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進程而形成的精神文化成果,是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重要思想武器。因此,革命文化是提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抓手。
一、革命文化深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內涵體系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涵蓋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中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結晶,繼承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實踐觀點和分析方法,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內涵體系。
首先,革命文化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人民內涵。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確提出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是實現整個人類的解放,在此意義上,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是為多數人的利益而進行的革命。在指導中國革命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具體化為“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早在《古田會議決議》中中國共產黨就已明確提出,作為武裝集團的紅四軍,不僅要打仗,還要深入群眾、組織群眾、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幫助地方建立革命政權和共產黨的組織,而黨的工作要“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后,再經過群眾路線去執行”。正是在堅持群眾路線的工作中,廣大人民群眾獲得了當家作主的主體感受,中國共產黨才能在廣大的敵后方建立起深受人民群眾擁護的民主政權。因此,毛澤東確定“為人民服務”為黨的根本宗旨,并于1944年9月8日以《為人民服務》為主題發表了影響深遠的演講;次年,黨的七大通過的黨章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必須與工人群眾、農民群眾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廣泛的聯系。\"2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確定了以解放生產和發展生產為目的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國,并將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放在黨和國家工作的首位。
其次,革命文化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實踐內涵。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闡述了科學的實踐觀,“實踐是人們有目的地進行的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3],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觀點鮮明地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中。什么是共產主義?共產主義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而是消除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因此,對共產主義的認識和實現都必須在實踐中完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馬克思正是在參與19世紀的共產主義同盟的運動中加深了對共產主義的認識。通過對唯物史觀的分析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批判,馬克思指明了無產階級革命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經之路,因此,無產階段在革命和建設中必須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推動無產階級革命,實現共產主義。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繼承、豐富和實踐了這三大規律,例如,毛澤東在讀《共產黨宣言》時,將中國革命的方法概括為“必須勢力集中行動一致,所以有賴于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黨來發號施令\"[4],中國革命的前途“將經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階段而達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階段\"[5]。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鄧小平都對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歷史階段進行了深人思考,都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的重要性,這一階段的建設正是使黨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認識和實踐逐步走向深化的過程。
再次,革命文化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方法內涵。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強調運用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和歷史思維,辯證地、全面地、系統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特別是要運用矛盾分析法進行問題的具體分析。馬克思主義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貫穿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它們在階級社會突出地表現為階級矛盾。從歷史整體上看,正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的運動發展,決定了社會歷史的進程。因此,運用階級分析法,能夠正確地找到階級社會中復雜的社會現象背后的社會根源以及決定社會運動的社會歷史規律。在近代中國被壓迫被奴役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人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階級分析法,確立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才是最符合中國實際的道路,因此,毛澤東開始研究實際的階級斗爭,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可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進程中誕生的革命文化,正是黨的階級斗爭文化的展現。
革命文化提升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內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理論邏輯,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運用革命文化深化“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二、革命文化完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價值體系
革命文化蘊含豐富的價值內核,將它與抽象的原理進行有效融合,可為“培養什么人”奠定政治方向,為“怎樣培養人\"提供文化資源,為“為誰培養人”筑牢價值根基,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的本質要求和任務所在。
首先,強基固本,以革命文化的哲學價值深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思維塑造力。馬克思曾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的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成果,其中蘊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正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武器”,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理論精華。從遵義會議、延安整風運動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革命和建設進程中的每一次轉折,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和科學方法。因此,在面對黨內思想出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教條主義\"時,中國共產黨才能及時進行反思和批判,堅持走正確的道路,不忘初心,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大義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與廣大人民群眾形成了凝心聚力、團結奮進的命運共同體。可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中,革命文化能夠為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歷史思維、底線思維等思維能力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和資源。
其次,鑄魂賦能,以革命文化的政治價值深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意識形態闡釋力。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革命文化不僅蘊含著無產階級的根本價值取向,更包含著無產階級政黨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智慧。例如,古田會議精神強調黨的統一領導是推進革命最根本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把黨的思想建設、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和完成黨的政治任務緊密結合起來,這是對加強黨的建設的貢獻;長征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革命理想的堅定信念以及中國共產黨人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堅信正義事業必勝的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將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相結合的工作方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精神將黨的組織、軍隊和人民群眾緊密團結在一起,充分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政治優勢,使人民群眾獲得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起到了凝聚革命力量的作用。
再次,守正創新,以革命文化的歷史價值深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當代解釋力。革命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解放斗爭的歷史記憶,凝聚了中國人民集體奮斗的精神,其堅韌不屈等精神內核為當代提供了精神坐標,助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在新時代激發廣大人民的文化自信,賦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革命文化貫穿中國革命的精神譜系,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它接受了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革命文化依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力量和精神支撐,仍然要“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8]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必修課程,要時刻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展開。因此,“原理\"課程不能只講原理,而要在原理講述中貫穿無產階級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提煉革命文化中的價值內核,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提供精神養分。
三、革命文化提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教學實效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從革命故事、革命文物、革命經典著作等方面對革命文化進行了豐富,這些都是提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效果的豐富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合理運用這些資源,提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實效。
首先,講好革命故事,提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親和力。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9革命故事是中國故事的一部分,講好革命故事,就是展現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歷程,就是展現“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內容需要,選擇合適的革命故事。例如,“實事求是”石刻板的故事正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一教學內容的生動材料;英雄模范的革命故事可以助力提升“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這一教學內容的生動性,教師可通過闡釋英雄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和人民群眾的革命故事講清楚人民群眾為什么是歷史的創造者;教師在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貨幣\"內容時,可以結合“金融戰\"的故事,使學生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角度明白中央政府為什么要提出多項措施來保障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等等。教師通過故事講述,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減少了概念的抽象性,增加了教學的親和力,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涵。
其次,講好革命經典著作,提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生命力。革命經典著作是中國共產黨自覺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的理論成果,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文化。例如,通過解讀毛澤東的《矛盾論》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專題教學,闡釋辯證法的宇宙觀就是用聯系的、變化的、運動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去看世界;借助毛澤東的《論持久戰》進行哲學思維方法的教學,闡釋思維方式與思維方法,包括整體思維、過程思維、價值思維、辯證思維和主體思維[10];通過解讀毛澤東的《尋烏調查》和《反對本本主義》進行“實踐與認識\"專題教學,闡釋中國共產黨重視的調查研究方法正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重要體現;借助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和《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講解“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體現”,闡釋階級對立正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導致的,毛澤東正是通過對近代中國社會各階級的革命態度及形成原因的透徹分析,認識到中國農村所蘊藏的革命力量;等等。從經典著作出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中的原理及概念不再是抽象文字,而擁有了現實支撐和生命力,它們隨著黨的實踐而獲得了創新發展。
再次,講好革命文物,提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活力。革命紀念館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教師應利用好革命紀念館內的革命文物,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事件,助力學生將課堂所學的革命知識和精神內涵內化為對原理內涵的認識。例如,在中共一大會址,以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為材料,讓學生感受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如何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感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魅力;在遵義會議紀念館,以象征勝利的老槐樹,讓學生感受遵義會議的重要歷史地位,以及實事求是對于革命勝利的重要性;在北海銀行紀念館,以北海幣讓學生感受根據地建立起獨立的金融體系并自主掌握經濟命脈的重要性;在紅旗渠紀念館,以大錘、鋼釬等文物,讓學生感受人民群眾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力量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等等。總之,革命紀念館作為革命文化傳播的重要物質載體,教師通過對革命文物的\"人、物、事\"進行原理講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講活的重要方式。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主要目標是講深、講透、講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革命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成果,其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基因和優良傳統呈現,其所獨有的中國智慧不僅能幫助人類共同破解社會難題,而且能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重要啟示。因此,革命文化是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教學內容“厚起來”教學過程“活起來\"的重要資源。借助革命文化,講清楚中國共產黨人如何貫徹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楚“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參考文獻
[1]薛慶超.中國革命、建設、改革與群眾路線[J].黨史文匯,2016(6):14-21.
[2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室.中共黨史參考資料(五):抗日戰爭時期(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3.
[3]朱康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十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0.
[4]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9.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
[7《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8習近平重要講話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6.
[10]楊信禮.重讀《論持久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目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