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9-0139-04
節奏感是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不僅構成了音樂的基本骨架,更是音樂表達和理解的關鍵。小學生處于音樂感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通過針對性訓練,可以讓學生利用身體動作來感受和表達節奏,并增強音樂的體驗感,奠定音樂審美基礎。《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結合音樂課程的育人價值對不同年段學生提出了差異化的學業要求,其中,針對1\~2年級學生“認識不同的節奏型,并用動作、圖示等做出恰當的反應”;對3\~9年級學生“會演奏簡單的鑼鼓經片段或其他節奏型”。基于此,一線教師應重視節奏感培養,并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設計實施多元化教學策略,以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
一、營造音樂氛圍,培養節奏意識
音樂環境中的節奏元素能夠在學生情緒情感方面產生積極影響,促進其節奏感的發展。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音樂氛圍的營造,重視環境對學生節奏感培養的作用,進而通過營造濃厚的音樂氛圍來激發學生對節奏的感知和興趣,從而在無形中培養他們的節奏意識。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導節奏感知
生活情境是指將日常生活中的元素、活動或場景融人教學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場景,如學校鈴聲、交通信號燈的轉換,甚至心跳聲等,作為節奏訓練的素材。這些生活中的節奏元素,因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能夠迅速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讓他們認識到節奏的存在,并由此形成節奏意識。例如,《節奏密碼·均拍》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其設置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初步了解節奏,感知簡單的節奏型。由于均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創設情境,并利用教材中的麒麟神獸場帶動氣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及理解均拍的概念。在課上,教師首先播放一段心跳的音頻,并引導學生思考:“你聽過自已的心跳聲嗎?”在問題驅動下,教師引導學生將手放在胸口,感受自己心跳的節奏,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體會。在學生表達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心跳—拍子,促使他們通過對比逐步感受及認識均拍,并通過不同類型的音樂來初步感知節奏。在這樣的課堂指導中,教師將生活情境中的節奏元素引入教學,豐富了學生的音樂體驗,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了抽象的音樂概念,也產生了主動探索和學習音樂的熱情。
(二)創設音樂情境,滲透節奏知識
新課標強調“重視藝術體驗”,激發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熱情,促使他們在欣賞、學習藝術的過程中提升審美情趣。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其在學習探索過程中需要豐富的情感投入。但是,部分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常常因為節奏感差而難以捕捉其中的情感變化,影響了他們的藝術體驗。針對此,教師應注意創造音樂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引導他們進入可感知的情境,并通過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來提升學生對節奏的感知力,進而通過節奏來感受音樂情感的變化。
例如,人教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是一首廣泛流傳的波蘭優秀兒童歌曲,歌曲為四二拍,結構簡單、清晰,節奏明快,其中前十六音符節奏型貫穿全曲,為歌曲增添了活潑歡快的因素。在課堂上,教師結合歌曲的節奏特點,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動畫視頻,使視覺景象與歌曲節奏同步變化,并在一旁對歌曲節奏進行闡釋,指出歌曲的節奏型,讓學生準確把握歌曲中的前十六分音符與休止符,并跟隨視頻進行演唱。在這樣的課堂指導中,教師通過創設音樂情境,利用多媒體視頻引導學生主動關注節奏型,促使他們在活躍歡樂的氛圍中形成節奏意識,并提升對音樂的熱愛和欣賞能力。
二、采用多種方法,加強節奏訓練
節奏是音樂的靈魂,節奏感與一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密切相關。通過觀察音樂課堂可知,學生對灌輸式講解缺乏興趣,對趣味化學習較為青睞。因此,教師應創新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感知、理解并掌握節奏,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一)采用聲勢律動進行節奏訓練
聲勢律動法是一種通過身體動作來表達音樂節奏的教學方法,它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節奏感。在音樂教育中,通過拍手、躁腳、點頭等簡單動作,學生能夠直觀地體驗到音樂的節奏和韻律,從而加深對音樂節奏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積極引入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采用聲勢律動法來促使學生利用身體配合音樂律動,從而感受和表達不同的節奏型。
例如,人教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幸福拍手歌》以明快舒暢的旋律、歡快活潑的節奏生動地表現了人們對幸福的感受。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采用了奧爾夫音樂節奏律動,根據歌曲的不同樂句設計了簡單的動作,讓學生在熟悉歌曲的過程中實現對節奏型的體會和理解。其中樂句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根據流暢的旋律走向,頭部跟著節奏輕輕擺動,右手先攤開,左手后攤開,隨后雙手拍兩次(XX);樂句二“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根據流暢的旋律走向,頭部跟著節奏輕輕擺動,右手先攤開,左手后攤開,隨后雙手拍兩次(XX);樂句三“如果感到幸福就快快拍拍手,喲”:根據流暢的旋律走向和節奏的變化,頭部跟著節奏輕輕擺動,右手先攤開,左手后攤開;樂句四“看那大家都一齊拍手”:根據流暢的旋律走向和節奏的變化,頭部跟著節奏輕輕擺動,右手先攤開,左手后攤開,隨后雙手拍兩次(XX)。通過這樣的指導和示范,學生將整首歌與肢體動作聯系起來,利用身體準確感知并表現了歌曲的節奏。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讓他們全身心投人音樂學習中,從而提高音樂教學效率。
(二)通過打擊樂器組合進行節奏訓練
打擊樂器在小學生節奏訓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采用打擊樂器組合訓練法,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的打擊樂器、學習打擊樂器的演奏技巧,進而讓它們在實踐中直觀地感受不同樂器間節奏的相互作用和協調,并體會節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例如,《多樣的課堂打擊樂器》是人教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重要內容。教材通過圖片、簡單樂譜等形式呈現了木魚、沙錘、碰鈴等不同類型的打擊樂器,旨在讓學生直觀感受其外觀和音色特點,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對音樂音色的感知能力,為后續的節奏學習和音樂表現奠定基礎。
首先,教師播放打擊樂合奏《龍騰虎躍》,引出主題。其次,教師播放樂曲片段,要求學生仔細玲聽并選出主奏樂器。在學生聽覺體驗的基礎上,教師逐漸引出鑼、小軍鼓、非洲鼓、云鑼等打擊樂器。再次,教師簡單介紹主奏樂器并引出串鈴、響板、鈴鼓、雙響筒、沙錘、三角鐵、堂鼓等打擊樂器,并鼓勵學生觀察、體驗,將其進行分類。學生觀察一系列打擊樂器,探索樂器的音色、材質及演奏方式,并找出身邊能夠發出相似音色的物品;教師則根據學生的討論將打擊樂器劃分為散響類、金屬類、木質類、皮革類,以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接下來,教師創設打擊樂器音樂會彩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打擊樂器,并嘗試敲擊出自己喜歡的節奏型,進一步感知樂器的特點。在學生熟悉了樂器后,教師通過依次點名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打擊樂器練習,并相互配合,初步形成音樂作品。最后,組織樂器合奏,教師進行指揮,形成完整的音樂表達。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打擊樂器組合實踐學習了節奏,掌握了音樂知識,更在趣味表達中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
(三)通過聲音模仿進行節奏訓練
聲音模仿訓練是一種通過模仿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各種聲音來培養節奏感的教學方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雨滴聲、動物叫聲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敲擊聲等,通過這些聲音的節奏,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節奏的快慢、強弱和長短,也能夠增強對節奏的敏感度。
例如,人教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主題是“喚醒春天”,教材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旨在讓他們在情境中體驗春天的美好,感受音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并通過表演展現春天的生機與活力。為了進一步深化主題,促使學生感受春天的節奏感,教師在欣賞課上還引入了兒歌《春天音樂會》,并采用聲音模擬教學方法促使學生體會作品的情感基調。
在課堂上,教師首先播放歌曲、展示歌詞,并提出問題:“這首歌曲中都唱到了什么呢?你聽出來嗎?”學生回答:“有春雨、春風、春雷、春水和春筍。”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繼續提問:“在春天音樂會中,它們都表演了什么節目呢?你能跟著歌曲模仿出它們的動作和聲音嗎?”學生通過聽覺體驗進行模仿,教師對此加以示范引導。以春雨為例,它的聲音是富有彈性的:嘀嗒0嘀l嗒0II,這里的0是音樂中的“休止符”,看到它時要在心里默唱“空”,然后再接上原來的節奏,這樣可以讓節奏更有跳躍性,聽起來十分活潑。根據教師的示范和指導,學生逐漸模仿出了各種聲音,如風吹動樹葉發出的聲音:沙沙0沙l沙0I1;春雷發出的聲音:轟隆隆隆|隆—|I;小河發出的聲音:嘩啦啦啦I啦一1。在學生模仿出“春天音樂會”的各種聲音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利用聲音進行演奏,讓學生體會作品的節奏感,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在這一案例中,通過聲音模仿法,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逐步建立起對節奏的感知和理解,同時也提升了對生活中各種聲音的節奏感的感知和把握。
(四)利用互動游戲進行節奏訓練
新課標針對第一學段學生安排了趣味唱游學習任務,強調要以趣味化游戲方式開展音樂活動。互動游戲訓練法是一種將游戲元素融人音樂教學中,以增強學生節奏感的教學策略。通過設計具有音樂節奏元素的互動游戲,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體驗到音樂的樂趣,還能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對節奏的感知和理解。基于此,教師應圍繞音樂節奏精心設計趣味游戲,以促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從而達到培養節奏感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安排了“游戲樂翻天:節奏音高握握手”,旨在通過趣味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音樂基礎知識,如節奏、音高等,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課堂指導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創設了“尋找旋律大師\"這一任務情境,進而安排了“麒麟的節奏密碼”“小九的音高密碼”“音高節奏握握手”三個探索環節,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自主學習。其中三個探索中都運用了游戲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通過游戲的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對課堂學習目標的掌握程度。其中,“麒麟的節奏密碼\"環節設計了“節奏模仿”游戲,通過動畫展示麒麟的演奏,并鼓勵學生分組拍打歌曲中的節奏型,通過親身體驗找到麒麟的密碼,其中最先發現節奏密碼并拍打出來的小組獲得獎勵;在“小九的音高密碼”環節,引導學生在“小九”這一角色的帶領下進行接龍游戲,通過小組內的配合展示出不同的音高;在“音高節奏握握手”環節設置配對游戲,促使學生將節奏型與音高進行組合,看一看哪個小組表現得最準確,并給予獎勵。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享受了游戲的樂趣,鞏固了常見的節奏型,同時,教師也根據游戲結果對學生的節奏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為后續的教學提供了參考。
三、依托實踐活動,鞏固節奏學習
音樂表演活動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節奏感和音樂理解能力的平臺,而且是鞏固和深化課堂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在節奏感的培養中,教師應積極組織課內外音樂表演活動,引導學生鞏固、運用不同的節奏型,以提升音樂素養,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一)通過課堂活動,組織節奏創編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節奏創編不僅要求學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節奏模式,更鼓勵他們通過創造性的思維去設計和組合新的節奏序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節奏知識與個人的音樂想象力相結合,從而實現對音樂節奏的創造性表達。課堂是組織學生參與創編活動的主陣地,教師應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促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節奏的強弱、快慢和變化,掌握不同的節奏型,然后鼓勵學生進行討論設計,利用節奏型創作出自己喜歡的音樂作品,以展示他們的音樂感,激活他們的創新思維。
例如,人教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大鐘和小鐘》是一首簡易的二部合唱歌曲,四二拍,作曲家用簡潔的節奏和音符生動地表現了鐘表“當當”的擺動聲和小鐘“嘀嘀嗒嗒”的走動聲,為學生把握節奏型提供了參考。該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按照四分之二拍的節奏規律編創四小節節奏。在課堂指導中,教師利用聲勢律動引導學生掌握了四分之二拍下大鐘和小鐘發出的不同聲音,即X-IX-II和XXXXIXXXXII。然后,組織學生合作討論,配合肢體動作、聲音模仿等完成節奏編創。在編創活動中學生進發了極大的熱情,展現了對節奏型的創造力,同時也提升了音樂素養。
(二)利用音樂表演,促進節奏表達
音樂表演活動是培養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重要載體。在表演活動中,學生能夠根據音樂作品的情節和角色特點,創作適合的音樂旋律和節奏,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和氛圍;能夠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運用不同的音樂元素和表現手法來創作出富有個性的音樂作品;能夠根據音樂的特點和節奏,編排適合的舞蹈動作,以強化音樂節奏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基于此,教師應堅持課內外相結合的理念,組織學生參加音樂表演活動,讓它們在實踐中提升節奏感。例如,在人教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分組合作,根據《東郭先生和狼》這一經典故事來表演音樂劇。在音樂實踐中,學生通過集思廣益,創新運用節奏型,如四分節奏、八分節奏、前八后十六等,進而呈現不同場景和角色的音樂情緒。這樣的音樂表演活動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創造性表達,也提升了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
四、結論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的培養不僅關乎學生對音樂美的感知,更是其音樂素養和創造力發展的基石。隨著教育改革的深人,教育工作者應繼續深人教研,通過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奏響更加動人的樂章,為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音樂學習體驗,助力他們在音樂的海洋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冰雪.小學音樂教育中節奏感和旋律感的培養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5(1):50-52.
[2]林英妹.小學音樂教學中節奏感的培養策略探尋[J].新教師,2024(1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