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頭鑲嵌這種表現手法并非馬廠首創,早在馬家窯類型時已有零星出現,一般是以各種動物頭作為鑲嵌物,嵌在器物腰線以上或器口部位,普通器物經此處理后身價倍增。邊家林類型時鑲嵌進一步發展,鑲嵌物不再局限于動物頭,第一次出現人頭鑲嵌。半山類型講求中規中矩,摒棄鑲嵌手法以保持造型的規整。馬廠類型迎來了鑲嵌的爆發,以人頭鑲嵌為代表的造型樣式風靡一時,從三扎小罐到八扎大罐、從罐器到盆器,都能見到人頭鑲嵌。
隨著人頭鑲嵌的數量增加,逐漸成為馬廠類型的特有風格,這種風格代表了先民的生活情趣,在重復乏味的勞動中玩出點花樣以增添勞動的樂趣。仔細觀察鑲嵌物就會發現,大多面相扭曲造型隨意,很少有刻意雕琢的成分,說明在初始動機上并不明確,很大程度是信手拈來的即興之作。不過在一些藝術家眼里,這種粗陋和隨性會被視為一種古樸的原始美,并毫不吝嗇地大加贊譽。
人頭鑲嵌作為一種造型手法,流行的范圍較為有限,從已面世的這類器物看,大多出自以青海民和為中心的甘青結合部,帶有濃重的地域文化色彩。
圖1—3是最常見的人頭鑲嵌,頭型扁平又被稱為“片子頭”,為青海特有。
