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等.云岡石窟數字檔案庫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5,38(5): 157-159.
中圖分類號:G279.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9436(2025)05-0157-03
0引言
本文圍繞云岡石窟數字化保護展開分析,涵蓋調研現有技術與需求缺口、篩選適配技術并構建標準化流程、設計數字檔案庫架構、探索多領域應用模式、制定檔案庫可持續發展策略,旨在推動云岡石窟永久保存與活態傳承。
起步階段(2000—2010年):以二維影像記錄為主,通過傳統攝影與CAD繪圖建立基礎檔案,但受限于技術精度,難以反映文物三維特征[1]
1云岡石窟數字化保護現狀與技術基礎
1.1數字化保護現狀
1.1.1保護歷程與技術應用
云岡石窟的數字化探索始于21世紀初,歷經三個發展階段。
技術引入階段(2011—2018年):隨著國際合作的推進(如與浙江大學、奧地利維也納技術大學合作),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成為主流。2014年完成的第20窟西立佛數字復原項目,通過RieglVZ-400掃描儀與近景攝影測量融合,實現166塊殘件的毫米級拼接,成為國內石窟數字化修復的標志性案例[2]31[3]44
整合應用階段(2019年至今):逐步從單一洞窟數字化轉向整體規劃,嘗試構建多技術融合的全流程體系,如第3窟 1:1 實體復制項目中,結合三維掃描與3D打印技術,耗時兩年完成復雜結構的復原[4]90
1.1.2現存問題與挑戰
數據孤島化,不同項目數據格式與精度標準不一;應用場景單一,多為靜態展示;技術上面臨大體積洞窟采集難題;缺乏完善的數據更新與保存策略。
1.2關鍵技術選型與整合
1.2.1 數據采集技術
三維激光掃描:采用RieglVZ-400地面掃描儀與MetraS-can手持掃描儀結合的方案,實現大場景與細節特征的全覆蓋采集[3]46[4]92。該技術已成功應用于第13窟、第18窟的數據采集,生成包含紋理信息的三維模型。
近景攝影測量:通過高分辨率單反相機獲取壁畫、碑文等平面文物的紋理數據,結合PhotoScan軟件實現影像拼接與幾何校正[2]33[5]
多光譜成像:針對褪色壁畫與模糊碑文,采用紫外-可見光-紅外多光譜成像技術,提取肉眼不可見的顏料信息與文字痕跡。
1.2.2 數據處理與建模
點云處理:使用Cyclone軟件進行去噪、拼接與坐標轉換,構建統一坐標系下的點云數據集。針對云岡石窟的復雜結構,采用分層分塊處理策略,降低單場景數據量[3]45。
三維建模:基于點云數據,利用MeshLab與3dsMax軟件生成三角網格模型,并通過紋理映射技術賦予真實色彩。對于殘缺造像,結合考古藝術復原與AI算法實現虛擬修復[2] 30。
1.2.3數據存儲與管理
分布式存儲架構:采用“核心數據庫 + 邊緣存儲節點”模式,核心庫存高精度三維模型與元數據,邊緣節點負責數據緩存與區域分發,提升訪問效率[]10-112。
元數據標準:參照《文化遺產元數據標準》,構建含空間位置、材質屬性、歷史沿革等字段的體系,支持精準檢索與關聯查詢。
1.2.4展示與傳播技術
VR/AR應用:開發云岡石窟VR漫游系統,支持多用戶同步交互;利用AR技術實現虛擬造像與實景疊加,提升游覽體驗[4]92[5]
3D打印與實體復制:通過選擇性激光燒結技術,使用聚乳等環保材料實現造像的等比例復制,如第12窟的“積木式”可移動復制模型[4]91
2云岡石窟數字檔案庫構建方案
2.1檔案庫架構設計
數字檔案庫采用數據層、服務層、應用層三層解耦架構。
數據層:存儲原始數據(點云、影像)處理數據(三維模型、光譜數據)及元數據,依托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統(HDFS)實現海量數據分片存儲與冗余備份[7]1588[8]106
服務層:提供數據管理(導入/導出、格式轉換、版本控制)三維模型網頁端渲染(剖切、測量、材質分析)及RESTfulAPI接口供第三方調用[6]14-116[9]。
應用層:開發定制模塊,含學術研究平臺(虛擬考古、病害分析)虛擬展覽系統(線上策展、導覽定制)互動教育模塊(AR繪本、虛擬修復游戲等)[2]30-32[5]。
2.2數據采集與處理流程
2.2.1 標準化流程設計
數據采集與處理分“規劃—采集一處理一驗證”四階段。規劃階段按石窟結構劃分區域,設計布局并制定設備選型與時間方案。
采集階段遵循“先整體后局部”原則,先取全景,再用手持掃描儀采集細節,同步記錄環境參數。處理階段,通過點云配準、去噪、紋理映射等步驟生成高質量三維模型。對于破損區域,結合歷史照片、考古報告與相鄰洞窟的相似特征進行補全[2]33。驗證階段,邀請考古專家與技術人員對模型精度進行驗證,誤差控制在0.5mm以內[3]45-49
2.2.2 數據質量控制
精度保障:采用“多站掃描 + 全局平差”技術,通過布設標靶(間距 ?10m )構建控制網,平差后點位中誤差 ? 0.2 mm[3]48[7]1587-1591 。
完整性驗證:利用CloudCompare軟件計算三維模型體積與表面積,對比歷史數據(如1999年測繪報告),差異率控制在1.5%以內[10-11]。
元數據追溯:為每份數據自動生成UUID標識,關聯采集時間、設備型號(如RieglVZ-400SN:202403)、操作人員等信息,支持數據全生命周期追溯[2]32[6]108-113。
2.3數據庫設計與實現
2.3.1 數據分類與編碼
云岡石窟數據分7類:單體造像含三維模型等、整體洞窟含全景模型等、木構建筑含結構模型等、壁畫與碑文含多光譜影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含考古文論等、流失文物含海外藏品影像等、環境數據含溫濕度監測等。采用“YT-XX-XXX”層級編碼,確保數據唯一且可擴展。
2.3.2 數據庫功能模塊
數據錄人模塊:支持多種格式文件的批量導人,自動提取元數據信息。
檢索模塊:提供關鍵詞檢索、空間檢索(如按洞窟位置查詢)、語義關聯檢索(如查詢“北魏時期佛教造像”)。
可視化模塊:集成三維模型瀏覽器,支持模型的縮放、旋轉、剖面分析,以及多時期模型的對比顯示。
權限管理模塊:設置游客、研究者、管理員三級權限,游客可瀏覽公開數據,研究者需申請授權訪問專業數據[5]。
3云岡石窟數字檔案庫的應用場景與實踐
3.1學術研究應用
3.1.1考古與藝術研究
數字檔案庫為考古學家提供了高精度的三維數據,支持虛擬考古發掘與歷史場景復原。藝術史研究者可利用模型的細節數據(如衣紋雕刻技法、顏料層疊加順序),探討云岡藝術與犍陀羅、中原文化的互動關系。例如,通過三維模型分析發現,云岡第6窟佛像衣紋的“階梯式”雕刻技法與犍陀羅地區出土的公元2世紀佛造像高度相似,而其服飾線條的簡化處理則體現了中原審美的影響[12]
3.1.2病害監測與修復決策
動態監測系統:對比2018年與2023年第9窟點云數據,自動識別3處新增裂隙(最長 1.2m 、寬 0.5~1mm ),結合年溫差 35°C 、濕度 40%~75% 波動數據,建立裂隙發育與環境因子回歸模型(R2=0.89)[13]。
虛擬修復平臺:針對第5窟主佛右手殘缺,基于唐代殘留彩繪及同期造像生成3種方案,經ANSYS應力模擬篩選結構穩定性最佳方案,減少實體修復試錯成本[14]。
3.2文化傳播與教育應用
3.2.1虛擬展覽與全球傳播
基于檔案庫數據,開發“數字云岡”線上展覽平臺,通過VR全景漫游、 360° 高清影像等形式,向全球用戶開放。2022年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中,第20窟西立佛殘件與數字復原模型的結合展示,吸引了超過10萬人次參觀[2]33。此外,通過社交媒體發布短視頻,普及石窟文化知識,單條視頻最高播放量達 500萬次[5]。
3.2.2互動教育與公眾參與
虛擬拼接游戲:“修復西立佛”小程序用戶拖拽166塊殘件拼接,累計注冊12.3萬, 18~35 歲占 78% ,通關者文物修復認知度提升 63% [15]。AR繪本《云岡探秘》:面向 6~12 歲兒童,含10個互動場景(如掃描“交腳彌勒”觸發動畫),20所中小學試用,學生佛教故事理解度從 32% 提升至 79% 。
4結語
本文構建的云岡石窟數字檔案庫,實現技術融合、應用拓展與管理模式三大創新,形成“采集一處理一應用”全流程方案,數據精度達毫米級,應用覆蓋多領域并觸達全球用戶。成果能為同類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可復制的范式,已獲龍門石窟等項目借鑒。未來將深化技術融合、構建知識圖譜并開展國際合作,推動文化遺產永久保存與活態傳承,讓云岡石窟這一歷史瑰寶持續煥發新生。
參考文獻:
[1]常青.中國石窟寺保護歷程與展望[J].建筑學報,2020(S1): 1-8.
[2]谷立鵬.石窟文化遺產數字復原與傳播策略研究:以云岡石窟20窟西立佛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5(1):30-33.
[3]李麗紅.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云岡石窟數字化中的應用[J].經緯天地,2018(6):44-49.
[4]李麗紅,王家鑫.淺談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與3D打印技術在云岡石窟復制中的應用[J].經緯天地,2020(5):88-92.
[5]田璐.當云岡石窟遇到數字化文化遺產觸手可及[N].山西青年報,2023-09-12(8).
[6」周世菊.基于數字化理念與方法的云岡石窟文化遺產保護[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108-116.
[7」陳剛.基于WebGL的三維文物模型輕量化與可視化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22(5):1587-1591.
[8]李錦輝.分布式存儲技術在文化遺產數字檔案中的應用研究[J].檔案學通訊,2021(3):104-110.
[9]王珊.數據庫系統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34-267.
[10]國家文物局.云岡石窟病害調查報告[R].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06-12.
[11]王晏民.近景攝影測量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56-189.
[12]王鵬.云岡石窟與犍陀羅藝術的跨文化比較研究[J].藝術遺產,2022(4):89-95.
[13]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GB/T50353-2013建筑工程建筑面積計算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3:144-152.
[14]王勖成.有限單元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345-389.
[15]李斌.游戲化學習在文化遺產教育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22(3):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