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9-0147-04
南音藝術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是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傳承的價值。因此,如何在中學教育中,促進南音藝術的傳承與保護,以及引導學生感知傳統文化價值,成為相關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教師開始關注技術手段對南音藝術教學發展的可行性。因此,文章錨定數字化技術這一核心議題,結合實踐經驗展開探究。
一、數字化技術賦能南音課堂教學的實踐價值
(一)豐富學生的南音學習體驗
數字化技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直觀優勢,能夠依據學生的視覺,通過呈現視頻或三維立體畫面的方式,引導學生近距離觀察學習。教師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南音藝術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具象化感知南音藝術的特色與價值,促使學生打破單一式學習,達成豐富自身南音藝術學習體驗的目的。
(二)激發學生的南音學習積極性
數字化技術具有良好的即時性和開放性優勢,能夠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呈現符合學生求知欲與好奇心的南音藝術資源,使學生能夠改變枯燥乏味式學習,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實施南音學習發展,從而激發學生的南音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南音學習熱情。
(三)引導學生積累傳統音樂素材
數字化技術更加具有開放性,能夠依托互聯網平臺,引導學生自主搜集資料信息和學習探究,從而引導學生以任務驅動的形式,不斷學習、成長,促使學生在無形中積累豐富的南音藝術素材,樹立正確的傳統音樂藝術傳承理念。
二、數字化技術賦能南音課堂教學的實踐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教育者則需要通過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支撐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在數字化技術賦能下的南音課堂教學中,教師遵循主體性原則,不僅有利于實現“以學為中心”圍繞學生南音文化的賞析與學習構建教學活動,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確保學生能夠主動接觸并探尋南音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數字化原則
數字化原則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數字化技術的運用,主張實現教學的信息化、智能化和高效化,進而達成學生高質量學習發展的目的。而在數字化技術賦能下的南音課堂教學中,教師遵循數字化原則,不僅有利于教師運用數字化技術,更為直觀化、具象化、動態化地呈現南音藝術,同時還有利于學生打破傳統的單一式學習,深層次體驗和賞析南音藝術樂器,從而提高學生的南音藝術學習效果。
(三)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發展,主張采用多元教學模式,啟發學生建構新的知識。而在數字化技術賦能下的南音課堂教學中,教師遵循啟發性原則,能夠基于數字化技術的運用,確保學生從多重視角,了解不同的南音樂器,使學生通過更為貼近實際的學習環境,感受南音藝術的表演氛圍,從而激發學習興趣、發展思維能力、實踐表現鍛煉、創新表演形式,真正實現南音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三、數字化技術賦能南音課堂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南音琵琶演奏技法教學
南音琵琶作為南音“上四管”樂器之一,彈奏南音譜例中的骨干音。其主要由曲項琵琶演變而來,且繼承了唐朝五代的形式構造、橫抱姿勢,是非遺南音的重要表現載體。而在南音琵琶技法教學中,教師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學生進行實踐化學習,不僅能夠依據可視化的教具,引導學生更為直觀地借鑒賞析,同時還能夠利用數字化技術的開放性特征,以呈現南音名譜的方式,豐富學生的南音琵琶演奏技法儲備,從而提高學生的南音琵琶綜合學習效果。
以《百鳥歸巢》為例,為引導學生掌握南音名譜《百鳥歸巢》的演奏技法和音樂特色,在本節教學活動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希沃電子白板下的多功能數字化教具,賦能學生進行可視化南音琵琶技法學習。首先,教師利用希沃電子白板的視頻功能,呈現有關于《百鳥歸巢》的作品典故與譜例沿革資料,使學生通過可視化的音頻資源,快速了解《百鳥歸巢》的背景信息,進而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前期基礎。其次,教師利用希沃電子白板的圖文技術功能,直觀地呈現南音名譜《百鳥歸巢》的音樂特色,即“簡中繁、樸而美;多元開放、文化結合”,并以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依據作品音樂特色的感知,逐步學習南音琵琶的技法,即“南音樂曲中的南琶主要以緩慢、富有氣息的節奏開頭,雖然形式單一,但其實特別富有色彩性。大家在欣賞《百鳥歸巢》首節中,是否體會到了這種韻味”。學生通過教師的問題引導,并不能有效獲取教師的教學目標,反而很容易陷入思考中。此時,教師通過利用希沃電子白板的音頻功能,進一步呈現“慢撚指”這一演奏技法,使學生能夠依據教師問題,直觀地欣賞南音琵琶演奏技巧,進行初步的賞析與學習。然后,學生在完成賞析以后,教師再一次提出新的問題,即“大家有沒有發現第六節出現了一段特殊的旋律,這一段旋律對琵琶左手的演奏有一定的難度,即‘入網’和‘出網'這一演奏技法”。“人網”用到的音位為四條弦的第一和第三徽,共八個音,形成一個八卦的形狀,“入網”后的第一個空弦音即“出網”。教師可利用希沃電子白板的動態演示功能,將此旋律左手演奏的行進旋律進行展現,使同學們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出這一旋律的演奏特點。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已然對《百鳥歸巢》中琵琶技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最后,教師再利用希沃電子白板的短視頻功能,以具象化演示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細節化仿練,即“慢撚指”一—右手食指與拇指由慢到快,由強而弱做連續的“彈挑”。使學生通過演示,達成具象化學習的目的,從而初步對南音琵琶的演奏技法有所掌握。
(二)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南音洞簫演奏技法教學
南音洞簫作為南音“上四管”樂器中唯一的吹奏樂器,不僅具有靈活的演奏技巧,同時還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更是南音“上四管”樂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南音洞簫技法教學中,通過運用數字化技術,引導學生進行賞析學習,能夠依據數字化技術特有的具象化和動態化技術特征,使學生更好地進行鑒賞與學習,從而確保學生能夠高質量地完成相應南音洞簫技法的認識與掌握。
以《一紙相思》為例,作為著名的南音“五大套”之一,其不但十分考驗演奏者的深厚演奏功底,同時也十分考驗洞簫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教師以此作為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南音洞簫演奏技法的作品,對學生認識南音洞簫的獨特藝術魅力具有重要教育價值。首先,教師利用具有短小精悍技術優勢的AR元宇宙小程序的虛擬現實結合技術,呈現關于南音洞簫演奏《一紙相思》的片段,使學生通過封閉的室內AR畫面表現,立體化感知洞簫演奏的技法與特征。其次,教師以直觀演示的形式,對南音洞簫技法中的“氣息控制”“顫音”“做韻\"進行分步驟講解,使學生在三維立體畫面下,對洞簫技法中的常用技巧進行認知。最后,學生內心的求知欲迅速被調動起來,教師可以利用AR元宇宙小程序的交互模板,組織學生進行跟隨演奏,即學生通過小程序呈現的分解演奏技法步驟演示,以跟隨實踐表演的形式,對《一紙相思》的首節進行模仿演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到南音洞簫演奏的多樣性特征。
(三)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南音打擊樂器教學
南音打擊樂器作為南音的“下四管”樂器,一般由雙鈴、四寶、響盞、小叫組合而成,且相互配合,共同演奏。而在南音打擊樂器教學中,教師為豐富學生的南音打擊樂文化儲備,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呈現多元化的打擊樂器,引導學生進行交互性學習,有效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更直觀地帶動學生感知不同樂器之間配合而形成的演奏形式,從而幫助學生深入感知與學習南音打擊樂器的藝術特色。
以南音“下四管”打擊樂器教學為例,為幫助學生了解雙鈴、四寶、小叫、響盞等不同樂器的特征,在本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樂器模擬器組織學生進行鑒賞學習,使學生通過數字指向性作用與特征。首先,教師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科普部分,以直觀的視頻信息資源,呈現關于“下四管”打擊樂器組合演奏的作品,即南音散曲《聽見雁聲悲》中小馬夫們的演奏。其次,教師選用數字化樂器模擬器小程序,以模擬實踐演練的形式,邀請學生選擇不同樂器,進行模擬實踐的形式,鼓勵學生自主踴躍參與打擊樂器訓練,使學生基于樂器模擬器,自主選擇喜歡的打擊樂器進行排練。同時,教師利用打擊樂模擬器,呈現小彈窗功能的方式,對不同打擊樂器的演奏技巧進行滲透,進而為學生的模擬訓練,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比如,模擬器上,對雙鈴的操練,具有明確的撩位引導學生選擇敲擊,但是在演奏疊拍的樂曲時,因沒有撩位,又要遵循“金木不同鳴”的原則,導致學生很容易手足無措。為此,教師便可利用扁鼓進行彈窗講解的形式,為學生答疑解惑。隨后,學生通過自主實踐操練,已經對相應的不同打擊樂器有了一定的認識,而教師在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以后,可以利用數字化樂器模擬器的“實戰”功能,引導學生上臺,運用教師的電腦進行表現,能夠有效達成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成果的目的。最后,依據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并總結相應學習要點,使學生能夠真正實現對不同打擊樂器的學習和認識。比如,部分學生雖然選擇的是“雙鈴”,但是在后續選擇“四寶”的學生上臺表演中,已經對“四寶\"有了認識,教師此時通過基于“四寶”的執樂器方式進行總結,能夠有效推動學生進一步了解“四寶”的特征,即教師利用實際表現的形式,通過“將大拇指按壓的竹片固定住,中指、無名指按壓的竹片呈靈活狀態。演奏方式是用靈活的竹片敲擊固定的竹片,通過大小臂的發力、顫動帶動兩塊竹片相互碰撞的運動”,表現出“四寶”的執樂器方式。演奏時,左右手各執兩塊,可左右手互擊,也可同一手兩塊相擊,敲擊的位置可根據節奏的變化而呈現出多樣化。學生在教師的示范與引導下,利用數字化樂器模擬器,成功完成了對南音打擊樂器的賞析與演奏的學習,從而有效完成了本節的學習任務。
(四)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南音表演形式創新
教師基于數字化技術,賦能南音表演形式的創新,不僅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青少年的學習與掌握,同時也能夠進一步達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從而更好地實現南音藝術的傳播與推廣。
以傳統南音與現代聲樂相結合為例,教師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將南音的唱腔與現代化的樂曲相結合進行編排,不僅能夠有效賦能南音表演形式的創新,同時還能夠更好地引發學生的共鳴,使學生有效參與到南音演奏中去,進而達成創新教育的目的。比如,作品《鄉愁》不僅具有典型的南音藝術與現代音樂相融合特征,同時也具有良好的范例指導教學優勢,教師可以利用“muse音樂站\"數字化樂曲改編軟件,改變南音的表現形式,讓學生在數字化技術輔助下,將南音的唱腔與純人聲合唱阿卡貝拉,達成古典藝術與現代音樂的結合。又如,教師還可以利用南音樂器與現代器樂進行交會融合創新,即在南音名譜《走馬》中,教師可以打破原有的樂器表現手法,利用“muse音樂站”小程序構建虛擬錄音棚,然后通過將南音與管弦樂相結合進行表演的形式,呈現出碰撞中交融的表現手法。而學生通過教師的創新式引導教學,不僅能夠感知到南音表演藝術的特質與價值,同時也能夠更為有效地接觸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南音學習效果。
(五)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南音文化傳承教學
南音藝術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如何進行有效且可持續發展的傳承教育,一直以來得到極大關注。而數字化技術作為具有即時性、直觀性、交互性的新型技術,教師在中學南音藝術教育中,利用數字化技術,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良好的文化傳承意識,從而有效實現南音藝術的傳承與弘揚。
以數字化平臺傳承方式為例,教師通過采用釘釘、抖音等平臺作為載體,引導學生參與線上南音藝術學習與傳承,能夠有效打破傳統傳承困境,使南音藝術不只是停留在老藝術家的口傳心授或家族制和學徒制的教學中,還能夠更好地融入人們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首先,短視頻平臺作為具有短小精悍優勢的傳播媒介,教師組織學生在家長的輔助支持下,開設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賬號,并以擔任南音藝術宣傳使者的身份,邀請學生共同參與短視頻創作,能夠有效走人學生生活中。其次,教師組織學生通過發布有關于南音藝術的演奏技法或賞析“說書”視頻,號召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宣傳南音藝術文化,并通過“比比點贊量”的形式,發動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宣傳與推廣南音藝術。最后,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教師還要扮演好引導者和觀察者的角色,對學生表現優異的作品,要積極推廣,并引流到其他學生作品中去,使所有學生都能夠共同學習交流,掌握正確的推廣方式。
四、結論
總而言之,教師在中學音樂教學當中,應當重視數字化技術的合理運用,使學生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加持,更好地參與到南音藝術學習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到南音藝術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洪東明.南音文化融入高中音樂教學路徑的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4(9):13-15.
[2]郭璨.福建南音的內外雙向傳承與傳播模式探究—以泉州南音樂團為例[J].樂器,2024(1) :58-61.
[3]胡嬋娟.“互聯網 + ”時代南音進入小學音樂課的教學實踐[J].天津教育,2023(26):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