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9-0083-04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作業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通過作業評價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水平。因此,優質的作業設計能夠促進學生單元大觀念的形成,亦可以檢測學生對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同時也為教師的教學調整和改進提供了依據。單元作業并非單課時作業疊加下的成果,它應當是依據單元教學目標、圍繞單元大觀念,進階設計的作業鏈,通過單元長作業與課時作業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落實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
逆向設計即“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是一種以終為始的教學設計理論。它主要由三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確定預期目標),教師需要基于課程標準,結合核心素養,設計單元作業藍圖;第二階段(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教師需要尋找證據來評估學生的單元作業完成情況;第三階段(設計綜合實踐作業),需要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展開,從內容的選擇、方法的制訂等方面細致考量。
基于以上認知,選取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上冊Unit2“Myweek”作為范例,以合理計劃自己的一周生活為主線,在“人與自我”的主題范疇中,涉及“學習與生活的自我管理”和“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等話題。
一、立足學情,做好分析,搭建好教材與學生的橋梁
(一)學段認知特點
五年級的學生正處于轉折期,從側重聽說訓練的中段學生轉變為讀寫跟上的高段學生;從認知特點上看,他們也正在經歷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過程,這個階段的學生會更加關注對事物本身的分析和自己的主觀體會。因此,他們也更喜歡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設計有梯度的進階練習更符合他們認知階段的需求,更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但是該學段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在設計作業期間需盡量將內容分割成小的模塊,避免長時間的單調學習;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具體、生動、形象的事物更感興趣,在作業設計中應盡量使用圖片、實物等輔助教學;小學生的記憶力正處在發展階段,需要反復練習和鞏固才能記住知識;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與興趣密切相關,因此在設計作業期間需要提升作業內容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Myweek”的單元作業設計期間,按照學生的不同水平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求,在作業中插人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圖片,將學習內容融入游戲中,使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和鞏固知識,提高學習興趣,設計反復練習的作業鞏固所學知識,設計拓展性的作業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對學生的進步和成績給予及時、積極的反饋和鼓勵,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對相關的作業內容,可要求學生用英語描述一周的生活,使用新學的詞匯和句型,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提供圖片或提示詞促使其有效完成作業;要求學生扮演一周內不同時間的角色,利用英語描述活動中的感受,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習興趣;要求學生制作時間線,利用英語描述一周內的重要事件,運用時間順序的詞匯句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改善學習習慣。
(二)語言能力基礎
本單元的話題是周計劃,本單元的前兩個課時分別是一周的課程計劃和一周的周末計劃。五年級的學生對第一課時中課程表里的大多科目類詞匯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對第二課時中部分周末活動的詞匯也有一定的認知基礎。他們能夠談論自己喜歡的課程及這些課程對應的活動、能夠談論自己喜歡的周末活動,教師需要幫助他們將兩個話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依據生活實際,討論合理設計周計劃需要考慮的因素,基于這些因素合理規劃自己的一周生活。
例如,在設計小學英語“Myweek”單元作業期間,分析學生語言能力基礎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完善作業設計的模式,教師需要進行學生的詞匯量的分析,評估其語言能力基礎,采用前測、課堂觀察和作業批改等方式研究學生已掌握的詞匯及其運用能力,分析學生的語法知識水平,評價學生對時態、語態、句子結構等方面的掌握情況,按照學生的語言能力基礎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設計更具挑戰性的任務 一寫一篇較長的周記或進行口語表達練習,對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可設計一些基礎詞匯和簡單句型的練習鞏固基礎知識;針對學生的詞匯量和語法知識水平,設計相應的練習“單詞填空、造句、語法改錯”等,鞏固擴展詞匯,提高語法運用能力,在作業設計中加入聽說練習,如朗讀、模仿、角色扮演等,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聽力理解能力,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特點,設計趣味性的作業,要求學生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周末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
二、基于課標與教材,明確預期結果,合理規劃單元作業藍圖
基于“雙減”政策和整合跨學科作業逆向設計的理念,本單元的作業設計從“逆向設計”的角度出發,在課程解讀的基礎上,首先思考在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學到什么,能做到什么”,將學生定位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將學習結果作為教學設計的起點。對教材資源進行整合,制訂以提升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落腳點的單元作業藍圖。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長作業做了分層設計,體現差異化,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立足問題解決,確定評估證據,分步建構周計劃
單元作業可以作為一個紐帶,將對單元知識和能力的檢測串聯在一起,通過問題鏈的梳理,形成螺旋上升的學習環鏈。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單元長作業可視為單元教學的“評價證據”,可以設計為項目式作業,作業時長為2周時間,包含了一系列小任務,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學生在完成每一步的過程中,都在為最終的匯報搭建腳手架,既獲得了語言上的支撐,又厘清了思路。
本單元的長作業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作業設計分三個步驟開展,體現為一個項目的三個階段,為學生展示自己一周的合理規劃奠定基礎。同時這三個步驟與三個課時的課時作業相對應,即每個課時的課時作業完成后,能解決長作業中的相應步驟。
Part1.Write about your reasonable week plan.
Step1.What isa reasonable school timetable?Whatshouldweconsiderwith?設計一份合理的學校課程計劃,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Step2.Whatactivitiesshould wetake on the weekend?
Step3.What activities are good for you after school?
Part 2. Make a presentation of your reasonableweekplan.(你可以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展示方式,進行展示和分享。)
Activity1:Doapaperreport.(做一份紙質的一周學習活動計劃)
Activity2:Present a report byvideo or on thestage.(進行一次錄像或現場匯報)
Activity3:Makeanelectronicshare.(利用社交軟件,分享你的學習活動計劃)
本單元的各項評價任務均關注到學生在各課時學習之后,對所學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及對主題認知的形成情況。本單元學習結束時,即是長作業的提交時,學生需要完成綜合評價任務,結合自己設計的一周學習活動計劃海報、錄像、現場匯報或是線上分享等形式,運用結構化知識介紹自己的周計劃,倡導科學合理規劃自己的學習與生活。
長作業以單元重點語言能力逐步提升為關鍵,分步驟開展的項目式作業,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能夠在單元學習的基礎上,自主思考如何合理地規劃校園課程及自己的課余活動。最終的匯報不限定表現形式,以跨學科綜合實踐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作為實現作業高階功能的學習任務,長作業體現了探究實踐性和思維表現性。
四、追求學生理解與運用,設計綜合實踐作業,逐步解構周計劃
在設置具體作業任務時,教師要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載體,以語境為依托,以運用為自標,加強作業任務的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
本單元課時作業的設計基于“逆向設計”理念,從單元作業藍圖—預期學習結果出發,逆向思考學生應該理解和逐步解決的問題;通過設計單元長作業(完成時間為一個單元的學習周期)—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來評估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表現;基于單元作業藍圖及單元長作業,設計單元課時作業—學習各階段的鞏固練習與拓展練習。各課時作業漸次遞升,每一課時中對一周學習活動的思考,都對應指向長作業相應環節的任務落實,幫助學生構建必要的學習經歷,引導學生進行較為深入和全面的思考,初步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項目及活動。
本單元作業設計整合綜合實踐、數學、美術等學科的特點及學習方法與實踐,增強作業的趣味性、系統性、科學性。本單元的課時作業形式多樣,體現了跨學科整合作業設計,功能以復習鞏固、拓展延伸、思維能力培養為主。
實例1:在第一課時的作業中,筆者在 Step 2聽音補全一所英國學校的課程表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數學韋恩圖的方式,梳理自己學校與英國學校不同的課程設置。通過對比分析,思考什么樣的課程更加合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本項作業跨數學學科,在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和跨文化意識的同時,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實例2:第二課時的作業設計,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調查任務中,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綜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各項語言技能。在合作與互動中增進小組成員對彼此的了解。本課時項目式作業巧用跨數學學科的知識與技能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收集到的調查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時作業嘗試用數學圖表呈現其合作完成的調查結果,引導學生挖掘數據背后的意義,以跨學科的知識應用為載體,通過作業實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思考如何合理地安排周末活動。
實例3:在第三課時的教學中,筆者基于讀寫課中Robin'sadvice,引導學生思考:IsRobin'sschedulereasonable?Why?在學生思考、討論Robin建議合理與否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同時,思考怎樣的課后活動安排是合理的。
基于對比分析與思考,筆者設計了第二項作業:Design a better schedule with pictures for Binbin,此項作業設計基于學生的課內思考及課后閱讀中的對比分析,發展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美術學科素養,遵循學生英語學習輸人與輸出的一致性原則,美化學生的作業設計。
每課時的作業均對應一周不同時段的活動思考,都是“weekplan\"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層層遞進,直指核心。促使學生最終能夠進行較為深入和全面的思考,初步規劃自己的一周學習和生活。
逆向思考,從課時作業到單元長作業,在內容上相呼應,有助于學生發展思辨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學生通過解決一系列的問題,深人探究影響一周學習生活規劃合理性的因素有哪些,逐步發現問題的實質,通過單元作業設計,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有效結合,知識技能與能力素養緊密結合,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最終實現單元的育人價值。
五、基于課程內容,設計情境任務,培養學生知識學習能力
單元作業主要是按照小學英語單元的課程內容,科學合理進行相關作業內容的設計,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單元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問題分析應對能力等,改善教學有效性。而逆向作業的設計,則是以逆向思維為主,培養學生的能力素養,在此期間,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情況,基于課程內容設計情境任務,培養學生知識學習能力。
實例1:要求學生根據一周的順序(星期一至星期日)設計個性化的時間表,并在時間表上標出最喜歡的活動或課程,提供模板或圖片,引導學生自由發揮,將星期與活動或課程進行匹配,設置有趣的問題:“如果你能在星期三舉辦一個派對,你會邀請哪些朋友來?”增強學生對星期名稱的認知和實際生活應用的理解。
實例2:設計關于星期幾和活動的連線題或涂色題,要求學生在不同的圖片中找出對應的星期活動,制作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圖片或實物“上學、做作業、看電視”等,學生用英語描述這些活動,嘗試將這些活動與星期進行配對,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要求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
實例3:設計一個簡單的對話場景,要求學生根據場景用英語進行對話練習,設定常見的日常生活場景“學校、超市”等,給出關鍵信息,學生自由發揮進行對話練習,設計看圖說話的題目,要求學生根據圖片內容用英語進行描述表達。
實例4:設計綜合性的項目或任務,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以“我的一周”為主題的項目,用英語描述自己一周的生活,項目中學生運用所學的星期名稱、日常活動表達和句子結構等知識,發揮創造力添加想法內容,提升對英語知識的運用能力。
六、結論
綜上所述,文章主要以人教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2“Myweek”為例,提出小學英語單元作業的逆向設計措施,在學生完成逆向作業的過程中,可深入掌握單元的知識點,提高對相關知識學習與理解能力,改善學生的素質素養,進一步提升教學指導的有效性。因此,在小學英語單元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科學合理地采用逆向設計的方式,完善單元作業逆向設計的模式,基于教材內容、學生的學習情況等,科學設計情境性、層次性、趣味性的逆向作業,滿足學生對作業的需求,提高單元作業設計的效果,促使學生素質素養的全面發展,進一步增強整體的教學工作有效性,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季洪旭.單元教學探索: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學設計案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朱浦,祁承輝.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實踐與研究叢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4]陳瓊.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單元詞匯作業設計[J].英語學習,2022(3):30-36.
[5]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