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廠類型掀開了彩陶造型史上新的一頁,在器型塑造上打破常規,把標新立異視為時尚,刻意突出個性化色彩。對于總量中占比最大的罐器來說,主體造型經過歲月的打磨已很難有大的改變,更多的是在裝飾耳上做文章。裝飾耳不承擔使用功能,同時體積小不會對主體形態造成沖擊,因而在用法上能夠靈活多變,利用裝飾耳的變通性達到造型出新的目的。
裝飾耳的用法大致有兩種套路,一種是與實用耳混合使用,通過添加數量不等的裝飾耳,把流行的雙耳變成四耳或六耳,用耳數的變化達到器型突破。還有一種用法僅限于小罐,耳數沒有變化仍是常見的兩個,但耳的所在部位和角度發生改變,雙耳從慣用部位移至罐的肩部,擺放角度做了九十度旋轉,耳形從半圓形向長方形靠近,此時雙耳的正面投影從過去的半圓環變成短樁,參看圖1—3。
騎肩耳的出現突破對器耳使用的認知,從而拓寬了器耳的使用邊界,營造出新穎別致的裝飾效果,進一步凸顯了裝飾耳的價值。
騎肩耳對罐體形態有嚴格要求,只有端正規整的罐體,才能展現出騎肩耳卓爾不群的風采,可能正是基于這一點,所見騎肩耳罐普遍罐體品質優良。僅有端正規整的罐體還不夠,經典的騎肩耳罐還需罐形的適度調整,一般是將罐體腰線降低,肩部下傾的角度加大,為騎肩耳的安放提供一個大斜面。騎肩耳罐作為一種小眾器型,分布空間并不狹窄,在甘青多個地區都有發現,而且時間跨度拉得比較長,說明這種器型的審美價值得到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