反手擊球訓練。學生通過進行反復推球和拉球訓練提高自身的擊球速度。對中間組學生,教師要適當教給一些基礎比賽戰術,并為其制訂訓練計劃,通過反復訓練和實戰演習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
最后,高超組的學生要接受系統化訓練,學生的學習重點是掌握變球技巧和不同線路。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快攻能力和連續擊球能力,讓學生的進攻更加迅速;可適當講解一些高級戰術,教會學生如何應對對手的變速和變線,讓學生面對不同對手能靈活應變。在高超組教學中,真實比賽不可或缺。教師應積極組織比賽活動,讓學生積累實戰經驗,提高其在壓力下的適應能力,激勵學生挑戰自我、追求更高水平。
(六)優化大單元教學評價,培養健康運動觀念
兒童體育運動的核心要素在于培養健康的運動觀念。因此,通過優化大單元教學評價方式,教師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運動態度。而在評價學生時,教師應密切關注其在學習和運動中的表現,結合學生的態度和個體特點等方面,給予客觀且建設性的反饋,鼓勵學生勇于挑戰自我,幫助其在體育活動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花樣跳繩”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基礎的單人和單繩跳開始,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復雜的技能(如雙人同步跳和多人協調跳)。這既能鞏固學生基礎技能,又能通過融合合作與競爭運動,全面評估學生單元學習進展。
首先,在單人和單繩跳活動中,教師用診斷性評價初步評估,指出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節奏感等,讓學生知曉知識技能掌握情況,為后續學習指引方向。進入雙人同步跳和多人協調跳環節,診斷性評價重點關注團隊配合程度,評價團隊默契度,指出表現優劣并提建議,使學生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為后續訓練準備。
其次,在形成性評價環節,教師應更關注學生在跳繩技能上的進步,對單人和單繩跳的評價可以強調學生在知識學習速度上的提升以及跳繩技術水平的顯著提高。這樣不僅明確了評價要點,還能幫助學生理解各個要點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把握自已的學習狀況。同時,對雙人同步和多人協調跳,教師則可以評價學生在雙人跳時安全防護是否到位,或者在多人跳中的節奏控制能力。這種形成性評價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在實際操作中的成長,并激勵其繼續努力。
再次,教師要開展總結性評價,全面反映學生單元學習表現。對單人單繩跳,指出學生基本掌握動作與簡單組合且進步明顯,認可和激勵學生的努力。當學生參與雙人同步和多人協調跳時,教師也要認真指導學生自覺遵守訓練規則,并具有較強的競技意識,學會了團結隊友和尊重對手,要鼓勵學生一直保持積極向上的運動態度。
最后,為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學習情況,教師要為學生制作檔案,檔案中詳細記錄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成果和日常表現,在分析檔案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彌補運動方面的不足,促進跳繩技能的進一步提升和體育素養的發展。這樣的評價體系貫穿跳繩教學全過程,助力學生成長,使跳繩教學更科學、有效,讓學生在跳繩活動中收獲知識、技能和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體育大單元教學的有效實施,可以打破傳統教學方法的限制,讓學生對體育知識和技能有一個更全面、更系統的學習,并且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在核心素養的指引下,深刻認識大單元教學的含義,把大單元教學與每一個教學環節融合起來。這樣,教師就可以更好地推動體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王立峰,張曉蕓,王麗翠,等.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體育大單元教學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4(3):157-160.
[2]李泳.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體育大單元教學策略分析[J].體育畫報,2023(12):50-51,53.
[3]張智慧.核心素養下小學體育與健康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J].文淵(小學版),2023(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