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9-0043-04
一、生活教育理論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的教育核心理論。這一理論將“生活”視為教育的核心,認為生活是教育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教育應當為學生的生活服務,同時促進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更好運用到生活中。教育的意義應當在鮮活的生活中尋找,它無處不在,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校園生活中,而是最終指向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二、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和作用
(一)身臨其境,促進理解
“生活即教育”,意味著教育將隨著生活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它是流動的而非固化的。伴隨著生活環境和生活內容的變化,教育也隨之發生變化?;诖耍逃辉僦皇悄硞€階段的專屬品,而是伴隨著人的一生,“終身教育”的理念應運而生;與此同時,教育也不只停留在校園環境之中,不是狹義的學校教育,而是指向更加廣闊的生活視野之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構成教育的要素,學生可以盡情地在生活中學習,同時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的生活場景之中。學生在這一階段所學的內容,依舊可以在人生的下一階段繼續運用并不斷完善。當生活教育真正進入課堂教學之中時,小學語文教學就不會只停留在文章的機械解讀和簡單重復的機械記憶之中,而是帶領學生身臨其境,真正理解語言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蘊。“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樣的現象不僅限于山峰,生活中的許多物體都是如此,觀察的遠近、高低等角度的不同變化,都會帶來不同的體驗。帶領學生去現實生活環境中實地觀察,他們便能非常輕松地理解這兩句詩所包含的寓意,對學生的識記效果也是大有裨益。
(二)以生為本,增添趣味
生活教育理論,還意味著每一個個體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同樣也應該是課堂教學中的主人。這一點,與當前新課程標準改革中的核心理念—“以生為本”不謀而合,它們充分強調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意志,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語文課堂教學充分以學生的主觀需求和年齡特征為考量時,教育就不再只是知識的簡單傳輸,課堂就會因為生活元素的注人而變得鮮活生動,充滿趣味。小學階段的學生,仍然充滿著對這個世界最為原始和豐盈的好奇心,對各種新奇的事物擁有著無比珍貴的想象力。例如,“生活教育”可以幫助教師帶領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領略古詩詞中的春秋冬夏,將現實的觸角借助語言文字和切身感受穿越千年,與古代詩人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在自然環境中,充分調動自己多方面的感官來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是春天到來的信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是夏日的信使為原本簡單枯燥的古詩詞教學增添生活趣味。
(三)感同身受,指導實踐
語文教育的生活化也意味著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并最終運用到解決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過程之中,用以指導生活實踐,在日常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檢驗學習成果,鞏固所學知識。在“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作業的形式可以更加豐富:“啄木鳥”行動,讓學生在大街小巷尋找那些生活中不起眼的錯別字,進而啟發學生討論這些現象屢見不鮮的背后真相;寫作實踐時,依據不同的主題,創設與之相關的生活情境,讓生活元素充分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同身受,在似曾相識的場景中更好地感受人物,從而指向最終實踐。生活教育理論引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不再是唯一的陣地,而是指向生活、社會等更加寬闊的視野;分數不再是唯一的指標,而是指向知行合一的實踐,學生將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感受精神世界的不斷豐盈,最終成為一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人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青年。
三、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實踐策略
(一)學會學習,培養自主意識在當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新課程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它不僅僅是一場教育模式上的革新,更是對學生未來發展潛力的培養。教師應當認識到,僅僅通過上課的形式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些知識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學生逐漸遺忘。教學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學會那些生硬的理論條文,關鍵是教會他們把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線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掌握、運用知識。例如,在閱讀文章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互相分享閱讀感受,交流心得體會。這既能增進同學間的溝通合作,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同時,要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解答問題。這一過程可極大提升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激發其內在潛力。
以“寓言”故事的教學為例,當教師在課堂上教授了寓言的常識,并讓學生了解了課本中展示的寓言故事后,便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課外閱讀。他們可以選擇不同國家的寓言故事進行比較閱讀,比較不同文化背景下寓言故事的差異,探討它們的呈現形式和意義。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習,學生能夠建立起對“寓言”這一文學體裁全面而系統的認識,豐富他們的日常閱讀積累。而且,這樣的閱讀方法也適用于整本書的閱讀,讓知識的獲得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夠真正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也需要發生轉變。從過去課堂的主導者變成引導者,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思考和探索的伙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對作者本人信息和所處時代背景進行介紹,促進學生從更深層次去理解文章的內涵,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行深層次的心靈溝通,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最終也能達到閱讀成長的目標。
總之,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當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優化傳統的教學模式,調整以往的教學方法,通過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任何事物有正反兩面的思考方向,努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不斷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如何面對挑戰,以及如何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建立起自己的判斷和價值觀。
(二)設置情境,對話現實生活
語言的力量在于它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生活教育理論深刻揭示了語文學習與日常生活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語文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它更多地體現為與人溝通交流時所需的能力。因此,將語文學習融入具體的生活場景之中,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語言知識,同時也能提高他們與他人溝通的實際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創設真實而生動的情境,教師能夠讓語文課變得不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充滿樂趣和啟發。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自然而然地吸收并內化相關的語文知識,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比如,課本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它們就像一扇扇打開的窗口,讓學生得以觀察周圍世界的同時,學習如何用恰當的語言進行交流。
例如,書信是書面交流的典型形式之一,通過書寫信件,學生不僅能鍛煉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還能學會傾聽和回應他人的話語。祝賀詞則教會學生如何以得體的言辭表達喜悅或祝福之情。交友環節則模擬了人際交往的場景,教會學生如何禮貌地介紹自己,以及如何聆聽他人的故事。打電話作為另一種重要的溝通工具,則教會學生如何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例如,在學習昆蟲知識的時候,由于昆蟲的形態繁多復雜,細節豐富,僅僅依靠文字去描述的話,常常無法形象地把它們的生活習性表現出來。此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資源,如播放動畫視頻或圖片的方式,將昆蟲的生長過程以及它們的互動關系直觀地展示出來。另外,若條件允許,教師也可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在校園里實地觀察各類生物,引導他們將觀察到的昆蟲特征記錄下來,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通過將語文教學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不僅能夠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語文,而且還能夠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極大地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這樣的教育模式無疑是富有成效的,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技能,又增強了他們的觀察力和思考力,使語文學習不再是一項簡單的知識傳遞活動,而是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過程。
(三)以生為本,激發創造活力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曾經提道:要將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必須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身上擁有著無限的創造活力,亟待教育工作者去發現與挖掘。除了思想上建立正確認知,我們的行動也應當“知行合一”,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以生為本,將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貫徹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則作為學生活動的引領者,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進行小組合作,以多種形式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活力。例如,可以結合文本特點以及學生特質,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課本劇、朗誦會、話劇、辯論賽等,在對課文的二次創作中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拓展了自己對各類語言呈現形式的了解。小學一線語文教師應當具備一雙慧眼,能夠敏銳地捕捉到課堂教學中語文和生活之間的勾連點。關注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活背景,使它們成為教師教授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出發點,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有效的方向指引和方案設計。
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利用一小部分時間,給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充分進行自我展示和互動交流的機會。例如,在每天的課前十分鐘,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三分鐘演講”或“三分鐘故事會”活動,鼓勵每個學生都主動站上講臺,通過生動的演講或解說來講述生活中的某個故事,或是分享對周圍世界的獨特見解,有目的性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通過常態化開展類似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對日常生活的關注和思考,使他們在緊張而有限的時間內,運用自己的語言技巧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認知。同時,學生也能夠在時間簡短而富有成效的活動中,充分進行自我展示和互動交流,促進他們在表達和創造方面的能力發展。
總之,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擁有取之不盡的語文教學資源,站在學生的視角來看待所生活的外部環境,便能發現許多與之密切相關、以生活為導向的學習活動,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知行合一,增強生活實踐
知行合一這一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思想的精髓所在,它深刻地闡釋了知識與行動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他看來,教育不僅僅是書本知識的傳授,更是將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過程。這種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學生實踐活動的實踐和應用,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一部分。教師在設計這樣的實踐活動時,必須考慮到班級學生的具體學情以及課程的教學目標,確保各個教學環節都能緊扣實際情況開展。
就拿語文實踐活動來說,教師可引領學生走進自然景觀,通過實地體驗,感悟古代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描繪。比如,在設計閱讀課的時候,寫景游記的教學能有更多實際操作機會。教師可讓學生扮演“小導游”的角色,用自己的話把文中風景名勝介紹給家人、朋友,從而實現從文本到現實的轉換。另外,語文學習實踐也應充分納人“社會”這一概念。教師要積極順應時代的變化,留意周圍社會環境的改變,在廣闊的社會大舞臺里找尋合適的語文實踐素材。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諸如環保宣傳、節能節電、尊老敬老這類充滿正能量的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他們在日常生活里學習語文、應用語言的熱情。
總之,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師在課堂之外尋找學習和使用語言的最佳場所。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學習語文、應用語言,并且逐漸培養起對語文的熱愛。如此一來,他們的日常生活與課堂所學便能緊密相連,實現真正的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美好愿景。
四、結論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活”二字不可或缺。將語言的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關聯,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喚起他們探索和思考的主動性;將生活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也能很好地糾正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感受體驗的弊端,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對語文教學百利而無一害。在接下來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應當繼續貫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并且不斷學習新的課程教育理念,讓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真正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周澤.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中的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3(42):119-120.
[2]湯菊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給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帶來的啟示[J].課外語文,2017(19) :167.
[3]許頡.引生活之源,促教學之長—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好家長,2017(3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